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圣母公墓——与不朽的灵魂相遇

大河向东边流

<p class="ql-block">2018年10月27日下午,我们前往莫斯科郊外新圣女公墓。</p> <p class="ql-block">在俄罗斯人的心中,新圣女公墓不是告别生命的地方,而是重新解读生命、净化灵魂的教堂。</p> <p class="ql-block">途中,莫斯科街景。</p> <p class="ql-block">列宁山上的莫斯科大学远景。</p><p class="ql-block">莫斯科大学,</p><p class="ql-block">曾是二十世纪初期和五十年代</p><p class="ql-block">无数中国青年向往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新圣女公墓,始建于16世纪。</p><p class="ql-block">起初是教会上层人物和贵族的安息之地,19世纪后成为俄罗斯著名知识分子和各界名流的最后归宿。</p><p class="ql-block">公墓占地7.5公顷,埋葬着2.6万多位名人。</p><p class="ql-block">这些曾经对俄罗斯历史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的世纪伟人都长眠与此。</p> <p class="ql-block">新圣女公墓,墓园开阔,小径幽静。</p><p class="ql-block">满园绿树花草,墓碑掩映其中,</p><p class="ql-block">宁静而凝重,</p><p class="ql-block">庄严而肃穆。</p><p class="ql-block">葬在这里的人们,</p><p class="ql-block">通过自己独特的墓碑,</p><p class="ql-block">向世人讲述着他们不同的生命故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俄罗斯,是一个英雄辈出群星闪耀的国度。</p><p class="ql-block">俄罗斯,也是一个崇尚与热爱英雄的国家。</p> <p class="ql-block">墓园传来嘹亮的号声和激越的鼓声。</p><p class="ql-block">这里正在进行对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活动。</p> <p class="ql-block">英俊挺拔的卫兵,持枪肃立。</p> <p class="ql-block">参加活动的人们,静静地矗立。</p> <p class="ql-block">胸佩各类勋章的老兵,依然受到俄罗斯人民的敬重。</p> <p class="ql-block">活动结束后,人们纷纷与老战士合影。</p> <p class="ql-block">新圣女公墓,</p><p class="ql-block">陈列了俄罗斯及前苏联的整个历史。</p><p class="ql-block">这里安葬的每一位,</p><p class="ql-block">都曾划破历史的星空,</p><p class="ql-block">熠熠发光。</p><p class="ql-block">每个墓碑都是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页。</p><p class="ql-block">公墓中各具特色的雕塑,</p><p class="ql-block">是整个俄罗斯雕塑艺术发展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我们终于见到了中国人民非常熟悉的苏联女英雄卓娅。</p><p class="ql-block">在苏联卫国战争中,18岁的卓娅勇敢地参加了游击队,在敌后与德国法西斯进行了殊死的战斗。在一次战斗中她不幸被捕,受尽酷刑,终坚贞不屈,英勇就义。</p><p class="ql-block">卓娅墓前,青铜的卓娅雕像,高昂着头,面对凶残的敌人,不屈不挠,表现出大义凛然的浩然正气,让前来瞻仰的人们不由而生敬重之情。</p> <p class="ql-block">舒拉及其母亲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的墓地,在卓娅墓的对面。</p><p class="ql-block">舒拉是卓娅的弟弟,在卓娅牺牲后,他们的母亲又把舒拉送到了反法西斯前线。</p><p class="ql-block">舒拉以坦 克指挥员的身份参加了战斗,获得了卫国战争一级勋章和红旗勋章。</p><p class="ql-block">德国法西斯是1945年5月投降,舒拉1945年3月牺牲在进军柏林的路上,倒在了黎明前。</p><p class="ql-block">他们的母亲用朴素的语言写下<span style="font-size:18px;">《卓娅和舒拉的故事》。这本书</span>回忆了他们姐弟成长的过程。