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9月22日上午抵达西宁,从机场直奔30公里外、位于西宁市湟中区的塔尔寺。</p><p class="ql-block"> 司机带我们在塔尔寺附近一家藏族人开的餐馆内用中餐,咸味奶茶飘出浓浓香味,两碗下肚,逐走一身疲劳。牦牛膝盖骨烧得软糯,蹄筋Q弹,一口咬下满嘴“胶原蛋白”,仿佛腿脚都有劲了。</p><p class="ql-block"> 奶茶中还有没滤净的茶叶,老板娘问我是什么地方来的,我反问她“茶叶产自哪里?”。果不其然,老板娘说,茶叶是湖南益阳的茯砖。我告诉她:我们来自湖南长沙。第一次吃牦牛膝盖骨,很高兴;在高原喝到家乡的茶,更高兴!</p><p class="ql-block"> 老板娘告诉我们,今天没人管车,汽车可以一直开到寺前,这无疑是个好消息,既可以为我们节省时间,又可以保存体力。从早上6点赶飞机,至下午2点,确实感到有点累。这是一个好的开始,看来此次西北之行一定会顺风顺水。</p> <p class="ql-block"> 站在寺前游客服务中心的广场上,远眺莲花山坡上一幢幢高低错落、交相辉映的寺院殿宇,心情十分激动,第一次到青海,第一次到西宁,第一时间到达想念多年的塔尔寺。</p><p class="ql-block"> 旅游行程中原本没有安排游览塔尔寺,下飞机后与司机、团友商量后临时动议,为旅程添加一个景点。</p> <p class="ql-block"> 看到不远处有一大两小三座漂亮的白塔,趁着购票的时间,赶去留影。</p> <p class="ql-block"> 原以为这是塔尔寺因此得名的白塔,入内一问,方知这是寺院刚建不久的西山门。</p> <p class="ql-block"> 从中山门进入寺院,右手边一排白塔,即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涅槃的八大业绩而建的如来八塔,如来八塔从东到西依次为:莲聚塔、菩提塔、四谛塔、神变塔、降凡塔、息诤塔、胜利塔、涅槃塔,每座塔造型皆有差异。</p> <p class="ql-block"> 虔诚的藏族老人柱着拐杖在顺时针方向绕塔。相信:“乃至应堕阿鼻地狱者,若于此塔一礼拜、一转绕,彼等皆能得以解脱。”</p><p class="ql-block"> 同伴都非常喜欢这张照片,要求共享。</p> <p class="ql-block"> 顺着小金瓦殿西边的小巷向东南,才算真正进入这座创建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先有塔后有寺、黄教圣地塔尔寺。</p> <p class="ql-block"> 行走约三十米,便来到时轮大塔(藏语:丁科却典)。时轮大塔坐落在小金瓦寺的门前,高13米,塔底周长36米,是一座上圆下方的砖砌佛塔。该塔为了纪念九世班禅大师于1935年在塔尔寺为僧俗大众传授时轮大灌顶法,1942年由欧曲多杰活佛遵九世班禅大师的意愿,筹资建造。</p> <p class="ql-block"> 小金瓦殿,又名护法神殿,藏语名“赞康钦莫”,殿内供奉五勇明王(身王、语王、意王、智慧王、功德王)护法神像,建于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也是塔尓寺中很古老的建筑。六百多年来,塔尔寺的建设从未停过。</p><p class="ql-block"> 殿内二楼回廊陈设着野牛、熊、羊、猴的标本,看着这些标本令人毛骨悚然,三分惊恐七分好奇,拿出手机拍照,即被一声喝斥打断,原来殿内不准拍照,我已违规拍了一张,略带歉意草草浏览后,从侧门匆匆而出。</p> <p class="ql-block"> 祈寿殿藏语称“夏登拉康”,位于时轮大塔西边,看上去就是一座汉式小庭院,红墙绿瓦、斗拱飞檐,绿荫丛丛。如不是在寺院内,人们会将这所幽静雅致的小院误认为王公贵族的别宅。</p><p class="ql-block"> 朝南的门楼和院墙以绿色琉璃所装饰,门的两边墙上各有一幅“河州”砖雕,左边叫“鹿鹤同鸣”,右边一幅是“葡萄刺猬”,都是吉祥之意。这两幅砖雕也可代表塔尔寺砖雕艺术精湛水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祈寿殿建于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专为时年九岁的七世达赖格桑嘉措健康长寿而建,内供释迦牟尼、文殊、普贤、十六罗汉和四大金刚等三十多尊塑像。