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下午,泗水县实验小学珍珠泉校区【张学勇六个“一”教师成长工作室】全体成员,按照工作室10月份工作计划,在学校录播室进行了一次读书交流活动。本次活动主题为“读教育名著,与大师同行”。我们继续分享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我们要求每位成员,从本书后50条建议中,任选一条或几条自己感兴趣的或者给自己启发的建议展开论述,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验,谈体会,并形成书面材料。工作室所有成员,认真准备,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和阅读感悟,从不同的角度,分享了阅读的收获。 工作室成员齐聚录播室分享阅读心得 工作室成员齐聚录播室分享阅读心得 工作室成员齐聚录播室分享阅读心得 工作室成员齐聚录播室分享阅读心得 工作室主持人张学勇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 与家长交流,不要当一个“告密者”<br> 张学勇 <br>读到第83则《要掌握与学生个别谈话的艺术》,这样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写道:“只有你任何时候都不请求或要求任何人来管束和制服孩子,他才会对你真诚地敞开心灵。”<br>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优点,也有自己的不足。作为老师,我们在为孩子们优秀的表现满心欢喜的同时,也为孩子们的不足深深地担忧。我们总是想着每一个孩子都能克服自身存在缺点和不足,成为一个完美的孩子。这种想法是对的,也是好的,但我们恰恰忘记了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完美的人,孩子也一样。<br>没有哪个老师不喜欢品学兼优的孩子,对于他们身上存在的小毛病,我们往往网开一面,忽略不计,甚至在全班同学面前都毫不掩饰对他们的偏袒。虽然有时候有点过分,却也算是人之常情。<br>而那些品学都不怎么“优秀”的孩子,我们就没有那么多的耐心与宽容了。几次谈心、批评教育之后,如果收效甚微,我们就沉不住气了,往往就拿出了杀手锏——通知家长。<br>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找家长是需要的,同家长座谈也是需要的,但绝对不能使儿童产生 这样的想法:教师正在把他最亲近的、最喜爱的人变成一种吓人的东西,使它把一个人看成骇人的怪物”。<br>这让我不由地联想到我们最近进行的家访活动。我们放弃了休息的时间,走村串巷,到了学生家里。和家长交流些什么呢?虽然刚刚开完家长会,许多普遍性的问题已经在家长会上统一强调过了,但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每一个孩子还是有自身的特殊性的。就某个孩子的具体情况与家长做深入地交流,这是很有必要的,相信家长也是欢迎的。<br>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怎么和家长进行交流。我们在家访方案和家访动员会议上反复强调,不要让家访交流变成“告状”。这是很有必要的。<br>那些在老师眼里优秀的学生,自然不必多说,不管到谁家,家长面带微笑,热情接待,老师也面带微笑,夸得天花乱坠。可是,到了那么让人头疼的孩子家里,氛围一下子就降低了许多。家长兴致不高,老师也一说三叹气,如果再历数 一下孩子在校的种种不是,不认真听讲了,不好好写作业了,调皮捣蛋了……家长脸上更挂不住,瑟缩在一边的孩子更是心惊胆战,恨不得上去捂上老师的嘴,让他少说两句。老师临走,还不忘要家长严格管教,再说几句危言耸听的话。家长脾气好点儿的,等老师走了唠叨几句,发几句狠,然后还是涛声依旧;要是遇到脾气暴躁的家长,老师一走,孩子就少不了一顿皮肉之苦……<br>我们换个角度来思考一下,当孩子因为老师的家访被唠叨甚至遭受皮肉之苦的时候,他心里在想什么?是不是在抱怨老师?他们心里对老师是多么地恨啊!有了这种恨的种子埋在心里,他能“亲其师”?不“亲其师”,他怎么会“信其道”?不变本加厉地给老师捣蛋就算是好的了。<br>“要是你希望学生的父母来迫使他变得更好,而且学生知道你有这种希望,或者你甚至故意让他明白你有这种希望,那么,就像俗话说的,全吹了:不仅谈不上教育,而且你班上连正常的秩序也都难以维持。”<br>苏霍姆林斯基的警告绝非危言耸听,每一位老师都应该牢记在心,不管是平时的交流,还是专门的家访活动中,都不要成为一个“告密者”。优点多讲点,进步夸大点,缺点委婉点,要让家长看到希望,要让孩子找到信心。<br>这样的老师才更受学生爱戴,当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某位老师时,才能消除他的不安和惶惑,才能给他安慰,才能帮助他确立自信心,才有可能让他们战胜自身的缺点,迎来新生。 <br>2021年10月27日<br><br> 工作室成员单良勤老师分享阅读心得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br> 单良勤<br>我读完了这本书,发现它吸引我的地方太多太多,它朴实的语言,发生在我们教师身边的一些案例以及其中针对教师的实际情况提出的一些建议对于我来说都颇具吸引力。下面我就这本书中印象尤其深刻几点谈谈自己的感受: <br>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br>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主要是要让学生产生共鸣,从生活实际中出发,将要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抓住学生的认识与所要学习的内容之间的结合点,引发学生的共鸣,让他们有的想,有的说.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充分的备好课,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深入挖掘教材与学生认识之间的结合点,以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书中强调,要训练学生的思维,就应该把他们带到思维的源泉那里去,那里会展现出现象的链条,应该让学生努力把握住这根链条,在记忆中保持住几样事实,事物的关系,这时候他们就是在受着无可替代的思维训练。当然在各种现象的链条中,要一个接一个地进行发现,这样才会刺激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br>二、给自身充电 <br>有句名言,“活到老,学到老”。作为教师的我们更不能停止学习的脚步,郑杰老师说:“因为如果教师不经常的更新知识结构,不能对新知识保持长久的好奇与敏锐,就有可能被学生看不起。一旦教师停止了学习,在机械枯燥的活动中教师会觉得生活毫无意义,会沮丧而没有活力,而且,教师的魅力在于通过活化了的知识的积淀所形成的诸多良好的品质:个性、修养、风度、气质、幽默感,对人尊重的态度,以及对真理的追求与敬畏”。因此,读书学习能让学生更加亲近你,更具有魅力。虽然现在我们从事的是小学教育,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小朋友,不会有太大的教学压力.但是孩子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知识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不仅智力提高,而且创造性极强,经常会问一些老师很难回答的问题。以前总是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可随着社会的发展,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用的。一个教师如果不继续学习,不断给自己充电,终将被淘汰,此外,老师向来担任为人师表这一角色,如果教师养成了不断学习的好习惯,自然会给学生正面的影响。<br>三、理解倾听 <br>“倾听”与“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听是入耳,但不一定入心,别人说话你听到了,仅仅是一种声波和信号入而已.而倾听是一种身心两方面的活动,既入耳又入心,需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学会倾听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一名教师当然需要倾听,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者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真正的教育必然是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而心与心的对话又是从真诚的倾听开始的。教师善于倾听才能理解学生,才能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从而提高自己的水平。因此,学会倾听很重要。而作为小学老师的我们,工作比较琐碎,有时会因为自己的忙碌,学生跑过来对你说这说那,语言表达不清楚,说半天还没说完,而由于正忙,有时根本听不到耳朵里面去,敷衍一句:“好了好了,老师知道了,一会再说!”其实感觉孩子们说的只是小事,根本没听的很清楚,而真正忙完了,又将这件事给忘了,孩子期待的事情你没有交代,自然给学生心里造成了一定的阴影.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老师要理解倾听的意义,并懂得学会倾听。 <br>四、正确对待后进生 <br>“后进生”,一般指指那些相对于一般的学生对教材的感知很慢,知识在记忆中保持不久而且不牢固的学生,并且这类孩子还经常犯错误,很让老师头疼。