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忘却的人们——中国华工

洪涛

<p class="ql-block">作者: 李洪涛</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山东德州市的陵城区,是一片古老的土地。拨开历史云烟,会看到一幕幕历史大剧曾在此上演。其中一幕震动过世界,但后来又少有人知。这一幕就是曾有一群人,不远万里奔赴欧洲参与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维护世界和平、提高国家地位做出了巨大贡献。这群人就是曾闻名世界的中国华工。</p> <p class="ql-block">  会王镇尹李村,我的爷爷李玉泉就是华工队伍中的一员。据我了解还有同村的李相泉和尹玉坤,邻村大官辛的刘宝珍。全国14万多名华工,山东就占了8万多人。陵城区出华工的数量也相应很多。</p><p class="ql-block"> 爷爷生前当华工的回忆和同村李相泉爷爷肩扛玉米秸喊着one、two、three、four为孙子表演走队列的情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怀着对爷爷的怀念,我查阅了很多有关华工的研究资料,对百年前的那段历史有了一个较完整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英、法、俄为核心的协约国和以德、奥为核心的同盟国在欧洲摆开战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英法等协约国人力资源日趋紧张,造成战役接连失利。为挽回颓势,英法两国力图通过招募华工来解决后勤人员短缺的局面。</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世界大战虽发生在遥远的欧洲,看似与中国无关。但1915年,日本趁欧美各国沉溺于战争之际,向中国提出了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条”,企图霸占山东,独占德国在中国的利益。此次事件使中国政府认识到一战对中国来说,既是危机,也是机遇。可通过参战并取得胜利来提升国际地位,对抗日本的无理要求。</p><p class="ql-block"> 参战就要派出军队,这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显然不切实际。但光喊参战口号而没有实际行动,即使是战争胜利也不会有参与谈判的资本。</p><p class="ql-block"> 这种状况下,中国北洋政府采取了“以工代兵”的折中办法,既可为一战胜利做出贡献,又可解决无力出兵参战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中国出于现状的考虑与英、法等国的需求一拍即合。这样,1916年5月至10月,法、英两国主要在山东、江苏、直隶等地征招了14万多20至35岁的壮丁。</p> <p class="ql-block">  爷爷讲,他们从各地陆续被送往威海卫华工待发所报名登记。这群人里有瓦工、木工、铁匠,个别的还有教师、秀才,但大多是目不识丁的农民。经过严格的体检、训练,对合格人员发放服装,确定身份证编码(把编码刻在铜环上,固定在每个人的左手腕)。然后英、法两国征用商船,把这些华工分批送往了遥远的欧洲战场。</p><p class="ql-block"> 爷爷讲,遥远的航程充满了惊险。他们乘坐的是有三个烟囱的大火轮,遇到高山似的巨浪都惊恐万分。有时巨大的海豚、鲨鱼在轮船前突然窜出水面,华工们认为遇到了妖魔,在甲板上烧纸跪拜,祈求海神保佑平安。晕船、呕吐、疾病、死亡如影随形,时刻折磨着这些从未见过大海的农民。得病死亡的,尸体就被毫无尊严的丢入大海。1917年4月19日,第一批一千名中国劳工经过三个月的远渡重洋,终于抵达法国勒阿弗尔港。</p><p class="ql-block"> 1917年2月24日,运送华工的法国邮轮则没有如此幸运,在地中海被德国潜艇击沉,543名华工命丧大海。</p> <p class="ql-block">  到达一战前线的华工,在前方或后方承担起挖掘战壕,装卸弹药、给养,修筑铁路、公路、桥梁,制造枪弹,救护伤员,掩埋尸体甚至扫雷等最艰苦、最繁重的工作。有的还同英军共同作战,不少华工牺牲前沿阵地。</p><p class="ql-block">  即使这样,华工们还经常受到美、英军人的歧视,认为华人低人一等,增加劳动强度,降低生活待遇等。</p><p class="ql-block"> 但华工们虽面对恶劣的环境和重重的困难,仍表现出了中国人顽强向上的精神和聪明才智。在吊装数吨重的大炮时,英国工程师一筹莫展,华工用支点法解决了问题。华工们的心灵手巧表现在各个方面,被称为铁路修筑专家。经过多个工种的测试,英国人为4725名华工发放了熟练技师证书</p><p class="ql-block"> 另外,中国华工乐观、坦率、有趣的心态也让西方人对中国人有了新的认识。他们利用做工闲暇开展一系列娱乐活动。阅读报刊,关心时政大事;把简陋的宿舍打扫得一尘不染;切磋棋艺、放风筝,还在工作之余演唱戏曲、说书、表演剑术,新年华工会以传统方式庆祝过年,在营房贴春联,摆鲜花,向简易的庙宇祈福,也会表演杂耍、舞龙舞狮等。</p><p class="ql-block"> 事实确实如此,我爷爷出国前他只念过十五天的私塾,没有文化。