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2>《梅州:球乡筑梦》首发!专访客家研究学者杨宏海创作体会和背后故事</h2><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0, 82, 255);">《梅州:球乡筑梦》新书首发。</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2月9日,由知名客家研究学者杨宏海和知名足球评论员温威光合著的《梅州:球乡筑梦》正式首发。该书以第一手资料廓清了鲜为人知的史实,让广大球迷和读者有了一部了解梅州足球的历史教材,也为研究中国近现代足球史提供了重要资料。近日,本报记者专访杨宏海,听他讲述创作体会和背后故事。</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踢足球是梅州人的一种天赋”</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我觉得踢足球是梅州人的一种天赋,是先天的基因。”谈起踢足球,杨宏海深有感触。在少年时代,他住得离梅城东较场很近,经常去观看踢足球。当时东较场里看踢足球那人山人海的画面,让他至今记忆犹新,特别是足球英雄——梅县足球队守门员“西陂利”出场时的情景更是难忘。</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西陂利’长得很威猛,身高一米九以上。他踢足球的力气很大,一出手就能超过半场。每次他一出场时,观众就会站起来欢呼:‘西陂利,脉个乳斗(客家话)!’”杨宏海说,当时在梅县,踢足球比唱山歌的人多。足球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浓郁的氛围,或也成就了梅州的“足球之乡”。</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对于杨宏海来说,足球并非强项,但一次偶然的机会,却让他发现“自己踢起足球‘有模有样’”。“我到深圳工作后,因为单位要组织足球队,来自‘足球之乡’梅州的我被邀请入了队。一上球场,我没想到居然踢得比其他人好!”他说,这也让他觉得梅州人从骨子里就有着踢足球的基因和天赋。</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在深圳弄清了足球之乡的来龙去脉””</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足球之乡’的来龙去脉是什么?过去一直模糊不清。五华人说因‘球王’李惠堂得名,梅县人说靠强民体育会打出名堂,兴宁人说‘一县出了六个国脚’,专家说足球最早由德国传教士引入梅州……”</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约四年前,杨宏海在深圳龙华一所拥有百年历史、由传教士创办的学校——虔贞学校和瑞士巴色差会档案馆里,发现了毕安、边德志、万保全三位传教士来到广东客家地区传教的图片。这引起了他对溯源“足球之乡”的兴趣。</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通过对史料的深入研究,并到五华山区等实地调研,他终于廓清了众说纷纭的梅州足球历史:足球最早是由法国人毕安、德国人边德志传入五华,再由瑞士人万保全传入梅县的。此外,他还发现了一位重要人物——最早将西方文化引入五华的张复兴。张复兴是五华人,在接触西方文明后,回到五华成立了教会,建起了教堂,揭开了客家人对外开放暨基督教在粤东北地区传教办学的序幕。</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振兴足球从梅州做起,首先看五华”</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如果说梅州人素有踢足球的天赋,其中‘硬打硬’的五华人更是排头兵。” 杨宏海说,对五华妹缪爱萍的一次采访让他感动,更感受到五华足球的薪火力量。</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缪爱萍在出国留学后,回深圳办起英语培训学校。踢足球便是她学校的一门必修课,每年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去英国、荷兰等地游学或参加比赛。“缪爱萍说,踢足球对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很有帮助。而振兴足球,不仅要靠足球制度和政策,也要靠足球的文化和教育,家长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因为现在不少家长因为怕孩子在训练时吃苦而担心。”杨宏海说,缪爱萍分享的一个故事让他很认同。有一年,缪爱萍及其丈夫带孩子观看由其学校组织的一场中外少年足球队比赛时,外国队在赛场上展现出团队精神,而且不怕苦,而我们却是各自为战,所以我们最终输了比赛。由此,她深深感受到,家长对振兴足球也有责任。</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缪爱萍致力于足球教育只是五华人传承和发扬足球文化的一个案例。从历史到现实,五华人主办的梅州客家足球队奋力前行,从中都可看到五华足球的崛起与现实意义。振兴中国足球,从梅州做起;振兴梅州足球,向五华看齐。”杨宏海说。</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新时期应挖掘和弘扬‘强民精神’”</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成立于1929年的强民体育会,曾经征战南北,建立卓越功勋。90多年后,足球生态与发展模式已发生巨大变化,作为民间组织的强民体育会己不可能继续承担当年的角色与任务,必须与时俱进,继往开来。为此,杨宏海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强民应注重挖掘和弘扬强民文化,为培养年轻一代提供精神传承。他提出,强民精神是强民爱国、艰苦奋斗、勇于拼搏、善于包容。</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杨宏海说,在创作此书的过程中,他和温威光发挥各自优势,通力合作。温威光是强民体育会创始人温集祥的儿子,对强民的历史非常熟悉,而他则重在挖掘强民之前和《梅州市振兴足球之乡十年规划》实施之后的足球发展,以文化学者的视角,去观照和综合140多年的梅州足球发展史。他们的此次合作,也被中国足协原副主席董良田赞誉。</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