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晋祠</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几十年来我多次去过晋祠,在目前新冠施虐宅家的日子里只有图游以记。</span></p><p class="ql-block"> 晋祠一词在儿时就深深地印在脑海里了,特别是千百年来口口相传的有关晋祠的历史故事,什么铁人过河,难老泉</p><p class="ql-block">水母娘娘等故事早已耳熟能详,但第一次去晋祠还是1956年的事了。</p><p class="ql-block"> 1956年,参加学校组织的夏令营,就住在晋祠旁边,内容是采集当地植物标本,对文物古迹基本没有印象,记忆尤</p><p class="ql-block">新的是第一次见到外国人,据说是哥伦比亚来的,说明晋祠久已世界驰名。</p><p class="ql-block"> 晋祠,在太原市西南悬瓮山下晋水发源处。始建于北魏,初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的祠庙,至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年——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又为其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并塑有圣母在内的四十三尊宋代人物彩塑,殿前有“鱼沼飞梁”,殿侧有难老泉,祠内贞观宝翰亭中有唐太宗撰写的御碑《晋祠之铭并序》,还有著名的周柏、隋槐,老枝纵横,至今生机勃勃,郁郁葱葱。</p><p class="ql-block"> 雄伟的宋代建筑“圣母殿”、永不枯竭的“难老泉”和精美的宋塑侍女像,被誉为“晋祠三绝”,而其中又尤以“晋祠彩塑”更为迷人。</p><p class="ql-block"> 晋祠素以雄伟的建筑群和高超的宋塑人像艺术闻名于世,千百年来吸引着古往今来全国以至世界游人的目光,自古就有“不到晋祠,枉到太原”之说。晋<span style="font-size:18px;">祠雄伟的古建筑,逼真的人物雕塑被百听不厌的古老传说赋予了灵魂,赋予了生命,真的百看不厌。晋</span>祠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华夏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p><p class="ql-block"> 1961年3月,晋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个别图片来自网络谢谢不知名的作者)</p> <p class="ql-block">从紧闭的大门和小商贩出租相机出售胶卷看此片拍摄时间很早了。2009年我用胶片底扫存档。</p> <p class="ql-block">这是网上图片广角镜把晋祠大门拍成这样别有风味。</p> <p class="ql-block">唐叔虞祠位于太原晋祠景区内,是奉祀西周时晋国第一任诸侯唐叔虞的祠堂。现在的祠堂是经元、明、清三代翻修扩建而来,殿内塑像均为明代作品,殿内的乐伎像系元代作品,为研究元代乐器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 圣母殿是北宋年间为奉祀姜子牙的女儿,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的母亲邑姜所建的一座规模宏大的殿堂。由于这座殿堂修筑得富丽堂皇,再加上古代官员都要到圣母殿来献祭祈雨,这座殿堂就成了晋祠的主体建筑,而原来的唐叔虞祠倒反而退居次要的地位了。 </p><p class="ql-block">圣母殿的殿身四面都有围廊,前廊深两间,是我国古建筑中现存最早的带围廊的宫殿。</p> <p class="ql-block">最前边两边立柱上分别刻有“鱼沼”和“飞梁”</p> <p class="ql-block">显灵昭济圣母匾</p> <p class="ql-block"> 导游说殿外正中央有一块匾,题字为“三晋遗封”是当年慈禧太后路过晋祠时写的。</p> <p class="ql-block">廊下高悬的楹联匾额,古香四溢。