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最”系列】之五:第一集《中国最著名的五大革命圣地》(上)

黄振学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中国五大革命圣地”是特指红军时期老资格的革命根据地,分别是:江西省的井冈山、江西省的瑞金、贵州省的遵义、陕西省的延安、河北省平山县的西柏坡。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庆祝党的百年华诞,党中央举行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我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1971年11月入党。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党的培养、关怀和指导下,从事工作、学习和生活。工作之余,曾不止一次地想过:将来一定找机会到这些“革命圣地”去走走看看,去亲自感受或触摸一下革命老前辈们战斗和生活的地方。直到退休了,才具备条件走了出去。自从2013年4月24日,我走进了第一个革命圣地——西柏坡,一直到2021年6月1日,我走进了最后一个革命圣地——遵义,至此,时间跨度足有八个年头,终于实现了埋在心底多年的愿望。</b></p><p class="ql-block"><b> 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历了浴血奋战,铸就了翻天覆地的辉煌,孕育出了独特的革命文化和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北坡精神等等,就是在这样的年代里诞生的革命文化,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其内容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文化承载着初心使命,时代呼唤着文化自信。我们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尤其是共产党员,都应该牢记初心使命,铭记光荣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让革命精神世代相传,并让这些革命文化和精神,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祝愿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风华正茂、永远向前!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蒸蒸日上、繁荣昌盛!</b></p><p class="ql-block"><b> 本《美篇》的内容只包含“井冈山”和“瑞金”两处革命圣地,每处精选50张照片。</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革命圣地 NO.1 ——《井冈山》</b></p><p class="ql-block"><b> 2014年12月12日,我走进了革命圣地——井冈山,在这里驻留了三个整天。</b></p><p class="ql-block"><b> 井冈山,隶属于江西省吉安市。1927年10月,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来到宁冈县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井冈山的斗争,从1927年10月到1930年2月为止,共计两年零四个月。</b></p><p class="ql-block"><b> 井冈山精神是红色革命精神之一,诞生于土地革命时期的井冈山根据地。井冈山精神的内涵可以用五句话来概括:①.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②.坚持党的绝对领导;③.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作风;④.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⑤.艰苦奋斗的作风。</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1. 《井冈山风景区游览图》</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2.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位于井冈山市茨坪红军南路,是1958年11月由国家文物局投资兴建,1959年10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之际竣工开放的全国十大献礼工程之一。2005年9月29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一号工程”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新馆动工建设,2007年10月27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八十周年之际竣工开馆,并于同年11月5日对社会免费开放。</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3. 《井冈山精神永放光芒》</b></p><p class="ql-block"><b>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今天,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坚持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2016年2月,习近平在江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时的讲话。</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4. 《胜利的起点》大型主题雕塑</b></p><p class="ql-block"><b> 为了再现井冈山会师这一伟大的历史瞬间,展示井冈山道路冲破艰难险阻最终走向胜利的历史事实,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新建了一座由中国鲁迅美术学院洪涛创作的《胜利的起点》大型主题雕塑。这是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最为壮观的艺术品,表现的是朱毛会师宏大的场景。</b></p><p class="ql-block"><b> 大型雕塑《胜利的起点》,耸立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红色之路的最高点,依山就势,巍然耸立。雕塑高8米,寓意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宽19. 27米,寓意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7年创建。雕塑由228块高粱红花岗岩构成,总重量达到650余吨。雕塑呈稳重的“V”字造型,又似雄鹰展翅欲飞,寓意着两支部队从两个方向汇合到一起,从此走向胜利。雕塑正中间是毛泽东和朱德井肩而立,凝视远方。整个雕塑共雕刻108名红军战士,他们或拥抱,或搀扶,更多的是在呐喊,人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胜利会师的喜悦。</b></p><p class="ql-block"><b> “胜利的起点”雕塑获得2008年全国城市雕塑优秀奖。</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5. 《茨坪毛泽东同志旧居》</b></p><p class="ql-block"><b> 茨坪毛泽东同志旧居,坐落在茨坪中心的东山脚下,面临风姿秀丽的挹翠湖。这里原是一栋农民的住房。1927年10月27日,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来到茨坪就居住在这里。到1929年1月的一年多时间里,毛泽东每到茨坪就在这栋房子的中厅右后间居住和办公。1928 年11月6日重新组织的中共井冈山前敌委员会机关也设在这里。在这里,毛泽东起草了《井冈山的斗争》这篇光辉著作和四言体的《红四军布告》等。</b></p><p class="ql-block"><b> 1929年1月14日,毛泽东率领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这栋房子于1929 年2月被国民党反动派烧毁,1961年重新修复,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6. “党指挥枪”主题雕像——《英姿飒爽的毛委员》</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7. 《中国红军军部旧址、朱德同志旧居》</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8. 《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b></p><p class="ql-block"><b> 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是茨坪中心景区新辟的主要革命人文景观。它位于茨坪北面的北岩峰上。北岩峰,山体犹如一座罗汉大佛像,坐北朝南,端坐神坛。陵园按“佛”型山体因山就势兴建,占地面积400亩。踏入陵园大门,是块横式牌坊园标“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九个烫金大字,为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红军宋任穷同志所题写。进门后,经过花坛园庭,顺山而上的宽阔平台台阶分为两组。第一组49级,象征1949年新中国成立。第二组60级,寓意陵园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六十周年的1987年建成。</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 《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b></p><p class="ql-block"><b> 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是由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堂、井冈山碑林、井冈山雕塑园等组成的井冈山革命纪念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于1993年筹建,1997年建成并对外开放。