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们这帮孩子的父辈都在福建省委党校工作过,有的在党校工作了一辈子,直到离退休。大家都是从省委党校大院里出生长大的,虽然后来各奔前程了,但对党校一直有着浓浓的情结。听说党校搬迁到了新校区,大家心中都产生了一些莫名的失落和期许,因为老党校曾经承载着我们童年幼时满满的回忆啊!因此,我们都想回来看看。2021年10月24日周末时光,曾经生活在党校大院的部分发小们,怀着崇敬和感恩的心情,相约一起参观了学校。福建省委党校,是我们父辈们奉献青春和热血的地方,也是我们青少年时期成长的家园。看到党校的变迁,感叹党和国家的发展日新月异,魂牵梦绕的回忆让人兴奋不已!</p> 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的新校区位于福州市闽侯县上街镇侯官大道1号,2021年7月1日建党百年之日正式投入使用,总占地面积660亩,总建筑面积24.5万平方米,总投资约25亿,可同时容纳2000人在校培训。主要设施有综合楼、会堂、图书馆、教学楼、学员宿舍、教工单身宿舍、文体活动馆、学员综合楼、后勤保障服务用房(含食堂)、专家楼、连廊、地下室及室外拓展训练基地、广场、绿化与景观,停车场及公用工程等配套措施。 <p class="ql-block">省委党校于今年7-8月份陆续搬迁到这个新校区,由于疫情管控严格,目前还没有对外开放,但仍有不少学员在校内学习培训。我们只好联系了十个人左右,去参观了党校新校区的全貌,重点参观了了党校新建的校史馆、大礼堂、图书馆和游泳池(健身馆)、食堂等场馆设施。我们期望,等到春暖花开时,疫情褪去以后,再次组织全党校的二代们前往参观、相聚。</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1><ul><li><b><i>党校的变迁</i></b></li></ul></h1> <p class="ql-block">省委党校是1950年6月正式成立的。记得最初党校是在道山路边上的一个大院里,后来在小柳村征地,盖起了省委党校新大院。因此,这应该是省委党校第三次整体搬迁了。我们乘电瓶车在新校区浏览了一圈,感觉到新校区总体上是一种现代园林风格,老党校的不少元素也搬到了新校区,给我们留下了亲切感,唤起了大家许多美好回忆。唯一的不同是,现在党校已成为纯办公、教学区,没有家属居住,再不会有那些热闹景象了。</p> <p class="ql-block">省委党校新校区航拍全景图</p> 我们航拍大师和他的助手 <p class="ql-block">新校区里有不少老党校的元素,比如池塘、木芙蓉花、运动场等等,让我们感到特别亲切。</p> 连接宿舍区和教学区的长廊,也是新校区的一道风景线。 <p class="ql-block">为新校区优美环境点赞</p> 向来自空中(航拍机)的问候致意 新校区的夜景也很迷人 在新校区里,党校专门建立了一座“校史馆”。在参观校史馆时,我欣喜地发现,福建人民革命大学也被列为重要的内容陈列其中,证实了福建人民革命大学是福建省委党校的前身。在校史展区中,专门有福建人民革命大学一个专栏。 1950年党校初建时期 福建人民革命大学专栏 党校校史馆,里面记载着党校的发展历程,也留着父辈们珍贵的影像和资料。他们都是省委党校的创办者和经历者。 幕幕往事如烟飘逝,久远,但是,那一个个叔叔阿姨的鲜活形象,我们已逝与健在的挚爱父母的音容笑貌至今仍然魂牵梦绕! 父辈们无论吃过多少苦,遭过多少难,给我们留下的,都是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和对我们这些后代的关爱,让我们永远不能忘怀,也让这些儿辈们健康成长。如今,我们也已到了退休之年,回头再看看党校的变迁,感叹人生的变化,兴奋而感慨!<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1><ul><li><b><i>党校的地标之一----大礼堂</i></b></li></ul></h1> 党校大礼堂一直都是省委党校的地标建筑,它不仅是开大会的地方,更吸引我们的是每周总会放一两场电影,有许多还是当时受批判的内部电影。