在一战前线利用工余时间向同去的东昌府一位秀才学习文化,还和其他人学会了剪纸和熬制膏药。回国后每到农闲夜晚就在村东大庙前给全村人讲书,介绍欧洲异国风情,给封闭的农村打开了一扇了解外界的窗口;春节为全村小孩子糊灯笼,再贴上喜庆的剪纸,门前常常排起长队,都夸他手巧。</p> <p class="ql-block">  一战华工虽为赚钱前往欧洲,但他们的心灵手巧、朴实能干、风趣幽默、英勇顽强深深打动了西方。让他们见识到了最为平凡纯朴的中国人,改变了对中国贫穷愚昧、东亚病夫的观念。从广义上讲,这批华工不自觉地参与到了改变世界历史的过程当中,改善了中国的国际形象。</p><p class="ql-block"> 一名与华工一同工作的英国军官认为,他们擅长建筑工程和制造工具。一份《关于华工的信息》中评价,中国人“吃苦耐劳,心灵手巧,如果管理得当,他们是世界上最好的工人”。法国元帅福熙就不无称赞地说“东方华工是第一流的工人,也是出色士兵的材料”。</p><p class="ql-block">  中国华工为国家赢得了荣誉、地位,但也做出了巨大牺牲。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18年11月11日开始,到1921年结束,14万劳工中大概有11万人最后回到了中国。除去留在英国和法国的劳工,大约有2万多名劳工渺无音讯,埋骨他乡。其中留下名字的,只有1874个。他们的墓碑都面向东方——家乡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  战后很多专家学者对华工参战的意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褒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首先,中国华工的辛勤劳动、埋头苦干,和付出生命的代价,为欧洲大陆恢复和平和战后重建作出了独特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其次华工们的生命和汗水,使我们名正言顺地成为一战战胜国,拥有了在巴黎和会上要求国际社会主持中国公道的机会。正如著名教育家晏阳初对中国劳工的评价:“中国在巴黎和会的地位,不是外交家的辞令换来的,而是被中国人轻视、被外国人践踏的苦力争来的。”</p><p class="ql-block"> 著名的一战华工史专家陈三井先生也曾发表评论:“欧战结束,我国之得以列席巴黎和会,实为二十万华工参战之功。民国十年,中国得能列席华盛顿会议,从而争回山东权利,使日本交还青岛,乃至庚子赔款之退还,领事裁判权之撤销,以及关税之增加等种种权利,亦无不直接、间接拜华工参战之赐。”</p><p class="ql-block"> 再是,大批华工来到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欧洲大陆,为中国提供了通向世界的窗口。更为重要的是,一战华工为中国百年现代史上许多重要事件播下种子,五四运动、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早期工会运动及工会组织、上世纪20年代中国民族主义勃兴等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能感受到一战华工的潜在影响。</p> <p class="ql-block">  中国华工如此宏大悲壮的历史事件为何后来不被人提及?原因是西方各受援国政府对一战华工所经历的苦难及他们为欧洲所作出的贡献,采取了选择性遗忘。再是旧中国军阀混战,国力衰弱,无人顾及华工群体的命运和意义。现在,随着国家日益强盛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百年纪念,华工这段历史才又渐渐回到人们的视线。</p><p class="ql-block"> 2018年4月8日,一战百年纪念日,来自中国、法国和英国等多个国家的各方人士一起来到欧洲最大的一战华工墓园——法国北部的诺莱特华工墓园,举行祭奠活动。</p><p class="ql-block"> 同年,由著名雕塑家创作的一战中国劳工雕塑和纪念碑,分别在法国、英国、比利时揭幕。再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劳工挖战壕、运炮弹和抬担架的典型形象,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这段苦难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2018年12月29日,“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一战华工史料图片展”在山东博物馆开幕。</p><p class="ql-block">  2020年7月,威海市建立首家华工专题纪念馆,展示了大量珍贵图片、文字和视频史料,沙盘、模型还原了一战华工当时的部分工作场景,还展出近200件历史实物。</p><p class="ql-block">  华工的历史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更是我们家乡的。他们的尸骨虽已长眠于家乡或异国他乡的土地,但他们的故事仍深刻影响着后世子孙。让我们记住他们,不忘中国近代艰难曲折的发展历史,时刻保持坚定的强国之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