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地处烈士陵园的高山之巅——“佛”型山体脸部,陵园的最上方。“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由邓小平题写,工程总设计为我国著名雕塑家程允贤及王中、陈斌等同志。纪念碑总高度为46.8米,分为基座、碑座和主碑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大厅,可南眺市区全貌,北瞻纪念碑主体雄姿,摄影留念。二层设有展室,三层为主碑。主碑前的汉白玉浮雕,反映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10. 《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堂》</b></p><p class="ql-block"><b> 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堂位于革命烈士纪念陵园内,大门上方烫金横幅“井冈山根据地革命先烈永垂不朽”是彭真委员长1987年视察井冈山时为陵园题写的。纪念堂设有瞻仰大厅、陈列室、吊唁大厅、忠魂堂。瞻仰大厅正面汉白玉墙面的“死难烈士万岁”六个大字是毛泽东1946年为革命烈士题写的。正面玻璃柜存放的是井冈山革命烈士的名册。大厅内放置的花圈、花篮,有党和国家领导人来井冈山时向烈士们敬献的,有社会团体及旅游观光团敬献而留下来作为纪念的。</b></p><p class="ql-block"><b> 瞻仰大厅左侧陈列室展览的人物是建国后去世的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领导人的挂像。目前有51位。他们当中有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主要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彭德环、陈毅;有军队中的一大批将帅:如元帅朱德、彭德怀、陈毅、罗荣桓。大将谭政、粟裕、黄克城。上将陈伯钧、赖传珠、杨得志、朱良材。中将杨梅生、毕占云、张国华、谭家述。少将龙开富等;有建国后调离军队,到党政部门担任领导的。目前有13位,他们是何长工、贺敏学、贺子珍、陈正人、彭儒、曾志等。</b></p><p class="ql-block"><b> 瞻仰大厅右侧陈列室陈列的是建国前牺牲的革命先烈,他们都是在井冈山斗争时的老红军、老干部。这组烈士挂像目前有54位。其中有的烈士的照片是本人的历史照片,有的是根据他们的亲属和战友的回忆画下来的。还有的烈士无法征集到照片,这里就用党旗和青松代替。</b></p><p class="ql-block"><b> 瞻仰大厅后为吊唁大厅,四周墙面嵌刻的是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壮烈牺牲的烈士英名录。这是当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包括七个县市范围的烈士名录,共有15744位。对在井冈山斗争中还有许多为革命而牺牲没有留下姓名的革命烈士,陈列时就在这里为他们立了一块无名碑,以示对无名先烈的深切怀念。</b></p><p class="ql-block"><b> 从吊唁大厅后侧上楼为忠魂堂。忠魂堂是为安放老红军灵柩而设的。目前己安放五位老红军的骨灰,他们是张令彬、何长工、温玉成、贺敏学、陈云中。每年的清明节,他们的亲属、好友就会到这里来吊唁他们。</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11. 《井冈山雕塑园》</b></p><p class="ql-block"><b> 井冈山雕塑园地处纪念堂左侧高山之巅,是全国第一座以革命历史为题材的人物雕塑园,园标“井冈山雕塑园”,由全国政协副主席、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红军萧克上将题写。青松翠柏间耸立着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罗荣桓、谭震林、滕代远、李灿、何长工、宛希先、王尔琢、张子清、何挺颖、陈正人、蔡协民、贺子珍、伍若兰、王佐、袁文才等革命先辈的19尊雕像。这些以青铜、汉白玉、花岗石制成的雕像分别由刘开渠、潘鹤、叶毓山、程允贤等全国著名雕塑家创作。真实地记录了井冈山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历史,形象地再现了领导人物当年的英姿。</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12. 《毛泽东雕像》</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13. 《朱德雕像》</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14. 《井冈山碑林》</b></p><p class="ql-block"><b> “井冈山碑林”五个烫金大字,是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名誉主席、原山东省委书记舒同题写的。“碑林”采用江南园林建筑风格,分为碑廊、碑亭、碑墙三种碑刻陈列形式,因山就势,高低错落,配以亭、台、楼、阁相结合的整体建筑造型。碑石全部用的是江西玉山县的罗纹石。此种碑石材质细腻、光滑、耐磨,属碑石中的上等石料。</b></p><p class="ql-block"><b> 碑林一共陈列有138块精湛的书法碑刻,主要有三部分内容:一为党和国家领导入上井冈山视察时的题词;二为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红军的题词;三为全国著名书法家、画家、作家和知名人士热心赞颂井冈山的题词。他们以不同的形式,从各个方面热情讴歌了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光辉历史和英雄业绩与壮丽河山相互辉映的独特的风景名胜。</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15. 《红歌广场》</b></p><p class="ql-block"><b> 井冈山有个“红歌广场”,红歌广场上唱红歌,少不了以井冈山为主题的曲子。如《井冈山上太阳红》、《井冈山下种南瓜》、《雄伟的井冈山》等。这些歌与《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一样,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16. 《黄洋界保卫战纪念碑》</b></p><p class="ql-block"><b> 1928年8月底,敌人乘毛泽东率部前往湘南迎还红军大队,井冈山守山兵力空虚之际,纠集了四个团的兵力,妄图乘虚而入,一举攻下黄洋界。当时,我守山军民只有两个连的兵力,在当地人民群众的配合下,凭险抵抗,打退了敌人的进犯,取得了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的伟大胜利。</b></p><p class="ql-block"><b> 为了纪念黄洋界保卫战的伟大胜利,1960年10月,井冈山人民在黄洋界建造了一座纪念碑,为木质结构。1965年冬,井冈山管理局在木质碑的原址上重新修建了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的纪念碑,碑的正面是毛泽东手书《西江月·井冈山》,背面是朱德题字“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文革”期间,由于朱德受到批判攻击,这座碑被炸毁,在碑的原址上又新建了一座“火炬亭”,上面是林彪写的“黄洋界”三个字。1977年,为恢复历史本来面目,炸毁了的“火炬亭”,重新竖起了原来的钢筋水泥纪念碑,同时在竖碑的前面增建了一个横碑,横碑的正面是毛泽东手书的《西江月·井冈山》;背面是朱德手书的“黄洋界”三个大字。</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17. 《中国红军第四军黄洋界哨口》</b></p><p class="ql-block"><b> 黄洋界是茨坪北面的要隘,坡陡路狭,地势险峻。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后,把黄洋界哨口作为重要设防五大哨口(朱砂冲、黄洋界、双马石、八面山、桐木岭)之一,兴修了工事。1928年8月30日,红军在广大群众的支援下,依托黄洋界哨口工事,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打退了四个团的进犯之敌,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伟大胜利。</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18. 《井冈山主峰——五指峰》</b></p><p class="ql-block"><b> 井冈山主峰“五指峰”,位于井冈山市茨坪西南面六公里处,因山峰并列如五指而得名,海拔1586米。五指峰峰峦由东南向西北伸延,绵亘数十公里,杳无人迹,人只能站在隔岸的“观景台”上远望,已列为自然保护区。1988年和1992发行的面额一百元人民币的背景图就是井冈山主峰五指峰。游客往往会拿出一张百元大钞,将画面与“五指峰”对照一下,别有一番情趣。</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19. 上井村《红军造币厂》</b></p><p class="ql-block"><b> 1928年4月下旬,朱德、毛泽东两军在井冈山胜利会师,5月初正式宣布成立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红四军),部队不断壮大。而湘赣两省敌军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也实行频繁的军事“围剿”和严密的经济封锁。红军军部将军民们打土豪和战场上缴获的大量的首饰和银器具等,运用谢氏花边厂的铸造技术,请谢火龙、谢官龙等谢氏兄弟为师傅,在井冈山上的上井村,借用农民邹甲贵的民房,创办了井冈山红军造币厂。王佐是红军造币厂的主要负责人。</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20. 小井村《中国红军第四军医院旧址》</b></p><p class="ql-block"><b> 1928年5月,毛泽东、朱德两支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后,在井冈山的大小五井,建立了取名叫“红军医院”的后方医院。为了改善红军伤病员的医疗条件,同年10月,湘赣边界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决定:“建设较好的红军医院。”红军官兵们纷纷将平时发的伙食尾子募捐出来,军民们自己动手,就地取材。曾志同志那时已怀孕七个月了,还挺着大肚子,和大家一起上山砍木头、背木头到小井村。1928年冬,在小井建成了这所杉木皮盖的屋面、全木质结构、上下两层共32间的红军住院部,取名“红光医院”。