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厨房的日光月影</p><p class="ql-block"> 吃大食堂的时候,我只有四五岁年纪,少不更事,还嘴馋贪吃。记得有一次在皇甫村西头南院里,热腾腾的白面馒头刚出甑笼,我竟然鬼使神差般伸手抓起一个,转身就跑,不料被母亲追上去,一巴掌打翻在地,馒头也失手滚落于尘埃之中。这一掌虽说打得不甚响亮,却触及了灵魂,打出了效果。我猜想母亲在动手的刹那间,也许有过犹豫,但还是忍不住出手了。这个巴掌既是对那个时代的命题所作出的回答,也是对我懂行止、守规矩的启蒙教育。这件事印象深刻而沉重,伴随一生。但那个馒头所提供的诱惑,所表达的雪白色、丰匀性、香气味、软绵感、温暖度,犹如火印烙在心上,呈现出焦灼的向往,雨浇不息,风拂不去。</p><p class="ql-block"> 久而久之,那个馒头所蕴含的形声香味触法,于我瞬间的感觉体验,渐次伸延为一种美好,一种享受,款慢演化为一种实修,一种追求,体现在居家生活中,便是对客厅、卧房和书斋的喜好,远不如厨房那么亲切有味,生动温暖。</p><p class="ql-block"> 孟子讲仁慈王道,提倡君子远庖厨。土木建造师们对此似有一鳞半爪的悟会,却又未得其真义,故在房屋布局上,厨房被排挤一隅,显得局促窘狭,束缚人心。这种设计理念的偏私,过度吝啬砖瓦泥士的做法,应归于建造者的强权所致,让人们无语、无奈、无助。这也给炊事之人出了难题,纵然有掌上高招,绾袖手段,也难免能力受限,本事打折,有劲使不上。既便身怀绝技也属枉然,无法随便心性地施展功夫,总有一种甩不开、抡不起的憋屈感。建造师们忽略了厨房炊事的重要性,仅凭想当然而为,这就欠了厨房一个公平,差了炊事一个道歉。</p><p class="ql-block"> 我的母亲经年累月于厨房操持一家人的三餐茶饭,背也驼了,头也白了,眼也花了。妻子步其后尘,在厨房跟进学样,于烟熏火燎中青春不在,胭脂失色。这种境况与夏尔丹的《厨房女仆》的形象如出一辙。母亲和妻子是家中的主人,也是厨房的仆人,她们左奉食,右执饮,家中老少承眷,何其辛劳之至。这是普天之下的母亲和妻子的生活原型,一生受尽苦累。</p><p class="ql-block"> 厨房虽处角落之所,规制小屈,但格局甚为高厚,关乎生命、生存与生活,事涉价值、意义与本质,主旨恢宏,这恐怕也是建造师始料未及的。厨房不邀宠,不争荣,不攀比,不傲视,默默地束广就狭,静静地以小见大,让米面油盐醤醋茶,连同鸡鸭鱼肉葱姜蒜,在青烟中飞扬,在热气中翻卷,在设变中成熟,绽放出绚烂之花,生长为精美之果。厨房越是纷杂忙碌,家庭越是宁静顺吉,厨房越是灯明火旺,家人越是出入平安。三餐的炉灶潜藏着悠远的历史景深和幸福的现实情状,以及家家户户共同的情感依赖,共同的物质形态,共同的行为逻辑,共同的欢笑根源。</p><p class="ql-block"> 我一向对厨房的德性敬畏有加,平凡、简朴、烟火气,世俗化,不论在何种情形下,从不抱怨,从不愤怒,也没有歇斯底里,更没有泪水涟涟。总是欣然接纳,总是坦诚相信,总是热情相待,总是温柔抚慰,带给家人的永远是欢笑,是歌声,是健康,是和睦,是阖家幸福,是人间的大爱。当然,也是曾经从我手中跌落的那个馒头。</p><p class="ql-block"> 厨房的动静虚实关系尤为奇拔,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年年月月日日,循环往复。