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博物馆印象

冬日暖阳

<p class="ql-block">“最美的建筑,建筑在时间之上。”—贝聿铭</p> <p class="ql-block"><b>  金秋十月我们参观了苏州博物馆和苏州博物馆西馆,先不说展品,就建筑本身便很值得观赏。</b></p><p class="ql-block"><b> 先说本馆:苏州博物馆成立于1960年,馆址在太平天国忠王府的一片古建筑内。1999年苏州市政府邀请世界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2006年10月6日,苏州博物馆新馆建成开放。整体建筑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修旧如旧”的忠王府古建筑,从而使苏州博物馆新馆成为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nbsp;为国家一级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b>博物馆西门入口。疫情期间,观展要在网上提前预约,精确到几点,提前半小时都不让进入,还要看行程码。</b></p> <p class="ql-block"><b>大厅中有设计者贝律铭简介</b></p> <p class="ql-block"><b>贝律铭设计的世界各地主要建筑</b></p> <p class="ql-block"><b>屋顶上立体几何形体的玻璃天窗设计独特。能最大限度地把自然光线引入到室内,又不至于阳光太强烈,还极有艺术感</b></p> <p class="ql-block"><b>中央庭院的一池碧水映衬着湖心亭,廊桥,枯石山水等景观建筑,简直是整个博物馆的灵魂,从每个角度看过去都构成一幅美轮美奂的山水画。</b></p> <p class="ql-block"><b>我们观看展览前、后,来回在这里拍照,流连忘返,直到华灯初上</b></p> <p class="ql-block"><b>世界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亲自操刀,设计了结合古代苏式建筑特色,现代建筑风格,山水园林三者于一体的苏州博物馆新馆。顿时让苏博成为了博物馆中的网红</b></p> <p class="ql-block"><b>庭院中桂花正盛开,香气扑鼻</b></p> <p class="ql-block"><b>各展室相连走廊及忠王府各小庭院中山石花草布局极具江南特色</b></p> <p class="ql-block"><b>忠王府中还有一株明代书画家文徵明亲手种植的紫藤,已有近5百年树龄,更增加了博物馆的古文化氛围</b></p> <p class="ql-block"><b>再看苏州博物馆西馆。(第二天去的,观展要3个小时以上)</b></p><p class="ql-block"><b>苏州博物馆西馆是苏州博物馆设立的分馆,位于苏州高新区狮山广场。于2021年9月24日首次公开亮相。</b></p> <p class="ql-block"><b>苏州博物馆西馆由世界排名第5的建筑事务所德国GMP设计,整座博物馆由10个“盒子”和玻璃廊道交错组成,总面积达4.8万平米,展陈面积是本馆的4倍。苏博西馆建筑外立面和内部墙体选用葡萄牙灰石材,自然独特的纹理,扎实稳定的材质,使得场馆外观轻奢有度、气韵十足。</b></p> <p class="ql-block"><b>一楼大厅</b></p> <p class="ql-block"><b>内部各楼间由廊道相连</b></p> <p class="ql-block"><b>展室内的结构门窗都是江南民居元素</b></p> <p class="ql-block"><b>  苏州博物馆馆藏文物4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865件/套,二级文物1188件/套,三级文物32295件/套,尤以历年考古出土文物、明清书画、工艺品见长。</b></p><p class="ql-block"><b> 展品太多,这里只介绍几件镇馆之宝</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镇馆之宝:宋银杏木彩绘四大天王像内函和真珠舍利宝幢</b></p><p class="ql-block"><b> 1978年4月12日,三个顽童登上岌岌可危的瑞光古塔掏鸟蛋时,在宝塔的第三层意外发现了一个长达一米多的黑乎乎的木头盒子。