</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21. 小井红军医院浮雕《碧血丹心》</b></p><p class="ql-block"><b> 气势雄浑的“碧血丹心”红砂岩高浮雕,作品采用凝重、深沉的红砂岩材质,展现的是小井红军医院130多名伤病员惨遭国民党反动派枪杀的历史悲壮场景。1929年1月下旬,一天夜里,敌军偷袭小井村。住在红军医院和群众家中的130多名重伤病员因来不及转移,落入敌军手中。敌军对红军伤病员严刑拷打,威逼他们说出红军主力的去向,面对敌人的枪口,伤病员们忠贞不屈。敌人未能达到目的,就用机枪扫射,红军伤病员全部英勇就义。</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22. 小井红军医院雕塑《战地救护》</b></p><p class="ql-block"><b> “师长献盐”、“战地救护”、“艰苦创业”三座大型群雕,分别表现了红军师长张子清舍己救人的义举,反映了红军战士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舍生忘死、救死扶伤的情景,展现了革命先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23. 《大井村》</b></p><p class="ql-block"><b> 井冈山大井位于茨坪西面七公里处,1927年10月下旬,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革命军上井冈山首先就到达这里。他领导红军深入群众,向群众宣传革命真理,组织、武装群众,帮助群众进行生产劳动,解决实际困难。在这里还设立了红军医务所,免费给当地群众看病、治疗。</b></p><p class="ql-block"><b> 1927年10月24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满口湘音的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队伍来到大井。毛泽东将七十条好枪赠给王佐,王佐回赠毛泽东五百担稻谷。多少年后,研究井冈山斗争史的专家指出,这七十条枪和五百担稻谷,意味着井冈山的大门豁然打开,中国革命的历史从此开始改写。</b></p><p class="ql-block"><b> 大井的革命遗址已列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对外开放,此外,大井还有中国名山大川罕见的高山田园风光。“大井村”是井冈山最有灵气的地方,景区内依山势而建的平安、富源、锦绣三亭,把平安得福、“钱”如泉涌、前程锦绣的意蕴表现得淋漓尽致。</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24. 大井《领袖峰》</b></p><p class="ql-block"><b> “领袖峰景区”地处大井村毛泽东旧居旁,占地近万亩,融红色、绿色、风情于一体的大型旅游景区,于2005年4月 28 日向中外游客隆重开放。大井旅游区位优势明显,景区资源极为丰富,大致可分为红色、绿色、风情、食宿、餐饮五大类。</b></p><p class="ql-block"><b> “领袖峰”拥有全国最大的领袖(朱、毛)头像。她以井冈山会师为背景,是井冈山的一个标志;广场上的四组组雕,详细地为您解释了朱德为什么称井冈山为“天下第一山”。站在领袖峰广场可以远眺井冈山主峰——五指峰,也就是100元人民币(第四版)上画的那座山。</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25. 《井冈风铃广场》</b></p><p class="ql-block"><b> 井冈风铃广场,一个代表井冈山斗争史上重要人物的广场。中心五角星,代表着伟大领袖毛主席;周围五颗五角星,代表着从井冈山走出去的五大元帅:朱德、彭德怀、陈毅、罗荣桓和林彪。512颗小五角星代表着在井冈山为革命牺牲的无数死难烈士。清脆悦耳的铃声,日夜传颂着他们的丰功伟绩。可惜的是:照片上的三根风铃柱子恰好把后边的三根风铃柱子遮挡了起来,使得柱子上的三个五角星看不太清楚。</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26. 《王佐同志永垂不朽》</b></p><p class="ql-block"><b> 位于大井村的王佐墓,坐北朝南,墓碑篆刻王佐烈士头像,墓碑下刻“王佐同志永垂不朽”,墓前的白石碑坊,上刻“浩气长存”。王佐的雕像旁边石刻毛主席的题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王佐,江西遂川县人。井冈山地方武装首领。1928年2月,所部与袁文才部改编为工农革命军。曾任工农革命军二团副团长、红四军32团副团长兼二营营长、军委委员、湘赣边界特委委员、防务委员会主任等职。1930年2月被错杀于永新城。</b></p><p class="ql-block"><b> 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八个京剧样板戏之一的《杜鹃山》就是根据这里的故事拍的,剧中雷刚的原型就是王佐,柯湘的原型就是何长工;样板戏的名称《杜鹃山》也是取自这个景区里的杜鹃山。</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27. 大井《读书石》</b></p><p class="ql-block"><b> 大井毛泽东旧居前方约二十多米处,有一田间大石,状如石凳,其高也与坐椅相仿。当年毛泽东在大井居住时,常坐在这块石头上看书读报、批阅文件,此石因而得名“读书石”。</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28. 大井《两棵长青树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 1927年10月,毛泽东同志率领秋收起义队伍上井冈山,第一晚上就住在大井的一栋叫“白屋”的房子里。此后,这栋房子成了毛泽东在大井的住所。在“白屋”的后面有两棵大树,一棵学名叫南方红豆衫,另一棵叫椤木石楠。相传,这两颗树是一对结拜姐妹(一个叫义香、一个叫执秀)死后,墓地上生的。</b></p><p class="ql-block"><b> 这树非常有灵性。井冈山斗争期间,毛泽东在白屋住时,经常在两棵树下读书纳凉,给群众讲革命道理,指导战士训练等。据说:这段时间两棵树对毛主席产生了感情,在烈日炎炎的时候,两棵树总是浓荫密布,总不让毛主席热着。1929年2月,毛泽东率红四军转战赣南,敌人窜到大井村将白屋烧了个精光,两棵树也被烧焦了。然而,这树的心并没有死。1949年,毛主席领导人民取得了天下,两棵树却神奇般的活过来了,并长得枝繁叶茂,浓荫盖地。1965年5月,毛泽东重上井冈山,两棵树第一次开出了如银似雪的白花欢迎毛主席。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两棵树好象悲痛欲绝,绿叶脱的精光、树也枯萎了。1978年,当改革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两棵树又神奇般的活了,郁郁葱葱、枝繁叶茂。这两棵树和毛泽东、共和国的命运一样,有着一段不平凡而神奇的经历。</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29. 宁冈县龙市镇会师广场《朱毛握手铜像》</b></p><p class="ql-block"><b> 井冈山会师是指 1928年4月28日,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与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和贺龙领导的南昌起义部分部队在井冈山的胜利会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b></p><p class="ql-block"><b> 会师广场,位于宁冈县龙市镇(县府驻地)龙江河东侧、黄洋界西南面,距茨坪50公里。1928年5月4日,2万多人在此隆重召开军民大会,庆祝两军会师。根据中共湘南特委决定,两军会师后,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中国红军第四军)。</b></p><p class="ql-block"><b> 大型朱毛会师铜像,位于会师广场中央,由底座、基座、铜像三部分组成。铜像平台面积2000平方米,中间为铜像基座,基座周边设有液泉池,基座上有毛泽东、朱德两位伟人的握手铜像。铜像材质为锡青铜。底座高 2.8米,寓意朱毛会师是1928年;基座高49厘米,寓意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成立;铜像高 5.9米,寓意新中国成立后1959年铸造;铜像重 5.4吨,寓意朱毛两军会师于1928年的5月4日。</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30. 《龙江书院》</b></p><p class="ql-block"><b> 龙江书院,位于宁冈县龙市镇,是由原宁冈、酃县、茶陵三县的客籍绅民捐款集资修建的,是当年三县客籍人的最高学府。书院始建于公元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春,完工于公元1843年(清道光二十三年)秋,位于龙江河下游,背依五虎岭,面临龙江河,书院因龙江而得名。“龙江书院”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院校的摇篮,为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斗争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军政人才。</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31. 《文星阁》</b></p><p class="ql-block"><b> 朱德、陈毅率领的部队是4月25日到达砻市。4月28日,指挥部队担任掩护任务的毛泽东也回到了砻市,他听说朱德等人住在龙江书院,立即带领几名干部赶来,在书院的门口和朱德同志第二次会见。接着大家一道登上书院的最高层文星阁,进行了亲切的交谈。毛泽东向大家介绍了井冈山根据地的主要情况;朱德谈了湘南暴动和部队转移上山的经过。在亲切的气氛中,大家商谈了两军会师后的有关事项,并定下5月4日召开军民庆祝大会。</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32. 《井冈山会师纪念馆》</b></p><p class="ql-block"><b> 井冈山会师纪念馆,又称朱毛会师纪念馆,是一座反映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的两支革命队伍,在党的领导下胜利会师、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专题陈列馆。纪念馆位于井冈山市宁冈县龙市镇龙江路的北段。1978年动工兴建,1979年定名为井冈山会师纪念馆,谭震林同志题写馆标,1980年5月4日建成并正式开馆对外开放。该馆主体建筑面积1827平方米,它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毛泽东和朱德会见旧址——龙江书院”连成一体。