动是沸点翻涌的激昂,恰如豪旷的葱爆羊肉,静是收敛呼吸的安然,好似文火慢炖的鸭肉莲菜羹。平时,厨房的油烟弥漫着,水蒸汽飘浮着,光影投射着,有—种跳跃感和不确定性,这种看似虚化的因素与可视见、可触摸、可塑造的实质性家常饭食关联度很高,与一屉灌汤包子,一碗清蒸鲈鱼,抑或一盘醋溜白菜、凉拌三丝,互相影响,彼此烘托,共同营造色香味形的整体效果。</p><p class="ql-block"> 厨房有两个生命体,一个是自然生长的生命体,芳香一缕出泥土。另一个是炊事再造的生命体,诱引不知肥胖身。两个生命体皆为上天所赐之物,是无等等之品,值得倍加珍惜。如果只是为果腹,消费粮食,犒赏饥肠,那精心烹制的姿色神韵就显多余。如果只是为发图片,一味逞工炫巧,则卡路里、蛋白质等价值全无。如果只是为解馋,满足口腹之欲,所谓膳食平衡便是空谈。如果只是为活着,胡吃海喝,打发年华,只能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蒙羞。厨房炊事作为肉身的供养地,精神的滋养所,有着更深刻,更复杂,更庄重的内涵和意义。</p><p class="ql-block"> 犹似交响奏鸣,锅碗瓢盆勺铲筷演奏的套曲,具有标题性,每道菜品各有名号,且名实相符,从不掺假。注重瞬间效果,是趁热吃的节奏,凉了难免差逊。五颜六色的蔬果,踏着季节的鼓点而来,不呆板,不灰黯。厚重的低音舒缓,清脆的高音嘹亮,每天的急管繁弦,钟吕之声,堪称夫妻的和谐乐曲,老少的协奏音籁,全家的欢乐颂歌。</p><p class="ql-block"> 犹似欢乐汇聚,清晨的朝霞送走勤劳和好心情,让希望的种子在阳光下生根发芽。夕阳西下,炊烟袅袅,让远方的游子、放学的孩子、下班的亲人,回归家中,回归亲情,回归夜的灯火。一家人围桌而座,释放外在的疲累,畅谈收获的喜悦,重整明天的信心。</p><p class="ql-block"> 犹似文明礼仪,厨房炊事是与自然与鬼神的对话,充满敬畏感。尊老爱幼是饮食之大道,有序有位。楚辞曰,献酬交错,礼仪卒度,即欢聚一堂时,连吃喝也自有严整规范,约定俗成,不可轻慢,更不能乱了章程法度。经历了熊熊炉火的熏陶和清冽泉水的洗礼,必然在衣食住行,婚丧嫁要,言谈举止,以及敬师崇道,讲信修睦,有所遵循,依规合矩。</p><p class="ql-block"> 这无疑是个摅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的地方,历史文化遗存,民族传统记忆,其实一直寄居于此,未曾远离。千百年前的食物标本,依然在厨房原样复活,有血有肉,有骨有筋,活泼泼地与人们说着唐宋风流,人物往事。</p><p class="ql-block"> 那一年,楚怀王遭秦国暗算致死,屈原劝楚襄王为怀王报仇血恨,不料反被流放沅湘,愁闷忧郁的屈原自沉于汨罗江。楚人伤悲,纷纷撑着小船,将竹筒装上米倒入江中,以救屈原。粽子就这样诞生了,并在民间演成风俗。每到端午节,家家包粽食粽,有甜、咸、肉、枣等各式各样,较之初创之时,更显丰富,只是少了些悲愤,多了些喜乐而己。如若在厨房做红烧肉,却又免不了吟诵苏轼的食猪肉诗: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柴头灶烟焰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苏轼这人不赖,能吃会做,还教人炊法,招人喜欢。