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辛户村的女人们</p><p class="ql-block"> ——宜川县云岩镇辛户村苹果红了半边天晚秋纪实</p><p class="ql-block"> 图/文/薛仁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span><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谈女人,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可是,美好离不开女人,现实生活中有一半是女人。有女人这个世界才富有美丽、传奇、创造、生机和灵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题记</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上篇</span></p><p class="ql-block"> 在这深秋,漫步在云岩的辛户村,山涧、原野被红浸染,红的苹果、红的山叶、红的天边、红的脸庞……还有,阡陌果园和忙碌的人影,勾勒出一幅婉丽的山村画卷——洋溢着辛户村的女人们家家那份收获、喜悦和甜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p><p class="ql-block"> 宜川云岩镇辛户村,黄土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耀眼,独树延安苹果第一村称号、被省农业厅认证为“省级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它美丽,铺满高原主色调的红,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它久负盛名,北宋时云岩县令张载把关中先进农业技术的引入,使荒芜人烟的山塬,渐渐炊烟袅袅、巷陌人家……张延刚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广为传扬……</p><p class="ql-block"> 张延刚带领村民和贫困抗争、走产业发展的路子,栽植苹果树,科学抚育,提高果品质量。他成立云辛果业专业合作社,建成800万斤冷藏库1座、气调库3座,引进自动选果线1条,全面提升了合作社的综合服务功能。他投入设备,建起27条果袋生产线,既增加收益又缓解了宜川及周边果农对果袋的供需矛盾。他提出“支部+养老”的工作思路,利用村里闲置的旧队部改建成辛户村幸福院,解决了儿女不在身边的农村老人养老问题……张延刚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先进个人,全国先进工作者最高殊荣。</p><p class="ql-block"> 我一直想,这成绩和光鲜的背后,更应该说说辛户村那些女人们。她们为了幸福、为了改变山村贫穷落后的面貌,承担起相夫教子、扶老携幼,和男人一样下地干活,巾帼不让须眉,在苹果主导产业发展中发挥了“半边天”的作用,用女人的坚韧和勤劳、汗水和心血创造了治穷致富奔小康的辛户传奇和奇迹……用女人的胸怀、信念和奋斗谱写出新时代宜川妇女实干、创新、奉献和奋斗的新风范、新作为、新气质、新形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p><p class="ql-block"> 2021年9月17日,在宜川妇联强新荣主任的安排下,我们一行人——王艳芳、陈晓敏和我坐着车子从县城出发,驶向宜川县云岩镇的辛户村。</p><p class="ql-block"> 一路上,秋韵浓墨、斑驳影绰,云雾氤氲、迷离朦胧,犹如人流走在画廊,倏忽、穿越而醉美。沿山路两旁,满眼的红苹果,挤挤挨挨、舒枝展叶,让人舒心、遐想、明丽而沉浸在静谧的风光里。</p><p class="ql-block"> 相传,1000年前北宋时期,张载任云岩县令时从关中请来几位种田能手,招募1000多名有劳动能力但无土地的农民,安置在云岩的一些荒塬荒村,意在增加垦亩,传授农作经验。