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0月20日下午3点31分,乍一接到记者的微信——“陈律师您好,我是厦门晚报记者,我们开设专栏解读部分集美作家和著作背后的故事,您是我们安排采访的作家之一,这周五、周六或周日您会有时间吗?我过去做个采访。”正在一边喝着茶,一边看着窗外的鼓浪屿,断断续续地思考某一个公司股权纠纷案件所涉法理问题的我,有点被吓到了。因为,直到此刻,我从来都不敢认为自己是个“作家”,只认为自己充其量不过是个“坐家”——喜欢坐在家里码字的人。</p><p class="ql-block"> 认真地考虑了一个小时左右后,我还是答应了,并涎着一张老脸接受了美女记者的采访,顺便地回忆了一些从前的人和事,故乡的人和事。</p><p class="ql-block"> 之所以最后会答应,我是这么想的:“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如果“牺牲”我一人,可以唤起更多人真正关心和重视脚下这块土地上的人文历史,从而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精神财富,何乐而不为呢?</p><p class="ql-block"> 在经济利益至上、“GDP思维”统领全局、情怀严重缺失的当下,不要说码字了,看书的人都少得可怜,遑论敬畏传承弘扬文化了,“文艺青年”更是稀有动物或天外来客了。</p><p class="ql-block"> 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有些事,总要有人先做,然后才能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一起做。虽然带头的人,可能会成为先驱,也可能会成为先烈,但是马斯克先生告诉我们,凡事总要有人先傻傻地试错,然后才能知道这事能不能行得通、怎么做才能行得通。抛砖可以引玉,对不?</p><p class="ql-block"> 感谢机缘巧合,感谢前辈提携,感谢各界关爱,我有幸走入了寻找、挖掘、收集、整理、传播厦门的历史人文的行列,有幸为厦门做一点点力所能及的小事——用一堆笨拙的文字,试着记录家乡的沧海桑田,书写城市的似水流年。</p><p class="ql-block"> 再次感谢集美区委宣传部、厦门晚报等单位,给我一次上报去抛头露脸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衷心希望有更多的老厦门人、新厦门人,一起携手走寻老厦门推进新厦门!</p> 30日的上午,龚洁老师说,龚小莞访谈文稿今晨看到全稿,群主谈得轻松自然,真实朴素,历史文化,迎面而至,远景近情,跃然纸面,是一次上佳访谈,特此祝贺!<div> <br><div><br></div></div> <p class="ql-block"> 真心感谢各方好友们的关爱和点赞!</p><p class="ql-block"> 自媒体发达的当下,没想到传统纸媒居然影响面还这么大。我们村的一位贤达前辈陈银杉老先生,原杏林区政法委副书记,退休二十几年,与我“失联”许久,今早硬是费尽辛苦找到我的电话号码,特地来电致意。吓得我好想,喝点82年的白茶,压压惊!</p> 时不我待,与时俱进!30日上午,好友发来的这个东西,我一看才明白,传统纸媒厦门晚报,已经自我更新转型升级多方联动,电子报刊,它已经做得相当有影响力了。赞一个! 30日中午12点多,多年未会的警界好友林帅哥发来的这个东西,让我再一次重新认识传统纸媒,尤其是“官媒党媒”的带动威力联运效果。<div> 我只能,自我安慰说,“不是我不明白,而是世界变化快!”</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