闻讯而来的专家打开黑色外盒,顿时为当时的发现所震惊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黑色外盒内就是彩色的银杏木彩绘四大天王像内函!内函用银杏木制成,为五节正方形套叠式。在它内壁书有“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四月十八日记”字样,外壁画有彩绘四天王像,为罕见的宋画精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仅仅盒子就是镇馆之宝了,可以想见里面的宝物有多重要。</b></p><p class="ql-block"><b> 果然不负众望,打开内函后,一件绝世精品呈现在众人眼前,这就是:宋代真珠舍利宝幢。</b></p><p class="ql-block"><b> 宝幢通高122.6厘米,选材极其奢华,制作者根据佛教中所说的世间“七宝”,选取名贵的水晶、玛瑙、琥珀、珍珠、檀香木、金、银等材料,装饰的珍珠就有近4万颗,而塔刹顶部是一颗直径3.4厘米的水晶宝珠,宝珠两侧以银丝挽出火焰造型,意示“佛光普照”。幢内置一乳青色葫芦小瓶,瓶内藏舍利九颗。</b></p><p class="ql-block"><b> 另外制作工艺更是极其考究,运用了玉石雕刻、金银丝编制、金银皮雕刻、檀香木雕、水晶雕、漆雕、描金、穿珠、古彩绘等十多种特种工艺技法精心制作,雕刻的17尊檀香木雕的神像更见功力,每尊佛像高不足10厘米,雕刻难度极大,天王的威严神态、天女的婀娜多姿、力士的嗔怒神情、佛祖的静穆庄严,均被雕刻得出神入化,可谓巧夺天工,精美绝世。</b></p> <p class="ql-block"><b>精美的底座</b></p> <p class="ql-block"><b>  镇馆之宝:五代-秘色瓷莲花碗</b></p><p class="ql-block"><b> 唐代诗人陆龟蒙曾经写过一首诗,名叫《秘色越器》,在这首诗中,描述了当时极为罕见的皇家御用瓷器秘色青瓷:</b></p><p class="ql-block"><b>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b></p><p class="ql-block"><b> 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b></p><p class="ql-block"><b> 可惜,后来随着战乱,秘色瓷连同秘色瓷的制作方法全部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后来者想要一探秘色瓷真相,貌似已经不可能了。但是转机奇迹一般地出现了。。。</b></p><p class="ql-block"><b> 1957年3月30日,苏州虎丘塔迎来又一次的维修,当工人给一个地基浇灌水泥时却发现怎么灌都灌不满,于是好奇之下,挖了一铲子,结果这一挖,就发现了虎丘塔下面的很多文物,包括这件青瓷碗。当时谁也没想到,这只看上去很普通的青瓷碗就是传说中的秘色瓷呢?</b></p><p class="ql-block"><b>直到1987年,陕西法门寺封闭千年的地宫现世,出土了唐代皇帝送给法门寺的秘色瓷套装,还有当时的清单,这才真相大白。</b></p><p class="ql-block"><b> 苏博馆藏的这件越窑秘色青瓷莲花碗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莲花碗,一部分是盏托。</b></p><p class="ql-block"><b> 碗为直口深腹圈足,盏托形状如豆,盘口外翻,束腰,圈足外撇。碗身外壁、盏托盘面和圈足均饰重瓣莲花,如浅浮雕状凸起,构思巧妙,恰如一朵盛开的莲花。从露胎处可见瓷胎呈灰白色,细腻致密,颗粒均匀纯净。特别是它的釉色滋润内敛,呈现出玉一般的温润感,被认为是五代、北宋年间秘色瓷标准器。</b></p> <p class="ql-block"><b> 西馆地上一层陈列苏州历史,以城市、历史、人物三个层次来集中展示从三山岛旧石器时代起至1911年,前后一万年间,苏州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变迁。通史展厅共展出文物1200件/套。</b></p><p class="ql-block"><b> 西馆地上二层为苏作工艺馆,主要展示从宋元至现当代,前后一千年间的苏作精品。