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名世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殷商

<h5>  红旗渠,是一个人工修建的灌渠位于河南省林州市,林州处于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工程,被人称之为“人工天河”。</h5><h5> 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近十年。该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干渠支渠分布全市乡镇。<br> 建筑构造:主要由红旗渠源河坝、空心坝、青年洞、曙光洞、南……。以浊漳河为源红旗渠,在山西省境内的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设坝截流,将漳河水引入河南林县(今河南林州)。</h5> <h3><b>电视剧《红旗渠》背后那些催人泪下的故事,难道让人仅仅是感动?</b><br></h3><h5><b>——2021年10月21日 新浪网 作者 倒计时的青春300</b></h5><h5> 电视剧《红旗渠》正热热闹闹地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每天晚上,我与许多善良的观众们一样,都会准时守候在电视机旁,期待着那些尘封的往事一点点被慢慢打开。当这一幕幕、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呈现在眼前时,瞬时之间我难以控制的泪水如打开的闸门倾泻而出,再也收不住了。看着主人公和当地老百姓战天斗地的英雄场景和壮举,我心中充满了敬意、装满了怀念。</h5> <h5>  剧中的红旗渠是根据现实中的红旗渠经过艺术加工而成的,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其艰难程度和干旱程度一点不亚于当年的林县现状。太行山上,唱响的也不止是那一曲《在太行山》的优美旋律,更多的是那一首首改天换地的激情和信心。</h5><h5> 红旗渠位于河南安阳的林州市,全长70.6公里(山西石城镇~河南任村镇),总长达1500公里,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被人们形象地称为“人工天河”。这是林县人民经过10个年头苦干实干、奋力拼搏,在太行山万仞壁立、千峰如削的极其险要处,斩断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凿通211个隧洞而建成的。<br> 水渠的建成,一举结束了当地十年九旱、水比油贵的苦难历史。当地老百姓欢欣鼓舞、载歌载舞,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亲切地称之为“幸福渠”“生命渠”。<br> 电视剧中有两位人物极其重要,一位是林捷,一位叫吴念祖。他们两位都是现实中的原型人物,你知道他们到底是谁吗?</h5> <h5>  林捷,在现实中大名叫杨贵,林县年轻有为的县委书记。在上世纪50年代,杨贵书记走马上任,带领乡亲们以敢叫日月换新天、重整山河建林县的豪情壮志,对林县山河重新安排,为改变当地老百姓的生活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在那个时候,杨贵书记不畏艰险,冒着巨大压力、顶着各种误解、迎着指责批评甚至丢官免职的风险,把个人得失置之度外,与当地群众风雨同舟、血肉相连,终于在太行山上建起了震惊中外的世纪之渠、命运之渠、历史之渠。无论是剧中的林捷也好,还是原型杨贵也罢,都是党的好儿女、都是人民的好公仆,更是百姓心中永远的英雄。<br></h5><h5> 吴念祖,在现实中大名叫吴祖太,黄河水利学校毕业的中专生。当年,刚出校门的吴祖太扛着两台简陋的机器就把全身心的精力投入到了当地的兴修水利工程中,70多公里距离,对于平原地区的直线距离来说,算不上多长。但要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崇山峻岭中搞测量,那可是比登天还要难。