这其中,有一姓辛的人家落户在云岩的云许村上塬一带。辛家人自给自足、丰衣足食,繁衍生息,耕读传家。后谓之辛户村。</p><p class="ql-block"> 我急着下车,拿起相机就摄,拍苹果、拍新修筑的穿村柏油路,拍一线齐、建起村人居住的山塬上迥异的小别墅……</p><p class="ql-block"> 走进辛户村,小山村被红浸染。几日云雨后,远山的枫叶、路旁的格桑花、近畔的各色花儿和满地的苹果,以红为主调,在阳光下红的是那样通透热烈、那样娇艳欲滴又是那样的鲜亮呈艳。一整片一整片、一山梁一山梁的把秋渲染、把红满目而极致。如果你渴了,顺手摘下一颗红苹果,狠狠地啃一口,细品那浅浅酸里透着的香甜,一定清脆可人、满口生津,回味无穷,也一定是你最解渴的绝味佳品。此情此境,倘若用十里果香来喻之,一点也不为过。在心里,这该是多么陶醉,又多么使人愉悦和幸福!我以为,这是生活的颜色,是火红日子的象征,更是辛户人一年的希冀和希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3</p><p class="ql-block"> 村口,一位妇女骑着平板车进入我的视线。以为,我曾在云岩镇政府工作的经历,一眼认出她就是张延平。我远远地招呼,她把电车停放在门口,邂逅相遇,她脸上泛起了红,有些腼腆、又不失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屋落座。</p><p class="ql-block"> 张延平,辛户村党支部书记张延刚的妻子。单从“平”字,不难理解,她愿意做一位默默奉献和平凡的配角,全身心投入到家庭和支持丈夫事业上来。而“刚”字,具有阳刚之意,何惧“水、木、金、火、土”的俗配?隐现了张延刚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卓越的品格特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她客厅沙发对面墙上,是一块格外醒目、装裱精美的十字绣牌匾,用毛线钩织创意出:“家是一个温馨而甜蜜的字眼,家是使你快乐强壮的源泉,家是父亲的王国、母亲的世界、儿女的乐园。”</p><p class="ql-block"> 当我问及,有关她的家时,她是欲语泪先流。这样的开头,我一时难以驾驭。这泪水是酸楚、委屈还是喜极而泣?可以肯定,她非常满足。这些年,丈夫忙于村集体事业、被组织委以云岩镇副镇长、打理着云辛果业合作社,经营着上寺村的国库、果袋厂,现在正积极筹建兰水月粉条生产厂……</p><p class="ql-block"> 话匣子刚打开,说曹操曹操就到。张延刚急匆匆回家里见我们,顺着说:“今天村里来了两波人,刚刚送走。一波是全延安市的信合理事长、副理事长100多人的现场流动会,要我介绍信用社服务群众方面的经验。自然是做好对接和服务,接地气感动群众。一波是县上领导对辛户村苹果产业的调研。”</p><p class="ql-block"> 以为,张延刚急着还要返回镇上参加研讨会,我说明来意,提出要为他和妻子拍合照的请求,他愉快接受,并安排村妇女主任全力配合我的采访。</p><p class="ql-block"> 4</p><p class="ql-block"> 张延平,1962年8月6日出生于宜川县交里乡塅原村一农民家庭,初中文化……1980年正月初六嫁给了辛户村的张延刚为妻。</p><p class="ql-block"> 婚后,她育有1男2女。可生活并没有她梦想的那么顺心。那时,家里并不富裕,丈夫成天为村里的事儿忙的不亦乐乎……那时起,她在心里就暗下决心,这辈子一定要活出做一位女人的样子来。</p><p class="ql-block"> 男人是耙,女人是匣,这匣是专装耙的。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她说:靠省吃俭用是富不起来,只有靠山吃山、靠地吃地,选对产业、认准目标,摒弃小富即安的思想,一条路走到黑的坚持,才能真正迈上幸福的康庄大道。</p><p class="ql-block"> 吃不穷穿不穷,计划不到一辈子穷。1990年,她家承包了20亩地。1992年,她俩,追日出而作,携星辉而归,在山地上用老镢挖窝窝、在平地里挖通壕栽植苹果树。