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气象博物馆

祖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海气象博物馆所在地是历史上的徐家汇观象台地址,初建于1873年,由天主教耶稣会创立,是中国沿海第一座观象台。1872年12月1日启动气象观测至今,100多年来从未间断对上海的气象观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徐家汇观象台始建于1873年,选址于徐家汇肇嘉浜西岸(今蒲西路221号),建成二层平台的五开间平房。后随气象业务的发展,1900年在徐光启墓东侧(今蒲西路166号)扩建新楼,即现在的徐家汇观象台旧址主体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徐家汇气象观象台的院墙边上就可看到徐家汇天主教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徐家汇天主教堂是中国著名的天主教堂,位于中国上海市徐汇区徐家汇蒲西路158号,为天主教上海教区主教座堂,正式的名称为“圣依纳爵堂”,堂侧有天主教上海教区主教府,修女院,建筑风格为中世纪哥特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座主教座堂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动土兴建,1910年9月大堂落成。整幢建筑高五层,砖木结构。法国中世纪样式。大堂顶部两侧是哥德式钟楼,尖顶。高50米。大堂内圣母抱小耶稣像立祭台之巅,俯视全堂,为整座教堂之中心。教堂占地面积2670平方米,建筑面积6670平方米,可容纳3000余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2012年徐家汇观象台成立140周年时,世界气象组织(WMO)秘书长雅罗授予上海市气象局国际世纪气候站证书,表彰徐家汇观象台连续140年收集的长时间序列气候资料,对世界气象组织全球系统和计划做出的突出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全世界观象台成立超140年以上的只有2个,一个在上海徐家汇,另一个在菲律宾马尼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海气象博物馆就藏在一座1901年代盖起的老洋房里,至今已有120年的历史了。老洋房前的花园里有不少气象探测设备。老洋房目前仍很漂亮,再加上里面拥有丰富的气象史藏品,在讲解员近1小时的认真讲解下,初步了解了中国最早的气象站,感觉这是一次很值得的参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上海气象博物馆前的草坪上,树立着“国际经度联调基点”标示石柱,国际经度联测是徐家汇观象台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科研活动。在被国际天文协会确定为标准时计处后,徐家汇观象台曾于1926、1933年两次参加国际经度联测任务,成为重力加速度的基准点,是世界三大基准点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一幢英国风格的三层建筑,大楼中央建有砖木结构的测风塔,顶高40米,安有贝克莱风向风速仪。该建筑外立面为灰色清水砖墙、圆拱券窗,窗框和窗下装饰采用红砖,局部墙身带有齿形饰,部分窗框由红砖砌筑成隅石状。平台及室外楼梯采用古典式宝瓶状栏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早在1879年的夏天,徐家汇这座绿荫环抱的古朴建筑里诞生了中国第一个台风警报,并在之后的100多年里也默默地工作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新楼初建时,大楼中央建有砖木结构的测风塔,顶高40米,安有贝克莱(Beckley)风向风速仪。1908年至1910年间,由于地基承载问题,高出主体部分的砖木测风塔被拆除,替换为35米高的铁塔,后于1963年拆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主楼楼面还安有法国巴尔惹蒙伯爵夫人玛尔太赠送的大钟一座,逢刻奏乐,遇时鸣钟,为周围居民授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05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徐家汇观象台旧址为市优秀历史建筑。2016年起,改建为上海气象博物馆的徐家汇观象台旧址,作为徐家汇源景区的一部分,限时对游客免费开放。2014年,作为徐家汇天主教历史建筑群的一部分,徐家汇观象台旧址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进博物馆大门就可看见一块大草坪,这是最早的气象观测场,有149年的历史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地面气象观测场,降水、云量、日照、积雪等天气现象,都可以通过各种专业仪器进行精密测量并记录。这里的仪器设备不仅可以观测天气,还能够超越时间限制,实时传输气象数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草坪上三个百叶箱里就是当时徐家汇测气温的,四个金属筒是测降雨量的,当然还有测风向风速等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本着真实性、可逆性和可识别性的原则,原有建筑立面风貌得到了保护和修复。在修缮立面清水砖墙过程中,后期大修覆盖其上的仿石水泥涂料以最低强度被剥除,北立面中部塔楼的清水砖墙重见天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底层东西两侧的互动体验空间内,可以清晰看到露明在外的不同年代、不同形式的木柱、砖柱和砼柱,配合拆除吊顶之后的露明木格栅天花,展现出建筑的历史变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走进门厅就可看到地面上画有一幅32位制罗盘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872年12月1日,徐家汇最低气温为4.8℃,最高气温为16.9℃。” 法国传教士高龙鞶在观测日志上留下的这些记录,开启了百年年气象观测记录篇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一份气象观测记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跨越走廊的“百年气象钢琴”——《徐家汇“年平均温度表”》,是一份百年的坚持。“黑白琴键”记录着上海自上世纪90年代起,逐年升高的“城市温度,可以说,这不仅仅是一条普通的温度变化曲线,更反映了上海百年来的冷暖和沧桑,也印证了近年来全球变暖的发展趋势。上海人可到这里找到你出生的那年平均温度是多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作为全球第一批开始从事气象工作的机构之一,徐家汇观象台的连续观测,为我国和全球气象预报及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气象资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自记气压计,产于瑞士(1900年左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左右为折叠式红水温度计(法国,19世纪初),中间是毛发湿度计(20世纪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垂直气压计〈法国,1850年左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垂直气压计(法国,1850年左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电报接收机与发报电键(瑞士,1850年左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八分仪(瑞士,20世纪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经纬仪(瑞士,1900年左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876年,能恩斯〈照片右侧那位)成为徐家汇观象台第一任台长。他建立并完善了预报体系,使上海第一次拥有了气象服务。而他个人对台风研究的贡献则“首次给了观象台以科学声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v在能恩斯的良好开端下,徐家汇观象台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代,作为能恩斯助手的劳积勋于1896 年成为徐家汇观象台台长。