一书曾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中国引起过强烈反响,激励着千千万万的热血青年投入到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去。</p> <p class="ql-block">墓碑上,年轻英俊的舒拉,身着戒装,望着你,纯净的眼光里带着一丝淡淡的忧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我们见到了奥斯特洛夫斯基。</p><p class="ql-block">墓碑上,他静静的斜靠在那里,眼睛凝视着前方,握紧拳头的右手放在书稿上,墓碑下是他的布琼尼骑兵军帽和马刀……</p> <p class="ql-block">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p><p class="ql-block">是前苏联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作家,坚强的布尔什维克战士。</p><p class="ql-block">1929年,奥斯特洛夫斯基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他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写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暴风雨所诞生的》两部长篇小说,被誉为用生命写作的人。</p><p class="ql-block">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影响了我国几代人。</p><p class="ql-block">1935年底,苏联政府授予他列宁勋章。1936年在莫斯科病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在家乡烈士墓前的一段独白,成为了千百万中国青年的座右铭:“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p><p class="ql-block">奥斯特洛夫斯基生前曾表示希望能长眠在敬爱的作家,即安葬在《恰帕耶夫》的作者“富尔曼诺夫”的墓旁。因此,苏联政府专门为他建碑,并安葬在新圣女公墓中富尔曼诺夫的墓碑旁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法捷耶夫(1901年一1956年),苏联作家。他的小说《青年近卫军》,描述了卫国战争期间,共青团地下组织与德国法西斯进行坚决斗争的故事。这部小说当年深受中国读者的喜爱。</p><p class="ql-block">法捷耶夫是斯大林时期的文联主席。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法捷耶夫担任《真理报》记者,写了一系列讴歌苏联人民英勇战斗的文章及特写集《在封锁日子里的列宁格勒》(1944)。根据克拉斯诺顿共青团地下组织“青年近卫军”与德国法西斯占领军进行斗争的事迹写成的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1945,获1946年度斯大林奖金),描述了青年一代和全体人民抗击侵略者的机智的、奋不顾身的斗争。 </p> <p class="ql-block">马雅可夫斯基(1893年—1930年)</p><p class="ql-block">苏联时期著名革命诗人。诗篇充满革命正气,而且简洁明快、朗朗上口,在群众中广泛流传。讽刺诗《开会迷》讽刺了当时的官僚作风。著名的长诗《列宁》则热情的讴歌了伟大领袖的光辉一生。</p> <p class="ql-block">果戈里,全名尼古莱·瓦西里耶维奇·果戈理·亚诺夫斯基(1809年—1852年),笔名果戈理,俄国<span style="font-size:18px;">19世纪大文豪,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散文之父。</span></p><p class="ql-block">代表作有《死魂灵》(或译:《死农奴》)和《钦差大臣》。</p><p class="ql-block">他的作品《死魂灵》、《钦差大臣》等在中国家喻户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果戈里的墓碑是一个十字架,据说果戈里原来的墓地在顿斯科伊修道院。1931年,苏联政府决定将他移葬到诺沃德维奇公墓。移葬时发现果戈里是面朝下葬在棺中,头颅也不见了。相传他死后不久就被崇拜者偷走了头颅,几经周折,失而复得,但最后他的头颅还是神秘失踪了。本来,苏联政府在新圣女公墓墓地前竖立有一尊果戈里头像的雕塑,其上还刻有“伟大的俄罗斯语言艺术家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果戈里,苏联政府敬立”。