纪念馆共分六个展厅,即序室、坚实的基础、引兵井冈山、千里苦转战、井冈大会师、会师后的发展和一个肖像长廊。</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33. 《茅坪镇》</b></p><p class="ql-block"><b> 茅坪镇,位于井冈山黄洋界西面,面积40平方公里,人口4000人,距茨坪32公里,也曾是井冈山斗争时期相当长时间内党、政、军最高领导机关所在地。这里与井冈山的茨坪一样,也是革命旧址相当集中的地方,有毛泽东、朱德、陈毅等领导人的旧居和众多旧址。这里保留了中共湘赣边界党的“一大”会议旧址、八角楼毛泽东旧居、工农兵苏维埃政府旧址、红军医院旧址、红四军士兵委员会旧址、中共湘赣边界前委和特委旧址等七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34. 《湘赣边界党的“一大”会址》</b></p><p class="ql-block"><b> 中国共产党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位于井冈山茅坪村,原为谢氏慎公祠。祠堂建于清道光年间,坐东朝西,砖木结构,穿斗式梁架,面积约119平方米。经江西、湖南两省省委同意,中国共产党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28年5月20日至22日在此召开。出席会议的有宁冈,永新,遂川,莲花,酃县五个县委和茶陵特别区委以及军队党的代表60余人,会期3天。大会总结了半年来井冈山斗争的经验。由于“左”倾盲动主义错误的干扰,造成了“三月失败”,使边界被敌人占领一个多月,根据地内少数同志对革命前途悲观失望,提出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这是关系到中国红军和根据地能否存在和发展的根本问题,如果不答复,革命就不能前进一步。在会上,毛泽东同志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形势,深刻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和特点,批判了某些右倾悲观论调,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b></p><p class="ql-block"><b>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此会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35. 《茅坪毛泽东八角楼旧居》</b></p><p class="ql-block"><b> 在井冈山艰苦斗争的年代,毛主席住在茅坪村的八角楼。1927年10月至1929年1月,毛泽东经常在此居住和办公,领导井冈山根据地的革命斗争。整栋房屋倚山坡而建,坐东朝西,土木结构,悬山顶,小青瓦屋面,面阔三间,进深四间,后部两侧附耳房,建筑用地面积143.69平方米。当年,毛泽东同志居住在进深左侧第四间的楼上,卧室顶有一个斗八藻井,故当地群众称之为“八角楼”。</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36. 《八角楼的灯光》</b></p><p class="ql-block"><b> 毛主席卧室的光线昏暗,靠窗的书桌上摆放着一盏油灯和一个砚台。井冈山时期,按照规定,毛泽东同志夜晚办公可点三根灯芯,但他带头勤俭节约,只点一根灯芯。在八角楼一盏昏暗的油灯下,毛泽东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光辉思想,在茫茫黑夜里照亮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37. 《枫石》</b></p><p class="ql-block"><b> 在八角楼外,一棵枫树与一块青石相簇而立。毛泽东常在“枫石”上读书看报,思考问题。这棵枫树在石头下萌芽扎根,突破重压,长大后竟把石头撑开了。毛泽东借此打比喻说“我们闹革命,现在力量虽然弱小,但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撑破蒋介石反动政府这块大石头”。毛泽东的话富有哲理,意味深长,对激励红军战士和群众的斗志起了很大的宣传作用。如今,这棵枫树依然高大挺拔,一如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仰。</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38. 《红四军士兵委员会旧址》</b></p><p class="ql-block"><b> 红四军士兵委员会旧址,位于茅坪村北,原为村民谢池香家的旁屋,建于清末。士兵委员会是由广大官兵民主推选代表组成的一种组织,有五至七人组成士兵委员会的执行委员。士兵委员会的任务是:参加军队管理,维护军队纪律,监督军队的经济,做群众工作,做新兵的政治教育工作。早在三湾改编时,工农革命军曾在连队成立了士兵委员会组织。1928年5月上旬,红四军士兵委员会成立,陈毅任主任,在此居住和办公。士委会为军队中的民主组织和群众监督机构,对军内民主制度建设,消除雇佣军思想和军阀作风,建设新型的人民军队,起到了重要作用。陈毅在此接待来访士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同时多次召开会议,商讨士兵委员会的工作。</b></p><p class="ql-block"><b>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此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39. 《红四军军需处旧址》</b></p><p class="ql-block"><b> 红四军军需处,是1928年5月4日组建红四军后设立的。军需处是负责军中后勤供给的职能机关。由于敌军严密的经济封锁,根据地军民的生活必需品和弹药、医药等十分紧缺。军需处本着“苦日子苦过”的原则,尽量节俭开支,对全军各方面的经济支出作了严格规定,任何人不准超过。其中官兵们的伙食费,每人每天的盐油柴菜钱只有五分。</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40. 《毛泽东与贺子珍雕像》</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41. 《井冈山第一个女红军——贺子珍展》</b></p><p class="ql-block"><b> 贺子珍出生在官逼民反的动乱年代,为追求光明,16岁投身革命,成为井冈山上第一个女红军。她英勇无畏,智勇双全,与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等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作出了卓越贡献。同时在最困苦的环境中,和毛泽东患难与共,相濡以沫,共同度过了一生最难忘怀的时光。</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42. 《象山庵》</b></p><p class="ql-block"><b> 位于茅坪村的“象山庵”,因庵后的山称为“象山”而得名。始建于清康熙癸巳年(即1713年),座东北,朝西南,初建时内设“大佛殿”、“达摩祖师殿”、“千斋殿”三个大殿。据传,当时整个庵堂设有99根大柱,香火鼎盛时,也曾有99个尼姑在此修行,是湘赣边界的名庵。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这里曾是红军的重要活动场所。如红四军后方留守所、红四军机炮连、湘赣边界特委机关印刷厂均设在此,永新、宁冈、莲花三县党的组织联席会议和湘赣边界第一期党团训练班,均是在此举办。尤其是毛泽东和贺子珍同志的婚礼就是在此简朴的庵内举办的。</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43. 《龙潭景区》</b></p><p class="ql-block"><b> 龙潭又称“五龙潭”,因五神河水在不到两公里的河程中五次飞跃山岩,形成五个梯状的瀑布和深潭,因而得名。龙潭景区是井冈山风景名胜的一个著名景区,位于茨坪西北面7公里处,是自然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景区,以瀑布取胜。“五神河”是龙潭五潭十八瀑的源泉。溪水冲击小井峡谷以后,陡然跌落绝壁之下,又连续飞下四级断崖,形成梯状的五个气势磅礴的瀑布与深潭。细观五潭,碧水泱泱,树影幢幢,崖壁如刀削斧凿,崖脚怪石,汀芷竟秀,绿荫覆盖四周。仰观五瀑,潭潭无俗水,瀑瀑似神女,随景畅想曲,千姿心中意。</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44. 《青龙瀑、碧玉潭(一潭)》</b></p><p class="ql-block"><b> 龙潭景区最为壮观的瀑布——青龙漱玉。瀑布从头顶的山涧飞流直下,犹如一条白练凌空垂挂,喷珠吐玉,气势磅礴。瀑布落差67米,崖壁中段皱褶酷似观音坐莲,将甘露洒向人间,瀑水泻入深潭,潭水晶莹清澈,碧蓝如玉,异常秀丽。</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45. 《黄龙瀑、金锁潭(二潭)》</b></p><p class="ql-block"><b> 金锁潭的黄龙瀑布掩映在深邃的幽谷和杜鹊林中,水声谙哑,碧水泱泱,汀芷竞秀,委婉动人,好似未出阁的龙女锁在深闺,羞于见人,特别耐人寻味。</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46. 《赤龙瀑、珍珠潭(三潭)》</b></p><p class="ql-block"><b> “赤龙瀑布”从高空倾泻而下,落差30余米,大珠小珠落玉潭,激起潭面水花四射,如同串串珍珠,在阳光下闪灼耀眼,美丽无比。</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47. 《黑龙瀑、飞凤潭(四潭)》</b></p><p class="ql-block"><b> “黑龙瀑布”水帘较宽,瀑布口有一块巨大的中心石,挡住了瀑口,夺路而下的急流顿时被劈成数股水柱奔泻之下,水声交错,好似鼓点急骤起落,煞是好听。</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48. 《白龙瀑、仙女潭(五潭)》</b></p><p class="ql-block"><b> 出水口有巨石,状如少女之发髻,潭水经此,分而复合,远望之若群仙袂带飘逸,翩翩起舞,故名。此潭落差40余米,潭面开阔,潭深莫测。传说五龙潭是龙王五个女儿的化身,尤其以仙女潭的“白龙瀑”——龙王的小女儿最美,宛如少女身姿婀娜,发髻高耸,玉臂舒展,舞姿翩翩。</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49. 《挹翠湖公园》</b></p><p class="ql-block"><b> 挹翠湖,位于井冈山市茨坪中心,为茨坪主要景点公园,湖四周为林荫大道所环绕,环境十分幽雅,也是憩息玩赏的极好场所。该景点占地面积129亩,内有茶室、亭榭、盆趣园等游赏景点。