1893年至1918年,劳积勋研究了中国沿海 620 次台风的路径,于1900年出版了《远东的大气》一书,这本书成为法国政府分发给远东航行舰船的必备书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望远镜〈19世纪初一20世纪初),其中年龄最大的望远镜,是1680年左右的望远镜!据说,历任台长都使用过这副望远镜,他们都是对观象台有着巨大贡献的“超级学霸”,他们大多都是远洋而来的法国传教士,有些人甚至还能说着一口流利的上海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橱窗里展出的是徐家汇观象台出版的英文年历,其中包含1873年的星空图和中国常见的农谚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菲茨罗伊气压计/温度计/风暴瓶(英国,19世纪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Tennelo牌棍式气压(法国巴黎,19世纪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首任台长能恩斯手绘的《台风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里曾是上海播报天气预报的房间,今天我也来当一回气象先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用3D打印机打出来的最初百叶箱模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00多年前,这位信使正准备将徐家汇观象台制作的中国沿海的天气预报送往各大报社刊载。正是他蹬车上路的一瞬,推动了上海气象服务的历史,推动了气象服务走进千家万户。他算不算当前快递小哥的老前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目前仍矗立在外滩的气象信号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于1884年在外滩设立的气象信号在塔初建时,塔顶上是一根高15米的木制旗杆,旗杆四周用绳索固定各色信号旗帜。1906年一次暴风雨袭击后木杆被折断,子午球坠落,于是重新建造一座高36米具有意大利风格的钢筋水泥塔,并在塔上安装一根12米高的信号旗杆,总高近50米,是外滩当时最高的建筑物。此后外滩气象信号塔陆续进行了一些小型扩建和整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气压计/温度计(法国,1900年左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气压计/温度计(法国,1900年左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年,在徐光启著名的《农政全书》中对“气象”有着大量阐述。这是徐光启对中国天文学与气象学作出的杰出贡献。这本书基本上囊括了中国明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贯穿着徐光启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走出气象博物馆往右转就看到有一座明代科学家徐光启的雕塑。据说,徐家汇名字的得来,既与地理位置有关,又与历史名人颇有渊源,这一名人就是被称为历史上上海籍人中最有影响的人物——徐光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徐光启雕塑再往前走几步便来到了光启公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徐光启是中国睁开眼睛看世界的第一人,比林则徐还早二百多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徐光启墓前立有石碑、石人、石马、华表、石牌坊等物。石牌坊上正中额题“文武元勋”,右题“熙朝元辅”,左题“王佐儒宗”,正中额下题:“明故大夫太子太保赠少保太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徐文定公墓阙”。石牌坊镌有对联,上联“治历明农百世师经天纬地”,下联“出将入相一个臣奋武揆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海徐家汇是徐光启的故乡,徐家汇本名法华汇,后来为了纪念徐光启改名为徐家汇。徐光启墓就位于徐家汇南丹路的光启公园内。墓地共有10个墓穴,葬徐光启及其夫人吴氏,左右是四个孙子夫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徐光启为官清廉,《明史》词条中记载在徐光启去世之后:“盖棺之日,囊无余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睁开眼睛看世界的第一人,竟然在去世之后盖棺下葬时,因为家中没有钱而被迫请求朝廷的抚恤,这在明末那个贪污腐化的时代,徐光启无疑是一个另类,这或许就是他命运多舛的原因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光启公园内还有徐光启纪念馆。纪念馆分为四大陈列:徐光启平生、《农政全书》与《几何原本》、《崇祯历书》与《徐氏庖言》以及徐光启与上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光启公园内的这栋老房子叫做“南春华堂”,虽然有500多年的历史,却是2005年出于保护历史文化建筑的目的,从原址梅陇迁移到光启公园,与徐光启墓“做伴”,原放置在光启墓前的徐光启雕像也移到院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徐光启(1562年-1633年),字子先,号玄扈,谥文定,上海法华寺人(今上海徐家汇),明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万历二十五年,徐光启考中省试的第一名举人 ,万历进士,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1603年,入天主教,教名保禄。较早师从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测量和水利等科学技术,毕生致力于科学技术的研究,勤奋著述,是介绍和吸收欧洲科学技术的积极推动者,为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徐光启病逝,崇祯帝赠太子太保、少保,谥号文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园内还有一个勾股定理演示装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利玛窦半身像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年—1610年),字西泰,意大利人。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学者。1582年(明万历十年)被派往中国传教,直至1610年在北京逝世,在华传教28年,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最早传教士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利玛窦与徐光启等人合译的欧几里德《几何原本》(前六卷),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原有的数学学习和研究的习惯,改变了中国数学发展的方向,是中国数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几何学方面,还与徐光启、李之藻等共同翻译了《同文算指》、《测量法义》、《圜容较义》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利玛窦制作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界地图,先后被十二次刻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美国《生活》杂志将利玛窦评为公元第二千年内(1000年—1999年)最有影响力的百名人物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610 年5月11日,利玛窦因病卒于北京,终年59岁。葬于北京西郊的藤公栅栏,使其成为首位葬于北京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墓现位于北京西城区官园桥附近的北京行政学院院内。</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