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黄浦江是上海最大的河流,也是长江入海前的最后一条支流。翻开上海市地图,最为显著的地理特征之一,就是作为上海市母亲河的黄浦江。黄浦江干流的起点在淀山湖湖口,由西向东进入上海市,在上海市的中部转向,由南至北奔向东海。这一呈90°的直角大转弯,就是“浦江第一湾”。它既不是不可移动文物,也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甚至没有法律明文界定与保护,但它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因为没有它就不会有上海作为城市的历史发展。黄浦江是历史上最早人工修凿疏浚的河流之一,它的形成应该感谢四个人:战国时楚令尹黄歇、明永乐户部尚书夏原吉和华亭鲁汇叶家行人叶宗行、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传说很久很久以前的上海曾是一片荒凉沼泽地,其中央蜿蜒流淌着一条浅河,或泛滥成灾或河底朝天,是战国时楚令尹黄歇不辞辛劳地弄清其来龙去脉,带领百姓疏浚治理,使之向北直通长江口入东海,从此大江两岸不怕旱涝,人民安居乐业,这条大江便称作黄歇江(简称黄浦)。到了明朝,当时吴淞江(苏州河)作为太湖的主要出海通道,黄浦是其支流,但吴淞江淤浅严重,黄浦口淤塞不通,在江南治水的夏原吉采纳了叶宗行的建议,水源上游分泄至下游合流,首先放弃吴淞江下游故道,引太湖水入浏河、白茆直注长江(即“掣淞入浏”),同时疏浚范家浜(自外白渡桥至复兴岛北的黄浦江下游),使黄浦流至吴淞口入注长江(即“黄浦夺淞”),然后迳达东海,因此水患大解。海瑞主持了古东江(时通称横潦泾)金汇塘口东侧修坝建闸港,使上游来水大多北折改走黄浦,并彻底解决了吴淞江淤积问题。所以是他们的壮举,为数百年后上海成为东方大港创造了条件。那么,海瑞所修建的金汇塘口闸港正是位于“浦江第一湾”处,而叶宗行的故乡(今闵行区浦江镇正义村)也相距“浦江第一湾”不远。说走就走,今天我就去一睹“浦江第一湾”的磅礴气势,见识一下它的“第一宽、第一深、第一猛”。</p> <p class="ql-block"> “浦江第一湾”分浦西、浦北、浦南、浦东多个观赏角度,我的旅行从浦西吴泾镇开始。吴泾镇是上海市闵行区下辖行政镇,地处闵行区东南部、黄浦江东流北折弯头处,东南两侧濒临黄浦江,分别与本区浦江镇、奉贤西渡隔江相望,西北分别与颛桥镇、梅陇镇接壤,东北与徐汇区华泾镇交界。因为在吴冲泾畔,处于这条河流汇入黄浦江处,所以随河道而名为吴泾。吴泾在人们印象中就是上海的工业卫星镇之一,一个重工业区和化学工业城。至今,一过龙吴路金都路,工业气息就扑面而来。吴泾的化工厂从车沟桥开始,这里的公交站已改名“龙吴路橙江路”,但仍在后面添了个括号注明“车沟桥”。车沟桥变了,不仅开通了一条橙江路,当年的小市集已不见,如今橙江路口两侧是一片冠名“橙碧江天”的绿林。</p> 橙江路直通黄浦江边,江边一直有个渡口(塘车线)。从龙吴路进去这段800米马路极其安静,零零落落地有助动车驶过,竟不见一个行人。一旦轮渡靠岸,则大批助动车涌出,疾驶而去。橙江路5号即轮渡站,隔壁是橙江路9号的闵行区海事局。车沟桥渡口有闵行31路公交车衔接,摆渡到对岸是陈行路渡口(周浦塘塘口)。 与车沟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龙吴路4221号上海碳素厂,现名中钢集团上海碳素有限公司。