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字/编辑:幸福的百合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片来源:《典籍里的中国》截图</p> <p class="ql-block">俗话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起初我最喜欢古诗词了,而且每天坚持背一首诗词。有一天当我背到“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时,被诗的作者那种通达的人生观和开阔的胸襟所感染,心中油然而生敬意。于是决定要仔细研读一下这位心学大师,他到底是一位怎样的人呢?</p> <p class="ql-block">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是明代著名政治家、哲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心学的集大成者,被后人视为儒家的“圣人”,常与孔子,孟子,朱熹等人并称。</p> <p class="ql-block">《传习录》一书便是阳明先生语录、书信的简集,其中囊括了先生对儒家各经典的解读、对宇宙人生的理解、做人处世理念以及教人传道的方法等,它相当于王门之中的《论语》,是了解阳明先生思想的捷径,是打开阳明心学宝库的钥匙。</p> <p class="ql-block">阳明先生出生于明朝成化年间,此时距明英宗土木堡被俘还不久远。很小的时候他听到长辈讲述朝廷屈辱求和经历时便嗟叹不已,于是立志要做一个有为的人,为国效忠。</p> <p class="ql-block">他曾想学好兵法,做一个优秀的将领,也曾想参加科举,做一个忠直的大臣,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阳明先生发现这些都并非第一等紧要之事。尤其在他年长做官以后,感受到整个朝廷的陈朽气息,看到朝政腐败、义军四起的现状,先生觉得当下最迫切的事就是改变整个社会的思想,对逐渐走入误区的圣贤之道进行拨乱反正,正本清源。</p> <p class="ql-block">先生在被贬谪到贵州龙场之后,受尽了苦难的折磨,在多年苦思之后,恍然开悟,提出了“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即是理”等振聋发聩的观点。</p> <p class="ql-block">先生的拔本塞源之论,自是针对当时社会弊端的苦口良药,但自古世上讳疾忌医者甚多,指责、非议、诽谤、打击,纷至沓来。在正德嘉靖年间,先生于宦海备受排挤,屡沉屡浮,但这些挫折没能打消先生救世弘道的崇高理想,反而使其“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使他的学说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完备。</p> <p class="ql-block">阳明先生去世以后,弟子们分流各地,为了防止先生之说埋没沦晦,也为了继承先生师弘道的大志,于是便有了这本《传习录》。全书共分上、中、下三卷,主要是各个门生所记载先生育人的语录集,以及先生与友人、弟子往来的重要书信。</p> <p class="ql-block">读了《传习录》后感受最深的是“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即是理”。先生的这几个心学观点对后世人在做人、处世、修身、为官、治学……等等之道,都有着深远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知是行的主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行是知的功夫</b></p> <p class="ql-block">知行合一,不可分离。知而行之,才是真知;行不离知,才是正行。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比如说在生活中,有些人知道应该孝顺父母,却不去尽孝,这就不能称之为“知孝”。有些人知道应该诚信立身,却不守诚信,这也不能称之为“知信”,知道道义之所在,却见义不为,算不上知义。</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那么多读圣贤书的人之所以沦为庸人、败类,就是因为知而不行,知行不一。秦二世、隋炀帝难道不知道民为邦本、逸欲亡身的道理吗?秦桧、严嵩难道不明白误国误民,遗臭万年的道理吗?石崇、和珅难道不明白“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的道理吗?他们都知道,但就是心被私欲所蒙蔽,知行不能合一,所以算不上真正的知,行为自然也就偏离了正道。</p> <p class="ql-block">知为行之端,行为知之果,两者一体相承,互为因果。