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明太祖生平</p> <p class="ql-block">世上什么光最为明亮?</p><p class="ql-block">日光?月光?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好的答案是:</p><p class="ql-block">“一个人在下雨的夜晚走了很久,突然看见前方一盏如豆的灯光……”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朝的意义就在于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晚唐至宋,汉族一直被少数民族按着打,300多年忍气吞声、割地称臣。继而蒙古铁骑踩踏,100年暗无天日、屠戮凌辱。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汉人走过了400多年漫长的黑夜,直到明太祖朱元璋1368年南京建政,灭元称帝,国号“大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曙光初现,始虽微弱,却是华夏史上最为明亮的一束光!</p> <h3>它证明了即使跌落谷底,我们依然有勇气和决心挣脱身上的枷锁,夺回燕云、夺回辽东、夺回云贵、夺回安南、逐马塞外、八伐蒙古、七下南洋,扬眉吐气!<br></h3><div><br></div><h3>
它证明了即使经历屈辱,我们依然能够拥有不屈强权的百姓、廉洁的政府、广袤的国土、灿烂的文化、伟大的时代,重现荣光!<br></h3><h3><br></h3><h3>这一切的缔造者便是洪武大帝------朱元璋!</h3> <p class="ql-block">中国历代创业主中,朱元璋的出身最为微贱。既没有秦始皇高贵的王室血统,也没有唐太宗显赫的贵族出身,更没有宋太祖的军旅世家做为资本。即便是常被他拿来自比的汉高祖刘邦,都能以区区亭长的身份胜他一筹。中华历史五千年,草根皇帝仅此一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6岁时尚目不识丁,因灾荒四处乞食为生。25岁时投靠抗元起义军,历经12年战场厮杀,仗着出色的组织才干脱颖而出。其依照“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战略方针,将所控制的长江流域打造的固若金汤。继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口号展开北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368年,40岁的朱元璋在南京称帝,继而平定四边、一统中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且看明太祖之武功,不计在中原对蒙古人的战事,仅八次北征蒙古中有数字记载的战绩,就杀、俘、降蒙元四十七万两千余人。没有明确数字和常年对蒙古的小规模打击还不含其内。这是历代对游牧民族的最高战绩,“洪武”之名当之无愧。</p> <h3>打仗天下第一,治国亦是高手。面对战后破败的河山和元末混乱的政治,荣登九五之尊后的朱元璋表现出成熟、理性、精明且极有耐心的政治家手腕。 </h3><h3><br></h3><h3>其治国的核心在于重新设计一套越过层层官僚、中央直接掌控地方的政治制度。政治上废丞相,设三司分掌行政、司法、军事权力,三者互不统摄,向中央负责。提高六部职权,分掌天下事务,直接向皇帝汇报。 </h3><h3><br></h3><h3>立国未稳,仅凭法规纪律还不足以维持高度的中央集权,尚需依靠特务恐怖政治获得。为了加强监视,朱元璋特别设立皇帝亲军锦衣卫,做为实行特务政治的重要手段。 </h3><h3><br></h3><h3>朱元璋对权力斗争敏感,手段老练狠辣,性格坚韧忍耐,手握无孔不入的锦衣卫,先后主持四次政治整肃。
胡惟庸案杀了三万多人,蓝玉案一万多人,空印案一万多人,郭桓案数万人。</h3><h3><br></h3><h3>同时,以残酷的法律严惩贪官污吏,对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的官员格杀勿论。其决心之大、力度之强、措施之精确,起到强烈震慑作用。据统计,朱元璋当政31年,共杀贪官污吏15万人。 </h3><h3><br></h3><h3>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尤其是大大加强了皇帝的权威,因之成为历史上勤政的皇帝之一。从登基到去世,他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遗诏中言:<b>“三十又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 </b></h3><h3><br></h3><h3>与对待贪官污吏的狠绝不同,出身贫苦的朱元璋对待百姓十分宽仁。经济上大搞移民屯田、减免税赋、休养生息,同时鼓励教育、提倡节俭、兴修水利、设立军屯商屯、提高社会养老福利等。还下令禁止官员擅自下乡,以防官员借机盘剥敛财;即使廉洁清正的官员也会给百姓增加接待负担。</h3><div><br></div><h3>朱元璋一生勤于政事,建树颇多,特别是创设了大量的制度典章,打下了明朝近三百年基业。如此英明之主,对自己的身后事十分重视。</h3><h3><br></h3><h3>为保基业万年,历朝历代的皇帝在陵墓堪舆风水方面,均十分慎重。南京市紫金山南麓独龙阜是朱元璋和刘伯温、徐达、汤和等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选定的风水宝地。</h3> 二、明孝陵 “明孝陵”是朱元璋和马皇后死后长眠之地,因马皇后谥“孝慈”,明朝亦崇尚孝道,故名孝陵。从洪武14年正式动工,至永乐3年建成,历时25年。先后用工10万,护陵驻军“孝陵卫”有5千多人,不准百姓踏步其中。<div><br></div><div>建成之时陵园内亭阁相接,享殿中烟雾缭绕,松涛林海,养长生鹿千头。鹿鸣其间,气势非凡。</div> <div>金秋时节来到南京,清晨开始拜谒,只为避开拥挤的人群,感受陵园的清肃安宁。