上海碳素厂于1958年建厂,由公私合营的三家工厂合并改组而成,1960年建成投产,曾先后隶属于上海市轻工业局、冶金局、宝钢集团公司和吉林炭素集团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特种石墨产品,广泛应用于冶金、机械、电子、化工、轻工、食品等工业领域和航空、原子能等新兴工业。感觉上海碳素厂的门面远不如从前气派了,大门口挂着四个公司的牌子,可见规模或已大大缩小。 龙吴路东侧,上海华谊能源化工有限公司的建筑特别显眼。华谊能源化工,华谊集团煤化工板块核心企业。公司前身为吴泾炼焦制气厂,始建于1958年,1960年改名为上海焦化厂,曾占全市煤气供应总量的一半,1997年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焦化厂原在龙吴线的车沟桥下一站,现在的规模厉害了,从碳素厂对面的龙吴路4260号正门开始一路向南,龙吴路4394、4400号分别为4、3号门(这应该是原焦化厂位置),到龙吴路4460号2号门已经囊括了200个门牌号。 龙吴路4600号吴泾化工厂,是建于1958年的国有知名企业,曾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创造了新中国化学工程史上的三个里程碑:自行设计、自行安装和试车的年产2.5万吨合成氨装置;轻油转化年产8万吨甲醇装置;国产化年产30万吨合成氨装置。变化是真的大,厂内本来高大的工业设备都看不到了。1999年工厂转制,改名为上海吴泾化工有限公司,现在也隶属于上海华谊(集团)公司了。 龙吴路元江路,公交车站的牌子上仍有陈家宅的痕迹,但原来的小市集已无踪影。以前龙吴路上除了港口镇,华泾镇中心尚未东移,配套商业的大概只有车沟桥和陈家宅了。这里是吴泾一村的所在地,查得今名馨香臣寓。有点荒凉啊! 龙吴路4800号上海氯碱总厂,现上海氯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我国大型氯碱氟化工企业,综合实力列全国氯碱行业之首。“氯碱化工”其实就是原上海电化厂,创建于1959年,1987年投资建设了30万吨乙烯工程。氯是一种带强烈刺激性气味的黄绿色有毒气体,记得40年前厂里时有氯气散发出来,遇到雾天可以使这臭味在低气压中飘荡半天,让人产生窒息的感觉。那时工厂只有临江的一半地皮,靠龙吴路的一半是块农田,庄稼种不好,听说厂里每年要赔钱的。不过若是现在,这地里种出来的庄稼谁敢吃?!大门上除了“上海氯碱”字样,还有“华谊文创园”字样,莫非氯碱化工也成为华谊集团一份子啦? 俞塘,西起通波塘,向东流经马桥、北桥、塘湾、吴泾入黄浦江。与吴泾街道合并为吴泾镇的原塘湾镇,因地处俞塘河湾而得名,兴起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闵行区马桥镇俞塘村,是上海三大考古文化之一“马桥文化”遗址,因此这条河流承载着上海的历史和故事。 龙吴路旁《龙吴印象》景观,让我回想起40年前的吴泾。不仅沿江(龙吴路东侧)的工厂面目全非,龙吴路西侧变化更大。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当年的龙吴路没有几条东西向横马路,现今不计其数,四通八达。 吴泾热电厂,始建于1958年。高能耗、低容量的老机组早在2010年已经全部停运,改扩建2台30万千瓦国产亚临界燃煤供热机组,同步安装烟气脱硫和脱硝装置,目标为零排放。原厂门内就是笔直的中央大道,参照物即下照1那根大烟囱。电厂前面则原为上海电力建设公司运输队驻地,今大门和大路哪去了?原来南移到了龙吴路5060号。 龙吴路5100号吴泾第二发电厂,始建于1999年。