那么我们在理解“知行合一”时,要重点领会先贤的主旨——知要及时践行,行要遵从良知。所以说,人要在内在精神上下功夫,也要在外部实践中进行磨砺,将知与行统一起来,才是上善,是圣人的大道。</p> <p class="ql-block">“知”、“行”不会分开,有什么样的“知”便会表现出什么样的“行”,内心的境界有多高尚,外部的行动便有多高尚。那些自称“尽心知天知性”,满口大道理,而行为上却卑劣不堪、违背道德的人,都不能称为真知。真能“尽心知性”,体悟圣贤大道的人,一定能安于天命,恪守良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致良知</b></p> <p class="ql-block">先儒们大多数认为“致知”便是获得完善的知识,而阳明先生却认为“致知”就是“致良知”,摒除自己心中私欲,让良心得以扩充光大。正如孟子所说的人有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端便是仁、义、礼、智、信等各种德行的起点,只要能扩充这四端,自然就能具有各种德行,达到至善的境地。</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致”被王阳明解释为通达的意思,而不再是探求、考索之意。当遇到什么事情的时候,只需听从自己内心深处的良知呼唤即可。</p> <p class="ql-block">常人之所以德行有缺,并不是他们的知识见闻不足,而是良心被私欲所蒙蔽。所以,要想修身“止于至善”,只需要致良知,端正自己内心,摒除私欲即可,无须假求于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心即是理</b></p> <p class="ql-block">心即是本,内心具有美德,行为上才有善举;内心澄净纯正,照见外物才会清晰、无穷。</p> <p class="ql-block">世间气象都来自人的内心,内心澄明无私欲,又何必忧心外物不洁。正如《菜根谭》中说:“拨开世上尘氛,胸中自无火炎冰兢;消却心中鄙吝,眼前时有月到风来。”只要我们将自己的心放端正了,世上便再没有什么能干扰自己,淳朴景象自然随之而出。</p> <p class="ql-block">“身之主为心,心之灵明是知,知之发动是意,意之所着为物。”格物、致知、诚意、修身,归根到底都是存养自己的本心,令心中纯然是个天理。只要存得此心常在,那便是最大的学问。人只须时时刻刻把持本心,念念不忘存天理、去人欲,那就没有必要为前事愧疚,没有必要为未来忧心,即把握当下,这才是最硬的道理。</p> <p class="ql-block">正如三字经有云:人之初,性本善。人的本性就是至善的,内心就是性存之处,只要能一心一意修心存性,自然能达到至善的境界,何必去外面求取呢?</p> <p class="ql-block">先生一直教人“去人欲,存天理”、“只求于心,不求于外。”先生强调讲求知识也只是存养德行的一部分,“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若不能分辨什么是人欲,什么是天理,那还是涵养功夫不够。</p> <p class="ql-block">阳明先生对于古代先贤的观点有着深刻而独到的见解。比如《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阳明先生认为,学不是学习具体做事方式,而是效仿先贤的心,也就是向自心中求天理,去人欲。学者如果能够时时反观自心,一心一意致良知,那自然会向先贤看齐,有了不明白之处自然会主动去了解先贤的学问,所以,修习自心才是根本。</p> <p class="ql-block">阳明先生的《传习录》汇聚了中华文化最深的智慧,无论外在追求人事的圆满,还是内在追求心性的光明,皆是根本之法。</p> <p class="ql-block">品读完《传习录》,感悟颇深。</p><p class="ql-block">第一,拓宽了眼界,让我真正了解到了国学中最精华的心学经典,启发心智,令人开悟。</p> <p class="ql-block">第二,增长了知识。通过品读《传习录》,从中学到了古人传承的心学内容及如何主宰人的日常心理活动,浅尝圣贤经典一贯的主旨和真意,真正明白经典说了什么。</p> <p class="ql-block">第三,提升了能力。由心学而初步学习到不同于西方心理学、古人所教的根本究竟的安心之法和情绪能力,如何提升德性修养、完善人格和幸福的能力,读懂圣贤经典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第四,把所学经典应用到工作和生活中。无论是摆脱困境还是追求幸福,皆是心上的困境和心上的幸福,一种感觉而已。而阳明心学正是直探感觉的核心,既在感觉中而不离,又能超越感觉而不束,对于我们个人修身、人际相处、家庭、工作及人生的方方面面,实在是太有用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谢谢您的欣赏与鼓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