这篇文章中,作者告诉我们:“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要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他们,我们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br> 工作室成员王玉玲老师分享阅读心得 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应具备什么样品质<br> 王玉玲<br>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应具备什么样品质一文,感想很多,他朴实无华的文字新颖独到的见地,犹如黑夜中的火把照亮黎明前的混沌——为刚踏上教育工作岗位的我指出了一种方向。我犹如海上行驶的孤舟,彷徨迷茫之中终于见到了远方的灯塔,虽然彼岸还很遥远,然无法尽脱迷茫,但终于有了行驶的方向。<br>理想的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第一条便是应该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充满激情和诗意,是一种赤子之心是一种赤子情怀。生活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教育的每一天也都是新的。让自己回归原始的简单,以孩童般纯真的心感动于每一个细节和过程,从而享受这般简约而充实的快乐。胸怀理想是一种冲动是一种激情甚至是一种带着烂漫色彩的情怀,这样的教师才能够在近似于琐碎的教育细节上涌现灵感。我想理想并不是一种带着功利色彩的目标,功利有它积极的一面,但太过了,难免就是一种负担。<br>理想的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第二条是应该自信﹑自强,不断的挑战自我。这一条,我认为不仅是作为一名教师应具备的品质,一个积极健康的人都因该这样要求自己。和谐社会的公民应该是倾向于完善的人吧,而完善的人的塑造离不开教育。教育工作者首先是健全的人,才能真正意义上起到教化的作用。拥有这样的品质的教师确实是理想的,不仅能够自我调节保持平稳心态,还可以发觉自我潜能,实现自我生命的价值。<br>理想的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第三条是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人类可以生存可以创造瑰丽非凡的文明,是因为从诞生之日起人类便是一个群体从而社会。群体力量远大于个人,这是哲学上众所周知的一个原理了。<br>理想的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第四条是充满爱心。我认为爱是教育的灵魂,是教育的生命,是教育的本质。教育工作不仅是一种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付出,更是一种情感的付出。<br>理想的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第五条是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我认为这一条本质上与第二条有相通甚至重叠的地方,只是他改变了阐述角度,似乎可以理解为强调教师不断探索创新——把自我挑战具体化吧。<br>理想的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第六条是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我认为这一条是,不管你是否愿意,都不得不这样做了。现代社会,知识更新换代频率之快,可以令人生畏,也可以创造机会。终生学习已是普及的理念。<br>理想的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第七条是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教育的作用从来不是知识的传承而是文明的传承。要传“给”孩子的是他们终生受益的东西——不仅是知识更是生存态度。<br>理想的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第八条是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这是理想社会的健康人格,在时下,我认为因该是更倾向一种个人气质,而非共性的追求。不向挫折弯腰是基本的,刚强,我认为强极则辱,就不必了。当然这本身就是在谈“理想”。