因祈寿殿院内有数株根连在一起的白旃檀树(即菩提树),枝繁叶茂,浓阴蔽日,花开时节、芳香四溢,所以习惯称“花寺”。</p><p class="ql-block"> 右侧小殿堂里供奉着一位身着汉服、头戴乌纱帽、腰束官带的当地山神刘琦塑像。刘琦因保护班禅大师有功,虔诚皈依佛门,由西藏政府和六世班禅大师策封为当地“山神”,当地人尊称为“阿米刘琦”,护佑当地四方众生幸福安康。</p><p class="ql-block"> 在白旃檀树下的花坛中,有一块梨形石头,俗称“护法磐石”或“憩石”。</p> <p class="ql-block"> 两位身着藏袍的“小姐姐”在“花寺”东墙的砖雕下留影。合适的装扮出现在合适的地方,展现和谐之美。</p> <p class="ql-block"> 印经院始建于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是传统文化典籍出版印刷机构,至今保留有木刻长短印版589种、45792块,主要印制品有宗喀巴师徒三人的著作全集、供僧徒辩经用的杰宗和果莽两种学经教材、部分高僧的全集以及修法仪规、口诵经卷等多种经书,还印制有关医学、哲学、天文历算、藏语文法、文学、音乐、诗歌、历史文献等著作。《宗喀巴师徒三尊全集》和《塔尔寺志》是享有盛名的典籍。</p><p class="ql-block"> 塔尔寺印经院和德格印经院、布达拉宫印经院、拉不楞寺印经院是全国四大印经院,虽然不懂经法,如此大的名头勾起参观欲望,一块“正在施工、谢绝参观”告示牌让我们吃了闭门羹,不免有点失落。</p> <p class="ql-block"> 大经堂是塔尔寺宗教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藏式平顶建筑,面积1981平方米,初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p> <p class="ql-block"> 进入大经堂山门,展现在眼前的是欠拉院。欠拉院是一座二层藏式建筑,位于大经堂前。大经堂下设四大札仓(学院):</p><p class="ql-block"> 参尼札仓(显宗学院),成立于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p><p class="ql-block"> 居巴札仓(密宗学院),成立于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p><p class="ql-block"> 丁科札仓(时轮学院),成立于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p><p class="ql-block"> 曼巴札仓(医学院),成立于清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p><p class="ql-block"> 大经堂是参尼札仓的经堂,也是四个札仓全体喇嘛聚会念经的大礼堂。</p> <p class="ql-block"> 大经堂外表看起来不大,走廊有六根包裹着蓝布的八方大柱,根本看不出这是一座有168根立柱、面积2000多平方米的大礼堂。</p> <p class="ql-block"> 进入经堂被震撼,里面相当宽敞、灯火通明,当门有各种宗教图像的堆绣悬于眼前,华丽中透着庄严。经堂内108根大柱,黄地上绘有各种腾龙图案,在柔柔灯光下拱托出高贵肃穆的气氛。一排排蒲团整齐的摆在大厅中,仿佛能听到两千喇嘛齐声诵经低沉而有力的声音。尽管塔尓寺有规定,各殿堂内禁止拍照,此时已被五彩斑斓、华美壮丽的经堂所打动,壮着胆子偷拍两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 经堂的横梁上悬挂着各种堆绣、刺绣佛像和佛教故事与宗教生活图,饰以黄、红、绿、蓝、白五色幡、帏。经堂的三面墙壁的经架上,存放着数百卷经书。上千尊精致铜质镏金佛像在神龛中奕奕闪光。在1000多平方米的屋面上,装有铜制镏金的金鹿法轮、各式金幢、宝瓶、宝塔、宝伞和倒钟等。大经堂内陈设全为精品,连做经架用的木材好像都是小叶紫檀。</p><p class="ql-block"> 鉴于上次在那不楞寺的经历,原以为经堂内陈年酥油会有变质味道,事先准备两支香烟塞鼻孔,大经堂内油灯静静地燃着、不仅没有异味,还有淡淡香味。