不想这尊雕像又被人偷走不知所踪,现在这个青铜十字架和墓志铭是在2009年,纪念果戈里诞辰200年之际,俄罗斯政府竖立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果戈理墓地作伴的的邻居是契诃夫。契诃夫只比果戈理多活了1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契诃夫</span>,全名安东尼·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年-1904年)是俄国世界级短篇小说巨匠和俄国19世纪末期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span style="font-size:18px;">20世纪世界现代戏剧的奠基人之一,与法国作家莫泊桑和美国作家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span></p><p class="ql-block">契诃夫的主要作品有:《伊凡诺夫》(1887)、《海鸥》(1896)、《万尼亚舅舅》(1896)、《三姊妹》(1901)、《樱桃园》(1903)。</p><p class="ql-block">他的《变色龙》《套中人》两部作品,是俄国文学史上精湛而完美的艺术珍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普希金的墓比较特殊,墓碑外建了一个木房。据说他的墓在离圣彼得堡不远的米哈伊洛夫斯科耶村圣山修道院内。</p><p class="ql-block">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年—1837年),俄国诗人、作家。</p><p class="ql-block">1799年6月6日,出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地主家庭。1811年6月,考入皇村学校。1814年7月,诗歌《致诗友》发表在《欧洲通报》上。1817年3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亚历山大·普希金诗集》;7月,完成诗歌《自由颂》,造成一定影响。1819年7月,写出诗歌《乡村》。1820年3月,完成第一部长诗《鲁斯兰和柳德米拉》,引起文坛关注。1821年,完成长诗《高加索的俘虏》。1825年,完成短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1828年,完成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1830年,参加《文学报》的编辑工作。1833年10月,完成长诗《青铜骑士》;12月30日,被尼古拉一世任命为宫中低级侍从。1836年10月,完成小说《上尉的女儿》。1837年2月10日,因决斗负伤而死。</p> <p class="ql-block">波克雷什金,苏联空军元帅。卫国战争中,他参加了对德空战156次,击落敌机59架。他所驾驶的飞机也被击落3次,所幸并无大碍,回来后又驾驶新的飞机参战。三次被授于苏联英雄称号。</p><p class="ql-block">1985年去世。</p> <p class="ql-block">卡捷列尼科夫,空降兵降落伞发明人</p> <p class="ql-block">利昂契夫(1901-1971)。</p><p class="ql-block">喀秋莎火箭炮。</p><p class="ql-block">1943年发生在基辅第聂伯河战役中,第一次使用了著名的卡秋莎大炮。德军把这种大炮叫“斯大林风琴”,因为它在发射炮弹时会发出一种类似风琴的呼啸声。德军对卡秋莎的巨大杀伤力极为恐怖,后续战场上出现“闻声而逃”奇观。</p><p class="ql-block">利昂契夫,苏联炮兵工程专家,多轨道的自行火箭炮БМ-13就是由他设计的,由于极端保密,连炮兵连的人员都不知道火箭炮的正式名称。他们见炮架上有一个K字(共产国际工厂的第一个字母),便爱称其为"喀秋莎"。这个名字后来不胫而走,几乎成为红军战士对火箭炮的标准称呼。从此以后,喀秋莎几乎成了苏联的象征,她让德国侵略者胆寒,她发射时发出的声响更是高奏的凯歌!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装备了一些"喀秋莎"火箭炮,取得了较为辉煌的战绩。在志愿军入朝参战的炮兵部队中,第21师是"喀秋莎"火箭炮兵师。该师装备了120门火箭炮。作战时,以团(或营)为单位齐放射击。最大的优越性就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巨大的火力网,使敌集群目标来不及躲藏和转移即被歼灭。</p><p class="ql-block">他的塑像身穿戎装,眺望着远方,仿佛看到了远方的胜利曙光,头顶高度写实的喀秋莎火箭炮如同利剑出鞘,随时要给侵略者当头一棒!</p> <p class="ql-block">伊萨科夫斯基(1900-1973)</p><p class="ql-block">苏联俄罗斯诗人,战歌《喀秋莎》和情歌《红梅花儿开》的作词者。