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的遗产

碧海蓝天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p><p class="ql-block"> 公安本地方言里,爹爹婆婆就是“爷爷奶奶”的意思。小时候,我一直很疑惑,为什么我们孙辈们在称谓上来了个混搭:爷爷还是称“爷爷”,不称“爹爹”;奶奶却不称“奶奶”,称“婆婆”。</p><p class="ql-block"> 我曾经想过,这也许就是农村里的风俗习惯而已,没有什么讲究。但后来,我再长大一些的时候,找到了一个原因,一分析觉得特别合情合理。</p><p class="ql-block"> 爷爷是个知识分子,是光荣的人民教师,人生最高光的时刻莫过于30岁左右的年纪当上小学校长。而婆婆呢,则是个典型的农村妇女,除了认识自己的名字,除了会“斗”点“老巴子”账(方言,意思是计算很简单的账目),基本上可以称之为文盲。</p><p class="ql-block"> 这样一想好像就释然了。“爷爷”叫法上比较书卷气,“婆婆”叫法上带些泥土气,刚好体现出他们文化上的巨大差异。当时在农村,称呼“婆婆”是个很普遍的事情,并不存在什么歧视或贬义,于是,“婆婆”这个称谓我一叫就是三十年。</p><p class="ql-block"> 婆婆虽然是旧社会出生的人,但是她一点也没有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我父亲兄弟三人,就生了我一个女孩。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婆婆反而对我格外怜爱。记忆中,婆婆在闲暇时常常咧着她缺了门牙的嘴,一边笑眯眯的望着我,一边在嘴里念叨着:“姑娘王,姑娘王,你是我们家的姑娘王哟!”</p><p class="ql-block"> 老实说,我刚开始听还是蛮享受的。可是后来听的多了,感觉好像也没有得到什么特殊的待遇和实惠,渐渐地便有些厌烦。可她总是不管不顾沉浸在她的小欢喜里,乐此不疲地唠叨着。</p><p class="ql-block"> 当然,这完全不影响我对婆婆的感情。她对我的好和喜欢,也得到了我当时能给予的最大程度的回报。还记得小学时,老师最喜欢布置半命题作文一一“我的某某”。而我的答案除了她,没写过其它人。因为这个土气的答案,不知道被同学嘲笑了多少次。</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我母亲知道后,问我说:“你怎么这么傻,难道不会写成‘我的奶奶’吗?”</p><p class="ql-block"> 我倔强的回答道:“我没有奶奶,只有婆婆。”</p><p class="ql-block"> 然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2008年的夏天,婆婆永远地离开了我。于是,哪怕是个那么土气的称呼,我再也没有机会可叫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p><p class="ql-block"> 还记得婆婆丧事料理完后的第二天,我陪同长辈们去收拾婆婆的遗物。</p><p class="ql-block"> 婆婆家就在我五叔家的楼下。说是“家”,其实只是婆婆执意搬进去的一间小小的储藏室而已。那个时候,因为父辈们都住的是没有电梯的楼房,婆婆总是说自己年纪大了,腿脚不便,爬不动楼梯,不愿跟父辈们同住。父辈们多次劝说无果,只好随了她。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她更多的考虑是怕给子女添麻烦、增加负担而已。</p><p class="ql-block"> 推开门,一股异味扑面而来,原来墙角处还堆放着婆婆没来得及处理的一大堆拾来的废品。环顾四周,除了父辈们坚持为她添置的一些简单家具和必备电器,再无任何值钱的物件。二姨三姨见状,默默叹了口气,赶紧找来蛇皮袋子和撮箕扫帚忙活起来。</p><p class="ql-block"> 这一幕,想必外人见了,十有八九会武断地下结论,我的父辈们该是有多么的不孝,才会让老人沦落到拾荒度日的田地?</p><p class="ql-block"> 其实,有些时候,耳听为虚,但眼见也不一定为实。</p><p class="ql-block"> 说来话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由于文化以及性格上的巨大差异,注定了爷爷和婆婆的包办婚姻是不幸的。大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他们的婚姻便走向了尽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作为孙辈,我没有资格去评价老一辈的爱情;作为局外人,也无法去评价他们俩谁是谁非,也许本就没有绝对的是非。只能感慨说,中华文化实在是博大精深,也许冥冥之中,我们孙辈对他们的称谓就预示了最终的结局,因为老天爷安排的金玉良缘,只有“爷爷和奶奶“、“爹爹和婆婆“,根本没有“爷爷和婆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样想一想,再次释然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不久之后</span>,婆婆便随父辈们从农村搬到了县城里。</p><p class="ql-block"> 婆婆虽然个头娇小,但声洪嗓大,做起事来总是利利索索、风风火火。她一生最大的特点便是热爱劳动。如果套用一句广告词来形容,那真是太贴切不过了一一“她不是在劳动,就是在去劳动的路上。”</p><p class="ql-block"> 刚开始,婆婆<span style="font-size:18px;">轮流帮忙照顾几个孙辈们。说是只带孩子,其实什么都抢着干,“烧火带引伢,一抹带十杂”便是她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随着孙辈们一天天长大,也一个个上了学,她本该安享晚年,</span>但她还是闲不住,又开始张罗着做起小生意来。她整天走街串巷,推着小车贩卖甘蔗、凉粉、卤鸡蛋等本地小吃。后来,便做出了那件让父辈们更难以接受的事儿——拾荒。</p><p class="ql-block">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经常有父辈们与婆婆争执的场景,而争执的主题,无外乎是反对她拾荒。