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疫情防控与时间赛跑,教学研修亦只争朝夕,疫情虽然阻挡了师生校园的相聚,但阻挡不了老师们相约荧屏共同教研的热情。2021年10月28日北京时间16时,在察布查尔县教研室小学数学学科指导团队和向安青教学能手培养工作室的精心组织下,来自县三小、米粮泉中心校、加尕斯台镇中心校和阿克亚尔村小学共23名数学教师参加了此次隔屏教研,思想碰撞的活动。</p> 活动组织安排 <p class="ql-block"> 本次活动由县三小的向安青老师主持,主要针对参加校级数学教学能力大赛的参赛老师而开展的集体备课和磨课的系列活动,活动以“假如这节课我来上”为主题展开。</p><p class="ql-block"> 首先由优秀的青年教师雷娜娜,给大家展示汇报。课题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倍的认识》第一课时的内容。</p><p class="ql-block"> 此课已由三年级数学教研组在组内经过集体备课、听评课、磨课后的二次展示。</p> 小组内集体备课、 听评课、磨课 <p class="ql-block"> 雷娜娜老师用美观生动的PPT,在视频会议上给大家展示了一节结构严谨、条理清楚、突出重点、环环紧扣、层层深入的精彩说课。</p> 全校教研说课展示 <p class="ql-block"> 世上没有完美的课,只有不断完善的课。作为一名年轻教师,雷老师这堂课也有美中不足之处。只有思想的碰撞,才能迸溅出智慧的火花,接下来就是我们全体数学教师的思想碰撞过程。</p> 思想碰撞迸溅智慧 火花 <p class="ql-block"> 首先由县三小教务副主任兼一年级组代表海新丽老师对这节说课是给予了肯定的,其次提出了以下修改建议:①导入的儿歌是否过长,儿歌中的德育渗透是否有些牵强,建议可以在最后出示生活中的倍时,进行更合理的德育渗透;②对雷老师巧妙改编白萝卜为12根给予肯定,但在探究新知过程中第一环节建议只讲到“几个几”,第二环节再出现“倍”,第三环节标准量发生变化,这样教学,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且基础打得比较牢固;③学生在观察中能否直接说出标准量相同或不同时,与倍数关系之间的变化,教师应该有指向性强的提问。最后海老师强调《倍的认识》这一课很抽象,一定要加强探究的方法与过程很重要。</p> <p class="ql-block"> 紧接着二年级组教研组长黎春艳老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①针对本课《倍的认识》,能否渗透用算式来表示倍数的关系;②“比较量”与“标准量”是什么应该准确地说明。③当倍数都相同的情况下,这个标准量和比较量他有可能也是不同的,如6÷3=2,12÷6=2。 </p><p class="ql-block"> 同时四年级组教师代表王琴老师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应该增加一些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更深切的感受到倍的含义。</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五年级组教师代表关玮珏老师针对“假如这节课我来上”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如果是我来上,首先在导入部分,我会先建立份的概念,再进行倍的认识,其次在巩固练习时会增加一道不知道个数时,用线段来表示“谁是谁的几倍”的问题,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来加深对倍的认识。 </p><p class="ql-block"> 六年级组教师代表何晴霞老师也针对“假如这节课我来上”谈了看法,与雷老师的不同之处:“我会再加一些操作题,通过大量的动手动脑操作,感受倍的数量关系!</p> <p class="ql-block"> 向安青老师作为本次活动主持人和工作室的负责人,更是精心地准备了“假如这节课我来上”的教案设计,针对这一课,她说将用“九个一”模式来讲:①“拍一拍”:用游戏导入,激趣学习。让同学做拍手游戏,老师拍2下,学生拍3个2下。老师拍4下,学生拍2个4下,同时从这个游戏中也进行德育渗透,勤劳的双手为我们带来了丰富的收获,小兔子的爸爸妈妈正在用勤劳的双手为小兔子拔萝卜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②“分一分”:它是开放性的活动,要让学生从胡萝卜2根,红萝卜6根,白萝卜12根中学会整理信息,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事物。③“问一问”: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准备探究红萝卜是胡萝卜的几倍这个问题。④“圈一圈”:动手操作,把2根看作一份量,让学生一份量,一份量圈,得出红萝卜是3个2根,白萝卜是6个2根。⑤“说一说”:首先教师讲解说出红萝卜与白萝卜之间的倍数关系,强调倍是两个量进行比较。再让同学复述(小组说,同桌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⑥“比一比”:标准量与比较量存在怎样的关系特点,通常情况下,较小数就是1份量即标准量,较大数就是较小数的几倍。(特殊情况除外,当倍数关系是1倍时,要能灵活辨别)。⑦“摆一摆”:开放性动手操作活动,一份一份对齐摆,摆出自己想摆的倍数关系。小组合作摆,摆完再说一说。⑧“变一变”:也是开放性动手操作活动,把刚才摆完的倍数关系,再任意的增加或者减少学具的数量,让它们之间产生新的倍数关系。⑨“归一归”:采用思维导图对本课内容进行了归纳总结。 向老师分享完教学设计后,大家进行了头脑风暴,海新丽老师说,在找标准量问题时,不能禁固学生思维,要让学生既能在通常情况下准确找到标准量,也要能在特殊情况下找到标准量。工作室成员海霞老师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她说她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忽视了1倍这个关系,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总结出,通常情况下找标准量的方法,再通过练习观察发现特殊情况1倍关系时的标准量怎么找。</p> <p class="ql-block"> 最后向老师总结:“疫情隔断了我们的距离,却阻止不了我们对教育的热情。在这个特殊时期,此次隔屏教研,数学老师们群策群力,让雷老师这堂课的内容更加充实完整,也给予了其他老师们以灵感、启发和帮助。本次以“假如这节课我来上”为主题开展的集体备课活动不仅碰出了智慧,更是撞出了团队的力量,在帮助年轻教师不断完善课堂的过程中,也提升了自己,促进了团队的成长和进步。本次特色教研活动不仅圆满成功且十分具有意义,期待着老师们下回的精彩表现!</p> <p class="ql-block">撰稿人:成涛</p><p class="ql-block">图片提供:全体数学教师</p><p class="ql-block">审核:向安青</p><p class="ql-block">签发: 赵天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