水平仪不够用,吴祖太自己发明了一种叫“水鸭子”的工具,就是在一个洗脸盆中盛上半盆水,再在盆里放上一个空碗浮在水面上,空碗上放上一根直棍,通过棍子两端的两点和要测定的点共三个点连成一条线,来测定水平是否准确?就是这样艰难困苦的环境下,硬是凭着一腔热血和顽强的毅力,攻克了一系列难关,完成了红旗渠的设计蓝图。</h5> <h5>  林捷和吴念祖是剧中的主人公,更是千千万万林县人的代表,也是无数中华儿女的优秀代表,国家不会忘记他们、人民也会记住他们。<br></h5><h5>  “太行山上水贵油,谁知人间几多愁。三尺白绫无情剑,屈斩芳龄少妇头。”当年人们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传说在民国时期,有一年大年三十,一大早,村里的一老人一大早就出去找水,找到一挑水回来,当他刚到家时,自己的儿媳妇心痛老人,就主动地将老人的水桶接过去准备挑到屋里倒在水缸中,哪知此时脚下一滑,一挑水就打倒了。在那个水比黄金还金贵的年月,这个媳妇把水不小心打倒后,懊悔极了、自责极了、心疼极了,觉得非常对不起老人家、对不起一家人,就趁人不备上吊自杀了。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剧中开篇中专门演了这一桥段,只不过换了人物,加了一些艺术化的手段罢了。但在当年,水的问题确实是压在人们心上的一块大石头啊!也是几千年来都没有解开的一个死结啊!<br> 在当年,人们还从岩石的缝隙中接水人畜共用,有的人还因此被野狼伤害了性命,人们为水而争斗的现象时有发生啊!许多人为了逃避现实,不得不离家出走,到外面去乞讨了。那个时候,林县的百姓们食不裹腹、衣不蔽体,形象地用儿歌形容林县:“咱林县,真可怜,光秃山坡旱河滩;雨大冲得粮不收,雨少旱得籽不见;一年四季忙到头,吃了上碗没下碗。”</h5> <h5>  电视剧《红旗渠》反映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林县人民团结一致战天斗地的故事,更反映的是一代共产党人与广大人民群众的鱼水情深之关系。在开山破土、凿壁修渠的过程中,当地人民用绳子把自己绑在悬崖上,手上拿着特制的铁钩,像荡秋千一样在悬崖上荡来荡去,除去险石,如果稍有闪失,身体与崖壁撞击,后果将不堪设想。除下来的石块又往往是顺着手中的铁钩往头上走的,所以,一不留神,很容易砸着他们自己,随时都有生命危险。</h5><h5> 这些镜头,将在剧中逐步得到展现。当年有一位叫任羊成的探险队长,”一次除险时,一块拳头大小的石块掉下来,正好打到他的嘴上,当时只觉得眼前一黑,昏了过去。一会儿清醒后,嘴里却鲜血直流。他张了张嘴,却不会说话了,原来是石块砸在他的嘴上,三颗门牙横在嘴里,卡住了舌头。在进行凌空除险作业时,喊不出话来就无法跟上面拉绳子的人配合。他们之间互相是看不见的,只能顺着绳子喊,靠绳子传递声音。“呜……”的一声是放绳子,再喊就是停,喊不出来就无法施工。任羊成情急之下,就拿起腰间随身携带的一把钳子,将三颗牙硬生生的连根拔了下来,不顾鲜血直流,在悬崖上又连续作业长达6个小时。这些故事和事迹在当年红旗渠修建中是不鲜见的,许多人家全家出动、举家修渠,谱写了一曲让人动容流泪的时代颂歌。<br> 电视剧《红旗渠》正向纵深推进,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个时代的见证,希望我们都能从中看出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会让我们更加具有向上的力量和向前的动力,这是新时代永远不能匮缺的价值观。<br><b>2021年10月21日 新浪网作者—倒计时的青春300图片源于网络</b></h5> <h5></h5><h3><b>看《红旗渠》,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李慧贞”</b></h3><p><b>——2021-10-24沉娱落演</b></p><p></p><h5> 电视剧《红旗渠》中,水利技术员吴念祖的妻子叫李慧贞,是位老师,她在电视剧刚开始就因“缺水和营养不良”躺在重症病房中,抢救未成功而去世了。她的形象只出现在吴念祖的回忆中。<br> “李慧贞”的原型叫薄慧贞,吴念祖的原型叫吴祖太,他们二人正是一对恋人。薄慧贞是河南省鹤壁市淇县人,生于1939年,在本县高村小学当老师。她长得美丽端庄,待人接物亲切温和,对教学工作尽职尽责,特别关心学生。