念着苏轼的诗文,只消半晌功夫,红烧肉就端上桌了,糖香肉香一齐袭来,禁不住要垂涎三尺。还有张九龄的四喜丸子,寓意人生福禄寿喜,充溢着吉祥气。丁宝桢的宫保鸡丁,小酸小甜,稍有辣味却不猛,正好下饭。成都陈麻婆豆腐,集麻辣酥香嫩鲜烫于一体,淡黄中泛着红油,令人食欲大开。常熟的叫化鸡,入口肥嫩烂,可配葱白甜面醤,口味更佳。昔日的珍馐美馔,如今己成百姓家常。</p><p class="ql-block"> 每逢节假日或宴请客人,主人从菜市场采买回来,一头钻进厨房,系上围裙,写好菜谱。忙着择菜剥葱、淘米和面、切肉剁馅,开瓶倒酒,端盘盛果。一俟预备停当,内心不免有些忻忻得意,然后坐下来歇一歇,喘口气,呷口茶。炊事这个活儿,急不得,也慢不得,须恰到好处,要掌控时间。此外诸如火候、刀工、油温、佐料、调味品、色流变、组合体等样样重要,务必面面俱到才是。这既是秘诀所在,也是经验之谈。眼看时辰己到,但见主人家麻利地支锅开火,用尽炒、炸、溜、炖、烩、蒸、煮等系列烹饪手法,左挑右选,上腾下挪,仿佛有一股气势流布,俨然有一种力量导引,带动着眼球凝视,带动着鼻息嗅味,带动着双耳聆听,带动着腰肢旋转,能看见沁出的汗珠,能听见骨节的响声,手指和肘部在空中忽而滞缓,忽而畅顺,甚至连每一根神经都兴奋不己,不由地让人想起关公耍大刀和公孙大娘舞剑,何其卓荤超伦。入锅、出锅,端起、放下,转眼间,桌上已八盘八碟,有凉有热,遂招呼大家入席坐定,在一片惊羡之中,主人开启了祝福程式,提议为健康为幸福干杯。</p><p class="ql-block"> 透过厨房的窗户,可以看见蔚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风儿吹向脸颊和发际,柔情万种,让人舒舒服服的,从中可得窥寒热消长。枝丫泛着青色,几只小鸟蹦蹦跳跳,叽叽喳喳,像是在谈情说爱,也不避人。此情此景,似乎预示着春天己经来临。</p><p class="ql-block"> 是的,厨房是感知外部世界的一扇窗。春回大地,一畦春韭绿,正是炒盘第一刀,包饺头一茬的时候,让一家人感受春暖花开的意趣。夏天苦热难耐,竹风荷雨中,适宜在厨房煮绿豆粥,拌凉面、凉粉、清炒苦瓜,用来解暑,以保安康。菊留秋色,羔羊蟹螯正肥,黄鸡白酒,何其丰盛。秋收季节厨房的色彩美不胜收,仿佛整个秋天都涌了进来。冬令进补,涮火锅、煲瓦罐、炖菌菇,热热乎乎地全派上了用场,可补当年亏空的精血,可养来年奋进的威风。厨房的四季轮回,上契天心,下合人意,在日月的光照下,在家人的簇拥中,与时偕行,不疾不徐。</p><p class="ql-block"> 厨房的炊事活动体现了知与行的有机统一,反映了心与手的协调配合,它是生活方式,也是生存方式。眼目下的厨房,都是内心熟悉的觉知,任由手到擒来。柴禾点燃的灶火,袅袅的炊烟,油菜籽土榨油,瓜棚豆架下的菜蔬,小河里的鱼虾,放养的鸡鸭,鏊子上摊的煎饼,锅里熬的粥,每一样的品性,每一次的搭配,每一顿的组合,都经过前思后想,体现知行合一,充满诗情画意,虽繁复,却高级。</p><p class="ql-block"> 身居厨房,有一顿丰盛的餐饮,固然需要技艺和经验,但更需要情感的投入和折射。拿手的活儿只能在日常炊事中展示体现,在细微之间揣摩体味,在人与物之间产生情感的交流沟通,先把自己感动了,再进行冷热处理,色泽搭配,咸淡调和,然后去打动更多的人。