展览包含玉雕、竹刻、金属制作、民族乐器、桃花坞木版年画、苏式家具、香山帮营造技艺、苏绣等传统工艺,共展出文物900件/套,重点文物180件/套。西馆二层同时设置国际交流展区,首期展览“罗马:城市与帝国”将展出大英博物馆臻选馆藏古罗马文物总计267件/套,展期一年。</b></p><p class="ql-block"><b> 西馆地上三层聚焦苏州书画,展览主题贯通古今,以“苏州”为立足点,多维度展示苏州的书法、绘画艺术。</b></p><p class="ql-block"><b> 西馆地下一层关注儿童成长,专门设置了探索体验馆。</b></p><p class="ql-block"><b> 两馆展品太多,不可能面面俱到,</b><b style="font-size: 18px;">下面把一些特色展品做一介绍,不分本馆和西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先看象牙雕刻</b></p><p class="ql-block"><b> 苏州牙雕(包括地处江南的南京、嘉兴、杭州、扬州等地)历史悠久,唐宋时期已初步规模,并形成一定风格。苏州地区的工艺美术历史悠久,水平很高,技法多样,在明清时期达到高峰。</b></p><p class="ql-block"><b> 苏州牙雕总体风格典雅醇厚。艺人善于用隐起手法,在其隐起适应的面上施展技艺,形象生动,意境幽远,布局疏朗得当,给人以适静之感。其细节的处理非常纯熟,刀法一般采用流畅自如的浅浮雕、阴刻、圆雕、高浮雕,用刀有力简洁,打磨圆滑光亮。题材来源十分广泛,有人物、花草、鸟兽、山水、神话传说,追求意境的表现,明显受明清文人画的影响。</b></p> <p class="ql-block"><b>大型象牙雕“满堂佛”,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作品。其繁复精美已经不能用语言来表述了。 2017年开始中国禁止了象牙交易,因此牙雕技艺也成为绝响,今后只能在博物馆中领略其艺术魅力了。</b></p> <p class="ql-block"><b>再观赏明清时期的苏绣工艺,其精美程度只能用“叹为观止”来形容了,这些刺绣作品不知要耗费多少绣娘的精力!要知道那可是一针一针绣出来的呀,可不是现在的机器绣!</b></p> <p class="ql-block"><b>双面绣金丝猴,栩栩如生</b></p> <p class="ql-block"><b>清 缂丝《红楼梦》人物</b></p> <p class="ql-block"><b>旁边有缂丝工艺的动画演示,操作复杂,操作者手、足、眼的动作要高度配合,一丝一毫不能出错。</b></p> <p class="ql-block"><b>清 织锦</b></p> <p class="ql-block"><b>再浏览巧夺天工的苏作工艺</b></p><p class="ql-block"><b>《天工开物》有云:“良工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自宋以来,江南一带生活富庶,商业发达,文人雅士云集,这也造就了苏作精致高雅的审美情趣。玉作、家具、刺绣、织造、文玩、乐器等等门类众多。</b></p><p class="ql-block"><b>这件是蒋喜制青玉觚“气”,器型很大却又雕得极为薄透,点点斑纹好似流釉,十分灵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杨曦制和田籽玉“速写江南”,颇有江南水乡的韵味。</b></p> <p class="ql-block"><b>桑叶上的一对玉蚕(清朝)。几个月前曾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看到汉朝的鎏金铜蚕,可见养蚕和丝织业在我国的源远流长</b></p> <p class="ql-block"><b>琴鼓丝弦乐器小摆件,现代作品,由紫翡、青田石、玛瑙、碧玉、芙蓉石、金星石等多种材质制作而成。 苏州一直是民族乐器制作的重镇,其制作技艺历史悠久、门类齐全繁多、工艺精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我国上古三代之青铜器,论礼乐重器,当属中原地区铸造的为最好,但谈及兵器,最精良的莫过于吴越之地</b></p><p class="ql-block"><b> 先秦时期,长江下游吴越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于中原,在青铜器铸造方面,更是罕有大型重器,然而吴越青铜剑却为何独步天下?