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人人都具有“两颗心”</p><p class="ql-block"> 作者:林耀平</p><p class="ql-block"> 人人都具有的“两颗心”,一是人心;二是道心。人心者,看得见与摸得着的具体实物;道心者,乃看不见、摸不着,存在于人体内所反映出来的思想、言论与行为之中的点滴综合体也。</p><p class="ql-block"> 人心与道心论,最早出于《古文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宋明理学则将人心与道心关系讨论引向深入。</p><p class="ql-block"> 北宋大儒程颐首先将天理与人欲的关系解释道心和人心。他说:“人心惟危,人欲也;道心惟微,天理也。”所以,程颐说:“人心即人欲,道心即天理”。</p><p class="ql-block"> 南宋朱熹进一步发挥了这一理论,认为:人本身具有人心与道心。道心源于性命之正,即纲常名教;人心生于形气之和,与物欲相联系。他进一步指出:道心应支配人心,人心必须遵从道心。</p><p class="ql-block"> 被誉为两个圣人之一的王阳明说:“得其正之心为道心,失其正者为人心。”只须“致良知”、“明本心”便可以守住道心。</p><p class="ql-block"> 按照上述古圣先贤之理论,人心就是讲实际,满足对物欲的追求,具体表现为:想得到最多的东西,想得到最好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但现实生活中却难以如愿,或者说:根本实现不了。荀子说:人而有欲,且欲无止境。明、清之间《解人颐》书中有一首白话诗说:“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俱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买到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槽头扣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作了皇帝求仙术,更想登天跨鹤飞。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西。”此白话诗对人心的描写既具体又贴切。那真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啊!总有不满足的时候、的地方、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因此,这些古圣先贤们提出:要用道心来管住、管好人心。那么,怎样管好人心?</p><p class="ql-block"> 首先,学好儒道。5000多年中华文明,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今的国人可以说是丢掉了太多太多。许多国人,表面上看高文凭、高学历的人到处都是,但一提起中华传统文化,往往一问三不知,包括什么是“仁义礼智信”都没听说过。不客气地讲:这些人连古时候的强盗都不如。一个小强盗问强盗头子:“盗亦有道乎?”强盗头子说:“何时而无有道耶?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先入,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智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p><p class="ql-block"> 你看看:强盗头子讲的话,其内容不说,仅从字面上讲都是文褶褶的。当今之国人,有多少人能说出这样有条理、有文化、有内涵的话语来?</p><p class="ql-block"> 强盗头子讲的那段话意思是:当强盗当然有道,天下事哪有无道的?首先要能估计某处有多少财产(圣也);盗时,自己先进去,别人在后头(勇也);等东西到手,让别人先撤(义也);某处去盗否、何时去?要把握时机(智也);东西到手后平均分配(仁也)。这五个方面,从其实质上讲,几乎基本上涵盖了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了。遗憾的是:如今众多国人不是忘了就是根本不知道这个“五常”了。</p><p class="ql-block"> 其次,抑制私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欲横流,甚至金钱至上的思想迷惑了众多国人之心。怎样摆正这种心态?我觉得:一是少比较。俗话说得好:人比人,气死人。比多了,不是自己找苦吃吗?二是多淡定。把钱看淡,把物看淡,一日三餐能吃饱、穿暖、有地方住、有少量节余备用足矣,无需去苛求所谓的荣华富贵,甚至为此而触犯刑律,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又何苦呢?三是想得开。人的一生,从人心上讲,一生下来就想抓东西,没东西抓怎么办?就抓自己的大拇指。但再到殡仪馆去看,所有去世的人都是张开两手的,他好像在对人们说:“你们看看,我生下来就想抓东西,抓了一辈子,我什么都没抓住,什么都没带走啊!”有道是:人的一生,“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渺渺在其中;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曾在手中?妻也空,儿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名也空,利也空,转眼郊外土一封(坟堆)”。</p><p class="ql-block"> 再次,点滴践行。用道心去管住人心,是需要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点滴做起的。一是“去人欲”。王阳明对其弟子陆澄说:“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以循理为主,何尝不宁静?”二是“致良知”。良知一词始于孟子:“人之所不学以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王阳明遂将良知一词用在了自己的哲学体系中。不举个例子好像不太好理解。比如:在人际交往中,总会发生一些互帮互助的事。一方帮助了另一方,如果有良知,则助人一方,一方面,不要以获取回报为目的去帮人;另一方面,不要总想着别人来回报你。因为人性就是这样:自己的东西,总是不愿意付出的。不要等待、不要渴望、更不要去索取别人的东西。否则就失去天理了,严重的甚至会犯罪。至于对适当的感谢和回报,如果是自愿的,那也符合天理,也是人之本份;倘若你不笑纳,对方还会感到很不自在,同样也是违背天理的。换句话来说就是:一方愿意,另一方则不强求。这就是顺人意,合天理了。</p><p class="ql-block"> 总之,人心的欲望是永远也满足不了的。我们要以刻苦学习的精神去丰富我们的文化,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和道德修养水准,真正用道心来管住、管好人心,为构建文明和谐的社会作出贡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