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主播 王静</p> <p class="ql-block"> 我有一本书,从我记事算起已经陪伴我五十余年了。求学时它在书包里,从军时它在挎包里,白天它在案头,晚上它在床头,陪着我远走西域戍守边疆,又伴着我解甲从警回归故里。我得到它的时候书皮已经被撕去了,书的封面就成了半篇幅的序言,我已经细心地粘贴过好几次书皮了,不忍心再污损那半篇序言。还真亏了这半篇序言,让我准确的知道了书是1957年2月在北京出版,书名应该叫《散文小品选》。可惜不知道序言为哪位先哲所写。</p> <p class="ql-block"> 我最初喜欢书内文章的短,一本书编选了九十篇文章,多数文章也就两千字左右,长文也不会超过四千字。可谓字字珠玑篇篇锦绣。也不深奥,我从小学三年级起就能读懂里边的内容。从首篇《第二次考试》到末篇《秋夜谈火星》主题是明明白白的。上初中时我就喜欢书中文章的有趣。歌手陈伊玲《第二次考试》的意外失手和苏林教授对她失手原因的探寻,小朱丫头朱汉明对《小牛秧子》的眷恋,记者黄裳追踪羡慕了一路的《新婚夫妇》,魏巍念念不忘的《我的老师》,《洛阳灯火》里面对自己所救将军刻意压低帽檐的少校,肖凤笔下的《豆芽菜和小松树》,姚文元《电车上的杂感》,谢觉哉的《关于相猪》,周建人的《关于熊猫》等等都让少年的我觉得饶有趣味。上中学时我就刻意学习书中文章的写法,这对我作文的进步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也应该是为我终生热爱文学奠定了基础。我刻意模仿,每次拿到老师出的作文题目我都临时抱佛脚去书中找主题相近的篇章学习。每一次我的作文在竞赛中获奖,我都要翻读书中对那篇作文有指导意义的篇章来比较。意外的惊喜来自于一九七九年的高考,语文作文题目是将《第二次考试》改写成第一人称的《陈伊玲的故事》。当大多数同学还在苦读原作,思考着如何下笔改写的时候,我轻松地改写完毕,尽管那年我因几分之差落榜,但我的作文收进了陕西省当年优秀高考作文选里。尽管第二年我以上重点大学的分数上了军校,我的书架上多了战争论、战争史这样的书,但这本《散文小品选》始终陪伴着我。十年寒窗,十五年军旅,五年从政,二十余年警营,五十余年磨爬滚打,五十余年相依相随,这本书于我而言已经不是百读不厌了。</p> <p class="ql-block"> 这本书还有个神奇之处,读着它你会轻松地不经意间走进四季。春天里你读它还真是如沐春风,能从书中嗅到百花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透骨入髓,令人通体舒坦神清气爽;夏天你读它就自然会产生出如火骄阳般的热烈,你的眼前团花似锦蝶舞蜂喧,你仿佛不是在读一本书,你是拿着一把火。你渴望着投身到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去,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让人间充满爱!秋天里你读它就有如走进了硕果累累的园林和田野,从海南岛的椰子到吐鲁番的葡萄,再从昆仑之颠的雪莲到大兴安岭黑土深处的人参,稻谷成堆瓜果遍地,抬头繁星满天宇宙无垠,脚下深海璀璨宝藏万千!劳动的冲动会摧你奋进!冬天你读它,你会不知不觉中走进一个晶莹剔透冰清玉洁的世界,这里没有纸醉金迷的肉欲,没有灯红酒绿的迷茫,没有醉生梦死的颓废,没有尔虞我诈的倾扎。赞美是真诚的,语言是开朗的,文字是干净的,批评是善意的,讽刺是适度的。不失松柏之志,又有梅兰之韵! 你会感受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爽,你自然会去探寻和追求“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旖旎风光。你千万不要以为先哲们只是在书中舒发了小情怀,这些经历过若难与辉煌的人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作家们在《秋风起的时候》《悉尼湖上》《忆开罗》,在《加勒比海的黄昏》,关注着日不落帝国的沉沦。这些有着外交经历的大伽笔下的外交风云更为诡谲和传神。</p> <p class="ql-block"> 虽然时代的变化天翻地覆,日新月异,但书中那些精炼的小品,不管是歌颂美好,还是讽刺丑陋,不论是怀念从前,还是寄情山水。也不论是对世界风云的关注还是对生活知识的介绍,行文都是那样美,那样干净利落,那样与时俱进,你读它,不但有美的感受,还能给你知识智慧和力量。恰如老舍先生在《养花》一文中所说: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实,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读书作学问又何尝不是这样呢!</p> <p class="ql-block"> 主播简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