</p> <p class="ql-block"> 从大经堂出来后,去往大金瓦殿。 路上遇一老僧,白发白胡须,手持转经筒,步履蹒跚,身后有几位不知是游客还是信徒追随。老僧背后的殿墙上有彩色绘制的壁画。</p><p class="ql-block"> 壁画、堆绣、酥油花是塔尔寺的艺术三绝。</p> <p class="ql-block"> 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依</span>怙殿,因殿内主要供奉大威德金刚、秀朵科钦、胜乐金刚、大黑天本尊依怙及众护法,故此得名。后在此殿正中供奉了塔尔寺最大的铜质镏金宗喀巴大师像,故现今又称“宗喀巴大师殿”。</p> <p class="ql-block"> 塔尔寺大多为藏式建筑,但很多门楼屋顶采用汉式歇山顶,与依怙寺并排而建的医明经院亦如此,为两层藏汉结合式经堂建筑。</p><p class="ql-block"> 时任第十八任塔尔寺大法台的却藏.洛桑旦贝坚赞1711年创建医明经院,1755年第二十八任大法台却藏.阿旺图丹旺秀重建,2009年为最近一次维修。医明经院是塔尔寺四大学院之一的“曼巴札仓”,“曼巴”是医生的意思,“札仓”是经院的意思。曼巴札仓主修密宗大日如来、药师佛、不动佛等藏传密法,次修藏医《四部医典》、《晶珠本草》、《八支二主疏月光论》、《蓝琉璃》等医学名著,对各方面成绩佼佼者授予“曼仁巴”即“医学博士”学位,培养了很多知名医生,为广大藏民和其它民族的人民治病救命。</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医明经院,去往大金瓦殿,由于建筑物遮挡,只能看到大殿绿色琉璃墙体和金屋顶一角,看不到大殿外型全貌,颇有几分庭院深深、曲径通幽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发现大金瓦殿后山坡上有一条小路,登上山坡后拍了大金瓦殿“背影”。由禅师仁钦宗哲坚赞倡议,始建于1560年、占地面积450平方米的古殿,是塔尔寺最早的建筑、也是塔尔寺的中心,藏语为“赛庆顿庆莫”,意为金瓦。1711年,用黄金1300两,白银一万多两改屋顶为三层重檐歇山式金顶,檐口上饰以镀金云头、滴水莲瓣,屋脊飞脊装有宝塔和一对“火焰掌”,四角设有金刚套兽和铜铃。殿墙底层为绿色琉璃砖所砌,二层为边玛草墙藏窗。整座建筑金碧辉煌,庄严大方,雄伟壮观。</p> <p class="ql-block"> 寺院内到处都设有转经筒,供信徒们诵经礼佛。人们顺时针用右手转动经筒,嘴里喃喃地念着六字真言“嗡嘛呢叭咩哞”,藏传佛教认为,持颂真言越多,越表示对佛的虔诚,可脱轮回之苦。</p><p class="ql-block"> 同时,经筒也成为游客们喜爱拍摄的景物,不时有美女手扶经筒、搔首弄姿与经筒合影。</p> <p class="ql-block"> 不少僧侣和信徒在绕着大金瓦殿顺时针方向快步行走,据说与转经筒有同样作用。一位白发如银,编扎成多根细细辫子的老人,身着黑地扎染盛装,手柱拐杖,疾步行走,非常吸引眼球。我小跑着追随其后拍下背影。</p> <p class="ql-block"> 殿外正面走廊中,许多喇嘛和信徒以最至诚的礼佛方式,就地对着大殿不断地磕长头。只见他(她)们双手合十高举过头,向前踏一步,然后用合十的双手碰额、碰口、碰胸,表示身、语、意与佛融为一体,遂双膝下跪,全身伏地,额头叩下。再起身,又叩下,如此不间歇地反复进行。</p> <p class="ql-block"> 殿内矗立着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为胎藏而修建的、高12.5米的大银塔,这是宗喀巴大师诞生的地方,也是塔尔寺因塔建寺的“莲聚塔”。为保护文物,现在只能隔着玻璃瞻仰佛塔,已不能登楼参观,无缘叩拜35尊镏金铜佛像。据说塔上有一龛,内塑宗喀巴像;塔内,由宗喀巴诞生以后,从剪肚脐滴血而生的地方长出一棵菩提树依然还在生长,树上十万片叶子,每片叶子自然显现出一尊狮子吼佛像(释迦牟尼身像的一种),“衮本”(十万身像)的名称源于此。殿内狭窄,灯光昏暗,且禁止拍照。游人如鲫,摩肩接踵,抬头仰望,佛塔崇高,以目代礼。</p><p class="ql-block"> 殿外的白旃檀树枝繁叶茂,听说是塔内菩提树古老枝桠的衍生。