这个位置,当年是上海硅酸盐制品厂。大家说吴泾有“五朵金花”(碳素厂、焦化厂、化工厂、电化厂、热电厂),我认为应该是六大金刚,包括成立于1962年的上硅厂,曾是全国较为完善和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化利废工厂,主要生产蒸养粉煤灰硅酸盐密实砌块,一度住宅建筑都推广使用这种砌块。网上查来的北吴路7号地址在地图上找都找不到,现北吴路东至龙吴路西侧就到头了,而这个门牌号理应在电厂东部的江边。第二电厂比一般电厂多了两个胖家伙即冷却塔,作用是利用蒸发冷却发电机组循环水。这两座塔据说是上海地区当时独一无二的,目的是保护黄浦江环境,计算表明若直接用黄浦江水冷却(例如隔壁热电厂),可能导致黄浦江水温整体上升2度。这两个“庞然大物”,无疑成为了黄浦江畔的标志性建筑,不多见又特入眼,若你经过这一带的浦江两岸,肯定一眼就会发现它们,有时还冒着淡淡的白烟。 吴冲泾,吴泾的母亲河。元末明初,入江口设摆渡口,浦东对姚家浜,称吴冲泾渡,并建永慈庵供渡江者息脚。后在渡口北又建吴冲泾庙,内有斗姆阁。庙初建在吴冲泾上的通济桥南黄浦江边,清嘉庆十年(1805)迁建于通济桥北,供奉城隍神像。1962年庙废,屋被拆。 有人说:吴冲泾几经变迁,今改称塘泗泾。往南约800米,确实另有一条塘泗泾。孰是孰非? 放鹤路闵浦大桥,为申嘉湖高速公路跨黄浦江大桥。桥面上层是双向八车道的高速公路,下层是双向六车道的城市快速路。始建于2005年,2009年完成主桥结构合龙,2010年通车。 龙吴路5330号吴泾福音堂,建成于1989年,1995年正式登记,1998年扩建。 <p class="ql-block"> 吴泾镇,地境原是农田。1919年后,爱国实业家胡厥文、浦东名人穆湘瑶在江边渡口附近建立中华第一窑业工场,1923年改称信大砖瓦公司。不久,闵南轮船公司和浙江湖州班、平湖班客运轮在此设班船码头。这里人口骤增,渐形成小集镇,人称“窑头”。1930年,上海县第二区分设吴泾乡,“吴泾”首次成为官方地名,窑头一带则被俗称“小吴泾”。解放后,吴泾镇一会儿属于闵行区,一会儿又属于上海县,年轻人可能不知道,吴泾与闵行还曾是徐汇区的“飞地”。重游吴泾有点吃惊,发现居民住宅区变化不大,还是以五、六层老工房为主。不过也可理解,毕竟是1950年代以后的住宅,尚未到必须拆迁的地步。偶然路过“吴泾镇老旧工房成套改造工作办公室”,说明政府还是在想方设法改善居民居住条件的。这些老旧工房以龙吴路5530弄吴泾小区为代表,也就是早年的吴泾二村,有100多个门牌号,卫厨合用。</p> 当然,吴泾的商圈的确繁荣了不少,今非昔比了。沿街底楼清一色的裙房,全部开出了商店,琳琅满目。 时代在进步,新建住宅不可能不造,我想应该是向周边发展了。记得剑川路两边以前全是农田,现沿路造满了建筑,不过住宅仍以老式低层为主,证明也有些年头了。而更南面的东川路333弄紫竹半岛小区就不同了,高大时尚多了。 剑川路1号吴泾渡口,是闵吴线和闵行5、7、15路公交车终点站,不远处还有178路(原龙吴线)公交车终点站。乘杜吴线轮渡,可穿越闵浦大桥摆渡到浦东杜行渡口。 剑川路2号吴泾公园,建成开放于1998年底的市民休闲娱乐之地。 公园内的滨江广场,是闵浦大桥的最佳观赏点。 公园里看塘泗泾。 从剑川路转入通海路,这条与黄浦江平行的马路上遍布仓储企业,堪称“仓库一条街”。通海路333号吴泾冷库,是一个万吨级的大型冷库群,也是一个大型低温物流中心,在上海比较知名的。不仅有冷藏船码头,还有如下照2这条自西向东的铁路线到达南、北主库之间的2个300多米长铁路站台,加上8个汽车站台,形成了十分便利的船舶、火车、汽车综合运输网络。