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梁艳 </p><p class="ql-block">朗诵:巢红波 </p><p class="ql-block">配乐作曲:张乐萍 </p><p class="ql-block">录音制作:涂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周末清晨,我被手机的微信声惊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揉揉朦胧的睡眼,眯着眼,才七点。毫不知趣的手机界面,弹出了“疯狂乐乐”的讯息。我缓了两秒,手指自动快速地按屏,一首完整的歌曲作品,闪现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面还有一段微信留言,湖南腔式的普通话,有些喜感的中年男音说道:“小梁,感谢你对我的电话采访,我其实就是一个普通的音乐人,只是幸福地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情。我心中的那首作品终于完成了,这个作品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我觉得你能准确理解我的歌曲,在此与你分享,但怕打扰你的美梦,就缓了两小时才给你发微信,麻烦你看完后,与我分享你对歌词的理解与感受,非常感谢!另外,巴里坤这里气候宜人,夏天在这里很舒服,只是早晚天气有点凉。景色非常美,以后你有空一定要过来走走,记得来时,你可要唱着我这首歌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的眼泪快速滑落,“啪、啪”轻而脆,砸在冰冷的手机屏幕上,溅开出几朵“花”来。我酸楚地鼻塞着,嘴角露出苦甜的微笑,内心受到的震撼,早已将睡意消逝得无影无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个“疯狂乐乐”,并不年轻,属于我父亲那一辈的人,他就是长沙电视台音乐制作人、作曲家张乐萍老师。在业内,由于他行事作风比较低调,使得他歌红人不红,知道他的人并不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创作的歌曲,登过中国各大舞台,还是春晚舞台上的红歌。不论何种风格的歌曲,经他创作出来的佳品,不在少数。诸如:《滴溜溜的翠》、《如果有一天我们再相见》、《泱泱洞庭湖》、《走凤凰》等歌曲,由宋祖英、杨洪基等歌唱家来演唱,曾经一度活跃在电视荧幕上,被人们广为传唱。他的有些作品,还被编写进教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实,我并没有与张乐萍老师见过面,每次都是在电话或者微信中,与他沟通。结识张乐萍老师,也是通过他的干女儿、我的一个好朋友认识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是去年的九月份,那时候的张乐萍老师,已经是糖尿病的重度患者,双目只有 0.01 的视力,几乎失明。当时,他得知我是一个文科生,有过一些诗歌创作的经验。他便主动与我用语音交流歌词创作的心得,并征求我对他歌词的修改意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的言语间,丝毫没有流露出半点病人的消极情绪,相反,他积极、开朗,幽默地称自己是个老小孩儿,给自己起了一个时髦的网名——“疯狂乐乐”,同时,他还宽慰我的心,让我别把他当病人看待。他那一口浓郁的湖南腔,将普通话扭曲得有些滑稽,使我半喜半涩,有些词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乐萍老师得知我想电话采访他,他快乐得像个孩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天,他打开话匣,回忆了许多的往事,幽默风趣的言语中,也有许多哽咽之处。我明白,电话的那一头,手有些颤抖,眼眶有些湿润。我清楚,所以我静静地听着,只是在陷入片刻沉思之后,我再开启下一个愉快的话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出生在湖南、成长在新疆的张乐萍老师,家庭在农村,并不富裕,少时在巴里坤当过兵。由于从小热爱音乐,自学成了一名拉二胡的好手。在部队里,擅长音乐的他,很快被部队文艺演出队所吸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部队火热的生活,深深地吸引着他。在这个时期里,他勤奋创作,发表了处女作《生活的歌》。他的创作事迹,还曾被《部队战胜报》和《新疆日报》较大篇幅报道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2年年底,他在退伍后,凭借自己的音乐才能,很快被广播电视部门录用,担任音乐编辑一职。