<br> 工作室成员王莹老师分享阅读心得 《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的读后感<br><br>上课时,学生能做到专心致志地听讲,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思维随着老师的要求转,或积极配合老师做好“双边”活动,这样的学生成绩肯定拔尖,但全班几十个学生,难保个个能做到这一步,这时,怎样使每一位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呢?过去我采取的办法是分几个大组中进行竞争,回答对一个问题加一分,搞小动作或不知读到什么地方就倒扣一分,一节课下来,哪一组获胜就印一个奖章,或者发小奖品。这个办法刚采用还行,能约束学生,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认真听讲,但用久了,觉得学生越是有意识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去理解和识记教材,就会越疲劳.我有幸加入了由张校长在我校组织留个一工作室,并且在张校长的的带来下读了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文书深刻的谈到“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这个问题在文章中他说到“注意是学习的门户,它是伴随各个心理活动而产生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心理状态,没有注意的参加,不可能有比较稳定的心理反映,也就难以完成认知过程。因此,注意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在人人注重教育的今天要想全面开发学生的智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注意力。”<br><br>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它本身不是一种独立的认知过程,而是伴随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的一种属性。它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及有意后注意。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对于训练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理能力、劳动能力和在集体生活中的适应力和自控力都有很大意义。如果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都不可能顺利进行,如上课“走神”,“开小差”等等。怎样培养孩子做事精力集中,克服注意力游移、<br>分散的坏习惯呢?<br><br>一.平时多鼓励,不干扰孩子做好他喜欢做的事情。当孩子专注于做他的小手工制作或观察小动物而忘记了吃饭时,父母切记不要干扰孩子,而是耐心地等他把工作完成。要知道,孩子沉浸于他的兴趣同时,就是在无意中培养自己的注意。<br>二.“大声读书”有利于训练注意力,并且友善交流一下,鼓励孩子复述或用自己的话概括听到的内容,从而陪养孩子专心听讲的习惯。<br>要尽量减少对孩子唠叨和训斥的次数,让孩子感觉到他是时间的主人要尽量减少对孩子唠叨和训斥的次数,让孩子感觉到他是时间的主人。教孩子学会分配时间,当他在相对短的时间内集中精力做好功课,便有更多的时间做其他事情。孩子能自己掌控时间,有成功的感觉,做事会更加自信。<br>三、不要让孩子的时间太充裕。有的家长以为,读书做作业的时间越长,学习成绩就会越好。其实,时间太多也有负作用。造成许多孩子对于时间没有紧迫感,学习起来慢腾腾的,本来一小时可以做完的事,二三小时还没完成,而且养成注意力涣散的毛病。时间不多,反倒会逼着孩子注意力集中,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可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爱好让他们在课余时间从事一些有意义的训练和活动,如学习掌握某种乐器、学绘画等,这些活动本身就具有锻炼小孩注意力的功能。<br>四、训练自我控制能力。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排除主客观因素的干扰,才能专心致志。教师可以帮助孩子从控制外部因素做起。如孩子的书桌上不要摆放装饰品和零食,看书写字时保持正确的姿势,不乱动、不乱摸,字要写工整等等,孩子如果能控制与学习无关的动作、行为,就比较容易克服浮躁的情绪。同时还可通过日常生活活动加以培养。如聚精会神地下棋,这是集中思想,训练有条理地思维的良好方法。孩子学会专心致志,将会使他们受益终生。对孩子来说,其注意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是通过家长和教育者的不断培养的过程。只要能对孩子坚持要求,不断激励并加以督促引导,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就容易培养孩子注意力的集中。 