</p><p class="ql-block">《喀秋莎》这首歌创作于1938年,它已几乎成为中国的一首家喻户晓的歌曲,它还是一首流传世界的歌曲。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喀秋莎》曾经是意大利人最喜爱的歌曲之一,一度成了解放罗马的意大利游击队员的队歌。况且不仅在意大利,而且欧洲各国的人们都在传唱《喀秋莎》可见这首歌的流传广度和魅力。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首歌的词曲作者是谁</p><p class="ql-block">《喀秋莎》这首歌的词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苏维埃诗人,被誉为“斯摩棱斯克夜莺”的М.В.伊萨科夫斯基,歌曲由作曲家М.布朗杰尔谱曲。</p><p class="ql-block">他曾经获得四枚列宁勋章,两枚劳动红旗勋章,两次斯大林奖金,还是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以及许多奖章的得主。</p><p class="ql-block">伊萨科夫斯基与作曲家杜纳耶夫斯基联袂为影片《库班哥萨克》创作的两首歌曲《红莓花儿开》和《你从前是这样》不但传遍整个苏联,而且风靡全球。</p> <p class="ql-block">斯大林第二任妻子娜杰日达·阿利卢耶娃之墓,她也是格鲁吉亚人,比斯大林小20岁,1932年在卧室自 杀身亡,时年31岁。</p> <p class="ql-block">乌兰诺娃,著名的芭蕾舞演员,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芭蕾舞事业。墓碑是一块白色的大理石,她优美的舞姿永远留在这石碑上。</p> <p class="ql-block">乌兰诺娃(1910年-1998年)</p><p class="ql-block">乌兰诺娃,出生于舞蹈世家,九岁开始在彼得堡舞蹈学校学习,毕业后进入列宁格勒歌剧芭蕾舞剧院,1944年开始在莫斯科大剧院演出,先后主演“睡美人”“天鹅湖”“吉赛尔”等名剧,两次访问中国,是中国人最熟悉的芭蕾舞演员。1962年停止舞台演出,致力于排练和培养青年新秀,1998年病逝,终年88岁。我国著名诗人艾青在诗作“致乌兰诺娃”中描写她: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比月亮更明亮,比夜更宁静……比梦更美,比幻想更动人。</p> <p class="ql-block">柳德米拉·泽金娜(1929-2009)</p><p class="ql-block">俄罗斯著名歌唱家,有伏尔加女王之称。剧目中有2000多首歌曲和浪漫曲,其唱片的发行量达600万张!曾获得苏联人民艺术家、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等称号,并曾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出,其代表作《伏尔加河长流水》等歌曲在中国流传广泛。被称为是“俄罗斯的象征”、“民间之心”、“歌曲之灵”。泽金娜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她的崇拜者数以百万。在她60多年的歌唱生涯中,她的歌声不仅征服了俄罗斯人,甚至成功地征服了整个世界。当年,卓别林、蓬皮图、西纳特拉、甲壳虫队员、甘地夫人和沙戈尔……对她的演唱都赞叹不已。</p><p class="ql-block">2009年6月10日,俄总统夫人在克里姆林宫剧院为她举办了80岁寿宴。梅德维杰夫总统授予她"为国家作出贡献"一级勋章。</p><p class="ql-block">她墓前的雕像沉稳优雅,仿佛正要一展歌喉。</p> <p class="ql-block">苏联著名演员、舞蹈家一叶卡捷琳娜</p><p class="ql-block">(1858一1938),她是著名俄罗斯导演、剧作家涅米罗维奇•丹琴科的妻子。</p> <p class="ql-block">莫伊谢耶夫(1906年-2007年)</p><p class="ql-block">公墓第5区第23a排第1尊</p><p class="ql-block">苏联人民演员,俄罗斯20世纪著名的舞蹈家和芭蕾舞大师,莫伊谢耶夫国立民间歌舞团的创始人。1955年,巴黎舞蹈研究院授予他名誉院士学位。他出生在基辅,后来舞蹈学校毕业后成为莫斯科大剧院的独舞演员。1937年,他创建了苏联民间歌舞团并一直任该团的艺术总监。这个歌舞团到芬兰、法国、美国、印度、中国和南美等世界各国巡演并享誉全球。2007年他以101岁高龄去世。他的去世是俄罗斯和世界文化的重大损失。</p> <p class="ql-block">尼库林(1921年-1997年)</p><p class="ql-block">尤里·尼古林,俄罗斯大马戏创始人、喜剧大师,被誉为俄罗斯的卓别林。1973年获苏联人民演员称号,1982年任莫斯科马戏团团长。75岁去世时,当时的叶利钦总统在电视上宣布他的死讯,为他举行了整整两天遗体告别仪式,之后还举行了国葬。