每到放电影的晚上,我们孩子们总要千方百计混入大礼堂去看电影。内部电影一般都不对外开放,我们就早早就先躲在礼堂顶上的天花板上,看完了都是晚饭后聊天的话题,从小就受到不少教育和启蒙。 这是党校第一代大礼堂的形象,它深深的刻在历代党校人的脑海记忆中。这座礼堂建于50年代,青砖砌筑,苏式新古典立面,门厅四柱三拱券,柱头有少量装饰纹样。顶面非传统三角形,而是呈火山锥形,独具特色,因此如今校史馆中还专门保留了它的模型。 父辈们也喜欢在大礼堂前留影。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党校大礼堂都显得那么雄伟壮观 党校第二代大礼堂的整体照片暂缺,先以此图代替。我们三兄妹身后就是党校第二代大礼堂,它不管怎么看,显然都不如原先第一代大礼堂雄伟壮观。 这是党校新校区第三代大礼堂的外观 新大礼堂的内部 坐在这里仿佛又找到了当年看电影的感觉。 在大礼堂外面合影 在大礼堂内部合影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1><ul><li><b><i>党校地标之二----图书馆</i></b></li></ul></h1> 党校图书馆也曾是让我们这些孩子们魂牵梦绕的地方。文革时期,孩子们无人管理,无人陪伴,大家甚至结伴到图书馆偷书传看,也成为一种乐趣。从小读书让我们早早就接受了文化的启蒙,养成良好的读书爱好和习惯,难怪后来童伴中有许多人成为人民教师、新闻工作者。 党校图书馆全景 <p class="ql-block">这天正好是星期日,党校工作人员放假,但我们有幸遇到了省委党校图书馆的美女馆长柳丹枫,她热情地带我们全程参观了党校图书馆。据介绍,党校图书馆大楼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中外文书刊藏书近60万册,名列全国党校系统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评估前茅,获全国党校系统“先进图书馆”称号。这座新图书馆是柳馆长带领团队专门设计和建设的,装饰精美,环境优雅,图书丰富,设施齐全,是我在福州市所见到最好的图书馆了,成为党校新校区的视觉中心。</p> 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柳馆长是一位有才华、有品味、有气质的美女。我与柳馆长深入交流了向党校图书馆捐赠父辈留下的经典书籍资料的想法,得到了她的支持。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精美的经典著作,也是我们父辈给我们留下的传家宝。 <p class="ql-block">福州最美的图书馆,现代、精致、典雅、丰盈而厚重,每个角落都透出宁静、清新的气息。</p> 从小就爱读书的孩子,现在依然喜欢读书。 感谢柳馆长的热烈接待和细致讲解 大家和柳馆长一起在图书馆里合影留念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1><ul><li><b><i>党校地标之三-----游泳池</i></b></li></ul></h1> <p class="ql-block">党校游泳池之所以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因为老党校的游泳池完全是党校教职员工和家属们(包括孩子们)一起亲手建造起来的,这在当时的省直机关大院里还是很稀罕的。原来党校只有一个池塘,由于池水不太流通,所以又黑又脏,但很多孩子还在里面游泳、钓鱼。大约是1964年,党校在池塘边上自己动手建起了一个不太标准的游泳池,成了大人孩子们休闲活动、锻炼身体的好去处,几乎每个党校的孩子(无论男孩女孩)都在这个游泳池里学会了游泳,男孩要是在里边能游上七八圈就敢去渡西河了,直至今日很多童伴退休后仍在坚持游泳健身,全靠当年学来的功底。</p> <p class="ql-block">虽然这是一张发黄的老相片,但也丝毫掩饰不住当年少女纯真的美,身后就是老党校游泳池。