</p><p class="ql-block"> 其实想想父辈们也不是没道理:大家都很孝顺,家庭条件都不错,只要婆婆有任何经济上的需要,绝对不会怠慢,婆婆根本没有必要那样去操劳。还有一个关键原因是:老母亲在外捡垃圾,很难不让人浮想联翩,唾沫星子都足以把他们淹死,这让他们情何以堪?</p><p class="ql-block"> 可每当这时,一向温顺的婆婆就像变了个人似的,总是一副油盐不进、理直气壮的样子:</p><p class="ql-block"> “我只要能动,就绝不吃你们的‘冤枉’”!</p><p class="ql-block"> “我一不偷二不抢,凭劳动挣钱,又有什么丢脸?”</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几个回合过后,父辈们算是彻底败下阵来,也就随她去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那些年,她的足迹可以说遍布了县城里的大街小巷、犄角旮旯。我也常常诧异:那样瘦弱的身体,怎么会始终保持那样旺盛的精力和体力呢?</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四)</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听父亲说,婆婆一生确实极少生病,基本没上过医院。也许是常年劳动的关系,起到了锻炼的效果,她总是精神抖擞、精力充沛的样子。偶尔生场小病,她就用自己的“法宝”搞定。</p><p class="ql-block"> 比如,有个小伤风感冒,就冲杯姜茶,捂上被子闷一身汗。病症再严重些,就找来一枚硬币,倒一小碗白酒,请邻居家的老姐妹帮她刮刮痧。</p><p class="ql-block"> 说来也怪,这些方法屡试不爽,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每当我们有个头疼脑热的,婆婆总是不由分说地为我们“诊治”。她常说:“生病不要总是吃药、打针,是药都有三分毒,身体怎么会好?”</p><p class="ql-block"> 话虽有些偏颇,但也不乏医学道理,从一个文盲老太太嘴里讲出来,还是有点不可思议。 </p><p class="ql-block"> 正是从婆婆身上,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个道理:一个人的智慧与格局,与读书的多少没有必然的联系。</p><p class="ql-block"> 后来,婆婆又为我上了终身难忘的一课,这让多少读了点书的我深感汗颜。</p><p class="ql-block"> 记得一个秋日的午后,父亲因身体不适在床上休息,一个同事上门来找他商量事情。我为了让父亲睡个安稳觉,便谎称不在家。</p><p class="ql-block"> 没料到,耳背的婆婆刚好从屋里走出来,对那人说:“孩子她爸不舒服,刚上床休息,如果不急的话就等会再来吧。”看着那位叔叔诧异的眼神,我如芒在背,尴尬万分。</p><p class="ql-block"> 事后,婆婆明白了我的心思,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我们对人还是要实在点,你说一个白话(方言,即“谎话”的意思),就要用好多个白话去圆,还是说真话好些啊!”</p><p class="ql-block"> 多年来,这句话时常在我耳边萦绕,让我一刻也不敢忘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五)</p><p class="ql-block"> “呀,你们快过来看看!”</p><p class="ql-block"> 三姨的一声惊呼,也将我的思绪也从回忆中拉到现实。</p><p class="ql-block"> 原来,她在收拾婆婆的一个抽屉时,发现里面装满了钱币。我想,这应该就是所谓的遗产了吧。</p><p class="ql-block"> 清算任务落在了我头上。我端着屉子默默坐到了一旁。</p><p class="ql-block"> 屉子里面几乎看不到百元纸币,大多是小额纸币和硬币。婆婆要付出怎样的辛劳才积攒这么一抽屉啊?想到这里,我的喉咙蓦地一紧,眼泪瞬间夺眶而出。</p><p class="ql-block"> 往事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 我想起了,多少个寒风凛洌的冬夜,婆婆总是和我分头而睡,上床后第一件事,就是将我冰冷的双脚放进她热乎乎的怀里,像宝贝似地捂着直至天明;</p><p class="ql-block"> 我想起了,父辈们送她一点好吃的,她总是藏好了留给她最爱的孙儿们。往往食物再拿出来已经有些变质了,她却舍不得扔掉,又悄悄的吃下;</p><p class="ql-block"> 我想起了,很多次她不顾爱面子的我嫌弃的眼神,推着小推车,步履蹒跚地出现在我上下学的必经之路上,然后又吃力地追赶着我逃避的脚步,只为给我送些她卖的小吃;</p><p class="ql-block"> 我还想起了,每逢过年,她总是忙前忙后,细心地为孙儿们准备压岁钱,每当看到我们高兴的样子,她就会露出慈爱又宠溺的笑容……</p><p class="ql-block"> 这笔还不到3000元的遗产,我足足清算了半个小时。父亲告诉我,婆婆勤劳节俭了一辈子,没有其他存款,只留下了这点积蓄,她的大部分积蓄都用在做好事上了。比如,乡里生活困难的亲戚,遇上难事了上门借钱,几百上千的借出去,还回来的是少数,还不回来的她也从不催讨。再比如,来了流浪的乞讨者,她会送他们食物和衣物,特别可怜的还塞点钱给他们应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六)</p><p class="ql-block"> 一代伟人毛泽东曾说:“世界上共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人,利己不损人的人,可以损己而利人的人。”</p><p class="ql-block"> 我的婆婆,正是损己而利人的人。她的心里总是装着别人,惟独没有她自己。她用短暂的一生,淋漓尽致地诠释了什么是勤劳、勇敢,什么是自立、自强,什么是牺牲、奉献,什么是诚信、友善,什么是大智慧、大格局……</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婆婆留下有限物质遗产之外,赠予我们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遗产。</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