<br> 吴祖太家是河南省原阳县白庙村的,生于1933年2月,从黄河水利学校毕业后,分到了新乡专署水利局工作。父母就他一个儿子,眼看他都25了,这在农村都该有孩子的年龄了,可是吴祖太忙于工作,根本不考虑自己的婚姻大事。<br> 薄慧贞的哥哥和吴祖太是同事,他见吴祖太相貌英俊,事业心强,就给他和自己妹妹牵起了红线。两人见面后,也都很中意对方。吴祖太的父母得知儿子有对象了,也很高兴,催着他结婚,好抱孙子。可是1958年,吴祖太自愿来到林县工作,在南谷洞水库工地负责工程设计和技术指导,林县当时唯一科班出身的技术人员就他一个,所以工作特别忙碌。父母三次催婚,他都以工作忙一推再推。</h5> <h5>  吴祖太的父母看催儿子结婚不成,就做薄慧贞的工作。薄慧贞很理解二老的心思,也想到自己和祖太谈了几年恋爱,彼此也深入地了解,有情人也该成眷属了。他忙,自己就找他去。<br></h5><h5> 于是,1959年寒假里,薄慧贞趁着假期,来到了林县南谷洞水库工地。看到一身灰土满脸泥的恋人,她非常心疼。她把吴祖太的被褥拆洗晾晒,把他的衣服缝缝补补,同事们都夸吴祖太找了个好媳妇,还没有结婚的她羞得满脸通红。<br> 县委书记杨贵了解到吴祖太和薄慧贞二人的情况后,就劝二人赶紧把婚事给办了,两人也同意。1959年的大年初一,二人的婚礼就在工地上举行。</h5> <h5><b>南谷洞水库的婚礼</b><br> 没有亲属到场,只有同事的祝贺;没有聘礼和陪嫁,有的是二人真心的相爱。杨贵书记主持了他们的婚礼,祝福一对新人和和美美,天长地久。<br> 他们的蜜月只度了5天,吴祖太就又到南谷洞水库工地开始了忙碌。而薄慧贞也回到了家乡淇县。</h5> <h5> 1959年5月的一天,薄慧贞组织学生到铁路上搞义务劳动,清除铁路路基上的树枝杂草,突然,一列火车急速驶来,一个小学生在铁路上惊慌失措,薄慧贞勇敢地冲上去,将那位学生推离铁路,学生得救了,而薄慧贞被火车重重地撞倒在地上,鲜血,从她的头上流出,染红了地面,学生们围上去,呼喊着“薄老师——薄老师——”,可是,他们敬爱的薄老师永远闭上了双眼。薄慧贞牺牲时,年仅20岁。<br> 薄慧贞的事迹载入淇县县志,并有诗赞道:“生命诚可贵,青春价更高。若为公国事,二者皆可抛。”<br>  正在南谷洞工地劳动的吴祖太得知爱人牺牲的消息,急忙赶到淇县,在爱人灵柩前,他痛断肝肠。与心爱人的婚姻,只有五天的相聚,仅仅100多天,却是永别。他守着爱人,坐了一天一夜。一口饭没吃,一滴水没喝,一直哭,几乎昏死过去。<br>  因为南谷洞工地实在离不开吴祖太,他只得先将爱人就地安葬在淇县,然后赶回了林县工地。超负荷的工作,失去爱妻的巨大悲痛,压垮了这个26岁的青年。吴祖太病倒了,全身乏力,高烧不退。</h5> <h5>  县里将他安排到一户农民家里养病。一天,他从昏睡中醒来,看到这户农民家里的小姑娘妞妞手里举着两个鸡蛋让他吃。吴祖太让她吃,她摇摇头说:俺娘说了,好东西要留给您吃,您病好了,才能给俺修水库,以后俺就不会没水吃了。吴祖太十分感动,流着泪吃掉了鸡蛋。很快,他就坚强地站了起来,又投入到工作中。</h5> <h5> 可是,1960年3月28日,在修红旗渠时,因为王家庄隧洞塌方,正在里面排查险情的吴祖太不幸牺牲。<br>  林县县委政府为吴祖太开过追悼会后,由吴祖太生前好友、林县水利局干部刘合锁,负责把吴祖太的遗体运回原阳老家安葬。1984年,刘合锁同薄慧贞的哥哥共同操持,把吴祖太和薄慧贞这对英年早逝的夫妻合葬到了吴祖太的家乡——原阳县白庙村,他们永远不再分开。<br>  这一对为了祖国的建设事业和群众的生命安全而英勇献身的烈士夫妻,精神天地可鉴,日月可昭,将永远受到后人的敬仰!<br><b>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沉娱落演</b></h5> <h5></h5><h3><b>红旗渠工程后续介绍:</b></h3><h5> 红旗渠工程总投工5611万个。总投资1250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625万元,占37%,社队投资7878万元,占63%。参与群众7万人。红旗渠修建10年当中,先后有81位干部和群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其中年龄最大的63岁,年龄最小的只有17岁。<br> 在红旗渠修建的10年中,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红旗渠总设计师吴祖太,在接到设计红旗渠的任务后,不畏艰险,翻山越岭,进行实地勘测。