</p><p class="ql-block"> 塔尔寺的三圣集中于此:圣人(大银塔上宗喀巴大师的塑像),圣地(宗喀巴大师诞生地),圣物〈菩提树及银塔)。</p> <p class="ql-block"> 又见到前面遇到的白发老僧,他可能是累了,一手柱拐杖,一手持金黄色手摇玛尼轮,静静地坐在大殿一角走廊上,口中轻轻地诵颂着真言。</p> <p class="ql-block"> 宗喀巴大师是藏传佛教黄教的创始人,塔尔寺得名于大金瓦殿内纪念宗喀巴而建的大银塔,创建于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是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也是青海首屈一指的名胜古迹。</p><p class="ql-block"> 塔尔寺历来是中国西北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历代中央政府都十分推崇其宗教地位。明清朝廷均对寺内上层宗教人物多次封授名号,并赐赠匾额、佛像、法器、佛塔、经卷。三世达赖、四世达赖、五世达赖、七世达赖、十三世达赖、十四世达赖及六世班禅、九世班禅、十世班禅,曾在塔尔寺进行过宗教活动。十世班禅大师的坐床典礼就是在塔尔寺举办的。</p> <p class="ql-block"> 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在塔的南侧建造弥勒佛殿。</p><p class="ql-block"> 大银塔、大金瓦殿、弥勒殿的建成使塔尔寺初具规模。</p><p class="ql-block"> 经过历代发展,现塔尔寺总建筑9300间,占地600余亩,殿堂25座。最盛时有僧侣3600多人。</p><p class="ql-block"> 如此庞大规模的寺院,宏伟华丽的建筑,五光十色的装饰,光芒四射的法器宝物,让我们目不暇接。不知不觉已参观两个半小时了,感到有点累了,但兴致仍然很高。</p> <p class="ql-block"> 大金瓦殿去往文殊菩萨殿有一雕刻着龙纹的拱门,木栏挡住了去路,只能经弥勒佛殿,再穿过文殊菩萨殿,才能接着往下参观。</p><p class="ql-block"> 隔着栅栏,可以看到院坪中,有的喇嘛三三两两,席地而坐,闭目诵经。更多的喇嘛坐成一排,专注辩经。</p> <p class="ql-block"> 辩经场面十分热闹,许多身披红色火焰纹僧衣、头戴黄冠的喇嘛手捻佛珠、成横排席地而坐。有的喇嘛袒露右臂站在横排前面,左脚在前,右手手心向上伸向对方,腰身微弯前倾,巴掌拍得叭叭直响,口中滔滔不绝地说着;有的弯下腰,直逼对方脸上;有的两人一对,双手弯曲上举,你一言我一语,激烈高吭;有的以手加额,呆若木鸡,冥思苦想,大概被什么问题难住了。我们一句都听不懂,想必是在辩证自己观点。游客驻足观看,时而被喇嘛有趣的动作引起笑声。</p> <p class="ql-block"> 酥油花陈列馆是塔尔寺最动人、最独特的一处地方。</p><p class="ql-block"> 酥油花是藏文化中独具特色的酥油塑造艺术,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相传公元641年,唐朝同吐蕃联姻,文成公主迎送到拉萨时,带去一尊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供奉于大昭寺。藏族人民为了表示崇敬之情,在佛像前贡献六色贡品:花、涂香、圣水、瓦香、果品、佛灯。可是时逢草枯花逝季节,无处采撷鲜花,只好用酥油塑造一束花供于佛像前。</p> <p class="ql-block"> 陈列馆大约有几百平方米,四周墙壁陈列架上陈列了大大小小各种酥油塑造精品,大厅中央也有精品展出。人物、动物、建筑、树木花卉、历史故事、宗教故事等油塑,造型生动,色彩鲜艳,人物栩栩如生,有立塑、浮塑、单塑、组塑等多种形式,精湛技艺令人叹为观止。这么多酥油雕塑成酥油花居然没有变质的异味,而是一股幽幽的清香沁人心脾。</p> <p class="ql-block"> 庞大的酥油花雕塑高达20~30米,第一次看到酥油花,第一次看到巨大的酥油花,面对如此精美动人的艺术品,看着守殿的喇嘛睁只眼闭只眼的态度,趁其转身之时,赶紧掏出手机拍照,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手忙脚乱中,有几张照片没拍好。