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世界微尘里<br><br>昨天陪着普哥游览横山寺。我兼做导游,顺便拍点片子。与三个月之前相比较,横山寺的美国枫树叶子红了,荷花池已经清空。这算是时间留下的痕迹吧。除此之外几乎没有变化。我对红叶的兴趣不大,对寺庙更是缺乏热情。但是在这样一个非常时期,又在经历了很多事情以后,难免会有一些思考。而这种思考,可能更多地集中在非现实主义的层面。或者说,一个人进入老年阶段以后,也许喜欢比较理性的认知、摒弃世间物质的一面,回归到生命的本原。虽然不至于遐思“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一类青春期的梦幻,不过禅宗也许是一个很好的选择。<br><br>挑出十首禅诗,既是欣赏又是学习。人生美好,破除思想桎梏之后的人生会更美好,不是吗?</b><br> <b>其一:《杂诗》 唐.庞蕴<br><br>神识苟能无挂碍,<br>廓周法界等虚空。<br>不假坐禅持戒律,<br>超然解脱岂劳功。<br><br>诗解:<br><br>作者在这首诗中,主要是解释、贯通慧能法师(禅宗南宗创始人、禅宗六祖)的思想,即“去除无明彻见佛性”的阐释。不过我想不妨改变一下概念,“神识”亦可以理解为“认知”,对于大千世界的普遍而综合的认知。那么就无须局限在佛教或者禅宗的一隅。只要认知无挂碍,整个世界无论如何繁复都会一念清明,或者说其实都是空无所有。<br></b><br> <b>其二:《赠灵澈禅师》 唐.灵一<br><br>禅师往来翠微间,<br>万里千峰到剡山。(剡,音shan善)<br>何时共到天台里,<br>身与浮云处处闲。<br><br>诗解:<br><br>作者灵一是唐朝诗僧,《全唐诗》存其诗一卷。我喜欢这首诗,因为诗中所表现的正是我所羡慕、向往然而永远无法实现的生活目标。如果禅宗就是在千山万水之间、在碧色翠微中走来走去,那么我绝对把皈依作为无二选择了。</b><br> <b>其三:《赠药山高僧》 唐.李翱<br><br>练得身形似鹤形,<br>千株松下两函经。<br>我来问道无余说,<br>云在青天水在瓶。<br><br>诗解:<br><br>这首诗的作者李翱,是陕西成纪人(现甘肃泰安东),唐贞元进士,官至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翱另有一首诗也流传甚广,“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这是活脱脱一位隐士的形象。如果让一个热衷名利的现代人“终年无送亦无迎”,还不得郁闷死了。“云在青天水在瓶”这句诗的禅意很深;深到什么程度呢,让你不知所以的程度。正因为不知所以,所以需要去“悟”,最好能“顿悟”。不过我更欣赏“千株松下两函经”这句,有点树下读书的意思了。如果有人来问我,我啥都不说,向上指一指天,向下看看有一个瓶子。瓶子里又是啥?可乐也。</b><br> <b>其四:《秋池》 唐.白居易<br><br>洗浪清风透水霜,<br>水边闲坐一绳床。<br>眼尘心垢见皆尽,<br>不是秋池是道场。<br><br>诗解:<br><br>白居易坐在池塘边的一只绳床上,清清池水泛起涟漪,洗净眼中微尘心中污垢。从小处看,描述细微景观与心理活动;从大处说,则是人生无处不道场,行住坐卧尽见道。但我还是觉得有点小缺憾,白居易为什么不带上钓竿呢?</b><br> <b>其五:《幽栖》 唐.元稹<br><br>野人自爱幽栖所,<br>近对长松远是山。<br>尽日望云心不系,<br>有时看月夜方闲。<br>壶中天地乾坤外,<br>梦里身名旦暮间。<br>辽海若思千岁鹤,<br>暂留城市会飞还。<br><br>诗解:<br><br>元稹的诗名与白居易相齐,史称“元白”。诗中首联颌联是隐士修禅的境界;其中“尽日望云”句是传世名句。颈联为警世语,功名利禄无非旦暮朝夕之间烟消云散的那点事儿。