工作室成员汪桂苓老师分享阅读心得 要保持水源的清洁<br>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br> 汪桂苓<br>读完这篇文章,我很有感触。相对于其它以理论为开头的篇章来说,这篇的故事导入更让我记忆深刻,反复认真的阅读一番。在文中,苏霍姆林斯基用朴实的语言描述了一位19岁的青年,在公园一条狭小的路上相遇一位素不相识的16岁青年,仅仅由于对方不愿让路,他竟动了刀子,把对方杀死,继而捅伤了急速奔过来的16岁青年的母亲。而更令苏霍姆林斯基倍感震惊的是,当他读着这位19岁青年写来的信时,信中流露出的竟然只有慌乱和恐惧,没有忏悔,更没有对罪行的认识。在作者看来,这个犯罪的青年本来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如果当初对他进行了正确的教育的话。这样的损失让苏霍姆林斯基很心痛,同时也让我感觉很沉重。<br> 保持水源的清洁,这里的水源究竟指的是什么呢?我想它是指孩子的心。苏霍姆林斯基曾对教师工作作出这样的定义:“教师的工作是以一个人的心灵去精细地接触另一个人的心灵的工作。”我们的心,似乎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颜色单调,并且习惯运用成人的心理去思考一些孩子们的问题。当我们一意孤行地把自己过重的期望强加在孩子们身上时,我们忽视了孩子们那紧锁的眉头、看不到那沉甸甸的书包,忘记了走入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去聆听那些发自内心的声音!当我们因为在辛苦的批作业,遇到学生来告状而觉得很麻烦,拒绝她时,她可能正在经受着某些我看不见的痛苦。当我们一直向学生反复强调好好写字时,自己可能因为种种原因,在黑板上留下了并不美观的板书。教师的一言一行,深刻的影响着学生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对是非曲直的判断,所以教师自身的行为也马虎不得,说过的话实现不了,答应的事情做不到,就已经给学生一个学习“言而无信”的信号,那如何再要求自己的学生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要让在学校里所说出的每一句话都结出果实,而不是一朵空花…… <br> 保持水源的清洁,这里的水源,我想还应该指的是家长的心。俗话说“养不教,父之过”,一个孩子的行为直接反映出一个家庭的教育,孩子其实就是父母的影射。在启蒙时期,父母就是他们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就目前为止,班级里仍会有孩子把“我妈妈说”挂在嘴边,如果老师和他妈妈意见出现了分歧,他也会毫不畏惧的对老师说:“我妈妈说……”这说明,在这类孩子的心目中,他的父母说话的权威性更甚于老师,那么父母的一言一行,对他也很起到一个很深刻的模仿作用。比如说我们班级里有个孩子,他妈妈会经常灌输他“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没有钱,将来读大学没有奖学金……”后来,我发现这个孩子会在学习中,经常表现出对钱的渴求。或许他对钱的数目没有多大的概念,但是这种对钱的欲望表露无遗。比如说我的理想,其他孩子还很天真地说我要做工人,我要造房子,他会说我要当百万富翁,做大老板。比如说用只有……才能造句,他就会说:“只有好好学习,以后才能赚大钱”,不胜枚举,由此可见,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深远,如果童年时期,父母给孩子的是一个错误的示范,那么这个孩子在将来,或许会有一种滑入邪路的危险。 工作室成员王泽老师分享阅读心得 读要掌握与学生个别谈话的艺术有感<br> 王泽<br>今天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感悟到与学生谈话的艺术性,也改变了我以往的做法。当我看到书中的这句话:“你必须懂得:只有你任何时候都不请求或要求任何人来管束和制服孩子,他才会对你真诚地敞开心灵。”让我感觉到了平时工作中的不合适的地方。在平时工作中,学生不好好学习或者犯错误时,要请家长到学校,让家长来教育学生,让学生从而感觉到害怕和恐惧,从而要求自己尽量不犯错误。但是这样的做法往往事与愿违,家长请来了,问题却不能解决,学生会继续犯错误,甚至会一次比一次严重,甚至一发不可收拾,这让我百思不得其解,有时也很困惑,为什么会越请家长学生越难管理呢?今天读苏老师的这本书,终于找到了答案。<br>作为老师,找家长是需要的,同家长座谈也是需要的,但绝对不能使儿童产生这样的想法:教师正在把他最亲近的、最喜欢的人变成一种吓人的东西,使他把一个人看成骇人的怪物。这样往往让学生产生不安和惶恐心里,从而产生自卑感。作为老师,要想办法树立学生的自尊心,只有学生有足够的自尊心,学生才会明辨是非,才会向着你期望的方向发展。想办法让学生在家长心目中的现象优秀,想办法让学生爱上你,这才是真正的教育。