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7世纪中期已经发明制造了精密的机械传动的时钟,到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城市双职工家庭都会购置一只小闹钟,条件好的干部和赶时髦的人已经开始佩带手表,而广大农村地区却依旧过着“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的生活,时间是根据古代文学家张衡的地动仪原理,按阳光照射的位置来估计的,问时间不是问几点钟,而是问“太阳晒到那里了?”。学生上学不是早到就是迟到,农民出工依靠一家一户喊。夜晚天黑搞不清几点钟就经常有人出洋相,有同学半夜去上学,结果学校大门紧闭,只能靠在墙角坐到天亮。深秋村民要早起上山砍柴,有人摸黑进山睡了一觉天还没亮,心里嘀咕“这天这么黑呢”。那时只有机关、学校、车站才有难得一见的大钟。有一次舅舅、立成、洵云等在小东门医药公司附近的煤场做小工,下午我和立争给舅舅送开水去,休息时大家都不知道几点了,让我和立争去汽车站看看几点钟,那时我不知道怎么看钟,舅舅说:“你记住长针在几的位子,短针在几的位子就行了”,我和立争一路小跑到汽车站候车室,候车室中央墙上高高的挂着一个大圆钟,远远望去分不清那根是长针那根是短针,记了个大概,回到煤场时也讲不清楚到底是几点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约是1970年前后的一天,外婆兴奋地抱回一个大宝贝,这是上海中国钟厂生产的三五牌座钟。黄色的木质外壳,透明的玻璃钟面罩,银白色的钟面,黑色的数字和指针,看上去沉稳大气、古朴典雅。打开座钟前面的玻璃门,用钥匙插入钟面上的小孔中向右拧,可给钟上发条。上足一次发条可以走足15天,所以取名三五牌,标志为三个“5”。我心底佩服外婆的豪气和底气,在那个食不果腹的年代,外婆居然拿出45元钱去买这件奢侈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座钟放在大房间正中的桌子上,进房间就能见到。第一天晚上睡觉时非常新鲜,一直在听座钟“嗒、嗒、嗒....”的声音,和半点正点报的钟声,听完“铛、铛、铛....”八下钟声,就等着听九点的钟声,听着听着就睡着了。自从有了钟我再也不用担心上学迟到了,外婆家也变得热闹起来,经常有前后左右的邻居来问几点钟,同学也常到外婆家来喊我一起去学校,早晨村民也会来外婆家汇集,到时间一起去出工,外婆家成了生产队的义务报时点,邻居们的生活也渐渐变得规律有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浑厚洪亮的钟声给外婆撑足了面子,让村里人所羡慕,也获得村里人的尊重。</span></p><p class="ql-block"> 2021.8.1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