期间他遭遇了母亲病故和妻子救人牺牲的巨大变故,仍没有停下手中的工作,坚持奋斗在红旗渠建设的第一线。<br> 1960年3月28日下午,吴祖太听说王家庄隧洞洞顶裂缝掉土严重,深入洞内察看险情,却不幸被洞顶坍塌掉下的巨石砸中,夺去了年仅27岁的生命。</h5> <h5></h5><h3><b>电视剧《红旗渠》观后感</b></h3><h5><b>原林县河顺公社东山大队下乡插队知青<br></b> 观看电视剧《红旗渠》的每一处故事情节,感觉特别亲近相当感人,心中不由自主荡起层层波澜。与太行山林县的情结,缘于1969年2月曾经在河顺公社东山大队下乡插队,近距离走进太行山的山区乡村,与勤劳苦干朴实的农民在一起务农种田。乡亲们热情关爱照顾着这些从城市来的学生娃们,手把手教会了如何去深水井打水、担水,挑粪锅浇菜地施肥,锄地、割麦、间谷小苗,担草沤肥,推独轮车,做饭……。大队还特别安排到林业队,看护过山坡林地,学过嫁接果树小树苗。到大队粉坊,跟着学习制作粉条……。体验城市里没有经历过的生活,留下了一辈子刻苦铭心终生难忘的印象。<br> 1969年红旗渠工程已经接近配套工程的收尾,知青们基本上没有参加过大工程。夺丰渡槽位于河顺镇东皇墓村东北,总长413米,宽4米,最高14米,单孔跨5米,共50孔。该渡槽离东山大队不太远,同安排在第一生产小队的孙永柱、姚源君、张益群三位知青曾经前往夺丰渡槽瞻仰并合过影,这是引为自豪的一段历史瞬间。</h5> <h5>  1969年红旗渠工程已经接近配套工程的收尾,知青们基本上没有参加过大工程。夺丰渡槽位于河顺镇东皇墓村东北,总长413米,宽4米,最高14米,单孔跨5米,共50孔。离东山大队不太远,同安排在第一生产小队的孙永柱、姚源君、张益群三位知青曾经前往夺丰渡槽瞻仰并合过影,这是引为自豪的一段历史瞬间影像。<br></h5><h5> 1965年遇到大旱,激发了群众大办水利的积极性,河顺公社组织14个大队,每日出动劳力3100名,牲畜750头,大小车辆600多辆,畜驮车推,从2.5公里以外杨伯山屯村运来好料石。没有木料、工具,队队户户筹集,没有吊车竖起游杆当吊车用,大干加巧干,工效一日比一日快。1965年12月1日动工,次年4月5日竣工,仅用125天,共完成挖土石方0.5万立方米,砌券石1.02万立方米,投工21.5万个,用款12万元,渡槽整个工程都用"寸三道"(一市寸宽锻三道纹)"五面净"的大青石砌筑而成,既坚固又壮观,是一宏伟的工艺品。</h5> <h5>  县政府将修红旗渠工程人工指标落实到每一个乡村大队,民工们带着家里的铁镢、铁锹、小推车上了工地,用这些原始的劳动工具,开始了修建红旗渠这样的浩瀚大工程。后续的生活食品供应由原乡村大队负责,隔三差五就需要赶着马车前往施工驻地送去粮食、蔬菜等其他副食品。</h5><h5> 1969年修筑红旗渠配套的南谷洞水库工程,自带行李铺盖参加,两个月一轮换,一小队知青孙永柱与三小队一位村民曾经一起前往,亲自参加过这个伟大的工程。后来,胆大过人的孙永柱还敢赶着三匹骡子的马车在山区崎岖不平道路拉货,还独自一人赶着毛驴往红旗渠工地给民工送粮食和蔬菜,启程了,横跨了河顺公社、姚村公社、分水岭电站、任村公社等进了大峡谷工程驻地……,真佩服他的能力与胆量。这些详细情节是他本人写了一篇《五十年前那面旗》—难忘的知青岁月文章中叙述介绍的。<br> 1970年冬季,林县人武部举行民兵备战演练活动,东山大队民兵营是当时河南省红旗民兵营之一,参加演练的东山民兵班有幸担任尖刀班,夜间徒步急行军走在最前列,边行走边打盹……,笔者与其他两位知青也参加了此行列。后来,所有备战演练的全县民兵在一处水库旁驻扎,参加水库底部防渗漏工程,有当过炊事员做饭,有靠肩扛石头徒步搬运材料的经历,年青心生好强,靠着毅力坚持到最后,受到老乡与领导的好评与赞扬。<br> 杨贵书记带领林县人民重新安排林县河山,为坚持修建红旗渠付出心血汗水。杨贵书记林县下乡知青特别关心爱护,经常到各个知青点看望鼓励大家,所以知青们对杨贵书记的印象很深,特别崇拜敬仰。<br><b>张益群 2021-10-30</b></h5> <h5></h5><h3><b>清明节祭奠红旗渠领头人—杨贵老书记</b></h3><h5> 林县位于河南正北靠近山西、河北两省交界的地方,是个山高坡陡、土薄石厚、水源奇缺、十年九旱的贫瘠山区。面积2046平方公里,其中一半是荒山。