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我 ——示后人             祖武/文

晓晨

<p class="ql-block">  与人的出生相伴而生的,便是“自我”。虽然思想尚未产生,认识不曾开始,但自从以呱呱坠地的方式宣佈“自我”诞生以后,所有因饥饿或排泄所产生的“自需”、因惊吓或危险所产生的“自困”均会以号陶大哭来表达。这是“自我”的“人”对客观世界的试探,这一切均是“自发”状态下的“自在”行为,是生命賦于人的本能。</p><p class="ql-block"> 数月以后,在与“我”以外的“物”(客观世界)的所有遭遇的经验积累中,婴儿的表情由单一的哭泣逐渐变得丰富起来。得不到时的委屈,得到后的喜悦,蹬腿,乍手,甚至与亲人交流时的大笑。这些行为仍当属于“自发”状态下的“自在”行为,因为还是没有经过思考的。直至因撕扯玩具而遭到训斥大哭一场后,再次干了“坏事”,大人尚未训斥他(她),他却先自哭了起来,我们明显地感觉到他是要用哭来达到“自卫”的目的。这是婴儿经过体验观察和认识,大脑有了初始的思维与意识后产生的行为。自此,人便开始了认识“物”“我”,逐渐树立真正“自我”的,漫长的心理成长历程。</p><p class="ql-block"> 人建立“自我”的成长过程,就是由“自发”状态下的“自在”行为,逐渐进入“自觉”状态下的“自为”行为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自发状态是不考虑“物”只考虑“我”的状态,这种状态下的行为称为“自在”行为,是不受任何约束的行为,如果此行为侥幸与“物”的规律同步,则可行;而大多数情况下会被“物”撞得头破血流。</p><p class="ql-block"> “自觉”状态是对“物”的规律有所了解后,对“我”与“物”的关系有了认识,有了觉悟后的思维状态,这种意识状态下的行为必然是顺应客观规律的、成功率较高的行为,这便是“自为”的行为。</p><p class="ql-block"> 两对对立的“自我”状态我觉得很有意思。一是“自负”与“自卑”;一是“自信”与“自谦”。</p><p class="ql-block"> 自满、自大、自封、自恃、自傲、自吹基本都是“自负”的子项;而自亏、自渐、自垢、自馁则是“自卑”的姊妹。</p><p class="ql-block"> 那么自量、自重、自强、自新、自豪、自尊、自爱全是“自信”的表现;而自律、自责、自疚、自咎、自制、自纠、自裁则可归入“自谦”的范畴。</p><p class="ql-block"> 回忆一下,我们从幼儿开始,历少年、青年至中年的心理成长过程,基本上是在“自负”与“自卑”间来回折腾,顺利了便会趾高气扬,自傲自大自滿,甚至自吹自擂膨胀轻狂,一付天下舍我其谁的“自负”嘴脸;一但遇挫便垂头丧气,自惭形秽,自馁自亏,觉得自已无能到无地自容,这便是十分的“自卑”。其实这是“自我”在感受“客观”,是“我” 与“物”的不断碰撞。随着你学识的不断增长,阅历的不断扩展,无数次的失败与成功,无数次的教训与经验,自己选择了什么?自己学了什么?自已的长项是什么?自己的软肋是什么?在一个新的环境里,你能否速迅找准自己的位置?是在平衡中求进步?还是在斗争中谋利益?在“我”与“物”的交锋中逐渐懂得了了解“物”,熟悉“物”,掌握“物”,才能最终使“物”为“我”所用,使“我”与“物”的关系成为和谐的鱼水关系。</p><p class="ql-block"> 这时,我们的行为便会逐渐地表现为以自律、自责、自制、自纠等宁静致远的“自谦”行为为前提的,自量、自重、自强、自新、自豪、自尊、自爱的从容不迫的“自信”状态。至此,人便进入了“自觉”状态下的“自为”阶段。中国人说:成熟了。用我的家乡话说:老成了。</p><p class="ql-block"> 你老成了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写于辛丑疫控期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