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21.10.11号上午成都小青年导游小胥在大巴车上向我们热心介绍一天的游程。</h3> <h3>大巴车将我们送到世界闻名的乐山大佛景区。(2003年曾经来过。)</h3> <h3>国务院立的全国文身物保护单位:乐山大佛。(系同伴訾老师拍摄。)</h3> <h3>沿路傍山石刻。</h3> <h3>大大的佛字。</h3> <h3>我在乐山上鸟瞰宽阔的岷江。</h3> <h3>在乐山上用手机变焦拍摄的游客乘游轮从岷江江面上观赏大佛雄姿。(2003年我也乘座观赏过。))</h3> <h3>进入乐山大佛中心景区。</h3> <h3>高高的石台阶对老年游客确实有点不友好!</h3> <h3>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濒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h3> <h3>乐山大佛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约九十年。</h3> <h3>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大佛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发髻1051个,耳长7米,鼻长5.6米,眉长5.6米,嘴巴和眼长3.3米,颈高3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8.5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h3> <h3>乐山大佛和凌云山、乌尤山、巨形卧佛等景点组成的乐山大佛景区属于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的组成部分</h3> <h3>己爬得满头大汗的我,在大佛头像前再留个影,借机息一息。</h3> <h3>如今大佛右边山上新开凿了一条陡峭的单向石台阶小道供游客从乐山顶上下到山脚后可从大佛脚下正面仰视大佛全身。原来大佛左边更加危险陡峭的窄石壁小道己关闭。<br></h3> <h3>为了到大佛脚下,游客小心翼翼双手紧拉铁链扶手侧身下爬。真的不容易啊!</h3> <h3>古代的乐山三江汇流之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聚凌云山麓,水势相当的凶猛,舟辑至此往往被颠覆。每当夏汛,江水直捣山壁,常常造成船毁人亡的悲剧。海通禅师为减杀水势,普渡众生而发起,招集人力,物力修凿的。</h3> <h3>乐山大佛有非常巧妙的排水系统。乐山大佛的两耳和头颅后面,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佛像不至为雨水侵蚀。清代诗人王士祯有咏乐山大佛诗“泉从古佛髻中流”。在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中,第4层、9层、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分别用锤灰垒砌修饰而成,远望看不出。衣领和衣纹皱折也有排水沟,正胸有向左侧分解表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长9.15米、宽1.26米、高3.38米的左右相通洞穴;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互未凿通,右洞深16.5米、宽0.95米、高1.35米,左洞深8.1米、宽0.95米、高1.1米。这些妙的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千百年来对保护大佛,防止侵蚀性风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左右互通的两洞,由于可汇山泉,内崖壁上凝结了厚约5-10厘米的石灰质化合物,而佛身一侧 崖壁仍是红砂原岩,而且比较干燥。那左右不通的两洞穴,孔壁湿润,底部积水,洞口不断有水淌出,因而大佛胸部约有2米宽的浸水带。显然,这是由于洞未贯通的缘故。