原因是和北方诸国军队以战车、骑兵、长兵器为主不同的是,吴越军队以舟楫、步兵、短兵器为主,这是南方水网密集的地理因素决定的。另一方面,当时吴越争霸,战争频繁,使得铸剑之风日盛,铸成干将、莫邪、湛卢、巨阙、纯钩、龙渊、太阿、工布、鱼肠等一批千古名剑。</b></p> <p class="ql-block"><b>  通常把“复合剑、剑首同心圆、菱形纹”称为吴越铸剑三绝。这三种工艺在秦汉就一度失传,直到近年来通过一些专家研究和试验,谜团才被逐渐解开。</b></p><p class="ql-block"><b> 复合剑剑体是由双金属复合铸造而成的,在剑的中脊可以看到一道明显的金属镶嵌痕迹,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色泽。这种剑是事先铸好剑脊后嵌铸在剑体中的,中脊和两侧采用了两种完全不同含量的合金。这么做并不是为了装饰,通过分析表明两侧的含锡量都高于中脊,含铅量甚微,使得合金硬度高而刃部能更为锋利。中脊的合金配比则刚好相反,使得金属硬度减弱、脆性降低,而韧性却大大提高,用这种方法铸造的复合剑既保证了两侧剑刃的锋利,又有效地增强了格斗中剑体中脊的抗震性能,从而使剑不易折断,达到了刚柔相济的效果。</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菱形暗格纹剑的剑体上均布满了很精美的菱形图案,如腐蚀不严重的话可以看到图案的线条是与剑基的青铜不一样的浅色金属,并与剑基铸为一体,而不是镶嵌的。现在研究认为这样的剑应是先铸出剑基,并留出菱形文饰的空槽,经修整后再注入熔点较低的高锡高铅合金,打磨后就形成了菱形暗纹,通过这种方法既提高了剑的装饰性,又起到了一定的防腐作用。</b></p> <p class="ql-block"><b>上图三把剑的说明</b></p> <p class="ql-block"><b>  苏博西馆镇馆之宝吴王余眛(mò)剑,上面铸有七十五字铭文,记载了吴国的三位国君:寿梦、余祭和余眛,三场战役:伐麻、伐荆楚、伐越之战,以及“兄终弟及”王位继承制,直接印证了《史记》中的记载,还修正了《春秋》中的史实错误。</b></p><p class="ql-block"><b> 春秋战国时期吴国尚武,民风强悍,因此铸剑技术也十分精良。</b></p> <p class="ql-block"><b>剑身上的铭文</b></p> <p class="ql-block"><b>上为春秋时期(公元前770–476年)的蟠虺纹戈,下为战国(公元前475–221年)时的圆涡纹戈</b></p> <p class="ql-block"><b>  国际展厅的“罗马:城市与帝国”展,有200多件展品,有大型石雕、工艺品、绘画以及金银币等,限于篇幅,这里展示6件。</b></p><p class="ql-block"><b> 这是很小但重要的一件—母狼育婴青铜雕像(公元前1世纪-公元1世纪 )。代表了罗马的起源。据说孪生兄弟罗慕路斯和雷慕斯由母狼喂养长大,后来兄弟俩建立了罗马城。此后,母狼和双胞胎的形象一直作为罗马的象征沿用至今。</b></p> <p class="ql-block"><b>罗马皇帝哈德良胸像,来自他的私人别墅。哈德良,罗马五贤帝之一,是一位博学多才的皇帝。</b></p> <p class="ql-block"><b>女性洗漱用品浮雕,公元170年,相当于中国汉朝时期,可见当时罗马的文明程度</b></p> <p class="ql-block"><b>埃及公元204年写在莎草纸上的售驴凭证:纪录了经费,驴的毛色,日期等。下面的大字是当事人签名。只有在埃及这样干燥的条件下才能经过1800多年保存下来。</b></p> <p class="ql-block"><b>公元一世纪的玻璃制品</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来自埃及的象形文字石碑,公元一世纪</b></p> <p class="ql-block"><b>还有家具展,历代书画展等,我们没顾上去参观。</b></p><p class="ql-block"><b>借一句书上看到的话作为结语:</b></p><p class="ql-block"><b>“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一处地方,能够让你在一瞬间既能见证到人类智慧的高级,也能让你惊见到人类生命的渺小,那这个地方,一定是博物馆。”</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