<br>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老师,要善于倾听,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尤其是有学生向你说出心里话,你必须慎重对待,小心翼翼的分析处理,公平对待,只有谨慎对待,就像对一朵玫瑰花上晶莹欲滴的露珠一样小心,孩子才会向你敞开心扉,才会无所顾忌的畅所欲言,你才能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才能走进学生的生活,才能感受学生的感受,才能更好的教育学生。<br>要掌握与学生个别学生的艺术,是一个教师走向成熟的标志,更是一个理智的教师的通行证。 工作室成员翟洪英老师分享阅读心得 读《关于写教育日记的建议》有感<br> 泗水县实验小学珍珠泉校区 翟洪英<br>在踏入教师这一行业之初,我也有想过记下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当然,我的出发点并没有苏姆霍林斯基说的那样高尚和深远,只是想记一笔流水账,记录一天中发生的比较特别的事情。但是当真正踏入工作岗位的时候,我发现,我能用在教育教学上的时间太少了,在各种琐碎的事情上耗费了大量的精力,而真正用于提高我自身教学水平的时间却太少。<br> 可是今天读了《关于写教育日记的建议》后,我感触良深,并在思想上和观念上有了很大转变。我充分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将自己有所触动的瞬间和教育故事变成文字,记录在案,不仅是对流逝岁月的美好回忆,更是进行教育反思,提升自己素养的宝贵财富。<br> 苏霍姆林斯基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在他写《给教师的建议》时,他已经写了32年的从教日记。他在书中写到:我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那种连续记了10年、20年甚至30年的教师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每一位勤于思考的老师,都有他自己的体系、自己的教育学修养。我也充分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教师写教学日记的必要性,首先,教育日记可以帮助我们学会积累。其次,教育日记可以帮助我们学会观察。观察是记录的基础,要想有事可写,就必须做个有心人。我们时常会碰到这种状况——别人说了什么,然后自己才恍悟:对啊,我怎么没看到?好像是的,我怎么没发现?如果我们将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装在自己的眼睛里,就会捕捉到很细微的教育现象。所以,写教育日记可以让我们更有目的、更细致地去观察。再者,教育日记可以教会我们学会思考,因为我觉得,教育日记既可以记录教学反思,也可以记录教学活动、班级管理中的问题,以及和家长沟通的过程等,是教学反思、家校共育最原始最真实的材料。最后,教育日记可以帮助我们学会坚持,很佩服苏霍姆林斯基,他能够从当教师的第一天起,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br><br>2021年10月28日 工作室成员王潇萌老师分享阅读心得 读“怎样使教育者的话进入受教育者的内心”有感<div><br> 王潇萌<br>在第53则建议“.怎样使教育者的话进入受教育者的内心”这部分,我了解了为了使我们的话进入学生的内心应该怎么做,以及家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同时我也加以思考了一些东西。<br>文章开始首先说了儿童在母育学校里应该养成细致的、温存的、敏感的、富于同情的心灵。我们要使儿童不仅用头脑和理智,而且用心灵去认识周围的世界。在学生儿童时代,两位雕塑巧匠——母亲和父亲的最精细的雕刀,是他们最精巧的动作。父母要使孩子在儿童时期经历情感教育。假如儿童在家里没有受到情感教育,他就不可能用心灵认识世界和接受教师的话。<br>教育的不理想,祸根就在于缺乏情感教育!<br><br>假如你想要让你未来的学生留心听你的每句话,感受你的话,就要关心儿童家庭情感关系是否丰富的问题。<br>关心学前期培养高尚的情感时,切不可对儿童采取体罚办法。体罚不仅是对人的肉体的暴行,而且是对人的精神的摧残;皮带不仅会使脊背失去知觉,而且会使心灵和情感麻木不仁。<br>在今后的工作中,把下述真理灌输到父母的意识和心灵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颗播在童年时代早期心灵中的小种子,在成年时会成为一棵大树。一切都取决于播下的是什么种子和播在什么土壤之中。<br><br>如果你想使你的每个学生都成为真正的人,应该让家长从儿童5岁或4岁起就对他进行劳动教育。谁如果害怕,说:“啊呀,太早了!”谁有朝一日就会懊悔地确信:已经太晚了。<br>我们和家庭作为并肩工作的两个雕塑家,有着相同的理想观念,并朝一个方向行动,要知道,在创造人的工作上,两个雕塑家没有相互对立的立场是极为重要的。