不知道当年修建者为何不把它打通。</h3> <h3>十八年后我再站在71米高的大佛正面与大佛合个影,以保佑健康长寿。阿弥陀佛!</h3> <h3>中饭后在距离乐山近二千米(特地问了当地居民)的岷江南岸公园里用三星S21U手机拍摄江北面的乐山。隔江遥望那远远的乐山上完全看不到临江乐山山岩上的有71米高的大佛,仔细看山顶左边的石宝塔只和笋尖头那么一丁点儿。</h3> <h3>请您注意了!这不是一张用平常方式拍摄的照片,而是我站在原地再使用三星S21U手机的100倍变焦功能手持变焦拍摄到江对岸遥远的乐山山岩上的大佛照片!那侬,清晰伐?仔细看大佛头右边山上蚂蚁般的成群游客以及大佛脚掌前一大片拥挤的游客,左边蓝色的遮阳伞,右边粉色的屋顶一一清楚呈现!同行朋友的其它品牌手机就明显因镜头变焦功能不足及内部处理芯片性能差距相形见绌了,一分价钱一分货啊!</h3> <h3>同样请您注意!上面照片上乐山顶上左边小如笋尖头的宝塔,在下面这张我用变焦拍摄的照片中显得如此清楚。露出树稍上的十层窗户都数得出来。嗲伐?</h3> <h3>中歺后接着去游玩峨眉山新扩建后规模宏大的:“大佛禅院”。</h3> <h3>寺庙大门口一对高耸的巨大石狮到是去过的那么多寺院从没见过如此高大的,特意拍一张供各位欣赏。</h3> <h3>大佛禅院,作为朝拜峨眉山的第一门户,是前往峨眉祈福、朝拜的第一站,也是必去之地。大佛禅院原名大佛寺,位于峨眉山市区东郊,交通方便,气势恢弘,建筑结构缜密,拥有多重大殿和诸多禅房。</h3> <h3>峨眉山大佛禅院位于峨眉山东郊,整个寺庙富丽堂皇、雄姿宏伟、气势磅礴,既是去峨眉山佛界祈福、朝圣的起点;又是公众游客去峨眉山旅游进入名山的起点。</h3> <h3>大佛禅院原名大佛寺(民间又称大佛殿),原址位于峨眉山市区东郊,明代无穷国师开创,历时15年建成。寺院占地300余亩,拥有多重大殿、140多间禅房。因寺内大悲殿供奉了一尊高12米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铜像,明万历皇帝的母亲慈圣皇太后特意赐寺名“大佛寺”。</h3> <h3>此乃真理!但能真的做到又有几个?</h3> <h3>大佛禅院于2008年12月14日举行峨眉山大佛禅院开光法会暨落成庆典,正式对外开放。禅院占地400余亩,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为朝拜峨眉山的第一门户,亚洲最大的十方丛林之一,成为集培育僧才、专精修证、佛学研究、弘法利生等于一体的无上道场。</h3> <h3>民国28年(1939年),抗日战争期间,为避日机轰炸,国民政府将故宫博物院的文物运到峨眉,保管于大佛寺内,派兵把守。</h3> <h3>1958年“大炼钢铁”时,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铜像被毁炼钢,寺院由此消失。 1993年5月23日,峨眉山市人民政府以(1993)64号文件,批准峨眉山佛教协会“在原大佛殿旧址恢复大佛殿”。后因原址建筑群过于密集,拆迁难度很大,且寺院规模受到限制,于是,市政府又于1995年批准峨眉山佛教协会筹资在城南郊白塔山购地226亩,恢复重建大佛寺。峨眉山佛教协会根据普贤道场的文化内涵以及峨眉山佛教文化发展的需要,经过反复讨论和认真研究,报请政府批准,决定将大佛寺改名为“大佛禅院”。</h3> <h3>当天晚歺是团队火锅,质量尚可。当然不能和我们日前自己掏腰包上街吃的成都正宗特色火锅相比,价格摆在那儿的。</h3> <h3>火锅的料儿蛮足。</h3> <h3>热烈的团队晚歺场面。</h3> <h3>以下三个舞台上精彩的节目小视频,川剧变脸是运用在川剧艺术中塑造人物的一种特技。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h3> <h3>变脸之于川剧,有如喷火之于秦腔,皆属招牌路数、看家绝技!</h3> <h3>变脸的手法大体上分为三种: “抹脸”、“吹脸”、“扯脸”。此外,还有一种“运气”变脸。则油彩涂于额上或眉毛上,如果只变下半部脸,则油彩可涂在脸或鼻子上。“吹脸”只适合于粉末状的化妆品,如金粉、墨粉、银粉等等。</h3> <h3>2021.10.12号天蒙蒙亮大巴车就载着我们向峨眉山出发。</h3> <h3>乘索道上峨眉山,金顶索道是世界一流,中国第一的双承载单牵引往复式客运索道。起于接引殿,至于金顶,全长1164米,中间无支架,车厢容量100+1人,是全国载客量最大的。