倾情奉献于每一餐、每一锅、每一碗、每一盘,力图呈献专业的实质性内涵,表达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打造炊事文化的艺术性倾向,展现具象生活的趣味性特质。这便是情怀所系,便是造诣所在。</p><p class="ql-block"> 一般而言, 由炊事而诞生的不尽联想,都是大脑在瞬间完成的,属于高频扫描成像。脑与手的默契奇巧独特,这种绝妙的感应,好似最佳的约定,一拍即合,犹如天与地默契、日与月默契、云与风默契,山与水默契,自自然然的,和和顺顺的。</p><p class="ql-block"> 善于炊事的人,既有对历史的深度洞察,又有对未来的敏感捕捉,且擅长上溯事物的本源和底层逻辑,并在内心大致演化出此事物变化方向或终极形态,并通过物化的形态表述或实践出来,这个过程充满神奇,而成果必定是可预见的美好。</p><p class="ql-block"> 所谓饮食文化,说白了,就是杯盘交错、吃吃喝喝那一套,追求口舌之欲和肚腹之欢。我曾建议将饮食文化改为炊事文化,厨房炊事不同于饮食,前者旨在动手,是敬事劳作,后者意在张嘴,是持粱齿肥。更重要的是,炊事具有创新精神、工匠风骨和艺术品味,这点饮食难以企及。炊事也与地域、气候、民族、消费、民俗乃至经济、社会等密切相关,炊事文化可以理解成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当炊事成为一种自觉的风尚、成为全民文化的时候,大众的聪明睿智就不再遥不可及。</p><p class="ql-block"> 炊事文化中,也有不可思议的事,做饭居然会上瘾,这真是一个谜。这个瘾,兼具精神与行为两端。能够成瘾的,必于身体需求或精神依赖有关。一日三餐便是难以戒除的瘾,到饭点就饿,既使没有正餐,也要用点心稳住心神才是,否则便浑身不自在。如果有一碗粥,一钵汤,一口馍,最好不过,好歹要吃了它。还有烟瘾、酒瘾、毒瘾等等。比如西红柿炒鸡蛋,吃了几十年竟然没有厌足的时候,这道菜于面条、大饼、馒头、米饭,都是绝配。卤牛肉也是一个易感的饮食品种,会令人时时想起熟而不糊,透而不焦,香劲浓郁,嚼咽厚鲜的美味,体现长情的依赖与不舍的追慕,既是一种爱,也是一种瘾。我曾自创一款西葫芦油醋面条,有其特色。先将西葫芦切丝炒出本味,捣好的蒜泥用香醋漫过,淋上八分热的菜籽油,蒜泥和香醋便是熟的,这叫油醋,味道好极了。然后捞出面条,将西葫芦丝拌上,再把油醋淋上两调羹。单说这碗面的好处,不仅有绿色的质地,还有爽逸的口感,吃了还想吃,极易上瘾。</p><p class="ql-block"> 我爱厨房,却又对厨房心存忧惴,一来害怕空巢厨房,我挨过饿,最怕食物短缺,厨房无粮,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二来耽心逃避厨房,眼下外卖风行,渐成时尚,倘无人下厨,必将埋下懒惰和弱智的伏笔。有时转念又想,在一个锦绣的年代,我的这点小纠结,未免多余,且作杞人忧天、庸人自扰一笑了之。</p><p class="ql-block"> 此刻,我又想起那个被打落于尘埃中的馒头,世俗生活原本就是这个样子,接着地气,沾着土尘,垢净看心,粗淡何妨,只要温暖和香甜犹存,便是晴天好日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