远看飞阁流丹,气势十分雄伟。</p> <p class="ql-block"> 大殿前廊柱上雕饰有八条蜿蜒欲动的木龙,豪放健美,雕于宋元二年 (1087年)。八条龙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栩栩如生,距今近千年,鳞甲须髯,仍跃跃欲飞,不能不叫人叹服木质的优良及工艺的精巧。殿内无柱,不但增加了高大神龛中圣母的威严,而且为设置塑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p> <p class="ql-block">站殿将军,圣母殿前两尊高约4米高的站殿将军分立左右,据传说是《封神演义》中的方弼方相。此尊宋代原塑虽历经千年颜色褪尽,却依然威猛,乃不可多得的佳作,只是光芒被43尊侍女像掩盖住了,不为人注意。</p> <p class="ql-block"> 圣母像圣母殿是晋祠最主要和最古老的建筑,殿内供奉着姜子牙的女儿、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的母亲邑姜,塑像头戴凤冠、身着蟒袍,面部静谧慈祥。每年农历七月初二,当地民众都会举行盛大仪式祭祀圣母。本图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 彩塑四十三尊,主像为圣母,其余四十二尊侍从分别列龛外两侧,其中宦官像五尊,女官像四尊,侍女像三十三尊,手中各有所奉。除龛內两小像为后补外,其余皆为宋代原塑。塑像口有情,眼有神,姿态自然,神情各异,塑工高超,反映了宫廷生活写照,是我国宋塑中的精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 2003年,为纪念山西省太原市建城2500年,国家邮政局特发行了一套4枚《晋祠彩塑》特种邮票,图案分别为“如意侍女”、“持巾侍女”、“奉玺侍女”和“歌舞侍女”。</p> <p class="ql-block"> 百度显示在33尊侍女像中,最突出的要属下图这尊侍女像了。只见她云髻高耸,头包红色锦帕,饰镀金笄簪。身着宝蓝色曳地长裙,外罩青绿袖衣,间以红绿飘带和红色丝绦点缀,雅致中多了一份俏丽。侍女身材纤细,婷婷玉立于殿堂之上,低垂娥首,手执锦帕,姿态优美,好似能歌善舞,人们猜测她是为圣母表演歌舞的侍女。</p><p class="ql-block">50多年前,京剧大师梅兰芳刚走到她面前,一眼就认出了这位900多年前的同行:喔,她和我一样,是个唱旦角的。</p><p class="ql-block">这尊塑像最绝最高超的部分是这尊塑像的面部表情塑造。从一面看,她含羞带笑,似刚刚受到了圣母的夸奖,又仿似日常面向圣母的礼貌式微笑;从另一面看,她的眼角又分明强忍泪水,满目忧伤。这种特殊而绝妙的神情忍不住让人对她的身世和遭遇浮想联翩,感慨不已。</p><p class="ql-block">梅兰芳先生对这尊侍女像也深有感触,曾叹道:一颦一笑,如诉平生。并且称其为“双面俏佳人”。</p> <p class="ql-block">这个像个当小官的,小人得志更猖狂</p> <p class="ql-block">晋祠三绝之一的周柏是西周时代种植的柏树 。周柏位于圣母殿北侧,因呈倒卧状又叫卧柏,原有两株并列名为齐年古柏,周柏距今已有3000多年,令人称奇的是唐朝时又长出一棵翠柏,恰好撑住了倾斜的古柏,被称为擎天柏,这株古柏就成了长生不老的象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鱼沼飞梁,古时方形的鱼池为沼,建于宋代,呈十字桥形,如大鹏展翅,位于圣母殿前,形状典雅大方,造型独特,是国内现存古桥梁中仅有的。</p> <p class="ql-block">三晋名泉“难老泉”的传说</p><p class="ql-block">晋水有三个源泉,一是善利泉,一是鱼沼泉,一是难老泉。难老泉是三泉中的主泉,晋水的源头就从这里流出,长年不息,水温保持在17℃,每秒流量是1.8立方米。关于难老泉,有一个“柳氏坐瓮,饮马抽鞭”的民间传说。</p><p class="ql-block"> 这个传说的大意是:美丽贤惠善良的柳氏遇上了一个刁婆婆,每天从很远的地方挑水,在几次路遇仙人求水饮马考验之后,仙人赠马鞭,告诉她马鞭提多高,水就长多高,婆婆见她不再挑水,趁她回娘家的机会,发现水缸里有一马鞭,就将马鞭提出,造成水灾,正在梳妆的柳氏听说后,立即回婆家用板盖瓮无效,遂坐瓮上止了大水救了百姓,人们感激立她为水母娘娘以奉祀。