林贵与林县县委一班人,率领林县人民,历经十载,修成了世界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创造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的建成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我国水利建设上的一面旗帜。<br> 杨贵,1954年4月,26岁那年被任命为林县县委书记。当时就下了决心,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非得把林县贫穷落后的面貌给它改变了不可。他当年在林县整整工作了21年,2018年4月10日,杨贵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宝山公墓。</h5> <h5>  1955年,杨贵开始带领林县人先后修建扩建淇河渠、露水河渠引水,弓上水库、南谷洞水库蓄水,对缓解林县干旱起了重要作用。1959年,大旱逼临林县,杨贵沿着浊漳河向西行走,走到山西省平顺县石城公社地界时,突然听到波涛汹涌的水流声,“引漳入林”的念头在他脑海中生根发芽。<br>  从1960年开始,到1969年结束,杨贵以河南林县(1994年改林州市)县委第一书记的身份,率领林县县委一班人,为改变林县世代缺水的困境,带领全县55万人民奋战十年,打通太行山,由山西省平顺县将漳河水引到林县的境内,彰显一段奋斗历程和气壮山河的革命精神。<br></h5> <h5> 红旗渠工程动工于1960年2月,参加修渠的干部民工每天每人只有0.5公斤原粮,1.5公斤蔬菜,在艰难的施工条件下,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没有款项、物料自己筹,不会技术干中学,知难而进,坚持苦干,耗时10个春秋,逢山凿洞,遇沟架桥,硬是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凿通了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修建了长达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引来了“救命水”,彻底改变了林县“十年九旱”的历史。<br>  被周恩来誉为新中国两大奇迹之一的红旗渠,改变了林州人的生活,改写了林州的历史,也改写了杨贵的后半生。周恩来总理曾经自豪的对国际友人说:“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红旗渠。”“南京长江大桥是举全国之力,红旗渠是靠全林县人民之力。”杨贵生前说:“红旗渠是民族精神的脊梁”“我想对我来说,红旗渠就是一种精神和信仰,我希望能把它继承和发扬下去。”人们都如此评价杨贵说:“古有都江堰,今有红旗渠;古有李冰,今有杨贵。”<br>  红旗渠是一条救民于灌溉的生命之渠,它又不仅仅只是一条能灌溉沃野农田的渠,内中所凸现出来的精神光华,与日月同在。红旗渠精神也决不是因修渠而偶然诞生的,它是林州人民千百年来与天斗与地斗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斗,百折不挠,勇于和善于冲决一切艰难险阻追求美好生活的伟大实践的必然产物。<br></h5> <h5>  红旗渠的故事之所以历久弥新,令人难忘,不仅仅由于其自然个体本身的辉煌与悲壮,更是因为它具备了强烈的象征性意义,它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一个历史精彩缩影卢红旗渠的故事始而悲壮、终于辉煌的历程,给后来者提供了无尽的启迪和希望。<br></h5><h5> 1971年1月大型纪录片《红旗渠》在全国上映,《红旗渠》的主题歌“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唱遍全国。周恩来总理称赞红旗渠是新中国建设的一个奇迹,这是由衷的赞叹,在国际上被称之为“世界第八大奇迹”。<br> 杨贵老书记去世后,林州市社会各界强烈要求将老书记骨灰迁回林州,老书记临终遗愿死后还是想看着红旗渠的水,看着林州老百姓。最终,老书记家属同意将杨贵同志的骨灰迁回林州。林州市委市政府在这一问题上也是尊重民意,顺从民意。