在该湖北端建有中国优秀旅游城“马踏飞燕”雕塑标志。园内有水面86亩,著名书法家陆俨少为之题写“挹翠映波”,因而命名“挹翠湖”。湖心岛上山石谲奇,蕙兰争艳。倚栏小憩,颇有唐代诗人所描绘的“闲云潭影日悠悠”之趣。</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革命圣地 NO.2 ——《瑞金》</b></p><p class="ql-block"><b> 2014年12月16日,我走进了革命圣地——瑞金。</b></p><p class="ql-block"><b> 瑞金,位于江西省南部,隶属于江西省赣州市。1931年11月7日,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全国性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这里成立,并把瑞金定为首都。瑞金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是全国苏区政治、文化中心。1934年10月10日,中央红军从这里出发开始长征。</b></p><p class="ql-block"><b> 瑞金,是闻名中外的红色故都、共和国摇篮、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是当年党中央驻地、苏维埃中央政府诞生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发源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八·一”建军节诞生地。</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1. 叶坪革命旧址群</b></p><p class="ql-block"><b> 叶坪革命旧址群,位于瑞金市叶坪乡叶坪村,距瑞金城区5公里,是全国保存最为完好的革命旧址群之一。拥有革命旧址和纪念建筑物22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包括: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会址、中国共产党苏维埃区域中央局旧址、红军烈士纪念塔、红军烈士纪念亭、红军检阅台、博生堡、公略亭、中央邮政局旧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旧址等十六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其他六处革命旧址和纪念建筑物。</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1-1. 《人民共和国从这里走来》</b></p><p class="ql-block"><b>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人独立领导创建的第一个国家政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预演。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中央苏区成立,主席毛泽东,定都瑞金(中央苏区瑞金县),以中国工农红军作为国家的武装力量。</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1-2.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b></p><p class="ql-block"><b> 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人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宝贵探索与尝试。作为当时全国苏维埃革命的中枢,对统一领导与加强全国苏区和红军部队的斗争及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1-3.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科普史料陈列馆》</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1-4.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印刷厂旧址》</b></p><p class="ql-block"><b> 中央印刷厂于1931年11月在叶坪成立,厂长陈祥生,副厂长杨其鑫,共青团书记杨尚奎,工会主席曾庆锡,当时全厂有干部职工100多人。中央印刷厂下设材料科、总务处、铅印部、石印部、排字部、编辑部、刻字部、裁纸部、装订部、铸字部。当时厂里机器设备简陋,铅印部机器共有5部,其中有4部为旧机器,主要印刷《红色中华》、《斗争》、《苏区工人》等报刊和一些革命书籍及抗日传单等。石印部主要印刷纸币、米谷票、邮票以及重要的公文布告等。</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1-5. 《红军烈士纪念塔》</b></p><p class="ql-block"><b> 红军烈士纪念塔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为了褒扬先烈,永远纪念历年来在革命战争中光荣牺牲的红军指战员,根据中央人民委员会1933年7月11日第45次会议决定兴建的。</b></p><p class="ql-block"><b> 红军烈士纪念塔整个外形象一颗炮弹,其寓意“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塔身正面从上到下嵌镶了“红军烈士纪念塔”七个黑体大字。塔身并嵌有无数个小石块,象征着无数个红军指战员为了革命的理想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塔座为五角星体,全由红条石雕成,四周分别镶着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博古、项英、洛甫、王稼祥、凯丰、邓发等领导人的题词和建塔标志共十块碑刻。</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1-6. 《红军烈士纪念亭》</b></p><p class="ql-block"><b> 红军烈士纪念亭,位于临时中央政府广场西南端。亭子呈五棱柱体,俗称五角亭,砖木结构。亭中设等边五角形石桌1张、鼓形石凳5张。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为悼念在土地革命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红军指战员而建造的,1934年1月竣工落成。整个亭子仿古建筑,典雅美观、古色古香,其工艺水平也代表了苏区的水平。</b></p><p class="ql-block"><b> 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后,纪念亭遭到国民党反动派拆毁。1955年按原貌重建开放,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1-7. 《博生堡》</b></p><p class="ql-block"><b> 叶坪红军广场东南边矗立的一座四方形堡垒,名叫“博生堡”,是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为纪念第四次反“围剿”战争中牺牲的宁都起义主要领导人赵博生,同时为迎接“二苏大会”召开而兴建。该堡由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准备委员会监造,梁柏台负责工程指导,钱壮飞设计。1933年8月1日动工,1934年1月31日建成。整个堡由青砖砌成,呈四方形,其寓意为赵博生是在第四次反“围剿”中牺牲的。</b></p><p class="ql-block"><b> 1934年10月,主力红军长征后,该堡被国民党反动派拆毁,堡内的《纪念赵博生同志》碑刻被当地群众秘密抢救回家保存下来,现珍藏在我馆。博生堡于1955年按原貌重建。朱德亲自题写了“博生堡”三字,嵌于堡首,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也重新拟写了纪念赵博生烈士碑文,立于堡内,博生堡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1-8. 《红军检阅台》</b></p><p class="ql-block"><b> 红军检阅台,是为准备召开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时检阅红军而建造的,当时是用竹木搭成的简易便台。1931年11月7日上午,全苏大会开幕前,在这里举行阅兵仪式,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登台检阅了红军 。19日,大会又在这里嘉奖了在历次战斗中有功的红军部队和指挥员,授予红一、二、三、四、六、七、十、十二、十六军和红三军团红旗各一面、并授予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八位指挥员奖章各一枚。此后,该台作为集会,演讲和文艺演出的场所。</b></p><p class="ql-block"><b> 1933年,临时中央政府决定重修检阅台,由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准备委员会负责,梁伯台任工程指导,钱壮飞设计,并于8月1日开始动工兴建,1934年1月31日竣工,将原来的竹木结构改为砖木结构。</b></p><p class="ql-block"><b>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红军检阅台遭国民党反动派拆毁,仅存遗迹。1955年国家按原貌修复了此台。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1-9.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政治保卫局旧址》</b></p><p class="ql-block"><b>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政治保卫局旧址,国家政治保卫局成立于1931年11月,是全国苏维埃政府肃反保卫工作的最高领导机关。1933年4月,国家政治保卫局随临时中央政府机关由叶坪迁往沙洲坝,驻铜锣塘;1934年7月,迁驻云石山艾园岭下,1934年10月,随中央机关和红一方面军主力长征。该旧址于1999年秋拨款修复,并对外开放,现为全国公安民警革命传统教育基地。</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1-10.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旧址》</b></p><p class="ql-block"><b> 1931年11月2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筹建国家银行。