开始,苹果树有国光、秦冠、黄元帅等品种,1斤0.2元钱,一年下来靠产量卖上几千元钱,心里还是暖暖的。</p><p class="ql-block"> 在她的带动下,1999年,她家和同村的侯建祥、王红、张延宏等家户承包了40亩村集体地建苹果园……像孩子一样抚养,从幼树、挂果到盛果期,效益显现。后来,经过商议分开作务,每家分得10亩地,她们精作细管,收入逐年递增显效,这更加坚定了她们走苹果产业致富的路子。但是,单凭几家人的栽植,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经营是带不来更大的经济效益。</p><p class="ql-block"> 万事开头难。面对村人的抵触:一是对苹果产业前景不看好;二是无粮不稳,种粮食依然是百姓的传统底线思维;三是认为产业没有发展后劲,这只是村干部为了邀功请赏做出不切实际的一个幻想。</p><p class="ql-block"> 她那口子——张延刚,如何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成为深入思考的课题。村看村,户看户,百姓就看的村干部。开始发展苹果产业,村民反对的人多。有人说:“咱们的村支书疯了”,还有人说“我就不信,不种粮食、苹果能当饭吃”,也有人“我种了一辈子的地,断了吃饭的粮还能成精”自然,闲言碎语、敲边鼓的人不少……但这些,没有动摇张延刚走发展苹果致富的决心,这里更有妻子张延平的全力相助。</p><p class="ql-block"> 5</p><p class="ql-block"> 那时,正处于烤烟、苹果产业的交替期。长抓苹果短抓烟,这是当时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定调。</p><p class="ql-block"> 张延平在家,既要侍奉年长的老人、照顾自家儿女的吃喝拉撒,除了苹果,一部分责任田还栽植着烤烟,从早育苗、早起垄、早覆膜到大田移栽、管理、串烟、烘烤、分拣等,她都是行家里手,从不落男人一步……</p><p class="ql-block"> 丈夫没明没黑干事创业,她看在眼里疼在心间。任凭丈夫在自家地里折腾、实验和探索果树管理经验,她给予了生活、工作上的理解和支持。</p><p class="ql-block"> 老百姓由种粮食,变为栽植烤烟,转为要栽植苹果树,自然要有一个认识过程。产业调整,也未必不存在风险,万一失败了、万一苹果卖不出去、多的垫猪圈……这责任由谁来承担,到时候还不被人的唾沫星子淹死才怪哩。张延平,不止一次的这样提醒和忠告丈夫。</p><p class="ql-block"> 在妻子和村里有思想人的响应下,张延刚果断提出:调整粮经比例,发展苹果产业。她和丈夫率先承包村里50亩机动地,连同自家责任田一次性栽植了60亩苹果树。没有技术,向书本学、实践中学,经过7年的精心管护、摸爬滚打,第一年,每亩苹果纯收入达到了2200元,比种粮食的效益高了10倍。几经努力,算账对比,用实际收入和产业效益,让村民改变了固步自封、落后的思想认识,村里人全部栽植上苹果树,让苹果成为了群众的“致富经”“摇钱树”。她笑着说:有落后的干部,没有落后的群众。产业的发展,从数量到质量,从粗放到精细,从经验到科学,从“四大”技术的推广到种草、防雹网的搭建……她,记不清踏破多少黎明,数不过带回多少星星。</p><p class="ql-block"> 她家6口人,经营着100亩果园地。其中,挂果60多亩,去年苹果卖了80多万元,成本30万元。前年,新栽植苹果树40多亩。家里生产用的机具应有尽有,四轮、手扶拖拉机,旋耕机、小微耕机两台,电车3辆……</p><p class="ql-block"> 她笑着说:冬剪,施肥,打药,套袋,下袋,装苹果、售卖……都由她和儿子张东打理。忙的时候,丈夫把米、面、油、蔬菜、大肉等送回家,家里雇一厨师做饭。打药、施肥时,常常是3人施化肥,4人用小微耕机开沟。套袋时,少则雇20人,她在地里发袋,骑电车往来送物资送饭。下苹果时,要雇40多人,她要安排下苹果、拉车子、挑拣苹果,装苹果等地里的活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下篇</span></p><p class="ql-block"> 6</p><p class="ql-block"> 多少疼爱,如沐春风。