只是这条铁路看来荒废已久,野草丛生,可惜了。 <p class="ql-block"> 1958年新建闵行、吴泾两大工业区的同时,首先修建了一条新闵支线(新桥-闵行)铁路,1959年设计修建吴泾支线(闵行-吴泾)铁路。随着吴泾地区工业的发展,至1990年末陆续铺设了9条工厂或仓库与吴泾支线相联接的铁路专用线。那些铁路专用线目前如吴泾冷库一般基本已弃用,但在龙吴路4481号另建了上海铁路货运中心海铁联运货场(下照2)。难道铁路运输要靠汽车短驳了?不吃这行饭,不懂其中缘。</p> 通海路255号中央储备粮上海直属库,创建于1965年,2002年上收为上海地区唯一中央储备粮直属库,是一座现代化、科技化、智能化的国家粮仓。 不曾想,吴泾以南还有很大一块宝地,从吴泾公园过去足足有3公里。兰香湖,湖体呈钥匙形,寓意一把打开城市新生活风尚的钥匙。位于紫竹高科技园区东部,2018年启动建设,从而奏响了浦江第一湾开发序曲。绕湖大半圈,始终不离视线的一排高层建筑就是紫竹半岛。 紫竹高科技园区,全称“紫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2年,紫竹园区奠基;2003年,被认定为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6年,国家发改委和国土资源局核准为省级开发区;2011年,国务院批复同意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里汇聚了:国际半导体行业和计算创新领域的全球领先厂商英特尔,国内大型综合性软件与信息服务企业中软国际,致力于国产民用大型飞机航电系统及设备研发的中航电子,还有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华师大和中国科学院等一些在沪科研院所的组织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研究中心等,被誉为“东方硅谷”。 紫竹数字创意港,美国著名跨国科技企业微软和阿里巴巴文化娱乐集团旗下的土豆网等入驻。居于其中的紫叶广场,从空中俯看,其形状宛如竹叶般展开,三片叶片分别形成三个方向的空中走廊,通往广场的各个区域。广场命名“紫叶”,取意紫竹开枝散叶,将作为紫竹高新区的服务延伸,为其提供高品质的商业服务。 <p class="ql-block"> 大学校区,为紫竹高新区产业发展提供了充沛的人才、智力、师资和科研等支撑。东川路500号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总占地面积达两千余亩。一路之隔(以莲花南路为界)就是东川路800号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因时间关系没走过去,下照2来自网络),总占地面积更是达到四千多亩。那地方我可熟了,中学时代的学农基地嘛,原上海县北桥公社黄二大队(今穿校而过的淡水河以西)。</p> <p class="ql-block"> 我在《<a href="https://www.meipian.cn/2l8b2a3j" target="_blank"><i> </i>从苏州河第十八湾走起:沿着苏州河畔走进历史(上)</a>》的华师大部分引用华师大校长的话写道:“很少有一条小河那么有名,很少有一条名河那么小巧。”说的是华师大老校区内的丽娃河。而在华师大新校区内也有这样一条有名的小河,叫樱桃河。关于它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绍熙四年(1193)的《云间志》,当时樱桃河的官方名称为莺窦湖,水道较短,形似湖泊。