1932年2月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在江西瑞金成立,成为了红色政权建立的第一个具有中央银行职能的苏维埃政权银行,有效推动了根据地经济建设发展,巩固了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旧址,由于只有两百多平方米,上下两层的小楼,条件很简陋,被称作“世界上最小的国家银行”。</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1-11.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总金库旧址》</b></p><p class="ql-block"><b>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总金库于1933年1月1日成立,隶属于财政部国库管理局领导。总金库主任由国家银行行长毛泽民兼任,下设会计科、出纳科、审计科等。主要任务是:负责国家现金的收付和保管等项业务。总金库存有钞票、银洋、金银首饰、珠宝等。在此之前,总金库的工作由国家银行代理。根据中央财政部颁布的《国库暂行条例》规定,总金库设于国家银行,各省分行设立分金库,各县支行设立支金库,红军部队不设金库,由政治部代理,从而统一了苏区的现金管理。</b></p><p class="ql-block"><b> 1933年4月,总金库随国家银行迁往沙洲坝。旧址于1991年修复并对外开放,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1-12. 叶坪《毛泽东同志旧居》</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1-13.《挂在树上的炸弹》(现为仿制品)</b></p><p class="ql-block"><b> 这是一棵古樟树,因树枝上挂着一棵未曾爆炸的炸弹而富有传奇色彩。红军长征前,毛主席在叶坪村生活居住期间,经常在这棵千年古樟树下读书看报。1933年春天的一天,毛主席在旁边住房内办公,国民党军飞机对叶坪进行轰炸,一颗炸弹掉落下来,正好卡在这棵古樟树的树杈中,没有落地爆炸,毛主席安然无恙。</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1-14. 《毛泽东同志读书、阅报处》</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1-15. 《中共苏区中央局旧址》</b></p><p class="ql-block"><b> 中共苏区中央局是全国苏维埃区域党的最高领导机构,成立之初,机构不完善,人员不到位,一直随红军总部行动,几经辗转,于1931年9月从永丰龙岗迁至瑞金,这栋谢氏私宅就成为中共苏区中央局固定的办公地点。中共苏区中央局内设组织部、宣传部,六届五中全会以后,设立妇女部等机构。中共苏区中央局在党的建设、军队建设、苏维埃政权建设等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1-16. 《红色中华通讯社旧址》</b></p><p class="ql-block"><b> 红色中华通讯社是我党在根据地创建的第一个通讯机关,成立于“一苏大会”期间,是新华社的前身。红中社成立之初设红色中华新闻台,用无线电对外播发新闻。该房原是谢氏私宅,建于1924年,红色中华通讯社在此办公两年多,1933年4月随临时中央政府迁到沙洲坝。1995年命名为“新华社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该旧址为瑞金市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1-17. 《红军无线电总队旧址》</b></p><p class="ql-block"><b> “红军无线电总队”是红军无线电通讯组织的领导机构,1931年7月随中共苏区中央局和红一方面军总部从兴国迂驻这里。当时,正值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将要召开,无线电总队为此做了很多工作。大会期间电台为大会播发新闻。后来,在这个电台的基础上组成红色中华新闻台,行政上归中革军委无线电总队管辖,业务上归红中社领导。</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1-18. 《全总苏区执行局旧址》</b></p><p class="ql-block"><b> 全总苏区执行局是全国总工会在苏区的派驻机关,是苏区工人运动的最高领导机构。1931年2月在江西吉安富田正式成立,7月经兴国迁到瑞金,驻在叶坪的谢氏私宅里。1933年4月,全总苏区执行局从叶坪搬迁到沙洲坝枣子排,与从上海迁来的全国总工会合署办公。在这里居住的有全总苏区执行局主任梁广、陈寿昌、及其各部门负责同志和部分工作人员,为便于观众了解全总的历史,把在沙洲坝枣子排居住的刘少奇、陈云等领导人的房间及其机构在此陈列。全总苏区执行局旧址于2001年全国总工会拨款维修,并进行了复原陈列,现为全国工会系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2. 沙洲坝“红井”革命旧址群</b></p><p class="ql-block"><b> 沙洲坝革命旧址群,位于瑞金城西北5公里的沙洲坝镇境内。1933年4月至1934年7月,中央机关从叶坪搬迁至沙洲坝,这里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心脏,包括:红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会址(毛主席旧居)、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人民委员会旧址、中国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中央政府大礼堂)、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长会旧址、中共中央局旧址、少共中央局等多处全国重点保护文物,以及二十多个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旧址等重要的景点。</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2-1.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民经济人民委员部旧址》</b></p><p class="ql-block"><b>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民经济人民委员部旧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单位,近现代(1933年)重要史迹。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各地苏区均注意抓经济工作,但1933年1月以前,苏区的经济建设,分属于不同部门归口管理。这种体制缺乏统一的领导和管理,容易造成各自为政的局面。加上国民党对苏区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使苏区各种物资尤其是食盐、布匹、药品、纸张等严重匮乏,直接影响苏区军民生活和红军反“围剿”斗争。为了改变这种局面,1933年2月26日,中央人民委员会召开第三十六次常委会,决定设立中央和地方各级国民经济部。同年4月,中央国民经济人民委员部正式成立。随后,省、县、区各级苏维埃政府也相继成立国民经济部。负责讨论、制定国民经济计划,领导苏区经济建设,中央国民经济人民委员部机关设在瑞金沙洲坝村一幢民房里,因年久失修,部分房屋已经倒塌。</b></p><p class="ql-block"><b> 2001年,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拨出专款,对旧址进行修复,并建立全国计划系统革命传统教育基地。2002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民经济人民委员部旧址落成揭幕。</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2-2. 《中央国民经济委员部调查统计局》</b></p><p class="ql-block"><b> 1933年4月,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从健全红色政权出发,在原有的苏维埃政府组织机构的基础上,增设了重要领导机构——国民经济委员部,并且委员部设立了最主要机关——调查统计局,也就是国家统计局的前身。</b></p><p class="ql-block"><b> 为了缅怀老一辈调查统计工作者的丰功伟绩,弘扬苏区统计精神,提升统计工作水平,实现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对统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国家统计局决定:在2003年底以前,修复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调查统计局旧址。</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2-3.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财政人民委员部旧址》</b></p><p class="ql-block"><b>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财政人民委员部旧址,在苏维埃政府成立的同时,财政人民委员部是中央政府最早设立的九部一局之一。开始,财政部在瑞金叶坪村谢氏宗祠内办公,只有一间约10平方米的小木板屋,由邓子恢任第一任财政部长,工作人员只有3~5人,无内设机构。由于苏区的不断扩大,工作任务、职能的不断拓展,临时中央政府于1933年4月迁到少洲坝,财政部也随之迁到沙洲坝新屋家村的杨氏兆落太祠。此时的财政部职能已初步健全,管理趋于正常。</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2-4.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财政人民委员部历史陈列馆》</b></p><p class="ql-block"><b>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财政人民委员部历史陈列馆占地面积1.12万平方米,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财政部原址,为典型的赣南客家祠堂建筑。现已按“修旧如旧”原则全面维修。二是新建的苏区财政史陈列馆,占地1600平方米,陈列文物史料1769件,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财政史进行了全方位陈列展示。</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2-5.