</h3> <h3>索道在山中运行。</h3> <h3>峨眉山滑杆用两根长竹竿扎成担架,中间部位置一凉椅或坐篼供乘坐。 旧时交通不便,抬滑竿十分盛行。现在,抬滑竿仍十分流行,仍在一些旅游圣地如峨眉山、青城山等地流行,并变成当地一个旅游项目。如今老年人下索道后坚持步行上山,而年轻人反到怕累花钱抬上山。尤其是小伙子为讨好女朋友往往怂恿姑娘乘滑杆。</h3> <h3>峨眉山上三步一叩排成一队的朝圣虔诚信徒。太辛苦了!</h3> <h3>抵达雷垌坪。</h3> <h3>雷洞坪是峨眉山景点之一,位于连望坡上,海拔2430米。古名雷神殿,据载为汉时开建。一楼正中供弥勒像一尊,造型古朴庄重。寺右有一亭,亭前石埤,篆书刻“雷洞亭”三字。雷洞坪侧旧竖有禁声铁碑一通,禁止游人大声喧哗,否则迅雷惊电,风雨暴作。</h3> <h3>峨眉山屹立在四川盆地西南部,位于峨眉山市西南7千米,东距乐山市37千米,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主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从山麓到山顶,沿途飞瀑流泉,景色清幽,自古就有“峨眉天下秀”之誉。</h3> <h3>峨眉山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和佛教名山;是一个集自然风光与佛教文化为一体的中国国家级山岳型风景名胜。</h3> <h3>登峨眉山,从报国寺出发,有左、右两条路线,往左经伏虎寺、清音阁、洪椿坪、仙峰寺、洗象池到金顶;往右经龙门洞、白龙洞、万年寺、华严顶到金顶。</h3> <h3>钟楼里巨大的古铜钟。</h3> <h3>撞钟。</h3> <h3>峨眉山金顶,也称华藏寺,位于中国四川省峨眉山主峰上,海拔3077米,是峨眉游山的终点,也是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h3> <h3>峨眉山金顶始建于唐朝,屋顶为锡瓦所盖,元代时又被称为“银顶”。寺侧有卧云庵,内有饭堂和客房可供游客食宿。在金顶可观看峨眉四大奇观——日出、云海、佛光、圣灯。金顶与千佛顶、万佛顶相邻,万佛顶上亦有建筑,且有观光索道连接金顶与接引殿。</h3> <h3>峨眉金顶与峨眉顶峰的万佛顶相邻,海拔3079米,这里山高云低,景色壮丽,游客可在陡峭的舍身岩边欣赏日出、云海、佛光。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后,海拔高度从原先的3077米抬高了约两米。</h3> <h3>普贤是佛陀释迦牟尼的右胁侍。普贤与佛陀以及文殊菩萨合称华严三圣。是中国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他的塑像多骑六牙白象,代表佛法的大悲力。</h3> <h3>峨眉山顶的“四面佛”是十方普贤菩萨。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所以四面佛才会在峨眉山落脚的。四面佛神像分三层结构,最中间是钢筋结构,中间是铜结构,最外面是贴箔金。整尊造像高48米,重达660吨,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露天铜佛。'</h3> <h3>金顶是峨眉山寺庙和景点最集中的地方,高26米、总面积1614平方米的金顶及铜殿各一座,以及第一山亭“铜亭”一座,为峨眉精华所在。1983年被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峨眉山金顶和第一山亭均为中国铜工艺大师朱炳仁领衔的杭州金星铜集团公司设计建造而成。</h3> <h3>新建的金顶华藏寺建筑面积为1690多平方米,整个建筑由高、中、低三重连接组建,分金殿(普贤殿)、大雄宝殿、弥勒殿、祖堂、方丈室、禅堂和寮房等。布局合理,错落有致,红墙黄瓦,白玉栏杆,大理石地面,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的格局。正门华藏寺匾额为赵朴初会长手书。</h3> <h3>金殿高二丈四尺五寸,广一丈三尺五寸,深一丈三尺五寸,瓦柱门窗四壁全为掺金的青铜铸造,中供普贤菩萨像,旁列万尊小佛,门壁上雕刻全蜀山川道路图,工艺精美。当早晨朝阳照射山顶时,金殿迎着阳光闪烁,耀眼夺目,十分壮观,故人们称之为“金顶”。