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前,为贯彻落实上级“文化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占领”的指示精神,无论农村,还是机关、部队、厂矿、学校每隔一段时间都会组织电影放映活动。那时因大多在室外放映,故叫露天电影。小时候,免费看露天电影是我们最向往的事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为了看电影,人们常常披星戴月往返数十里夜路而乐此不疲。每当听到有大喇叭通知放电影,十里八乡的人们欣喜若狂,奔走相告。</p><p class="ql-block">在农村,为了满足大家的愿望,生产队长会提前收工,让妇女们早早回家做饭。学校按大队的安排给放映员搬桌椅、接电源,孩子们放学顾不上回家吃晚饭,带着板凳去村部或学校操场抢位置、占地方,热心的同学顺便帮助放映员栽木杆、挂影幕。</p><p class="ql-block">晩饭后,男女老少鱼贯而至,场面渐渐热闹起来。刚刚抖落身上的尘土、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敞开心扉无所戒备,轻松自由地聊着家长里短,耐心等待电影开始。邻村的人因路途遥远来得较晚,只好坐到银幕后面,尽管观看效果与正面没有什么区别,但因距离银幕太近、画面大幅度跳动变化使人头晕目眩,甚至连续数日脖困颈痛,头部不敢转动。</p><p class="ql-block">从黑白,到彩色,再到彩色宽银幕,遇到革命样板戏、抗战片、武打片等好看的电影,小小的放映场地人满为患,顽皮的小孩甚至爬到树上或墙头观看。</p><p class="ql-block">放映开始前,大队干部或公社驻队干部趁此机会开个会,讲讲当前的政治形势和生产任务,放映员此时得空也会加紧倒片子(将放映过的电影胶片前后顺序倒过来),确保播放时不耽误事情。</p><p class="ql-block">那时因几个村串片,正片到来前往往要加演《新闻简报》。说是新闻简报,其实好多内容都已过时,记得1976年底、1977年初,毛主席他老人家都已逝世几个月,新闻简报中还播放他老人家接见外宾的内容,和现在新闻的时效性相比不可同日而语。</p><p class="ql-block">为等正片到来,大家甚至彻夜不眠,夏季炎热人们摇着巴蕉扇驱蚊,冬季寒冷人们原地跺双脚取暖,但没人愿意离去。</p><p class="ql-block">观看中,大人们随着剧情的变化或喜笑颜开或痛哭流涕,孩子们为谁是好人(咱们的人)谁是坏人争论不休,青年男女则趁此机会相约见面悄悄约会。</p><p class="ql-block">电影放映结束后,在散场回家的路上,大家仍沉浸在电影的故事情节中,心情久久难以平静。过了好长时间,人们对精彩情节、精典对白记忆犹新,甚至模仿得维妙维肖。</p><p class="ql-block">那时人物形象过余脸谱化,演员一出场便知角色奸与良。电影中的好多人物如胡汉山、潘冬子及其爷爷在我们村都能找到形象相似的人。我们几个小伙伴曾经手握弯把烟根枪模仿战士冲锋,领头的“班长”因太投入,不慎从麦场边跌入七、八米深的地坑院,由于饭篷的缓冲,他也没什么大碍。</p><p class="ql-block">电影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甚至是终生的!</p> <p class="ql-block">后来到县城读高中,学校组织学生到影院看电影,自己才知道大白天里也能看电影。参加工作后,回老家偶遇放电影,自己也会带着板凳、陪着家人去观看。尽管后来娶进村的媳妇和新添孩子的面孔有些陌生,但从谈话和面相中仍能大概识别出这是谁家的媳妇、那是谁家的后生。在那里依然可以听到浓浓的乡音、热情的问候和亲切的话语。多年后,村里在舞台下修建了一排排水泥条凳,村民们看电影不用自带板凳了。播放电影偶尔也成为村民升学乔迁、婚嫁寿诞的庆贺方式。再后来有了立体声影院、奥斯卡影院,尽管硬件条件、播放效果及服务质量大为改善,但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p><p class="ql-block">我们怀念那个年代的充满人气、充满欢乐、充满希望的露天电影!</p> <p class="ql-block">(图片选自网络,向原作者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