尼库林的小狗:尼库林病危时,他的小狗也不吃不喝,尼库林上午去世,小狗下午也随他而去了。雕塑家也给它了一个位置,守护在尼库林身边。他的雕像上,手中的烟头是红色的,意为大师並未远去,只是是休息一下而已……</p> <p class="ql-block">尤里・尼古林,是俄罗斯的卓别林,也是家喻户晓的喜剧表演艺术家。谁也无法相信,尼古林年轻时报考莫斯科所有戏剧学校都曾被拒绝,老师们都认为他毫无表演天赋,失望之余,他走进了莫斯科国家马戏院附属学校,最终成为卓越的马戏小丑大师。他将马戏与哑剧的滑稽表现手法和电影表演结合起来,以笨手笨脚的形象,让无数观众捧腹。正如人们所说的那样,一位真正的巨星从沉睡中苏醒了。而他自己总是说:“我的职业就是引人发笑,不管使用什么方法,当我制造快乐时,我自己也很愉快。”</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原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之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尼基</span>塔·赫鲁晓夫(1894-1971)的头像夹在黑白交错的大理石中。</p><p class="ql-block">从上世纪50年代他执政开始,中苏关系逐步恶化。赫鲁晓夫生前曾表示,过世后不愿与斯大林一起葬在红场,于是安葬在新圣女公墓。下葬以后,他的家人请当时苏联最有名的现代派雕塑家涅伊兹维斯内为他雕刻一尊塑像。有趣的是,赫鲁晓夫生前曾经多次批判过涅伊兹维斯内,说他“吃的是人民的血汗钱,拉出来的却是臭狗屎”。赫鲁晓夫墓碑由黑白两色的花岗石几何交叉在一起,头像就夹在黑白几何体的中间,表现了赫鲁晓夫鲜明的个性和他的历史功过。</p> <p class="ql-block">俄罗斯第一任总统叶利钦之墓位于中心广 场,酷似一面飘扬的俄罗斯国旗,由中国产的白色大理石、意大利产的蓝色马赛克、巴西产的红色斑岩构成,三种颜色恰是俄罗斯国旗的颜色。</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叶利钦的墓碑由著名的雕塑家格奥尔吉·弗兰古良设计。</span></p><p class="ql-block">2008年4月,俄罗斯总统普京和总理梅德韦杰夫亲自前往新处女公墓,参加了叶利钦遗体安葬地的隆重仪式。</p> <p class="ql-block">赖莎·戈尔巴乔娃(1932年-1999年)</p><p class="ql-block">赖莎·戈尔巴乔娃:她和戈尔巴乔夫是大学同学,毕业于社会学系。1953年和戈尔巴乔夫结婚。1985年戈尔巴乔夫被选为苏共,赖莎随即成为丈夫的顾问。在赖莎以前,苏联领袖的夫人很少抛投露面,而她开辟了这个先河。她经常出现在公众面前和社交场合。积极参加外交活动,关心儿童和妇女的保障问题。使西方国家第一次看到苏联也有人性化的一面。作为苏联第一夫人,在国际上受到广泛关注。苏联解体以后,戈尔巴乔夫离开了总统宝座,经常到国外讲学,她一直陪伴在丈夫身边,但不久她得了白血病,即使这样他依然在各方面呼吁捐款。为儿童捐赠白血病医院后死于德国慕尼黑。叶利钦特派专机将她的遗体运回国安葬。边上的空地是政府批准给戈尔巴乔夫预留的安息地。墓碑是一尊优雅美丽的青铜雕像,雕像是按照戈尔巴乔娃大学时的一张照片雕刻的,这是赖莎生前最喜欢的一张照片。雕像不仅一如她生前的典雅和高贵,更将她的美丽定格在18岁的青春岁月。</p> <p class="ql-block">新圣女公墓中安葬有三位中国人——王明和他的妻子和女儿。</p><p class="ql-block">王明(1904~1974)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领导人。原名陈绍禹。安徽金寨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得到校长米夫的赏识。在米夫的支持下,他逐步成为教条主义宗派的首脑人物,1929~1930年间王明和其他一些教条主义者陆续从苏联回国。12月米夫以共产国际东方部部长身分来华。王明等人在米夫支持下迫使中共中央于1931年1月召开六届四中全会。王明在这次会议上被选为中央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实际上主持中共中央的工作。同年10 月去苏联,任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书记处候补书记。1931年到1934年间王明等人掌握了中共中央领导权,在政治上和军事上推行教条主义、“左”倾冒险主义,使中国革命事业遭到严重危害。1935年1月遵义会议批评了这种错误,结束了他们在中共中央的统治。王明在1937年11月回国,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长江局书记。主张对国民党只要团结、不要斗争,使他领导的地区革命事业又受到严重损失。1938年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撤销长江局,免去他的书记职务。