</p><p class="ql-block"> 她在娘家,母亲最疼延平,母亲也常被丈夫接来辛户村小住。丈夫善良,平时也不少岳母给钱给物,去县里开会路经塅原村家门口,少不了看望岳母亲,嘘寒问暖,把话桑田。说到这里,她眼里闪烁着泪光。</p><p class="ql-block"> 2019年11月,宜川的气温骤降、寒风凛冽,她的母亲因病住院。</p><p class="ql-block"> 母亲80多岁,身体多疾、病疴缠身,弱不禁风,需要儿女的照顾。可父亲已逝10年,弟弟在家经营着20多亩苹果,一年的辛苦接近尾声;妹妹随夫一直在外地打工,生活的艰辛已是妹妹无暇太多顾及娘家,二妹出嫁延长后因病离世……张延平安排好家里,在县医院照顾母亲一住就是20多天。</p><p class="ql-block"> 岳母住院期间,一天早上,张延刚电话她说:自己不知道怎么了,起床后路都不能走了。听后,她安排好母亲又赶回自己的家。原来,丈夫患有第4、5腰椎增生,可能是压迫神经所致……这些年,由于积劳成疾,丈夫患上了胃病、颈后右边长出核桃大小的脂肪瘤,经咨询手术可做、可不做。重要的是他事业在身,手术后需要一定的时间,53、4岁的人,还得别人照顾,这不是他的性格……那时,为果袋厂上线生产聘请的师傅已到位。</p><p class="ql-block"> 他风尘仆仆来到西安,经妻子和好心人劝说,在纸厂老板彭军的帮助下,去西安某医院看了病。等身体稍有好转,张延刚就匆匆地坐飞机直飞山东的烟台,为即将上线的果袋厂采购生产用纸、要货比三家和验查纸质。</p><p class="ql-block"> 她在婆家,20多年照护老人,无怨无悔、任劳任怨,以苦为乐。她的公公,84岁时去世,已逝2周年了。</p><p class="ql-block"> 记忆里,一天婆婆病发作,由于是脑出血,在请来的冯大夫的建议下,在家吊针先稳住病情,10天后送母亲去了延安住院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住院,回家后婆婆卧床不起。3年后的一天,她正在场院打麦,姐姐气喘吁吁地跑来说:“妈不对了,人都糊涂了”。他们急忙找来大夫,经过13天的侍汤喂药,婆婆再也没有醒过来……64岁时,婆婆撒手人寰。</p><p class="ql-block"> 百善孝为先。话语里:不难感受到她的拳拳孝心和对老人的难舍和念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7</p><p class="ql-block"> 为了家庭、为了梦想,何止张延平一人,辛户村的女人们甘愿做一粒铺路的石子,耕耘新天地,奋进新时代,用她们的双手创造美好新生活。</p><p class="ql-block"> 张转霞,52岁,高中文化,辛户村委妇女主任。她说:走好选择的路,别选择好走的路,你才能拥有真正的自己。她乐于奉献,团结邻里,热爱村集体。她孝敬公婆、床前侍奉,直到公公过世、第二年婆婆去世。后来,她和丈夫刘建军栽植了6亩果园。生活虽苦了点,但对庄户人来说算不了啥。几年下来苹果收入不菲。她用这些钱,在自家院子里盖起了三间平房,2008年喜迁新居;供女儿刘倩上学。2017年,女儿考入“西安思源学院”,去年毕业,被西安986医院幼儿园聘为幼儿教师。今年,她家苹果套了9万只袋,农闲时丈夫外出延安打工,一年下来能挣7万多元。</p><p class="ql-block"> 薛萍芬,55岁,小学文化。她和丈夫经营着18亩果园,其中在辛户村承包6亩苹果地,10年期、承包费8万元。今天,在果园里下果、挑果和装果的有30多人。丈夫袁金科,55岁,是一位忠厚的农人,不善言辞,有着一身力气。无意中我触碰到她的心灵深处,当我问及苹果市场,她说:这几年苹果不是春冻就是风灾、旱灾或冰雹。今年,苹果受灾了,这块地能下2万余斤……这些年,孩子上学、家里新建平房,全靠苹果收入。她生有2个女儿,大女儿在县城南门口接下一副食门市,外孙女已读初二。二女儿,现在城里丹凤苑住着。她说,女儿是小棉袄,她们都非常乖、也懂事,知道体贴和心疼老人。</p><p class="ql-block"> 张菊红,48岁,小学文化。她和丈夫,经营38亩果园,其中未挂果18亩。去年,卖了42万元。