明代“莺窦九老”的故事为后人传颂至今,清时“自卑闻磐”“尚义落虹”“双杏垂荫”“重坊旌节”“乐勤遗构”“邢窦故墟”“蒋氏弦诵”“屠墓樵吟”“南浦归帆”“东皋采药”被列为莺湖十景。不同历史时期,河名在表述上产生了许多别称,如罂脰湖、罂窦湖、鸎窦湖(“莺”的异体字)、莺湖、莺脰湖、鹦窦河、莺脰河等,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写法,亦没有名称来源的可信解读。而据《(正德)松江府志》引明洪武年间顾彧所纂《上海县志》记载:邢窦湖,旧有邢窦二姓居此,故名。这样就说得通了,“莺窦”包括“樱桃”以及诸多别称,可能因循“邢窦”的发音讹化而来。下照拍自江川东路樱桃河桥南侧。</p> 浦江第一湾公园,一个包含湿地、森林、草坪、花木、河流的开放性生态公园,非常适合野营、跑步、休闲、观景。切合“浦江第一湾”主题,黄浦江沿岸约1.5公里长的滨江步道和诸多亲水平台更具特色。 <p class="ql-block"> 实际上,浦江第一湾公园位于浦北,并不在浦江第一湾西北角上,而真正的第一湾角在浦江园,一座暂时荒废着的园林。下照1的左侧钉着一块牌子,上标“黄浦江左岸:58+101 单位分界”。穿过照片上野地中的土路,就是浦江园了。</p> 在浦江园观江景、拍照片如同探险,然而风光总是险处美!江边闲着的土地被一些已经搬离却巴结的村民看中,他们经常会骑着助动车来开垦种植。我只能小心翼翼地行走在窄窄的江堤上,边走边拍。年轻时练就的腿脚功夫,这时候派上了用场,呵呵。 湾角有一个航道管理站,其左右分别悬挂着“浦江第一湾 闵行”“吴泾 科技时尚源”。 浦江第一湾在浦东叫闸港口,而在浦西则叫寺嘴角。寺嘴角的“寺”指的是邹家寺,本名南广福寺,始建于南宋嘉泰年间(1201-1204),由里人邹运干舍宅兴建,大殿两侧建东、西楼,是望江观潮胜地。寺内供金龙四大王,故又称大王庙,名声遐迩。寺之名一度成为整个塘湾地区的代称,被视作风水宝地,数百年来流传着“三世修来邹家寺,干勿煞来没勿煞”的民谚。本地方言“干”即“旱”,“没”指“淹”,意思是常年不受旱涝灾害。 在寺嘴角,你能看到一桥飞架东西的闵浦大桥。 望对岸,浦东、浦南均一目了然,下照依次为处于湾口的大治河、老闸港、金汇港。 很想去对岸看看,无奈此地尚未完全开发好,交通十分不便,只能望江兴叹。过江有三种走法:一是去吴泾渡口摆渡过江,二是在紫月路紫星路乘坐闵行38路公交或东川路虹梅南路乘坐闵行11路公交经闵浦大桥过江,三是到剑川路虹梅南路乘坐上奉专线从虹梅南路隧道过江。相距都有不少路程,过个江再到达目的地起码一个多小时,今日时间肯定不够了。 两天后,我终于出现在浦南金汇港边。金汇港,前身金汇塘,开凿于明嘉靖二年(1523),历代都有疏浚,近现代三次开凿二易河道,但由于历史原因河道弯曲不通畅。1978年开拓第三条金汇港,近15万奉贤人民参战,1980年竣工。这次在南北两端港口建造了多功能水闸,很好地解决了潮汐问题。作为北接黄浦江、南通杭州湾的南北贯通水系,金汇港发挥了通航、排涝、挡潮、调控水位与完善上海东南部水环境的作用。 站在西闸公路金汇港桥上远眺浦江第一湾。我把镜头里的图像放大,看见了远处的闵浦大桥,还能看见吴泾第二发电厂那胖冷却塔及烟囱。 金汇港西侧有“浦江第一湾路”直通江边,手机地图上有此路却未标出路名,可见原来是条乡间小路。 <p class="ql-block"> 这里才是浦江第一湾的绝佳观赏处!</p> 浦江第一湾全景。运输船只川流不息,这个湾角的航道是非常繁忙的。 闸港,明代前是黄浦江东流入海的主要通道,出海口建有水闸以御海潮,故名闸港。