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辽上京窑为辽代晚期官窑。在内蒙古昭乌达盟巴林左旗林东镇的辽上京临潢府故城的皇城内。窑场规模小,但所烧瓷器较精。遗存瓷片,瓷胎很细,纯白,不上化妆土,瓷化程度高,无吸水性。色釉多纯白,偶有淡青和闪青色,也有黑釉和低温的绿釉器。器皿有杯口长颈瓶、长把执壶器、海棠花式长盘和方盘等。也有仿定窑器,有盘、碗、瓶、罐、盂、盒等,都极精细。</p> <p class="ql-block">公元1005年,辽与南边的宋王朝达成“檀渊之盟”,宋用白银换和平,自此宋辽百年无战事。当时辽国境内有五个主要经济区,分别是上京临潢府(内蒙古巴林左旗)、中京大定府(内蒙古赤峰)、东京辽阳府(辽宁辽阳)、南京析津府(北京西南)和西京大同府(山西大同)。</p> 五京之内都曾建窑烧瓷,只是名声不大,没有像宋代五大名窑那样如雷惯耳,比如:南京地区有“北京龙泉务窑”、东京地区有辽宁官屯窑、中京地区有内蒙古缸瓦窑、上京则有上京窑、西京有大同窑 这些北方窑口烧制的瓷器统称为辽代瓷器,而此时除中原地区的五大名窑外,北方与辽接近的还有邢窑(河北邢台)和磁州窑(河北邯郸)。<br> 熟悉瓷器的朋友都知道,这些窑口的主要产品都是白瓷,剔刻花、雕花、画花都在白瓷基础上的一种装饰,所谓“南青北白”说的就是这时候的事。 辽瓷的胎釉特点,<br>胎体成分与邢、定窑类似,但洁白度不及邢、定,由于含铁的氧化物略高,胎质青灰,致密呈度差不多;<br>釉料中铁的氧化物含量与邢、定类似,但钛的氧化物含量略高,烧出的瓷器很多都往黄色方向发展。 辽代的白瓷自檀渊之盟以后,一直在学习、引用,甚至抢夺宋国的制瓷技术,有些瓷器和邢窑、定窑很接近,但仍有差距,后期干脆学习磁州窑,往剔刻花上发展,但仍不及磁州窑精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