今年,前半年旱、苹果个儿小,后半年多雨,苹果有水裂纹,加之雹灾,商品率低,能卖20万元,一年果园里的活儿都是雇人。家里有车有房。小轿车,出了11万元。2003年,以为在村里箍了5孔砖窑,装修一新。所以,一直居住在旧村。她在县城雨露小学附近有一套房子,想再买一套带电梯的房子。公公,今年 81岁。丈夫家,兄弟三人。老三王红,一年当代办收入8万元,加上果园总计收入30多万元。去年腊月二十四结婚。</p><p class="ql-block"> 她大女儿,王萌和丈夫经营着云岩壶口大酒店。小女儿王萌新喜欢踢足球,在广州“恒大足球学校”上了几年学。现在回来在宜川中学读高一。</p><p class="ql-block"> 王缠恩,53岁,小学文化。她俩,经营着17亩苹果,去年收入16万元。今年,早熟苹果套了3万只袋,卖了1.5万元。晚熟苹果套了15万只袋,现在苹果还没有订出去,估计价位在1.5——0.9元不等。她丈夫张丙臣,56岁,患有腰椎病。今天,地里雇了7个人,都是山西乡宁县来打工的人,每人每天140元工钱(含来回车费)。有下果的、挑选的、拉车的人每天发一盒烟。丈夫家兄弟三人,张丙臣是老二。公公已世4年,婆婆今年78岁,她哪里也去不了,一家一个月照护婆婆的晚年。</p><p class="ql-block"> 她说:人啊,没有穷尽,知足常乐。这些年,她俩经营苹果收入的钱,为家里新建起4间平房,供养两个孩子上学。女儿张丹丹,现在西安某公司任会计,女婿是云岩阳坪村人,叫张南南,他俩有一可爱的儿子,已6岁了。今年“五、一”期间,给她儿子结了婚,儿子现在江苏一造纸厂打工,修机器做技术活儿,媳妇是交里乡兰河村人。</p><p class="ql-block"> 杜艳霞,34岁,全家8口人。有父母、哥嫂等人,家里有5块、20亩苹果地,树龄都在20年以上,分布在上塬“云交”路边、路南等地域,去年收入40万元,今年应该卖30万元。其中,分她家有2块果园地,一块上了防雹网、另一块果园遭受冰雹灾害。去年她家收入20万元,今年卖11万元左右吧。她丈夫王超,今天雇了10个人在果园下苹果、挑果和装筐、拉运,一筐29.8斤。满是甜蜜,她俩有一个儿子,今年10岁,读小学4年级。王超说:她在县城家照护儿子上学。我两次来辛户村采访没有见到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8</p><p class="ql-block"> 一年下来,辛户村收入十几万、几十万元的家庭比比皆是。现在,家家户户拥有小轿车,60%村民在县城购买了单元房,农闲的时候进城为孩子做饭,农忙的时候在村里务果,节假日的时候开着车子外出旅游不是什么新鲜事儿。</p><p class="ql-block"> ——在我眼里,辛户村的女人们有着以下鲜明特质:</p><p class="ql-block"> 一是甘愿吃苦。她们是能手、是男人的帮手,是家庭的风水。她们不是囿于围绕锅台转的小女人,而是和男人一样,在果园疏花疏果、套袋下袋……<span style="font-size:18px;">再苦再累,从无怨言,</span>心里充满了阳光。二是耕读传家。她们,纯朴善良,恪守美德,尊老爱幼、孝敬公婆,相夫教子、琴瑟和鸣,重视儿女文化教育,把耕读文化、家风家训,历久弥新,世代传承,发扬光大。三是勤俭持家。勤能补拙,一勤天下无难事。尚俭戒奢,<span style="font-size:18px;">朴素节俭,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span>她们,穷则思变、持家有方,富而思进,把钱用在刀刃上,用勤劳的双手,<span style="font-size:18px;">创造家庭新生活。</span>四是心怀梦想。不想认命,就去拼命。有理想才有梦想。不是,一切所求皆所愿,一切所愿都实现。女人的梦想,不是虚幻的,而是现实的,就是家庭奋斗的目标,家庭幸福的源动力。五是信念弥坚。生活给你压力,你要还它奇迹,心所想,事竟成。只有坚定自己的信心,微笑面对。只有承受多次水深火热的洗礼,才能散发出苦尽甘来的清香。六是心有阳光。不抱怨,不计较,“烈日酷暑,割草施肥,有多少衣衫汗水泡烂,熬至金秋,更是忙碌不断……”秋天的路上,轻拥岁月,笑对流年,携一缕阳光,微笑向暖!