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旧照忆往事

钾锂云母

<p class="ql-block">新疆的表弟发来一张熟悉的旧照,经过软件上色,实在增色不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照片上有我的祖母,我的叔叔,二姑妈,小姑妈和三位表姐。更重要的是照片是在我家旧居所摄,这或许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旧居最早的留影。那里承载着我的童年,直至1978年移址重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旧照,大有"少年不更旧时事,归来已是迟暮人"之感!据游振芳大校著《赤岸概略》一书,小姑妈李岳吟是在1959年4月,会同徐翠清,李荷芬,李力行,落户新疆奇台县红旗公社,支援边疆建设。此照即摄于小姑妈离开故乡前夕。但据我姑妈的回忆,她是1959年8月17日离开家乡的,此照摄于59年8月。大家穿着夏装,不可能是暮春四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时年轻的振新叔叔在常熟县中读高中。大姑妈的女儿明华姐(二排左一)后来也到常熟省中读书。最后叔叔先考上了南京的华东水利学院,明华姐也在后来进入南京工学院,好像是在机械系。他们同期在常熟和南京读高中,上大学。叔叔是我们李家最早的大学生,毕业后在交通部二航局设计院工作。表姐是不是倪家最早的大学生,我吃不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姑妈去新疆的时候,我尚未出生,父亲应当是在常熟做工。现在想来,我耳熟能详的小姑妈在十年后首次回乡探亲,竟然是我们第一次相见。我印象中的小姑妈,就是在这张黑白的旧照中获得的。记得她首次探亲后回疆,把比我小四岁的文表弟留在了家乡,由我父母照看,有四年之久。父母多了个儿子,我也有了个弟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祖母两侧的是大姑家的两个女儿,月华姐和明华姐。二姑的女儿凤珍姐站立在祖母前。照片上的明华姐,那时十三岁!等到我记事,她已经是大姑娘了。我至今记得有一回她们来赤岸探望外婆外公,我随她们归去,从江阴的赤岸到沙洲的倪家堂,大概有十来里路,走完大半,走不太动了。表姐就说,加油加油,但我不知道加油是什么意思,人为什么要加油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华姐从南工机械系毕业后去了江西南城中学教书。据她说,她的大女儿文燕到赤岸来过,也是十三岁的我,还为她称过体重。文燕来赤岸,我尚有些印象,但记不起称重之事了。那时家乡还没有电子磅称这玩意,估计是小孩要坐在用竹篾或柳条制成的箩筐里,再由两人扛一杆大称,方能测出小孩的体重。这些箩筐和称杆/称砣,现在只能在民俗博物馆中见到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梅珍是月华姐(二排右一)的女儿。我在美国工作的时候,有一日来了个新员工,长得同梅珍极为相似,让我惊呆了一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姑的女儿凤珍姐,已经很久没有碰到了。照片上的小丫头,现在应当是老太婆了。当然我指的是地位和形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细看照片,祖父祖母,大姑夫妇,二姑夫妇,均已作古。斯人已逝,幽思长存。祖母就是在这间老屋里安然离世的,时在1976年!那台伴随祖母的织布机就在照片左侧窗口的里面。我就是在"唧唧复唧唧,祖母当户织"的机杼声中长大的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得安葬祖母后放学归来,我进门依旧高喊亲娘(祖母的家乡称呼),却再无人应答,才意识到祖母已经不在了,心中无限哀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愿逝者在天堂安息!</p> <p class="ql-block">小姑,月华姐,二姑,家父</p> <p class="ql-block">叔叔,家父,小姑</p> <p class="ql-block">家母与小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