从此,他便每天与音乐打着交道,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音乐工作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进一步实现自己的音乐梦想,酷爱音乐的天性,使他在音乐之路上,无暇驻足观景。于是,他背着一把二胡,带着身上仅有的几百元钱,走南闯北,到省城、到北京,求学技艺,增长见识。幸而有贵人相助,拜在名师门下,学习音乐创作。半个学徒半个工,他执意要在老师家中做些杂工,回报老师恩情,踏实学习,踏实做人,踏实成才。这一段求学的经历,也许与许多已成气候的艺术家们一样,都是一笔用自己勤奋的汗水铸造出来的宝贵财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多年的艰难求学历程,使张乐萍老师深深感悟到:“创作的源泉,源自于酸甜苦辣的生活。曲折和磨难的人生经历,蕴藏着作曲家最高的创作技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0多年过去了,当张乐萍老师讲述起这段往事时,语气十分坚定,他表示自己的选择并没有错,并不后悔吃过的苦,受过的难,至少这几十年所做的工作,他内心是喜欢的、是无悔的,直至目前双目几乎失明的状态下,他仍旧初心未改,一直坚持着音乐的创作,从未间断。没有任何事情,任何理由,能改变他创作的初心。是的,哪怕是失明的屏障,同样也被他打破。黑暗的世界,其实并不可怕,只要有一点点微弱的光亮,他便会一直追寻着自己的音乐之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发表处女作至今,张乐萍老师在各种音乐刊物和各大媒体发表演唱音乐作品,多达八百余件,其中,获奖作品就有九十二件,他还为多部影视作品作曲,他创作的小提琴独奏曲《天山情思》和民乐合奏曲《挑担茶叶上北京变奏曲》、女子吹打乐《擂茶》等乐曲,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近十多年来,还为他人配器制作了大量的歌曲伴奏和舞蹈音乐,并获得各种奖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92年7月,湖南省歌舞剧院为他举办了“个人作品音乐会”;1997年教师节,家乡的教育部门和教育电视台,破例为他这个业余教师举办了“张乐萍学生音乐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自从视力极速下降以来,张乐萍老师反而更加积极于音乐创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在电话里用调侃的语气,说道:“我害怕自己哪天会突然离世,如果自己心中的歌曲还未写完,那将是我这辈子最遗憾的事情!”听完这话,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是的,现阶段的张乐萍老师正在与生命赛跑。看不见、写不了,他就用口述的方式表述灵感,由于记谱是门专业性特强的工作,修修改改、反反复复,一般人干不了这活儿,再加上他那坚毅的性格,又不愿麻烦他人,这种繁琐的工作,就只能落在他那事务缠身的妻子肩上。于是,创作的难度加大、时间拉长,他经常感叹,原来一天做的事,现在需要两个月才能完成。许多次张乐萍老师都着急上火,加重病情。我的朋友得知这种情况,便找到了我。其实,我也不懂音乐,只能在歌词记录与修改方面,帮下小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乐萍老师的睡眠时间很少,夜深人静的时候,也许是他思想活跃、灵感迸发的时刻。灵感有时会昙花一现,这让张乐萍老师感到为难,毕竟妻子是正常人,需要休息,无法时刻跟上他的步伐。因此,在漆黑的世界里,他偷偷开始训练起自己的记忆力。有时半夜灵感出现,迸发出来的主题音乐,在他大脑里要反复记忆成百上千遍,才能在第二天,准确无误地表述给到他的妻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他人记谱,其实是很难准确表达作者本人的意愿,尤其是多声部音乐。所以,等到曲子完全成型时,张乐萍老师还要再找机会,请音乐界朋友来家里,用琴弹奏,以便试听。在歌词方面,他也是与妻子核对过多遍,再用电子档的形式,发至我的微信,并用语音给我解释:他所用的一些关键字词的缘由,及他的歌曲要表达的思想。有时还会在语音里,与我斟酌字词。说到开心之处,他就像个孩子一般,爽朗大笑开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我被他那艰难的创作所震惊时,他却乐观地对我调侃起自己:“在巴洛克时期,德国有两位伟大的古典主义音乐大师:巴赫和亨德尔。他们在晚年时,都成了盲人。