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这个金秋的洛阳博物馆,以一场“上洛——新·乡土志系列展之一”的开幕,宣告一场革故鼎新的博物馆实验从此启程。</p><p class="ql-block">“上洛”展打破文博行业传统的行业壁垒,大胆破壁,通过提升博物馆的可接触性和现代关联性,实现博物馆从物质到精神的开放,让满怀想像的外面的世界进入博物馆的圣殿。</p> <p class="ql-block">9月28日,伴随着装置艺术“洞·天”开启,在琵琶和大提琴的八弦合奏中,“新·乡土志系列展”首站“上洛”在洛阳博物馆开幕。该展览由洛阳博物馆主办、生长实验室协办,上海大学教授徐坚、艺术家陈彧君共同发起,徐坚教授作为策展人,陈彧君、刘宇扬、苏芒、蔡东铧作为共创团队成员,鲁大东、徐晓伟、陈皓、王绣、张建京、郭爱和等艺术家,郭培、陈野槐、熊英等高定设计师共同参与完成。</p><p class="ql-block">展览从“伊洛之间”“华夏汇聚”“世界同在”三个方面进行呈现,涵盖了文物、艺术、音乐、舞蹈、建筑、时尚等艺术形态,结合了传统与现当代艺术、精英与草根艺术、可视的艺术与可多元感知的艺术、视觉形式艺术与表演艺术、艺术与设计、艺术与生产生活,以新颖的展览形式,给博物馆和所有相关艺术和文化空间带来了强有力的冲击和震撼。</p> <p class="ql-block"><b>“新·乡土志”运动从洛阳出发</b></p><p class="ql-block">策展人徐坚教授以“乡土”这一超越时空、族群的概念,以对中华民族意义特殊的地域“洛阳”作为“新·乡土志系列展”的第一站。</p><p class="ql-block">“乡土”是一个古今中外不论贫富贵贱均能体认的词汇,而“家国一体”是中国人独有的文化情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p><p class="ql-block">“洛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故土,作为“新·乡土志系列展”的第一站,就具有了超越伊洛地区,着眼华夏文明,放眼世界体系的意义。在中古汉语中,“上洛”大致可类比为“进京”。而“洛”之精神内核可达远方,可及异国。比如,日本京都雅称“洛阳”,各种各样的人前往京都则称为“上洛”。</p> <p class="ql-block"><b>破壁生长的展览</b></p><p class="ql-block">在博物馆多展示清一色文物的大环境中,“上洛”将跨界的展品:艺术品、建筑、音乐、时装、舞蹈等与文物相互融合。在博物馆的空间里,不同的艺术形态之间的界限被打破,它们互相激发,各司其职又交融碰撞,共同讲述着“乡土”这一亘古不变的话题。</p><p class="ql-block">“上洛”特展充分体现了博物馆如何接纳不同的文化形态为己所用。“超越并置,实现融合共创”,使得原本归属不同空间里的艺术形态共生于同一个空间里,相互呼应,发生化学反应,激活每一个来到展厅中的人。</p> <p class="ql-block"><b>历史与现今的对话</b></p><p class="ql-block">历史遥不可及,今人对其知之甚少,但“上洛”将历史与现今以多元方式连接在一起。走入建筑师刘宇扬先生主创的《洞·天》,脚下是如伊洛般的水面,两侧是风行隋唐洛阳精英文化圈的青绿山水,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由此进入了历史之中。在这里,我们与古人使用着同样的材料,做着不同的事情,但内心却是同样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同在展柜中重新组合的古代陶俑与现代的《临时建筑-石笼》的砖瓦。</p><p class="ql-block">在第二个展厅的核心位置是陈彧君和刘宇扬共创的象征世界结构的木构架建筑艺术《三千》,与之相对应的是陈彧君创作的屏风《四季》,表达了历史长河的流转和轮回。三千大千世界里四季生活的则是人,周围的文物似乎在述说着它们所经历的故事。《丝·路》及《丝路余韵》象征着丝绸之路上的人、物和思潮。基于大秦景教石经幢进行的艺术创作《回响》巧妙地连接起古往今来由书写串联起来的文脉。以丝绸为主要面料的高级定制时装是展览中的主要时尚元素,时尚巧妙地穿插在不同单元之中。</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属于当下,属于自己”的展览</b></p><p class="ql-block">在这里,艺术不仅是社会文化中最精美的鲜花,更是普罗大众生活中须臾不可离的成分。“上洛”特展汇集了自古往今洛阳的多种面向以及不同人对洛阳的感受,比如冠以“神都”的武则天的洛阳,在履道坊和香山之间穿梭的白居易的洛阳,自汉到唐的茫茫众生的洛阳,异域来客的洛阳,还有以“安乐窝”盛赞的邵雍的洛阳等。</p><p class="ql-block">哪一个到过洛阳的人心中没有一个洛阳呢?尤其在今年,它是《唐宫夜宴》,它是《龙门金刚》,它是一场最地道的中国梦。