</p><p class="ql-block"> 辛户村,从一个穷村、乱村发展到远近闻名的小康示范村,从人均年收入不足500元到人均收入稳定超过4万元,从温饱问题无法保证到46%的家庭住进了“小别墅”,60%村民在县城购买了单元房,家家拥有了小轿车……但是,没有人怀疑,这里隐含了多少辛户村的女人们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p><p class="ql-block"> 为了这篇拙作,在县妇联的安排下,我先后三次来到宜川云岩辛户村采访。那儿的村头巷尾、田间农舍,都留下我的足迹和心动。新荣主任的热情和坦率,艳芳、晓敏的细心和认真,云岩镇妇女主任张妮的周到和好客,她们几次全程相陪,无微不至地给予关怀和支持,让我深受感染和感动,也一次次激励我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历尽心智而文思泉涌、奋笔疾书,才使我完成这篇7000多字的文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车子飞驰在高原的风里,这风儿弥散着缕缕馨香……回望满目的苹果红,一片片、一畦畦、一洼洼、一堆堆、一箱箱……一辆辆满载红苹果的车子驶向山外的远方、也把最甜蜜的生活送入千家万户人的心田。张延平的勤劳善良、张转霞的睿智聪慧、薛萍芬的直言干练、张菊红脸上的笑靥、王缠恩的忠厚稳重、杜艳霞的青春美丽……都时时在我脑海里萦绕,她们是宜川妇女脱贫致富的代表,更是新时代宜川人引以自豪的光荣和骄傲!</p><p class="ql-block"> 振臂呼,国泰民安福无比;放眼量,山清水秀披红装!</p><p class="ql-block"> 落日的余晖,一半是天空下的霞光四射、绚丽多彩,它是那样的绮丽和奇幻,又是那样灿烂和妩媚;一半是镶嵌在天际上的天空,星光点点,那星辉和晚霞,迷离梦幻,熠熠生辉,描绘出天边最美丽的画景。倘若,没有天空作铺垫、没有星光的交相辉映,这晚景不知道要逊色多少?这不正是现实生活的写意吗?不正是辛户村的女人们惬意、充实而荡漾在脸上的自信和微笑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1年10月28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辛户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躬行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女人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一组 村妇女张延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二组 村妇女主任 张转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三组 村妇女薛萍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四组 村妇女张菊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五组 村妇女王缠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六组 村妇女杜艳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薛仁礼,笔名凌波,微名义薄云天。中共党员,研究生文化。延安市社会科学界特聘专家,延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新文学学会乡土诗人分会会员。延安市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网记者、摄影师,论坛注册会员。著有《筑梦》《泪儿为谁》《那些事儿》《写满宜川爱》《宜川习俗》《宜川县地名志》《政治理论学习与研究》等。撰写、编纂160多万字的书稿。</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