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他受到了严厉批评。1945年4月中共中央扩大的六届七中全会作出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当时王明给全会写信对决议表示“完全同意和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央法律委员会主任、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等职。1956年被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但已去苏联就医,从此拒不回国。60年代及70年代他写了许多文章和小册子,攻击中国共产党。1974年3月27日卒于莫斯科。</p> <p class="ql-block">王明旧照。</p> <p class="ql-block">孟庆树(1911-1983),安徽寿县人,中共六大、七大代表,王明的妻子,妇女运动领导人。1927年赴苏联,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加入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1931年10月,与丈夫王明等离开上海,秘密赴苏联,11月到达莫斯科。1950年10月,随王明赴苏联治病,1953年12月回国,1956年1月再次陪王明赴苏就医,1983年9月5日在莫斯科去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芳妮,王明之女,为格奥尔基·季米特洛夫(1882年6月18日—1949年7月2日,保加利亚共产党领袖。国际共产主义的杰出活动家)义女。季米特洛夫把王芳妮当亲生女儿一样抚养,培养成苏联空军飞行员。王芳妮1985年1月27日逝世,享年53岁。</p><p class="ql-block">王明与孟庆树晚年政见存在分岐,致感情不合,按照孟庆树遗愿:不愿与王明合葬,所以分开单独安葬,孟庆树的墓碑安置在马路的斜对面,与女儿合葬,与王明墓碑隔路相望。</p> <p class="ql-block">孟庆树年青时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王明当年一家人合影。</p> <p class="ql-block">墓墙式的集体公墓。</p><p class="ql-block">一批又一批俄罗斯精英在长长的墓墙后安息。</p> <p class="ql-block">公墓中,处处可见俄罗斯名人精英的陵墓。</p> <p class="ql-block">新圣女公墓堪称俄罗斯的国家公墓。</p><p class="ql-block">它不同于北京的八宝山革命公墓,也不同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阿灵顿国家公墓。</p><p class="ql-block">这个公墓积淀着浓厚的俄罗斯文化,体现出独特的俄罗斯民族性格,而且是由民间组织管理的,只接纳那些对国家民族做出重大贡献、成效卓著的各界人士,以科学家、艺术家、作家、学者为主,也有部分政治家和英雄人物。</p> <p class="ql-block">目前俄罗斯的金融寡头、亿万富翁和一些暴发户希望死后能葬在新圣女公墓,但遭到俄罗斯联邦委员会(上议院)的拒绝和人民的反对。</p><p class="ql-block">新圣女公墓只能为俄罗斯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或为俄罗斯的国防建设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留有一栖之地。</p> <p class="ql-block">商人只有特列基雅科夫一位,还是因为他创办了世界知名的“特列基雅科夫画廊”(拥有10万多件藏品),并无偿地捐献给国家,保存了大量的俄罗斯艺术,为传承民族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时间很快过去。</p><p class="ql-block">与新圣女公墓作别的时间已到。</p><p class="ql-block">我们离开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个曾经无比强大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分崩离析了,</p><p class="ql-block">无数志士仁人为之奋斗为之献身的理想,破碎破灭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感触感动感慨感伤……</p><p class="ql-block">百味杂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附:新圣女公墓名人墓分布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