结联的“辽东老鹤”似曾相识,好像我用过这个名字啊。</b><br> <b>其六:《吾心似秋月》 唐.寒山<br><br>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br>无物堪比伦,叫我如何说?<br><br>诗解:<br><br>寒山拾得,两个会写诗的大和尚。寒山住在天台山(浙江),与国清寺僧拾得是至交。二人还有很多故事。寒山写诗的特点是口语化,比如这首诗,说我的心像秋月(那样明澈),又像碧潭的水一样皎洁。但是又觉得不会完全一样,叫我tm怎么说呢?其实,这首诗中隐含了禅宗的一个著名的定理,即“心无可拟”,你说心像什么就错了。因为佛性原不可说;佛性即是本心,而本心、自性又是名相之外的世界,因而心是不能拟物的。即使美好如秋月清潭也不行。</b><br><br> <b>其七:《送僧》 唐.无可<br><br>四海无拘系,行心兴自浓。<br>百年三事衲,万里一只筇。<br>夜减当晴影,春消过雪踪。<br>白云深处去,知宿在何峰。<br><br>诗解:<br><br>诗作者的名字一看就是僧人,而且是游方僧人。这首诗能入选,当然与远游有关。走了一百年有三件登山服(衲衣)就行,行万里路被忘了带上“筇”(qiong穷),竹杖,登山杖。看看唐代的和尚如此旅行,我想起我在长江三峡徒步,在黄河之滨高歌,在新安江漫游,我简直了……不过才听说最近的一次外出计划有可能泡汤了,我……艹</b><br> <b>其八:《湖南兰若示大乘诸公》 唐.皎然<br><br>未到无为岸,空怜不系舟。<br>东山白云意,岁晚尚悠悠。<br><br>诗解:<br><br>没有达到空寂无为的彼岸,徒然怜惜这漂泊不定的生命之舟。但尽管如此,我还是要像这东山白云一样,悠然自适、随遇而安吧。<br></b><br> <b>其九:《北青萝》 唐.李商隐<br><br>残阳西入崦,茅房访孤僧。<br>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br>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br>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br><br>诗解:<br><br>茅房是山僧所住的茅草屋,而非北方民间所指特定之处。“世界微尘里”, 佛教语,指色体的极小者称为极尘,七倍极尘谓之“微尘”。常用以指极细小的物质。佛学解释见于西元迦湿弥罗的论师《大毗婆沙论》卷一三六:“非长非短,非方非圆,非正不正,非高非下,无有细分,不可分析,不可覩见,不可听闻,不可齅尝,不可摩触。故说极微是最细色。此七极微,成一微尘。是眼识所取色中最微细者。”而《法华经》有言:“书写三千大千世界事,全在微尘中”。<br><br>其实不用那么复杂,知道万事皆空、万念俱空,一切皆是微尘就行了。</b><br> <b>其十:《庐山烟雨》 宋.苏轼<br><br>庐山烟雨浙江潮,<br>未到千般恨不消。<br>到得还来无别事,<br>庐山烟雨浙江潮。<br><br>诗解:<br><br>苏东坡说,你看庐山烟云缭绕、钱塘江潮涌浪翻,如此天低云暗,如此天地翻覆。然而雨过天晴,风息浪停,还是清爽世界。再来一次浪卷波翻,再来一次风急雨骤,然后又是春风和煦。如此反反复复,终无止息而万世循环。但是我们呢,我呢?是大江中的一滴水,大漠中的一粒沙而已。</b><br> <b>从横山寺出来,坐1022路公交车到龙王塘车站换乘轻轨。很多人在等车,一大半以上是中年妇女。注意到一个现象,现在女士们照相,很少用纱巾作为道具了,只有墨镜仍然是必需品。由此可以理解“庐山烟雨浙江潮”的含义,反来复去其实就那么回事,对吧。<br><br>2021年10月29日写于六必居灯下</b><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