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教育人民委员部旧址》</b></p><p class="ql-block"><b>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教育人民委员部旧址,是中央人民委员会下设主管苏区教育工作的国家行政机关,于1931年11月在叶坪谢氏宗祠成立,1932年从叶坪搬迁到洋溪刘氏民房办公。该部初设初等教育、高等教育、社会教育、艺术局、编审委员会等机构,瞿秋白任部长,徐特立任副部长、代部长。1933年4月,教育人民委员部从洋溪搬迁沙洲坝杨氏宗祠办公。</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2-6.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内务人民委员部历史陈列馆》</b></p><p class="ql-block"><b>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内务人民委员部历史陈列馆,通过文物史料、书画图片,融合现代科技等艺术手段,再现了民政工作从创立到发展,从实践到创新的伟大历史画卷。</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2-7.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内务人民委员部交通管理局旧址》</b></p><p class="ql-block"><b>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中央内务人民委员部内设立了交通管理局,负责苏区水陆交通运输的管理,同时还负责领导从瑞金到上海白区的地下秘密交通线。新中国的人民交通事业,从红都瑞金起始。</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2-8.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审计委员部旧址》</b></p><p class="ql-block"><b>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审计委员会旧址暨全国审计系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位于瑞金沙洲坝红井景区内。20世纪30年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建立统一的政治制度和军事制度的同时,也建立起统一的财政管理制度和审计制度。之所以建立审计制度,主要是由于革命根据地财政状况十分困难,武装起义初期,各地区在“打土豪、分田地”过程中又出现了乱没收、乱征税和开支无计划的混乱现象。红军三大纪律中明确规定“一切缴获要归公”,但是归公的财物如何管理、如何避免财政管理无政府状态和浪费舞弊行为等问题十分紧迫。党中央为了巩固新生的革命政权、保障供给、加强财政整顿、堵塞财政支出漏洞,决心要建立并强化统一、严格的财政管理机制和审计制度。</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2-9.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最高法院旧址》</b></p><p class="ql-block"><b>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最高法院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最高审判机关和终审机关,旧址位于瑞金沙洲坝村,成立于1934年2月1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最高法院设院长一人,副院长二人,由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委任之,董必武任最高法院首任院长。最高法院内设刑事法庭、民事法庭、军事法庭等机构,分别审理相关案件,各法庭设庭长一人。最高法院实行审检合一制,内设检察长一人,副检察长一人,检察员若干人;检察长、副检察长由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委任。</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2-10.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工农检察委员会旧址》</b></p><p class="ql-block"><b>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工农检察委员会前身为工农检察人民委员部,位于瑞金市沙洲坝红井旁,成立于1931年11月,何叔衡任第一任部长。1934年2月,成立工农检察委员会,隶属于中央人民委员会,项英任主席。1999年,原址因年久失修而倒塌。</b></p><p class="ql-block"><b> 该旧址于2001年10月,在纪念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暨中央工农检察人民委员部成立70周年之际,由最高人民检察院拨专款修复。该旧址被最高人民检察院政治部命名为:“全国检察机关干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b></p><p class="ql-block"><b> 2011年,在纪念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暨中央工农检察人民委员部成立80周年之际,由江西省人民检察院拨款,在赣州市检察院和瑞金市检察院的协助下,于9月底完成第二次修缮工作。</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2-11.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人民委员部旧址》</b></p><p class="ql-block"><b>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人民委员部旧址位于瑞金市沙洲坝村,该旧址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当地群众称为杨氏众厅,占地面积为540平方米。1933年4月至1934年7月,土地人民委员部在杨氏众厅办公。土地人民委员部采取了各种有力的措施,对于解放生产力,开展经济建设,支援革命战争,巩固中央革命根据地起了重大的作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人民委员部旧址归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瑞金革命遗址。</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2-12.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人民委员部山林水利局旧址》</b></p><p class="ql-block"><b>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由土地人民委员部成立山林水利局。山林水利局在党的领导下,带领苏区人民开渠筑坝,打井抗旱,抽水润田,使苏区水利事业得到恢复发展,确保了苏区农业丰收,支援了前方红军作战,改善了人民生活,为根据地巩固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2-13.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林业生态文明发展陈列馆》</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2-14.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市政行政局旧址》</b></p><p class="ql-block"><b>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市政行政局旧址位于瑞金市沙洲坝,以曾山、何叔衡、梁柏台、钱壮飞同志等为代表的内务部市政建设革命先辈们,不畏艰险,克服困难,开创了中央苏区市政建设的伟大事业,谱写了人民政权领导城乡建设的光辉篇章。在中央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市政建设工作者白手起家,克服重重困难,修建医院、学校等建筑物,开展自来水、道路、桥梁、路灯等市政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为中央苏区的建设,军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苏区红色政权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2-15.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粮食人民委员部旧址》</b></p><p class="ql-block"><b>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粮食人民委员部,成立于1934年1月,是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国家粮食工作部门。部址设在沙洲坝村的廉太屋。粮食部内设置了备荒科、仓库保管科、粮食调剂局、红军公谷委员会、土地税谷保管委员会和合作社指导委员会等适合战时粮食工作的机构。粮食是后勤保障的基础,以中央粮食部为代表的粮食组织运筹帷幄,保证了粮食的军需民用,为中央苏区的经济建设以及支援革命战争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2-16. 《沙洲坝毛泽东同志旧居》</b></p><p class="ql-block"><b> 1933年 4月,由于叛徒的告密,叶坪中央政府暴露,国民党飞机连续轰炸叶坪村,为安全起见,中央机关从叶坪搬迁到沙洲坝,沙洲坝就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心脏,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的第二个驻地。毛主席在离红井不远的沙洲坝老茶亭村办公和居住。这座房子原来是苏区时期破产地主杨衍兰的私祠,称为元太屋,建于1876年,是典型的客家民居。</b></p><p class="ql-block"><b> 这里不仅是毛泽东同志旧居,也是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办公地点。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旧居前的三棵苍天古樟树,人们形象地把这三棵古樟树比喻成三大伟人,即左起朱德,毛泽东,周恩来。