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扎染起源<br> 随着孩子们年龄增长,他们对环境中的新物品充满了好奇,同时区域的材料更加丰富了。根据主题《春天里》在区域中投放了新材料:蜡染、旧布,绳子和手套,孩子们很兴奋,自主进入区域,他们对新鲜物品特别有兴趣,迫不及待的想去操作,于是他们对这些“彩色液体瓶子”进行了探索... 1.初遇扎染<div>2.扎染小知识</div><div>3.感受扎染</div><div>4.初步设计</div><div>5.趣玩游戏</div><div>6.实地扎染意愿<br></div> 初步探索扎染<br> 第一天,老师通过个别孩子的区域活动,观察到很多孩子探头看他们操作,由于区域人数有限他们只能看了一会去其他区域活动,活动结束后,我询问其他孩子的想法,问他们是否想要参与他们的制作方法,孩子们一个个跃跃欲试,于是我通知家长们每人带一条棉制品的废旧布来园。而我在在材料方面也进行了逐步增加。 第二天:我先请区域活动操作过的孩子,上来清洗昨天的作品,和孩子解说这种方法是扎染。孩子们清洗了一次布,最后由我进行清洗了4、5次后,让孩子们观察了水的变化,其中曾梓妍小朋友摸了一下布对我说;老师我手上没有颜色了。(区域操作孩子的作品)。材料逐步增加 第二天,请区域操作过的孩子,清洗昨天的作品并且和孩子解说这种方法是扎染 扎染小知识:<br> 在进行集体扎染活动前,首先我让孩子初步感知了扎染的小知识:扎染,古老的纺织品染色工艺,她是用线、绳等对织物进行紧固的结、系捆、绑、缝扎、然后放在“染液中进行煮染”。由于扎结的外力作用,使得织物染色不均,拆除扎线后,织物上既可出现意想不到的花纹,这便是扎染。<br> 通过多媒体的介绍,孩子们欣赏了不同的扎染作品,神奇的双手下勾勒出美妙的图案,一瞬间,孩子们对扎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个个哇哇哇的叫着,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了扎染的活动中。<br> 为了让孩子们感受我国民间艺术的风采,感受扎染的图案美、激发幼儿对美的事物的关注和喜爱,我们开展了一场生动有趣,别具一格的扎染活动,让孩子们邂逅一场意外的美丽…… 三、感受扎染<br><div>扎染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孩子们都不会扎,有的会扎但是不够紧,这种情况出现后我又让孩子尝试了用绳子和橡皮圈自由扎或者合作进行。<br></div> <p class="ql-block">三、初步设计</p><p class="ql-block"> 通过多媒体的介绍,孩子们欣赏了不同的扎染作品,神奇的双手下勾勒出美妙的图案,一瞬间,孩子们对扎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个个哇哇哇的叫着。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了扎染的活动中。</p> <p class="ql-block">在第四、五天中,家长们和孩子进行了亲子交流互动并且合作清洗扎染布, 在耐心的等待后,孩子满怀期待与兴奋地解开自己的作品,当看到一件件纯白的废旧白布在自己的手中变成了一件件风格迥异、花样丰富作品时,孩子们兴奋无比,体验着成功的喜悦和快乐。</p>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审美经验的获得,是一种在审美范畴内感悟生命的能力和看待事物的新的方式和经验的获得,而这种直觉、想象、顿悟的感性思维方式有别于通过科学认知等领域的学习所发展起来的那种逻辑的、程序性的理性思维方式,只有三者相辅成,才能使幼儿整体地、要完关地理解。<br>幼儿在艺术活动中所呈现的是一种感性地对世界的把握,它主要包括想象、幻想、直觉、灵惑、猜测等方法,其特点是非逻辑的、无固定秩序和操作步骤的。 第六天,餐前谈话:你们准备把扎染布,拿过去做什么?或者它可以怎么玩?在交流中,孩子们有的说;遮脸当毛巾洗脸,要做娃娃的披风,有的说;当娃娃的被子,当面具剪2个洞,有的说;玩具火锅点燃当火苗,还有的说;扔到天上,啾掉下来。孩子们谈论很激烈而且想象力丰富。我请个别孩子玩了他说的玩法,接着我提议让他们围一个圆圈,玩丢手绢的游戏,没想到孩子们自己会唱这首歌曲,而且互玩的过程中他们表现很灵敏。由于时间的关系,游戏2次后结束。 经过这次的扎染活动,孩子提升了动手能力,初步理解了另一种扎染图案美,让孩子初步感知中国的非遗产物,而且其中与马恩琪妈妈交流中了意外得知马屿有蓝夹撷博物馆,接着我有个想法就是让家长们有空带孩子们一起感受一下扎染工艺的流程。实地体验活动中姜辰逸家全家总动员去了博物馆,他们家庭成员有了不同的感受。(专访表) 借用习近平主席的一段话:“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因此我去了一趟马屿蓝夹撷博物馆,果然体验了一把民间工艺精湛。<br> 最后我询问孩子以后是否愿意参加这样的艺术游戏,为了体现孩子意愿的落实性,我让孩子参与了一份意愿表。大部分孩子都是要参加,个别没来园的,没有参与。而我对孩子们扎染的成品的处理方式就是:保存孩子们的扎染作品,在中班或者大班后再进行一次扎染,前后进行对比。 <p class="ql-block">教师实地勘察</p> 扎染是“初心”,传统需传承,初心永远不会成为这个时期不需要的样子。 <br> “课程游戏化”我们都在反思寻找游戏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日活动也相应地增加了游戏的内容、扩大了游戏的范围,目的是想让幼儿在自由、自主的氛围中体验游戏的快乐,帮助他们在游戏中迸发创造的精神。但是,真正地理解“课程游戏化”精神,还需有更多的切入点。也需保持孩子在“前”,老师在“后”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