偷书不算偷,想必我这爱心之举也会被大慈大悲的菩萨所包容。</p> <p class="ql-block"> 密宗经院建于1649年,是塔尔寺四大经院之一,学僧主修密集金刚、胜乐金刚、大威德金刚等本尊。</p> <p class="ql-block"> 刚入院内,当值喇嘛嚷道:“关门了,关门了!”咣当一声将大门关闭。原来不知不觉已过下午5点,没来得及瞻仰宗喀巴师徒三尊、二十一度母、宗喀巴大师五显像等,我们匆匆从侧门出院,有点被赶走后灰溜溜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绿度母殿建于2002年,由塔尔寺第四世扎西活佛出资修建,三层砖木结构藏式建筑,藏语称“卓玛拉康”,主供本尊绿度母,在此祈祷顶礼,增加顺缘,增长福寿。绿度母殿位于密宗经院后的山坡上,此时已“闭门谢客”,我只能隔空遥拜,望殿兴叹。</p> <p class="ql-block"> 这时感觉有点累,其实游客、信徒都很累,几位朝拜的藏民已席地而坐。</p><p class="ql-block"> 墙边垃圾箱有烟缸,抽根香烟依墙小憩。</p> <p class="ql-block"> 塔尔寺的藏经楼始建于公元2003年,竣工于2009年。由时任塔尔寺管委会主任的廿七世西纳活佛和宗康活佛主持下修葺,寺院自筹4800多万元、黄金150多公斤,香港李嘉诚捐资500万元。 </p><p class="ql-block"> 新建的院殿自然是气象一新,尚未进院,门楼气势便不一般。两根蓝色八方柱上两层斗拱架着精美彩绘的横梁,屋檐下挂着金黄色的布帘,整座门楼在红色围墙的映衬下显得华丽多彩,屋脊上正中装有显示力量无穷的八方法轮,一对卧鹿在两旁听经。</p><p class="ql-block"> 乍一看,仿佛置身故宫。</p> <p class="ql-block"> 藏经楼是一座五层木结构藏式建筑,屋顶镏金铜瓦,房脊金顶装饰,边玛墙镶嵌铜镜,楼前广场很大,中间立有一块巨大玛尼石于八方台上,石上粘满了硬币和纸币。25米高的藏经楼高大巍峨,金瓦红墙,背靠青山,气势宏伟。</p> <p class="ql-block"> 藏经楼造型精美,雕梁画栋,斗拱飞檐,雄伟壮观。殿内主供高11米铜质文殊菩萨镏金像,两旁为3米高的八大菩萨像,周围高1尺的千尊镏金文殊菩萨像。二层三层内珍藏《甘珠尔》、《丹珠尔》和《大藏经》为主的藏区各大寺院各种版本经书和印藏两地各大学者的文集。</p> <p class="ql-block"> 藏经楼的三层挑檐中间立着金色法轮,两旁是卧着听经的金鹿。在飞脊上装有宝塔和金翅鸟,使藏经楼更显庄严。</p> <p class="ql-block"> 金刚坛城建于1986年,天色已晚,同行在塔尔寺中山门催促我们,来不及入内细看。</p> <p class="ql-block"> 站在门楼向金刚坛城大殿拍张照片,到此一游。</p><p class="ql-block"> 据介绍,该坛城外部建筑为三层大殿,外圆内方,内为身、语、意三城,外为土、水、火、风等环城圈十二门,以佛经尺度比例修建,其内的佛龛、城楼造型别致。坛内有时轮金刚本尊法像以及众多饰品等,堪称佛教密宗建筑中一绝。</p> <p class="ql-block"> 依山势建造的殿院呈梯形,用石材夯土结合的墙体十分坚实,下宽上窄,下面以石材为基础,上部为双层边玛草墙,涂上白色、赭红色和表示高贵的黑色,形成几何图形,并饰以铜镜,充分展示出藏传佛教寺院的美。</p> <p class="ql-block"> 窗户离地面有两人多高,且不能打开,窗户不大,窗框都经过装饰,与寺墙十分搭配。塔尔寺的每座殿院可以互通,但如果将正门和侧门关闭,每座殿院便成了一个封闭如堡垒般的四合院,与开平碉楼、闽西围楼极为相似。这种平面设计,除了生活实用外,有抵御外敌和自然灾害之需,同时与藏传佛教文化有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从中山门入寺,从中山门出寺,终点就是起点,<span style="font-size:18px;">围着塔尔寺转了一个圈,</span>绕寺便成了虔诚膜拜。</p><p class="ql-block"> 回首西望,太阳正缓缓落下,塔尔寺渐渐隐匿于大山阴影之中,只有大拉浪的屋顶在余晖下熠熠闪亮。菩萨保佑,塔尔寺为我们西北之旅带来吉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