可惜在清代道光年间,由于一次大火,烧坍了金殿,留存下来的只有一通铜碑,一面是王硫宗撰并集王羲之字的《大峨山永明华藏寺新建铜殿记》,一面是傅光宅撰并集褚遂良字的《峨眉山普贤金殿记》,现存华藏寺中,另有几扇原金殿窗门也存在华藏寺。从这几件遗物中,我们可以想见当年金殿是何等的辉煌壮观。</h3> <h3>金顶重修从1986年起四川省人民政府拨专款350万元进行重修。同年8月破土动工,经过4年的紧张施工,于1989年建成,移交峨眉山佛教协会管理。</h3> <h3>1972年4月8日又不幸失火,整个华藏寺再次化为灰烬。1986年,国家拨款260万元,重建华藏寺,1990年9月11日落成。现今华藏寺比原先华藏寺规模大,建筑质量高,飞阁流丹,崇宏壮丽,殿字轩昂,高耸入云。</h3> <h3>金顶最早的建筑传为东汉时的普光殿,唐、宋时改为光相寺,明洪武时宝昙和尚重修,为铁瓦殿。锡瓦、铜瓦两殿为明时别传和尚创建。</h3> <h3>峨眉山的云海,是由低云组成的,上半年层积云为主,下半年以积状云和层积去相媾而成;峨眉山的雾日年平均为322天,甚至多达338天。(此照片由同行米医师拍摄。)</h3> <h3>峨眉山的七十二峰,大多在海拔2000米以上,峰高云低,云海中浮露出许多岛屿,云腾雾绕,宛若佛国仙乡;云涛人才辈出卷,白浪滔滔,这些岛屿化若浮舟,又像是“慈航普渡”。近代诗人赵朴初诗;“天著霞衣迎日出,峰腾云海作舟浮”,就是这一景致的绝妙写出照。(此照片由同行米医师拍摄。)</h3> <h3>峨眉山顶上的珙桐石碑。珙桐为落叶乔木。高可达25米;树皮深灰色或深褐色,常裂成不规则的薄片而脱落。幼枝圆柱形,冬芽锥形,具卵形鳞片,常成覆瓦状排列。叶纸质,互生,无托叶,叶片阔卵形或近圆形,上面亮绿色,下面密被淡黄色或淡白色丝状粗毛,叶柄圆柱形,两性花与雄花同株,位于花序的顶端,雄花环绕于其周围,基部具纸质、矩圆状卵形或矩圆状倒卵形花瓣状的苞片,初淡绿色,继变为乳白色,雄花无花萼及花瓣,花丝纤细,无毛,花药椭圆形,紫色;子房的顶端具退化的花被及短小的雄蕊,花柱粗壮,果实为长卵圆形核果,果梗粗壮,圆柱形。期4月开花,10月结果。珙桐已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为中国特有的单属植物,属孑遗植物,也是全世界著名的观赏植物。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h3> <h3>峨眉藏酋猴:是藏酋猴的指名亚种,也简称“峨眉猴”。因生活在佛教名山,故又雅号“猴居士”、“猿居士”,当地山民俗呼“山娃儿”。属中国国家二级保护的兽类。</h3> <h3>景区范围约10万平方米,在茂密的树丛中,建有400多米长的栈道,以及若干廊桥、索桥和观景亭台。几十只猴子出没其间,或互相追逐,或拦路向游客索取食物。甚至抢夺游客手机,背包扔入山涧,人称:“流氓猴”。游客路过此段路千万当心自己的东西,避免被咬,抓伤,财物被抢走。</h3> <h3>下山途中在著名的“牛心石”景点休息一下。</h3> <h3>和发小方总夫妇谈笑兼休息一会。几天下来玩的地方几乎全高山大川。</h3> <h3>给音乐大师谢老师(女)这对恩爱老夫妻在牛心亭畔合影留念。名人谢老师上小学时就是拍过电影的杭州闻名的大关小学民乐队的乐队指挥,儿童时就曾经上过人民日报还刊登了当时周恩来总理一手抱着她的照片。今年被当选“最美长者”。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h3> <h3>峨眉山山路旁这块石碑上写的这四个是啥子字?</h3> <h3>2021.10.13号这是我们成都八日游行程的最后一天。早上小胥导游在大巴上介绍今天的行程,上午游大名顶顶的成都青城山,下午参观国宝熊猫乐园,晚上乘机返回杭州。、</h3> <h3>下景区观光车进入山门,“西蜀第一山”。</h3> <h3>建福宫。</h3> <h3>青城山,世界文化遗产青城山-都江堰的主体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真龙门派圣地,十大洞天之一,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五大仙山之一,成都十景之一。</h3> <h3>万年寺是四川峨嵋山历史最久的古刹之一,相传为汉代采药老人蒲公礼佛处。东晋隆安五年(401)创建时名普贤寺。