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这是公元1879-1882年爱国将领左宗棠的老部下和同乡杨昌竣,途径甘新大道时看到一路湘军所植道柳,除戈壁外,皆连绵不断,植拂云霄,触景生情,深有感触而写下的诗句,称赞了左公在西征期间动员湘江子弟在沿途广种榆柳,绿化边陲,开花结果的壮举。 </p> <p class="ql-block">左宗棠是晚清重臣,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在收复新疆失地的军事斗争中建树的卓越功绩,一直受到新疆各族人民的敬重。读过近代史的人们都知道,十七世纪下半叶,当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危机时刻,是当时身为陕甘总督的左宗棠,不顾个人安危面对外寇入侵挺身而出,同投降派抗争,终于赢得了朝野广泛支持,继而又接受重任,挂帅西征,亲赴一线,指挥清军一举剿灭了入侵新疆的阿古柏,并坚持斗争抗拒了沙俄的侵略,使大片沦陷的国土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为维护祖国的统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在这同时他看到各族人民由于连年战乱,流离失所,大面积的田园被荒芜,大片的果园、树木被砍伐,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四野满目疮痍,让人不堪忍受,便动员湖湘子弟沿甘新古道,在凡有水源能到的路边荒野广种榆柳,造福后人,改善边疆的面貌,以表达湖湘子弟对祖国山河的一片热爱之情。据说当时湖湘子弟在栽种树木时,每棵树上都挂有栽种人姓名的牌子,负责保栽保活。在道路两旁新栽的树上还每隔一段距离就挂一盏灯笼,免遭晚上车辆撞坏。 不几年功夫,由于措施严厉,左公柳绝大部分都长大成林,人们看到的是树成行,柳成荫,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哈密从东新庄到蔡湖庙、泉水地到回城大桥这十多公里的大道上,真是大树排行、浓荫夹道。有人走在其中有不见天日之说。然而在1931年之后,由于连年战乱,这壮丽的景观不断遭到战火的洗劫,大片的榆柳也被砍伐与毁灭。 如今,一百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左公柳所剩无几。</p> <p class="ql-block">在哈密市区东西河谷幸存下来的左公柳也为数不多。据说大部分是后人栽种,但哈密人依然把这些古柳统称为左公柳,并挂牌加以保护。以表达人们对左公柳的缅怀之情。50年代驻哈人民解放军在修筑红星渠时,发现有一些古柳生长在渠边,有人主张挖除,但当得知这是左公坐镇哈密时所栽,便都一一自觉保护下来,每到夏季,这些古柳便撑起一片浓荫,供人们歇息纳凉。 在哈密以西70公里的沙枣泉,也有几棵上百年树龄的古柳,生长在戈壁前沿,多少年来,面对狂风的肆虐,“黄龙”的咆哮,骄阳的照射而始终面不改色,身不倾斜,坚挺的屹立在戈壁之中,并以它巨大的躯体,茂密的枝叶为大地染绿,让戈壁生辉。它虽然古老,但旺盛的生命力使它显得并不憔悴。据当地老农说“柳树是比较古老的树种,它易栽易活,只要有水,即便折断枝条插在湿地也会再生”。沙枣泉的古柳已送走了上百个春秋,这几棵古树根系发达,分出的肢体也很粗壮,树冠之大实属罕见。 </p> <p class="ql-block">哈密人所以这样爱护左公柳,因为左公柳带给各族人民的不仅仅是片片绿荫,它对防风固沙,改善西部边陲的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起着重大的作用。今天生活在边城的各族人民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不断弘扬左公精神,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已把万倾戈壁中的哈密由几十块小片绿洲建成一条东西长达150多公里长的绿洲。在新的历史时期,哈密人又启动了万亩草场、千里绿色长廊,建设生态园林城的绿色系列工程,一个山川秀美的西部定会再显人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对于垂杨柳的吟咏可谓是絮絮喋喋,自然杰作也是不少。尤其是诗人情怀,或咏柳喻人,或借柳缱情,或缘柳幽思,使“柳”成了中国风情风物诗歌作品中的一大靓点。?? 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就是老少皆知的一首:?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左公柳</p><p class="ql-block">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柳树嫩绿轻柔的绰约风姿,赞美了春风神奇的力量。 唐代诗人唐彦谦的《垂柳》中有“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的诗句。诗句虽然没有细致的外貌描写,也没有渲染浓重的色彩,但却写出了垂柳的婀娜多姿,无限柔情。 </p> <p class="ql-block"> “柳”不仅形态轻盈,色彩新奇,构织了诗情画意,而且豪迈、凝重,彰现了仁人志士的干云豪情。清朝大将杨昌浚到新疆筹办军务时,在河西走廊和新疆沿途看到杨柳成荫,得知这一浩大的功绩是左宗棠作为后,遂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大将筹边尚未还,潇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在守土卫国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左宗棠,留给大西北的不仅是英雄战绩和完整疆土,还有沿着古丝绸之路茂密的左公柳。河西地区“赤地如剥,秃山千里,黄沙飞扬”的严酷自然景象,令左宗棠忧心如焚,他要求凡大军过处必植树,军士人人随身带着树苗,一路走一路栽。左公与军士一样,亲自携镐植柳。自古河西种树最为难事,可是在左公倡导督促下,竟然形成道柳"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的塞外奇观。前人植树,后人乘凉。为纪念左宗棠为民造福的不朽功绩,后来人们便将左宗棠和部属所植柳树,称为“左公柳”。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