<p class="ql-block"><b><u>中国知青歌曲研究课题组知青原创歌曲集</u></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序</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孙 伟</b>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发端于上世纪“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50周年之际,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13BD040)“中国知青歌曲研究”课题结题了。此时,距离课题立项已历时5年。其间,课题组行程逾万里,采访对象过千人,采集了大量歌曲、文字、图片、影像及音响资料。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繁复艰难的寻找、比对、印证、核实、甄别和筛选工作。由于年代久远,加之知青歌曲,尤其是当年在地下流行的知青歌曲,大多仅存留于年事已高的知青们的记忆当中,残缺不全,多数歌曲都需要许多不同地域的知青们不断补充完善。正是因为知青歌曲的这种特殊的存留形态,课题组的工作都不得不重复交叉地进行,甚至推倒重来。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也为了那些无数经历那段历史的人们对知青歌曲满含复杂情感的鼎力相助,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竭尽全力去完成课题的初衷。于是,经过难于言表的艰辛工作,作为“中国知青歌曲研究”课题成果之一,这本承载了一代人青春歌哭的歌集终于付梓。</p><p class="ql-block"> 城镇青年的上山下乡插队落户,可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在毛泽东“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哪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温和的号召下,当时的青年大多是响应号召奔赴农村的。而始于1968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却是以运动的形式发动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去向、对象、态度一目了然,已不再是温和的号召。这场亘古未有的青春大迁徙持续10年,使得1700余万城镇学生少小离家,蒲公英般随着红色风暴撒落在中国广袤的农村。这一运动由此涉及了当时中国城乡的各个领域,和整整一代中国人。时至今日,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依然深刻而深远。</p><p class="ql-block"> 音乐是人类思想感情和社会生活的反映。正所谓“心之忧矣,我歌且谣。”从城市文明到农耕文明,在文革喧嚣的狂潮中叱咤风云的小将,径直跌落到社会最底层沦为“再教育”的对象。巨大的文明落差与心理落差,催生了与当时主流意识形态截然相反,在地下流行一时的“知青歌曲”。在当时的民众音乐生活中,形成了的“公开”与“地下”并行于世的奇特的音乐现象,这在建国后是绝无仅有的。知青歌曲,尤其是地下流行的那些或哀惋、或怨愤、或调侃、或玩世不恭被斥为“黄歌”、“反歌”的歌曲,无不在置疑、反叛着那个年代,与文革“高、强、响、硬”的主流音乐形成了鲜明比照。反映了知青一代人在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所遭遇的颠覆与重创,世界观、价值观发生剧变的真实记载和真情表达。从历史演变的角度看,它与当时在地下涌动着的读书思考的暗流一样,成为了中国变革前夜的准备与铺垫。同时,知青歌曲也是那个年代文化现象研究的重要佐证。知青歌曲感情真挚,通俗上口,贴近百姓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感情,为当时乏味的音乐生活注入了一股清流,在地下传唱知青歌几成那个年代青少年的时尚,首开了中国大陆现代流行音乐的先河。</p><p class="ql-block"> 音符所记载信息具有“不可变性”,与“化石”、“文物”一样,不因岁月流逝而发生变化,并不受后来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因而是客观的。搜集整理知青歌曲,探寻那些产生于困顿迷惘生活中的心声,于历史、于后人具有重要的意义。“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胸有块垒以歌扬之。知青歌曲,尤其是地下流行的那些知青歌曲,作为知青生活的真实反映,记载了知青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歌曲,有风华正茂慷慨激昂的青春气息;有狂热灼人的理想追求和信仰崇拜;有被抛弃被欺骗的愤懑与悲凉;有对劳苦困顿孤寂苦闷的隐忍与倾诉;有对荒唐谬误的辛辣嘲讽与讥诮;有在绝望之中的探索与抗争;有梦醒之后的奋进与重振;还有如今对岁月的吟咏与反思。曾几何时,这些在地下流行的歌曲,犹如衣衫褴褛穷愁潦倒的知青一样,在田间、山野、高原、雪乡、雨林、戈壁、海岛幽灵般地游荡着。而这些歌曲的创作与传唱者,都随时面临着被侮辱、被损害、被迫害的厄运,这在今天看来是多么的难以想象啊。通过这些音符,你甚至都能看到那些生活劳动的场景,体察到那些年轻生命鲜活的心跳,聆听到他们的心声、期盼与诉求。正因为如此,课题组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地下流行”的这个块面,作为成果之一,这本歌集也因此成为了知青地下原创歌曲的集合。它的体例与歌曲的分类也几乎是知青生活各层面的摹写,虽笨拙了些,却更真实明了。</p><p class="ql-block"> 在这本歌集里,读者与歌曲作者、歌曲提供者们,都将与那段不堪回首而又难以忘怀的历史遭遇。不可避免的,也都将面临意义的拷问。“欲知大道,必先知史”。过去是人们借以判断现在和未来的立足点或出发点。人类生活在不同历史的时代,经历着不同的精神本质,人类的精神史就是这样连续构成的。这是想回避也回避不了,也不是谁想掩没就可以掩没的。都说“历史让后人评说”,而后人的“评说”,无论野史还是正史,却是需要前人留下繁浩的佐证的。不可以想象中华五千年文明,可以离开古来先贤们厚重的“留下”而流存于今。我们要梳理中国当代音乐的行进脉络,就无法避开文革音乐;如果研究文革音乐,知青歌曲的研究就是不可忽略的,否则这缺憾,足致中国当代音乐史学研究的失真。我在知青歌集《青春咏叹》续集后记的标题就是“留下来,比什么都重要!”。“中国知青歌曲研究”课题组所做的工作,就是致力于这个“留下来”。我们在叩问历史的同时,还需冷静理智地叩问自己的心灵,让思维的张力延伸至音符之外,以对社会人生的深度关怀、深切体验,登临远目抚今追昔以史为鉴,化解岁月迁流的沧然寥落之情、幻灭无常之感,透过历史迷离的烟云感悟人生的真谛。</p><p class="ql-block"> 面对一部灾难深重的历史,歌颂与挞伐都未免失之肤浅;面对不可逆转的青春不能重复的生命,悲痛与愤慨都无济于事;面对人类的理性,悔与不悔都显得无足轻重;面对欲说还休的尴尬、欲罢不能的无奈,我们能做的或许应该是:让尽可能真实的生活和心理状态,在音符的形态中展示或停留。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值此歌集出版之际真诚感谢所有歌曲的创作者和提供者,以及为我们的工作奔忙联络的人们</p><p class="ql-block"> 深切怀念那些未能等到歌集面世却先我们而去的知青伙伴们 </p><p class="ql-block"> 谨以此歌集,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50周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