明初开通范家浜南接大黄浦、北会吴淞江入海,于是黄浦江在这里转了一个大弯,闸港正是在黄浦江的折北处,从下照2中可清楚看到隔江相对的浦西寺嘴角“浦江第一湾”等大字。闸港为该地区引水、排水主干河道,也是浦东东南部大团、新场、四团、奉城等市镇通往黄浦江的必经航道,自从开挖了大治河,排灌、航运功能完全由大治河取代。如今闸港靠黄浦江的西段顶多一千米长,两头都被切断了。 这里曾有一个以“闸港”为名的古镇,清光绪年间(1875-1908)称闸港镇,清宣统年间(1909-1911)称闸港口镇。起初村民数户,因闸港走黄浦江船只泊此候潮,清雍正年间(1723-1735)市渐稠密,居民增至数十户。1904年轮班通航,商市益盛,遂成水陆码头。镇跨闸港南北两岸,街市主要在北岸,东西走向两条平行横街(前街、后街),与一条直街相通,呈“工”字形。西街为南北街,1933-1934年重建闸港桥时桥址移至西首,北堍与西街相接,南堍与短窄的直街相连。木桥长60米,时称“浦东第一桥”,1949年5月国民党军队逃跑时,为了阻止人民解放军的追击竟然把它炸了。1938年全镇被日本侵略军烧毁,灾民复搭200余间草房栖身,次年再遭日军纵火而夷为平地。其后陆续重建,直到大治河开挖后闸港废,镇子也没了。我站在金钱路新闸港桥上向四周眺望,桥西北的原西街(含部分前后街)除了以前的水文站已没什么房子(上照1),桥东北的原前后街有住宅群(下照1)。桥西南,现百度地图上标为“闸港街”,到了那里才知道,哪来的街,不过是村宅间的通道而已。沿河的住宅映照在闸港里,倒是相映成趣(下照2)。 闸港以北的永新路999号,是闵行区浦江镇永新村村委会,浦江镇成立前属于鲁汇镇。村委会位于原前(南)街或后(北)街的位置,应该是今永新村五组或六组的地块吧。闸港南,上述闸港街的地方今为永新村十组。 大治河,是上海最大的人工河,一条横贯东西的水运大动脉。1977年冬,规模空前的大治河开挖工程战役打响了,30多万民工、6千多辆汽车和中小型拖拉机以及2万余辆独轮手推车在凛凛寒风中浩浩荡荡奔向河场,至1979年春终于开挖成功,在上海水利史上留下光辉一页。大治河不仅成为南汇县(今属浦东新区)70万人民生活用水的唯一河道,更在黄浦江纳潮泄洪、灌溉良田、水上运输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知道吗?大治河还担负着一项重要使命,环卫系统每天都会运载全市产生的1.3万吨生活垃圾,通过浦江第一湾驶入大治河前往南汇老港进行处理。 过跃进河到东盐铁塘,这儿的江边已看不清楚浦江第一湾。而闸港、大治河口两岸的最佳观察位置,统统被单位、码头占据着。所以,若错过了浦南的金汇港口,转到浦东后就没有机会了。 可是,这儿眺望浦西中央储备粮上海直属库向北至闵浦大桥一线的江岸,则一览无遗。 <p class="ql-block"> 浦江郊野公园,上海七个先行试点建设的郊野公园之一,在上海规划建设的各郊野公园中最靠近市中心,并第一个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据了解,其规划总面积15.29平方公里,一期开发面积为5.82平方公里,以“郊野、艺术、秋景”为主题,以“宜水则水、宜林则林、宜农则农”为原则进行改造提升,打造一个“近繁华之地、濒浦江之滨、承闵行之脉、富郊野知趣”的郊野公园,分活力森林、奇迹花园、柳鹭田园、森林游憩、滨江漫步五大主题片区,兼顾了林、花、农、岸、水五大风貌。目前大概奇迹花园区是收费的,至少滨江漫步区随便逛。从东盐铁塘北岸开始进入浦江郊野公园滨江漫步区,拥有5.3公里的黄浦江岸线资源。地图上看,此地有情人桥、红叶桥、桂雨桥及红杉镜塘,好听的名字叫人浮想联翩。