</h5> <h5>  去世近一年之后,红旗渠总设计师、原河南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同志的骨灰,于2019年3月23日静悄悄从北京运回河南林州,安放在红旗渠纪念馆东侧小山坡上,叶落归根。杨贵老书记“回家”了。杨贵老书记生前有安排,回来的时候不要惊动任何人,不要惊动任何领导。非常简单,没有任何仪式,没有拍照,没有宣传,现场见证骨灰安放的主要是家属,安放完之后有关人员鞠了躬。<br></h5><h5> 2019年4月5日,清明节一大早,从四面八方闻讯赶来祭奠老书记的群众络绎不绝,来了一拨又一拨。人们手拿一支鲜花,围绕竖立的杨贵铜像前默默走过,在墓地碑文前放上缅怀的鲜花。“红旗渠除险队”队长89岁任羊成身体不好不能正常行走,由他人背着上山,红旗渠“铁姑娘突击队”队长83岁李改云老人也拄着拐杖上山,两位著名红旗渠老劳模祭奠杨贵老书记的举动,让所有在场的人为之而感动。“没有老书记,就没有红旗渠,老书记一生为人民,林州人民永远怀念他。”这是林州老百姓对老书记发自内心的真挚赞誉。</h5> <h5>  1969年1月,笔者作为安阳知青到林州河顺公社东山大队插队,这是河南省有名的一个红旗民兵营。从学校到乡村的时候才刚刚满20岁。对于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城市学生来说,农村就是一座锤炼学习的大学校。在广阔天地里,与乡亲们生活劳动在一起,亲历体验了农村生活状况,与乡亲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深深体会林州干旱缺水的情形,红旗渠水给农民们带来了生活用水的方便,农耕发展的希望。不远处的夺丰渡槽,是红旗渠二干渠配套工程,我们曾经特意站在渡槽下拍照留影。<br></h5><h5> 林县在我们一生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林县人民淳朴热情的性格,吃苦耐劳的精神,耳目渲染影响了我们。知青点部分知青参加过红旗渠部分配套工程,跟着学会打炮眼放炮,扛石头推独轮车,多次参观红旗渠的几处大工程,与红旗渠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作为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对知青群体特别关心,曾经特意专程来东山看望关心我们知青们。</h5> <h5>  清明早7点多,驱车前往红旗渠纪念馆,随行的还有林州籍原二炮一位师级干部。墓地刚刚修建好,有几位企业家出于对老书记的怀念慷慨出资,汉白玉的陵墓栏杆,松柏鲜花丛中环绕的一尊半身铜像,墓地硕大圆形碑文,显得十分庄重。<br></h5><h5> 杨来福将敬藏杨贵老书记书写的两幅字迹分列在铜像前,墓碑两侧挂着两幅杨来福悼念的长长黑布挽联。上午一直守护在陵墓旁,见证着林州人民前来对这位老书记的悼念崇敬与怀念之情。</h5><h5> <b>一心为林州老百姓的好书记,人们永远怀念你!</b></h5> <h3><b>杨贵老书记的与太行红旗渠结下缘分,写下的真情字迹:</b><br></h3><h5><b><br></b></h5><h5></h5><h3><b>决心—我和太行有缘分</b></h3><br><h5> 家住三垴南,杀敌三垴东。建设三垴北,太行有缘分。横下一条心,甘当新愚公。林县面貌变,对起众乡亲。<br> 1954年地委通知调我来林县任县委书记,心里回想过去,也想着林县的将来,写下这句话。<br><b><br></b></h5><h5><b>杨贵 1954年于林县 </b>杨来福敬藏</h5> <h5></h5><h3><b>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山河重安排。</b></h3><br><h5><b>戊子年夏 杨贵</b> 杨来福敬藏<br><b><br></b></h5><h5><b>张益群 部分文字图片资料摘录自网络 2019-4-8完稿</b><br></h5> <h5>  “红旗渠除险队”队长89岁任羊成身体不好不能正常行走,由他人背着上山。</h5> <h5>  红旗渠“铁姑娘突击队”队长83岁李改云老人也拄着拐杖上山,两位著名红旗渠老劳模祭奠杨贵老书记的举动,让所有在场的人为之而感动。</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