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每个人心中都怀揣不同的读书情怀。只要你愿意走近它、亲近它,自会许你一片斑斓的色彩。 立身以立学为本,立学以读书为本。为打造书香校园,进一步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拓宽知识面,形成“好读书、读好书”的氛围,济宁学院附属中学历史教研中心于10月21日日在本部会议室举办了“书相伴,心致远”主题读书分享活动。本部、红星校区、分校区全体历史教师参加了本次读书分享会。 会议开始,肖桂勋主任向全体教师重申了本次读书活动的重要意义。他指出,历史教育肩负着国家认同、国民素质培养的任务,在中学历史教育中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教育界的共识。相比较其他学科,历史学科在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诗经到红楼梦:复旦人文经典课》是复旦大学十位名师,以中国文化史上的最经典的内容为主题,深入浅出,娓娓讲述的课程。这一堂堂课,犹如一扇扇门,带领我们穿越了三千年的历史风霜,让我们领略着文字之美丽,思想之深邃,知识之渊博。这些经典,就是流淌在我们血脉里的文化基因,虽历经千年,亦生生不息。 随后,各校区教师代表纷纷积极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 郑淑华老师从自己的历史课堂说起,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应该建立在培养每个人自身的人文素养之上,并由各自的人文素养出发,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也是我们应该建立起的,以我们的文化出发,做出某种民族性的评论。 韩岩老师从近些年来火爆起来的传统文化节目说起,认为主流的宣传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中,大多数起了一个带头作用。真正落到实处的,很多要依靠我们基础的素质教育,也就我们的教学工作。 田地老师分享了自己在读书过程中的一些心得,她认为从专业研究者的角度来说,系统的掌握某一门专业或某方面的知识不能碎片化,但是如果要满足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这样碎片化的解读方式其实更能保留读者对经典的兴趣,同时使读者明白这些小的“碎片”只是一个整体中的极小部分,因而不能代表整体,更能做到开卷有益,闪光的碎片同样能体现整体的精妙,引发读者内心的无限渴望。 李心宇老师谈到自己在读书过程中的一些感悟,比如读到邵毅平讲《诗经》时,独到的时平时中的思辨性;读傅杰评述《论语》,感悟的是启发……通过这本书,她体悟到了中国人的世态炎凉和古老中国的沧桑巨变。 陈小艺老师重点解读了邵毅平对于《诗经》的论述。她结合自己对于《论语》的理解。她认为这本书应该是对名著的导读或解读。“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样的一本好书,能把人带进另一个境界,但在这个境界中的修为,全靠自己去修炼。<br> 许岩老师重点对自己读吴震讲《传习录》对于自己在教学的帮助。她认为吴震在论述中,五篇文章作为一个整体,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讲艰涩的泽学问题,深入浅出的娓娓道来。这对于自己在历史教学中对于问题的把握,对于教学方法的改进有着很大裨益。 李莹说:随着社会平均素质的提高,文化“普及”的门槛也应该相应的提高,尤其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方面。《诗经与红楼梦》是对人文社会科学的普及,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是润物细无声的,不像科学技术一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他是一个长期浸润的过程,而诵读经典就是普及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途径,从经典著作中感受五千年来深入中国人骨髓的品质和气节,比枯燥的口头教育更有意义。 在繁忙的工作中能有如此诗意的读书活动,老师们感慨良多。分享阅读感悟令我们遇见了不同的人生,邂逅了真切的自我,让我们保有童真,在俗世中留存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