唐乾符三年(876)慧通重建,易名白水寺。宋称白水普贤寺;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重修时,神宗赐额“圣寿万年寺”,沿称至今。万年寺为峨嵋山八大寺庙之一,与金顶一样建有登山观光索道,很多游客都把万年寺作为自下而上正式登山的起点;另外一些游客则把这里作游山结束的终点。</h3> <h3>青城山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西南,东距成都市区68千米,处于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10千米处。景区面积200平方千米,最高峰老君阁海拔1260米,青城山分为前山和后山,群峰环绕起伏、林木葱茏幽翠,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h3> <h3>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诸峰环峙,状若城廓,故名青城山。丹梯千级,曲径通幽,以幽洁取胜。景区内外,天师洞和圆明宫幽静是青城山的一大特色。</h3> <h3>青城山古称丈人山,为邛崃山脉的分支。青城山靠岷山雪岭,面向川西平原。主峰老霄顶海拔1260米(2007年测到的数据)。青城山背靠千里岷江,俯瞰成都平原,景区面积200平方千米。古人记述中,青城山有“三十六峰”“八大洞”“七十二小洞”“一百八景”之说。全山有36座山峰,诸峰环绕状如城廓。</h3> <h3>青城山历史悠久,相传轩辕黄帝时有宁封子,居青城山修道,曾向黄帝传授御风云的“龙跻之术”,黄帝筑坛拜其为“五岳丈人”,故后世又称青城山为丈人山,并建观纪念。</h3> <h3>西汉末年,被称为“蜀中八仙”之一的阴长生入青城山修道。但真正奠定青城山为道教名山地位的是张道陵。</h3> <h3>老君阁位于青城第一峰绝顶(即彭祖峰顶,或称高台山、老霄顶、宝顶),海拔高1260米。老君阁阁基宽四百平方米,共六层。下方上圆.寓意天圆地方;层有八角,以示八卦;外观呈塔形,顶接三圆宝,以昭天地人三才之意。</h3> <h3>老君阁建筑群包括东华殿等处。其中东华殿的一百平方米,长五间,中祀东华帝君,左右龛分祀吕纯 圆明宫阳及锺离权。</h3> <h3>老君阁于一九九二年秋兴建,历时三载竣工.为八百里青城圣境,又创一宏伟奇观。</h3> <h3>老君阁造像,以徐悲鸿当年在青城的遗作《紫气东来》(老子跨青牛出关图)为蓝本,经许多学者、艺术家和鉴赏家精研,并由青城山道友绘制、塑造而成。老君像高十三米六,连牛身通高十六米。悉按古典建筑规范,用钢筋水泥浇铸,精铜包里,金光炫目,栩栩如生。自古及今!绝无仅有,乃融老子为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及古老朴素唯物辩证相对论者之道教祖师光辉造像。</h3> <h3>在云雾缭绕,宏伟壮观的老君阁前照像留个念。</h3> <h3>手表显示老君阁此地海拨:1275米。山高路陡爬得糟老头子汗流夾背,精疲力尽,好在热心好地导小胥接近山顶时始终伴陪在我身旁直至下山。真是个贴心好导游。</h3> <h3>下午参观“中国大熊猫保护繁殖中心”。</h3> <h3>一大蓬长得如此密集竹子还是第一次看到的。</h3> <h3>以下懒懒的大熊猫,比杭州的脏多了。</h3> <h3>訾老师拍摄的。</h3> <h3>八天旅程结束。地陪小胥早早地陪我们到了成都双流国际机场,顺利的通过安检抵达116登机口值机。吉祥登机口要要顺!哈!</h3> <h3>候机聊天。</h3> <h3>四川航空公司的空客A320己经在廊桥旁了。</h3> <h3>登机。比来的空客A330机型小了。横排六座位,单通道。</h3> <h3>飞机离开廊桥。</h3> <h3>开始滑行。</h3> <h3>2021.10.13. 深夜23:56分飞机安全降落在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我们一行26人在方芳女士的时刻关注下平安,愉快,园满地结束了八天行程丰富的成都之旅。通过旅游又加深了亲戚朋友间的亲情友情。在此向方芳同志表示衷心的谢意!并期待着下次新的旅程!同时谢谢您耐心地分享完我的“美篇”。再会!</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