<br><br><br></div> 工作室成员范修峰老师分享阅读心得 怎样发展儿童的思维和智力<br> 范修峰 <br>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其中一条给出教师发展儿童的思维和智力的措施与方法。“传授知识,只是智育的一个方面,探讨这个方面时,不能离开另一个方面,即培养和发展智力。发展思维和智力,就是发展思维的形象和逻辑分析的成分,影响思维过程的活跃程度和消除思维迟缓现象。”<br>1、他根据多年的经验表明,必须开设专门的思维课。<br>在上学前,就应常常上这种课。从一年级开始,思维课就应成为智育的一部分。思维课的内容既要包括接触周围世界的形象、画面、现象、物体,并由此得到生动直接的认识,要有逻辑分析、知识探求、思维练习和寻找因果关系的练习。<br>2、要让“头脑迟钝”的学生学会思考,就要把他们带到思维的源头去,让他们观察一系列现象,了解其中的因果关系。“这就是在经受着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思维锻炼。”<br>3、要使儿童在观察种种现象时,能接连不断地有所发现。“仿佛在他面前燃起了思考的火花,从而促使思维过程活跃起来。”“思想的火花一经点燃,儿童就想知道更多的东西,想深入了解新的现象。这种想法和愿望,就是加速思维过程活跃程度的动力。”<br>如何在语文写话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智力?<br>1、低年级写话是为高年级写作打基础的。因此,在低年级就要教学生把握住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完整话。<br>2、学生到了已经具备了写完整话的能力时,其观察、思维能力都有了发展提高。这时,就要在写具体事物下功夫,指导学生事物的主要情节与人物动作、语言、神态、活动等有关的,要抓住细节判断人物可能说什么,有什么心理活动,使画面上的人物活起来。<br>总之,一步步地进行写话训练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进而促进孩子思维的发展。<br> 工作室成员王静老师分享阅读心得 教师权威之我见<br> 王静<br>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育领域中最细致而又最缺乏研究的一个问题是人对人的权威问题,是年长者对年轻者的权威问题。”我们当今教育改革提倡学生的主体性,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导致了部分人误解,追求学生纯粹的自由与主体性。然而,到底什么是教师权威?教师是否应当拥有权威?这些都需要我们加以审视与思考。 <br>1.有效促进学生发展 <br> 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信奉教师就是“产婆”,其任务在于帮助学生“生产”新思想、观念。在东方教育中,育,养子使之善也,教育被理解为对学生肉体、情感的人格熏陶、品质感化。可见,中西方的教育都注重引导学生。而学生的向师性即学生都有模仿教师的自然倾向决定了拥有教师权威的老师往往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其影响力,能够更有效的引导学生内化知识并建构人生价值观。 <br> 2.保障教学活动的实施 <br> 在中国,课堂教学是现今存在并将长期存在的教学实施形式。然而并非所有的老师都能够对课堂实现良好的管理,部分老师上课甚至出现怕学生的状况。这一方面是因为随着对学生主体性和自由的增强,学生个性化明显得到发展,在课堂上彰显个性成了部分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是因为教师自身没有树立良好的教师权威。 <br> 教育是被组织起来的需要一定规范秩序的社会性活动,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管理者,必须履行其调控、管理职能。只有那些拥有教师权威的老师发出的命令才会被学生服从、执行,才能够保证教学活动稳定有效的进行。并且,当今我们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自由、个性化发展并非指学生可以任意为之。人是社会性动物,必将习得社会性规范,遵守社会关系的制约。教师作为管理者,教师权威的运用是处在师生关系中对学生合理的制约,也是全体学生自由的真正实现的保证。 <br> 3.促进教学研究活动的开展 <br> 长期以来,从事教学实践的中小学教师往往被排除在研究者队伍之外,他们只是被动的听从教育研究者或课程专家的指导。究其原因就在于教师权威的削弱使得中小学教师的发言权越来越少。实际上,教师才是教学研究活动最理想的观察者,他们比任何外来研究者都了解课堂了解教学,教师权威的重塑对教学研究活动的开展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