此像就是正在梳妆的柳氏坐瓮。</p> <p class="ql-block">“难老”一匾为明清时期的三晋名人傅山(1606-1684)所书,用笔苍劲洗炼,颇具神韵,被誉为“神奇之笔”,列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傅山先生医术精湛,著有傅青主男女科传世。</p> <p class="ql-block">晋祠水母娘娘</p><p class="ql-block">我国最古的地理书《山海经》便有“悬瓮之山,晋水出焉”的记载,它不仅指出了难老泉是晋水的源头,而且还告诉我们,难老泉水破天荒以来便开始涌注奔流于人间了。水母娘娘的传说故事,是否在当时已经开始流传,已不得而知,但是晋祠水母楼(明代),却是水母娘娘传说故事的物证。</p> <p class="ql-block">献殿,也叫无钉殿,没有用一颗钉子,采用了殿亭合一的建筑方法,他是用来举行祭祀仪式摆放贡品的地方。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梁架用前后檐通梁,单檐歇山顶,两山构造简洁。明间前后设门,其余都装透空的栅栏,是四面开敞的小殿。</p> <p class="ql-block">晋祠对越牌坊,位于太原晋祠金人台正西,立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相传,明代书法家高应元的母亲患偏头痛,久治无效。后来在吕祖庙前得一签,签上写有“添砖加瓦”四个字,它的含义是只有在祠内增加些建筑,才能消灾免难。高应元在晋祠内仔细观察,发现殿、堂、楼、阁、亭、台、桥等应有尽有,唯独缺少牌坊,故决定建造一座牌坊。牌坊建在何处为宜?金人台西,献殿东的这块空地最合适。</p><p class="ql-block">高应元想,将来牌坊落成后,殿、台、坊组成一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定会收到消灾的效果。高应元原计划建造一座简单的小牌坊,没想到在破土动工的第二天,他母亲的病就好了,因而改建成大牌坊。牌坊落成后,命名“对越”,由高应元执笔,气势颇为磅礴,被列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这座“对越坊”,造型优美,结构壮丽,雕刻精细。“对越”的 “对”,意为报答;“越”,即扬,意为宣扬。“对越”两字合起来,意为“报答宣扬祖先功德”,在此处意为“宣扬母德高尚”。母德高尚在这里有双关语之意,指唐叔虞之母邑姜也行,说高应元之母亦可。</p> <p class="ql-block"> 金人台四角立有四尊姿态英武的铁人,因铁属五金之一,故人称之为“金人”,所处台也就叫“金人台”。西南隅的那尊铁人,铸于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不但保存完整,而且神态威武,英姿勃勃,气概不凡,销明甲亮,闪闪泛光,颇为独特。据说,一年夏天气候特别炎热,身披铁甲的西南隅的铁人自感酷热难熬,独自走到汾河边,想过河清凉,只见汾水滔滔,怎么过河呢,铁人犯了愁。正在着急,忽见从上游不远沿岸边驶下一条小船。铁人赶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对岸。船家看到只有一个人,慢腾腾地说:“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时。”铁人一焦急,赶忙说道:“你能渡过我一个,就算你有能耐啦”,船家看了看铁人说:“你能有多重,一只船不止装一人,除非你是铁铸的。”话一落音,一语道破了铁人的本相。瞬间,铁人立在汾河边,纹丝不动,船家见来人没反应,抬眼一看,面前立着是一位铁人。多眼熟啊,嗬,可不是嘛,是晋祠的铁人。船家不敢怠慢,急忙找了一些乡亲,把铁人抬回金人台。圣母勒令手下将领,把铁人的脚面上钉了一个铁钉,施以惩罚。今日的铁人,脚上还留着钉痕。</p> <p class="ql-block">传说为康熙老师所写</p> <p class="ql-block">戏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