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秋日里,金黄的落叶在蔚蓝色的天空下舞动,阳光温馨且恬静的铺撒在大地上,风从指缝里温柔的拂过,仿佛在拥抱着每一个平凡而伟大的生命。10月29日的早上,乌鲁木齐市第四中学迎来了第二期读书分享会,本期共读书籍为《当呼吸化为空气》,分享人是朱宏媛老师。 <p class="ql-block"> 《当呼吸化为空气》是美籍印度裔神经外科医生保罗•卡拉尼什的遗作,这位医生叙述了自己在确诊肺癌后对生命的一些思考,用真诚、朴实、理性的文字带着读者回顾了他的生命故事,讲述他意气奋发的青年时代,探求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从医后拼杀在与死神的对抗中,即便是生命的最后,依旧坚持带病奋战在手术台前,并对自己说出那句经典的话语:“我无法前行,我仍将前行。”走向生命终结的道路中,保罗敞开心扉,坦诚面临困境是自己的需要,毫不懈怠地去完成梦想,与爱人创造生命的美好。 </p> “书的封面在试着描绘呼吸飘散在空气当中的样子,这也似乎预示着生命的终结。当我第一次阅读这本书时,我大受震撼,保罗•卡拉尼什的经历让我看见了面对死亡不一样的选择。然而这一次和大家再次阅读本书时,我才真正意义上体会到这是一本充满力量的书。”朱宏媛老师娓娓道来,介绍《当呼吸化为空气》一书,讲述着自己在保罗的生命故事中的感受和体会。朱老师也从保罗的家庭角度出发,解读了为什么保罗拥有如此强大的毅力、勇气、智慧和力量。在朱老师温婉柔和的分享中,老师们再次回顾着保罗的一生,被生命的坚韧与力量所打动,情感在空气中流淌,温润着每个人的眼眶。“如果还有明天,你想怎样装扮你的脸?如果没有明天,要怎么说再见?”分享的最后,朱老师轻轻地唱着歌,将生命的议题留给了在座的每位老师。带着意犹未尽的感受,老师们纷纷回应了对朱老师精彩的分享,为朱老师精心的准备和深入的思考点赞,大家一致认为朱老师树立了分享者的榜样,值得共读老师们学习。 在情感的运转和碰撞中,老师们分享着阅读程中的印象深刻的内容。比如:保罗第一次进行尸体解剖时,对生命的敬畏和歉意;无数次在死神手中抢过病人的生命,见证着人类在面对死神时的渺小和无助;保罗在面对自己的肺癌病症的CT扫描图像时的镇静;最后一次以医生的身份告别自己热爱的手术台发生的每处细节;以及生命的最后与家人、爱人、女儿共度的时光。每一位老师都从自己的角度去讲述着保罗的生命故事,也由此引起对自己生命的思考。2015年保罗因病辞世,但2021年在遥远的东方国家,仍然有一群人在感慨、缅怀、敬畏保罗的一生,也因保罗思考和探索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 <p class="ql-block"> 在探索和交流过程中,老师们看见人生道路中无法避免的死亡,也看见了生命本身具有的坚韧,感悟着为何人类会充满着对死亡的恐惧,发现了死亡恐惧既是每个人的本能,更是因为生命有太多美好,让人无法割舍。老师们从自己的生命出发,讲述着自己如何更好地活着。正如保罗所说:“别因为你要死了才去做或者不去做某件事情,而是要找到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去做。”探索属于自己真正重要的事情:是创造人类的里程碑?还是抓住生命美好且平凡的瞬间?是坚守热爱的领域?亦或是孕育降临的生命?无论选择如何,都尽可能的体验生命进程的每个瞬间,挥手过去,无畏将来,尽情的让生命之光在重要的体验中绽放,让生命肆意的享受于当下的瞬间。</p> <p class="ql-block"> 读书会分享的最后,老师们分享着自己生命中与家人、爱人、孩子、学生、同事相处的温情, 感叹着生活里美好而难忘的瞬间,回味着秋日里落叶纷飞的雅山风景,品味着静谧惬意的南湖广场。正如十七世纪英国诗人福尔克•格莱维尔诗句所言:“你在死亡中探究生命的意义,你见证生前的呼吸化作死后的空气。新人尚不可知,故旧早已逝去:躯体有尽时,灵魂无绝期。读者啊,趁生之欢愉,快与时间同行,共赴永恒生命!”今日的读书会在奔赴生命的欢愉与美好中告一段落。</p> 本期读书分享会中各位老师们推荐的书籍:《死亡如此多情》中国医学论坛报社主编,以叙事医学的手法描述了医者亲身经历的临终故事;《此生未完成》上海复旦大学青年教师于娟确诊乳腺癌后的病中日记;《我与地坛》史铁生通过地坛感悟到的命运和生死问题;《最好的告别》一位外科医生创作的关于衰老与死亡的令人深省的故事。<div> 下期读书分享会共读书目:《苏东坡传》(林语堂著),时间暂定11月26日,地点为一楼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团体辅导室。诚挚的欢迎各位同事参加!<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right;">文编:图娅</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审核:石英</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