看来,老天是有意栽培我成大师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与张乐萍老师的交谈,是阳光的、轻松的、自由的,可以直言不讳的。他的内心,就是他歌曲创作的最好源泉,而且是一个快乐的源泉,这使得他的作品呈现出来的曲风,或轻松愉快、或气势磅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创作有根,生活便是肥沃的土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次受邀创作不同地域曲风的歌曲,张乐萍老师都会亲自去当地体验生活。与他交流创作心得时,他总是强调:艺术是相通的,不管是文学也好,乐曲也好,都需要极强的创造力。但这创造力并非凭空想象,需要积累生活阅历与体悟,将生活体验提炼出精华,再用艺术的手法,准确表达出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曾在电话里,张乐萍老师讲述了他之前去实地体验生活时,收集到的一些现实素材。许多感人的歌曲题材,正是来源于生活中的一些苦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个物资匮乏的湖区农村的真实故事。一个投河自尽的母亲,被人打捞上来时,其冰凉冷硬的尸体,除了遮羞的一条内裤以外,一丝不挂。而河边的地面上,却放着一堆叠得整整齐齐的衣物。原因是当地的农村有一种说法,从死人身上扒下来的衣服,改小,给小孩子穿,不吉利。而那位贫穷的母亲,家中还有几个没衣穿的可怜孩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一个故事,张乐萍老师也许说过多次,但当他再向我讲述时,声音仍旧有点哽咽、情绪有点激动。我默不作声,心里暗暗敬佩着这位老师。是的,作为一位人民的艺术家,他是有这种权利代表苦难人们,用音乐的形式向社会发声的。他的格局是高大的,是令人崇敬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于是,《妈妈的月亮》、《大苗山母亲》、《洞庭忧乐》、《让生命之花迎风开放》、《我的西藏》等一首首脍炙人口、感人肺腑的佳作,在他对生活细细的体悟之中,酝酿而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年的夏天,视力仍旧没有好转的张乐萍老师,执意一人,又前往新疆的巴里坤旧地,就在他当年当兵的地方,住了三个多月,这是他连续三年来到那里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里的温差特别大,早晚棉衣、中午单衫。他给我发了微信,特别开心地告诉我,他终于在有生之年回去了,那里有他的故人,有他依恋的第二故土。他感觉那里还像以前那样亲切,虽然与其他城市相比,有些落后,但那里的风土美、人情更美。他想用音乐,把那里推向世界,让更多的人认识那里、了解那里。他希望在自己的岁月里,能为那里尽一点绵薄之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来,《我的心儿甜醉了》和《巴里坤的姑娘玛依拉》两首歌曲,就在短暂的时间里,以欢乐幸福的曲调、新疆曲风的形式,被呈现出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看着那份写得歪歪扭扭、难以辨认的曲单,试着清唱了多遍,巴里坤湖的美景深深地映在了我的心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歌曲是甜的,是美的,然而,我却哭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者简介:</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梁艳,当代青年女作家、诗人。目前获得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期刊《精短小说》签约作家、21世纪出版公司签约作家、大地英豪电影公司签约编剧、华夏精短文学学会北京分会副会长和签约作家、《作家文苑报》特约记者和签约作家、《作家前线》公众平台签约作家和签约诗人等资历。她的多篇旅游软文被多家媒体发表,被澳大利亚、新西兰、奥地利等国家旅游局授予了“旅游专家”的殊荣。</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她的主要文学作品有:当代长篇文学小说《香水桥影》,被《今日作家文丛》列入书单,被国家级出版社出版;中篇古典玄幻小说《水泽缘如意》;诗歌集《乙木馨苑》等,被中国多家报社、出版社、网站等媒体发表,并在中国文学赛事中多次获奖。</span></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