“生活在历史里”更是让我们在欣赏展览的过程中,也想象自己心中洛阳的样子,进而创作出自己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展览入口是一个时空隧道“洞天”,隧道里有4件东西,代表最洛阳、最中国。</p><p class="ql-block">①用一只现代雕塑的人手握着一件旧石器时代的石器,改变了传统的陈展方式。</p><p class="ql-block">②三重镜像的何尊 宅兹中国,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何尊。洛阳是中州是中土是中国。外层由鲁大东完整地临了何尊的铭文(纸本墨笔,这里是亚克力刻字),中间是铜箔剪影的何尊,里面是由陈浩制作的木板麻纸岩彩的何尊。</p><p class="ql-block">③镜中牡丹,<span style="font-size:18px;">由洛博前馆长王绣所作,给人隔岸观花的效果,告</span>诉我们洛阳不仅是千年帝都还是牡丹花城。</p><p class="ql-block">④东方红拖拉机模型 由洛阳第一拖拉机厂制造,代表了现代洛阳、工业洛阳。</p> <p class="ql-block">时空隧道的地面上是模拟的水波纹,两边靠近地面呈现出青绿山水,我们在一片水波之中穿过两岸的青绿山水“上洛”。</p><p class="ql-block">无论是何尊铭文的三重叠影艺术品、捧着旧石器的现代手雕,还是洛博名誉馆长王绣所绘牡丹花以及现代洛阳代表拖拉机模型,四件展品勾勒出本次展览中的洛阳所将诠释的“城市的颜色”。在此可放下一切戒心,拥抱一个“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中原故乡。</p> <p class="ql-block">第一单元 本土洛阳</p><p class="ql-block">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明,从旧石器时代的粗糙的石器出发,历经了以红陶、黑陶为标志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揭开了中国青铜文明序幕的二里头文化,逐步演化出浩浩汤汤的礼乐文明。煌煌大端的文化都是从一石一陶、一饭一蔬中发展而来的。</p><p class="ql-block">这个展览的背景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墙面,其本身也是艺术作品,采用了类似传统的扎染方法用现代工艺特制宣纸制作的。整个墙面采用了渐变色,用颜色来区分三个洛阳的层次。</p><p class="ql-block">一个生长于伊洛河的是黄色的洛阳;</p><p class="ql-block">一个作为中国人心灵故乡的是红色的洛阳;</p><p class="ql-block">一个作为世界节点的是蓝色的洛阳。</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传统的礼仪是只能现看不能触摸文物的,这里粘贴一张旧石器模型,大家可以触摸体验以此来增加文化的认同与交流感。</p> <p class="ql-block">作品“临时建筑--石笼”</p><p class="ql-block">用现代建筑设计常用的积木与古代陶俑并置,古代与现代的碰撞给人极大的反差。建筑的砖、石头都是来自土地,陶俑的陶土也是来自土地,它们的形式如此不同,但它们的源头是一样的,就如我们文化的源头也是一样的。</p><p class="ql-block">在这里,我们与古人使用着同样的材料,做着不同的事情,但都反映了古人今人同样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第二单元 中国洛阳</p><p class="ql-block">(背景墙由黄色渐变为红色,红色最能代表中国)</p><p class="ql-block">洛阳何以中国?</p><p class="ql-block">展示的文物:二里头的玉璋、青瓷、青铜鼎、铜印,作为身份地位权力标志的器物。</p><p class="ql-block">洛阳除了在政治上占据历史上最重要的位置之外,同时在经济、文化上也处于中心的位置,并且洛阳还是无数异乡人寻找梦想的地方……有中国唯一女皇武则天的神都洛阳(国画龙门石窟),<span style="font-size:18px;">自汉到唐的皇亲贵胄的洛阳(一组唐恭陵出土的釉陶器),在履道坊和香山之间穿梭的白居易的洛阳(一组履道坊出土的文物),有异域来客的洛阳(胡人俑、安菩夫妇墓地出土的三彩骆驼和三彩力士),还有以“安乐窝”盛赞的邵雍的洛阳等。</span></p> <p class="ql-block">装置艺术:《三千》</p><p class="ql-block">象征世界结构的木构架建筑艺术《三千》,<span style="font-size:18px;">由“小板凳”拼置起来的,中国传统建筑最基本的单元就是木构,以此想要表达中国的文化与国家与个人的关系。