事实上你想多了,桥是一律式的普通平木桥,景也不会让你流连忘返。只是悠闲散步望浦江,空气清新是真的。</p> <p class="ql-block"> 浦放路闵浦大桥下即杜行镇,清光绪四年(1878)设乡,原属南汇县,1950年划归上海县(今闵行区)。明永乐年间(1403-1424),周浦杜氏迁许王浜(今姚家浜),蕃衍成族,故称杜家行。兴起于清初,雍正年间(1723-1735)镇东西二里,仅一街,居民一、二百家;光绪年间(1875-1908),东西街长约千余米,南北街为其三分之一,商家百余,繁荣一时,后因战乱兵燹而时盛时衰。杜行老街由东街、西街、南街、北街和中街组成,格局清晰。现如今,杜行老街的商业已经东移新镇谈家港,随着浦江镇下明崇祯年间(1628-1644)形成商市的鲁汇镇、明万历年间(1573-1620)形成商市的陈行镇先后消失,杜行镇的拆迁也早在计划中。究竟是从此消亡还是涅槃重生呢?圈入浦江郊野公园范围的杜行,据说将要打造第二个召稼楼(同属浦江镇),我们不妨拭目以待吧。</p> 杜行的看点:赵家宅院,2003年公布为闵行区文物保护单位;张家住宅,2010年公布为闵行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滨浦乡公所旧址(中国农业银行旧址),2016年公布为闵行区文物保护点。 长寿禅寺最有故事了,原为上海八大名刹之一。寺始建于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当时开封两僧如行、飞锡云游乌泥泾镇,选中鹤坡塘(今浦江镇题桥南),在河之湄,结芦为庵,成为长寿寺的缘起。至南宋宝祐年间(1253-1258),忠翊郎、东南正将潘德刚(今浦江镇陈行人)乐捐家财扩建佛堂,于家乡题桥老街南修建佛寺,取名“长寿寺”。八百余年来,经历辉煌与沧桑。2010年为复兴古寺,由长寿寺住持耀维法师在杜行老街东庙遗址(已改成小学)重建,更名为长寿禅寺。与此同时,由杜行同善堂和杜氏一家三代保护、供奉的长寿禅寺四件传世之宝(和田白玉鎏金镶宝观音一尊、和田青玉玄奘护法玉佛二尊、宋代哥窑三足香炉一座),在隐身77年后回归于寺庙。1937年末,日寇侵华蹂躏浦东各乡镇,强占长寿寺,僧人流离失所逃往杜行,移存四宝于同善堂,1942年日伪清乡之时又藏匿于堂主杜静涵之子杜炳才居士家,因转移及时得以无恙。此四宝传承有序,唐风宋韵,信众肃然起敬,遂使长寿禅寺有“江南第一宝佛寺”之称。 <p class="ql-block"> 姚家浜口看闵浦大桥和吴泾电厂。</p> 杜行渡口,或乘杜吴线轮渡抵吴泾渡口,或沿沈杜公路东行在浦星公路口乘坐地铁回浦西。 <p class="ql-block"> 最后请欣赏来自新华社记者的一段50秒航拍“浦江第一湾”视频。</p> <p class="ql-block">同系列:</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9.cn/3uc7wlts" target="_blank"><i> </i>徐汇滨江的前世今生</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3undx1va" target="_blank"><i> </i>杨浦滨江从定海桥走起</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9.cn/3w112upz" target="_blank">游“浦江之首”</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