</p> <p class="ql-block">如今党校健身馆中的游泳池</p> 党校健身馆,各种设施一应俱全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1><ul><li><b><i>甜蜜的记忆</i></b></li></ul></h1> <p class="ql-block">我们这一代孩子基本上都生长在党校大院里,那里的一房一屋,一草一木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从50年代到文革开始之前,大院里过着宁静而幸福的日子。那时,尽管我们生活得不像今天这般富裕,但我们的游戏还是很多的。最喜欢玩的是捉迷藏、打豆子枪、掏鸟窝。在一个个快乐的日子里,天空是那么晴朗,阳光是那么灿烂,在浓浓的树荫下面,几个孩子在一起扮演“官兵抓土匪”(实际上就是一种捉迷藏游戏),谁都愿意当“官兵”,不愿意当“土匪”,因为“土匪”被抓到了要挨打,而“官兵”却总是胜利者。</p><p class="ql-block">党校院子里长着几棵“豆子”树,春天时树上结满了小豆豆,我们把它摘下来,一粒粒地塞进我们用竹子自制的“豆子枪”里,噼噼叭叭地打着,有趣极了。我们还自制了连发枪,安上了“梭子”,玩起来就更带劲了。没有豆子的时候,我们就把草纸弄湿了,撕成一个个小团,塞进枪里,照样打它个天昏地暗。孩子们天真地在一起玩耍,也从中学会了爱、学会了体贴、学会了关心和珍惜,这是我们这代人终身的财富。我们这些孩子身上金子一般的品格和性情,就是在童年时养成的。</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在道山路旧党校大院里的唯一一张照片,请忽略照片中的这个孩子,好好回忆一下脚下的操场和身后的楼房吧,这是第一个党校大院,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大多都出生在这里。</p> 你还记得老党校办公楼前大道边上的那排老白桦树吗?它见证了党校的所有变迁和悲欢离合,如今已树老杆粗皮糙,但生命力依然旺盛,成为老党校唯一留下的记忆了。 党校大院的孩子从小就有几乎同样的经历:幼儿园都在党校托儿所和儿童学园,小学在乌山,中学大部分到了福二中。在文革期间自己孩子们分群玩耍,50年代初期出生的是大啰啰,大约有十几个;54~56年出生的是中啰啰,大约有三四十人;57以后~62年是小啰啰,大约有二十余人。70年代左右大部分都下放各地了,离开党校大院,但很多孩子还是会经常回到党校大院找小伙伴玩。 <p class="ql-block">这是1969年9月,一群当年15岁的党校帅小伙子(中啰啰),在离开党校即将分别之时,专门合影留念。你还能叫得出他们的名字吗?</p> <p class="ql-block">这是1975年党校的一群美女合影,朴实无华,端庄大气,鲜美动人。</p> 文革期间党校除了田地,几乎都是果树,一年四季都会有吃不完的水果,那个年代的孩子连花、草都是儿时的美味佳肴,贪恋吸着花颈部的花蜜。15/16楼的西面有条小河,对岸是农民的菜园,也是小啰啰们经常光顾的地方,偷吃甜爪、菜瓜、地瓜、甘蔗…,夏季把小河堵上抓鱼,抓田鼠,烤地瓜,经常在河塘里布钩吊鱼。儿童的时候玩的最开心的还是上树摘豆子,用竹子自做成连发的豆子枪,分成两国,打的不亦乐乎。几乎每个男孩都会做弹弓在院里打鸟,个个都是神枪手,神气的很! <p class="ql-block">这是老党校最后被拆掉的11号楼。随着它的拆除,我们对老党校像貌的记忆仿佛也被抹平了,大家心里都有种说不出的惆怅、不舍和怀念。</p> 如今我们也渐渐的老去,大家都退休了。但我们依然旧情不忘,友谊常青,时常能聚在一起,回忆童年的美好时光,这就是最可贵的童真友谊。 这是今天最年轻的一位大妈了,也感谢她的接待和引导。 参观结束后,我们在党校食堂蹭了一顿晚饭,回味一下当年吃食堂的感觉。 <h1><b>党校虽已远行他方,但我心仍然牵挂,我情仍然相偎!</b></h1><p class="ql-block"><br></p> 编后附记:本文有许多照片是同行的兄弟姐妹提供的,文中也引用了一些发小和其他人士的回忆文稿,没有一一具名,特此深表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