</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2-17.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消费合作总社》</b></p><p class="ql-block"><b> 1933年12月5日,中央苏区消费合作社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江西省瑞金县叶坪村召开,宣告中央消费合作总社正式成立。中央消费合作总社成立后,合作社运动在整个苏区风起云涌,消费合作社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当时,消费合作社肩负起发展调节苏区经济、打击奸商不法行为等重要任务,保持了苏区物价平稳,保证了苏区军需民用物资供应,稳定了苏区的经济秩序,顺利地完成了苏维埃政权赋予合作社的光荣使命,为建国后合作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2-18. 《中央苏区消费合作社史展览馆》</b></p><p class="ql-block"><b> 2001年,全国总社投资支持建起了中央苏维埃共和国消费合作总社展览馆。馆内陈列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消费合作总社和中国供销合作社历史图片和部分实物,对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成立的中央苏区消费合作社和中国供销合作社发展历史起到了一定的宣传和传统教育作用。截至2013年底,该馆已接待系统内外的参观者近4万人次。</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2-19.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劳动人民委员部旧址》</b></p><p class="ql-block"><b>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劳动人民委员部创建于1931年11月,当时劳动部设在叶坪临时中央政府大厅内,1933年4月随临时中央政府机关迁至沙洲坝新茶亭,1934年7月迁往云石山牛路下新屋,同年10月随临时中央政府北上抗日。项英、邓振询先后任劳动部部长,刘少奇、朱荣生曾任副部长。</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2-20. 《列宁小学》</b></p><p class="ql-block"><b> 这是沙洲坝村列宁小学。苏区时期,党和苏维埃政府十分重视教育工作,尤其是儿童教育工作,实施免费的义务教育。在当年战火纷飞和物质条件极为匮乏的情况下,苏维埃政府办起了列宁小学,师资不够,就创办师范培训教育;没有校舍,就把祠堂腾出来,当作教室;没有课桌凳,就用门板和砖头搭起台子当作课桌;还组织人员专门编写“列宁小学”课本。经过艰苦努力,大部分适龄儿童得到免费上学的机会,每个村庄都能听到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据1934年1月统计,仅江西、福建、广东三省就有了列宁小学3052所,学生89700人,先进县学生入学率达50~60%,而当时在白区号称教育最发达的江苏省也只有13%。</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2-21.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旧址》</b></p><p class="ql-block"><b> 1933年4月,“国家银行”和“总金库”由叶坪迁往沙洲坝。旧址于1991年修复并对外开放,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2-22.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财政人民委员部税务局旧址》</b></p><p class="ql-block"><b> 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县的叶坪村谢家祠,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财政人民委员部税务局成立。首任局长为李六如。1933年,随财政部迁至瑞金沙洲坝新屋家。1934年7月,迁往瑞金县云石山乡丰垅村下塘上新屋梁氏私祠内单独办公,局长为陈笃卿。</b></p><p class="ql-block"><b> 由于当时残酷的战争环境,战争经费主要靠打土豪筹款及没收地方浮财、战争缴获来筹集。税务局统一了税则,取消了国民党的各种苛捐杂税,代之以统一累进税制。当时主要征收农业税、山林税、工商统一税等,发行公债也是重要手段,保障了红军各项供给及苏维埃政府各项费用。</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2-23.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红色中华新闻台旧址》</b></p><p class="ql-block"><b>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红色中华新闻台旧址,位于瑞金沙洲坝大布村。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时,创建了红色中华新闻台。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红色中华新闻台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各项主张,为新中国的创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红色中华新闻台,按历史原貌修复,保持了江南客家土木结构,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2-24. 《中央纪委监察部旧址》</b></p><p class="ql-block"><b> 早在中央苏区时期,为维护党的纪律,保持苏维埃政权的廉洁,我们党在瑞金建立了中央党务委员会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工农检察委员会,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反腐败斗争,为纪检监察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修复后的中央纪委监察部旧址,通过大量珍贵的史料和文物,展现了我们党反腐倡廉的光辉历程,对于我们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都将发挥重要作用。</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2-25.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司法人民委员部旧址》</b></p><p class="ql-block"><b>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司法人民委员部旧址,是红井旧址群中的第一个重要景点,也是前往核心景区红井的必经之地。多年来,司法部、江西省司法厅、赣州市司法局对该旧址的修复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沙洲坝革命旧址群内按原貌修复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司法人民委员部旧址。旧址保留了原客家祠堂的建筑风貌,占地面积3138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300平方米。</b></p><p class="ql-block"><b> 走进旧址,3个人物雕像映入记者眼帘:中间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司法人民委员部部长梁柏台,左边是中央工农检察部部长何叔衡,右边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最高法院院长董必武。</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2-26. 《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b></p><p class="ql-block"><b>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同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优良作风格格不入,是我们党的大敌、人民的大敌。毛泽东于1934年1月27日所作的《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报告尤为重要。今天,我们重温80多年前的这篇经典著作,回顾1934年前后毛泽东如何解决当时工作中存在的官僚主义问题的那段历史,对我们思索如何防止和反对工作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具有重要借鉴和启迪意义。</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2-27. 雕塑《毛主席和人民群众心连心》</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2-28. 雕塑《“红井”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 1933年4 月,毛泽东随临时中央政府从叶坪迁来沙洲坝后,发现这个地方的群众饮水非常困难,毛泽东为避免群众长期饮用脏塘水,便亲自实地勘察和调查地下水源。9 月的一天,他带领干部、红军官兵与当地群众一道开了这口井。红军主力长征后,国民党军一次次用砂石填塞这口水井,沙洲坝人民为护井与之进行了顽强的斗争。</b></p><p class="ql-block"><b> 1950年,瑞金人民为迎接中央南方老根据地慰问团的到来,维修了这口井,并取名为“红井”。</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2-29. 《“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b></p><p class="ql-block"><b> “红井”一侧立有一碑,上书“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十四个赤金大字。红井是当年党和苏维埃政府关心群众生活,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历史见证,成为人们向往仰慕的神圣之地。</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