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一、 教材简析</b></p><p class="ql-block">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的第2课,在本单元中起到纽带的作用,主要承载两个任务:一是对第1课学习内容的延续,本课开始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形成的原因,学生通过学习地球的内部构造,了解<b>地球的内部结构</b>、<b>地壳的组成</b>、<b>地壳的运动</b>等,丰富和完善对地球的整体认识;二是为第3、4两课学习地震、火山喷发的形成原因奠定知识基础,知道地球内部是运动的。最后安排了<b>制作地球结构模型</b>的活动,增强学生对地球结构的感知,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并培养实践能力。</p><p class="ql-block"><b>二、教学反思</b></p> <p class="ql-block">由火山口的图片引发学生思考“地球的内部结构是怎么样的”?从而聚焦本节课的重点——地球的结构。</p> 学生通过<b>观看视频</b>,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视频中,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被类比成鸡蛋,这样的类比符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利于学生理解。 学生通过<b>阅读资料</b>和<b>观察岩石</b>,了解地壳的组成。提供的资料图文结合,不仅岩石分类明确,还介绍了不同种类岩石形成的原因,能帮助学生完善关于“岩石“的认知结构,加深对地壳组成的认识。【资料还需在教学过程中继续改进,语言能更简洁,表述能更完整。】 <p class="ql-block"> 学生观察岩石</p> 学生通过<b>模拟实验</b>和<b>视频补充</b>,了解地壳的运动。学生用海绵块模拟岩层弯曲的活动仅仅体验了地壳运动中的挤压受力,而地壳的运动是复杂多变的,因此播放视频进行补充说明。 学生通过<b>制作地球结构模型</b>,从整体上感知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在制作模型前,通过讨论和举例,学生明确“制作模型需按照原型各部分数据成比例缩小来完成”。 <p class="ql-block"> 记录单</p> <p class="ql-block"> 学生制作模型、观察并记录</p> 研讨部分学生自己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既是研讨,也是小结。 <b>三、爱牛器材使用</b><br>1.岩石标本 <b>岩石标本</b>包括了教材中举例的八种岩石,包括:玄武岩、火山岩(此处是浮石)、花岗岩、砂岩、砾岩、页岩、板岩和大理岩。<br>很可惜,本节课配套的岩石标本只有一套。为了每组都能观察岩石,我借用了爱牛四年级下册《岩石和土壤》单元中的岩石标本(如下图),其中有五块相同的岩石。 2. 海绵块 三种不同颜色的海绵块模拟“地壳运动中岩石受挤压弯曲变形”的实验,操作简单方便。 3.橡皮泥 <p class="ql-block">橡皮泥有红色、橙色和蓝色,用于制作地球结构模型。</p><p class="ql-block">考虑到模型制作是个消耗材料的活动,我把每一份材料进行了切分,平均分成三份(如下图)。制作完成的模型,三个圈层厚度的比例与实际地球内部各结构平均厚度的比例基本一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