</span></p><p class="ql-block">与之相对应的是陈彧君展厅现场创作的屏风《四季》,天下再大也不过四季,思维从伊洛文化的源头发散,整个作品给人一种水的流动感,<span style="font-size:18px;">表达了历史长河的流转和轮回</span>。</p> <p class="ql-block">第三单元 世界洛阳</p><p class="ql-block">(背景墙由红色渐变为蓝色)</p><p class="ql-block">作为世界体系中的洛阳,人、物、思想是如何流动、交流、来往的。</p><p class="ql-block">历史上曾经出现在洛阳的外域来客,其中有一对来自西域安国的安菩夫妇留下的唐三彩文物,(抬头看)在这条由亚克力+外包丝绸的装置艺术《丝绸之路》上,从东向西走出去的是丝绸,从西向东流进来的是毛织物(毛毯、毛毡),所谓的“丝去毛来”。</p><p class="ql-block">思想、艺术、宗教的流动</p><p class="ql-block">历经千年的唐三彩,这种工艺是如何传播到世界各地,又是如何沿续到今天,同时在郭爱和老师的手中是如何焕发出新时代的光芒的。</p> <p class="ql-block">装置艺术:《回响》</p><p class="ql-block">基于大秦景教石经幢进行的艺术创作《回响》,巧妙地连接起古往今来由书写串联起来的文脉。它看起来像一座纪念碑,而它内在的含义任由每个观者去想像……</p> <p class="ql-block">以丝绸为主要面料的高级定制时装是展览中的时尚元素,时尚巧妙地穿插在不同单元之中。让观者可以近距离地了解刺绣工艺、缂丝工艺、中西合壁的时装艺术。目之所及,无一不是艺术。</p> <p class="ql-block"><b>尾声 生活在历史里</b></p><p class="ql-block">这个部分是为参观者设计的、是观众朋友的。</p><p class="ql-block">最后这件展品最具匠心:一幅鲁大东创作的司马光体双钩书法“安乐窝”。这一众所周知的词组来自一则洛阳典故——北宋诗人邵雍在此著七言绝句《安乐窝》:"半记不记梦觉后,似愁无愁情倦时。”本次展览将"安乐窝"高挂,是一次大胆的邀请:观展者可在馆内领取“安乐窝”的素稿,描绘自己心中的“上洛”,描绘出千人千样的“安乐窝”。</p> <p class="ql-block"><b>说明:</b>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有水印者为洛阳博物馆志愿者刘俐老师摄),致谢!</p> <p class="ql-block"><b>后记:</b></p><p class="ql-block"><b></b>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开始。近年来,博物馆不断地打破内外边界,破壁生长,寻求博物馆更加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方式。</p><p class="ql-block">例如,①广东省博物馆打破部门边界推行策展人尝试,②湖南省博物馆“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13-16世纪中国与意大利之间的跨文化交流”展览汇聚了“跨地域,跨时代,跨媒介”的展品,③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的“永远有多远--当代艺术跨界系列展”将历史文物与当代艺术并置,打破了展览中不同文化、不同时空的限制。④洛阳博物馆的“上洛”展览在超越并置,实现融合和共创,超越自身空间,实现与更广泛的社会融合,超越自身的业务目标,寻求对社会文化的更大贡献上,思索更深入,走得更远,也势必更强烈地引起回响和反馈。</p> <p class="ql-block"><b>展览的未来</b></p><p class="ql-block">博物馆不应是社会的冷眼旁观者,而应是社区活动的积极参与者,社会责任的主动承担者,社会公平的重要推动者。19世纪以来,以英美为代表的欧美国家即开始关注博物馆与社会互动。西方博物馆在走向社区,走向社会,促进社会多元包容,推动社会变革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p><p class="ql-block">博物馆跨界、融合是博物馆打破边界走出象牙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一步。走出象牙塔,加强与社会及公众的联结,使公众成为博物馆知识的生产者,以各自的话语展示多元的声音,使年长者、身心障碍者、农民等弱势群体共享博物馆发展的红利,参与其中,享受其中,乐在其中,才是博物馆的未来。</p><p class="ql-block">在“上洛”特展里,多种艺术形态对话、共生,诸多传统的界限被打破,不同的观众获得了表达机会,破壁而生的展览充满了很多可能性。它如此有趣,如此鲜活,在博物馆这个外人难以进入的领域自如地跳跃,像个新生命一样宣示着博物馆展览新时代的到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