</div><div><br></div><div>明孝陵600年的沧桑与秋天的萧瑟氛围相配,古老的沧桑融入了秋天无尽的风光。</div><div><br></div><div>(一)孝陵概览</div><div><br></div><div>明孝陵分为两大部分,全长三公里。</div><div><br></div><div><b>神道部分:从下马坊、大金门、四方城、石像、翁仲到金水桥、孝陵正门。</b><br></div><div><br></div><div>紫金山为龙脉所在,朱元璋陵宫前正对梅花山的孙权陵墓,心怀博大的朱元璋决定不扰孙权陵寝,而将神道绕行。神道的整体布局呈现“北斗七星”的形状,此乃中国帝王陵寝之唯一。</div> <b>主体部分:从正门到享殿、明楼、宝顶为止。</b><br><br>陵寝建筑均按中轴线进行配制,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突出皇家的大气。<br> (二)神道部分:下马牌坊。<br><br>此乃参观之起点。牌坊的额上横刻“诸司官员下马”,字迹已模糊不清。<br><br><br>“天下诸司官员人等,车马过陵,百步外下马,违者以大不敬论。”<br><br>清朝康熙皇帝六次南巡,五次拜谒明孝陵,均于此下马步行。 <p class="ql-block">(三)神道部分:大金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进入明孝陵的第一道大门。明朝初建时,由大金门延申出几十公里的红色宫墙,将整个紫金山包围其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经600年的风霜与战火,宫墙已不见踪影,只余这座斑驳的大门默默守望着皇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金门的金色琉璃瓦和朱漆亦无处可寻,唯有基座的精美石雕隐约展示着曾经的奢华绮丽与皇室的贵气,博物馆里的残砖碎瓦彰显着昔日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四)神道部分:四方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朱元璋第四子,明成祖朱棣为其竖立“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记述了朱元璋一生的丰功伟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伫立碑前,一字一句,气吞万里如虎。</p> 四方城的顶盖毁于太平天国战火,为保护石碑,于2012年仿制重建。 <p class="ql-block">(五)神道部分:石像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段神道共有六种石兽:狮、獬豸、骆驼、麒麟、马和象。每种两对,一对蹲卧,一对站立,轮流站岗休息,守护皇陵威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石兽用整块巨石,采用圆雕技法刻成。线条流畅,气魄宏大,粗旷古朴。因体量巨大,冬日用冻冰滚木之法,运送至孝陵。</p> <p class="ql-block">第二段神道有二根石柱,石翁仲武将、文臣各2对,均3米多高,威严肃穆。</p> <div></div> 这段600米长的石像路,最美时节当属深秋黄叶纷飞和冬雪飘落之时。 (六)神道部分:路经梅花山孙权墓<div><br></div><div>六朝已逝,孙陵沧桑。如今,孙权陵墓的建造规模、地面殿宇、地下陵寝、神道石刻均未见任何痕迹。</div><div><br></div><div>朱元璋营造孝陵时,决定保留孙权陵岗做为案山。或因英雄相惜,于地下尚能把酒言欢。笑谈赤壁抗曹、鄱阳湖大战,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div> (七)神道部分:棂星门<div>一百多年前,棂星门亦毁于战火,仅存基石。2007年重建上面牌坊。<br></div><div><br></div><div>与夫子庙前的棂星门同义,棂星即天文学之“文曲星”。古代文人志士,妙笔生花,科场夺魁;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div><div><br></div><div>陵园前设立棂星门,表示天下文人学士集学于此,反映了朱元璋思贤如渴、广求英才的雄才大略。<br></div> (八)主体部分:正门 走过金水桥,一条笔直的石砖墓道通向正门。两侧是青翠的松柏,尽头是庄严的红墙。 正门又称文武方门,重修于清朝同治年间。金瓦、朱门、红墙互相映衬,端庄肃穆。 (九)主体部分:碑殿<div><br></div><div>踏入正门内,迎面便是著名的“治隆唐宋”碑殿。<div><br></div><div>康熙第三次南巡谒陵时,见墙垣倾颓,下旨江宁织造曹寅(曹雪芹祖父)修缮陵园,并御书“治隆唐宋”刻碑,以垂永久。</div></div> 清朝末年,国门大开,洋人涌入南京城,对碑体和孝陵文物破坏严重。两江总督建立围栏保护碑体,并于1909年刻碑,以6种语言告示西方游人保护文物。 <p class="ql-block">(十)主体部分:享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碑殿之后,迎面便是孝陵的主要建筑——享殿,用于供奉朱元璋和马皇后的牌位。原址已毁,仅存3层台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治年前重建了缩小版的享殿,难以再现昔日的辉煌。</p> 600年的时光中,它历经洗礼,吞噬了战火与风霜,形成了如今我们看到的断壁残垣与斑驳印记。 <p class="ql-block">(十一)主体部分:东西配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享殿的东西两侧原建有高大的配殿,如今台基之上仍能看到整齐排列的柱石。</p> (十二)主体部分:内红门<br><br>和人世间的宫殿布局相同,享殿之前为办公区域,后方便是深宫内院。间隔就是这道“内红门”,俗称“阴阳门”,其内通往朱元璋长眠之所。<br> 又是一条长长的甬道,空无一人,宁静安详。 皇陵内,汲水之井亦配建井亭。雕梁画栋之下,微风轻抚旧井台。 (十三)主体部分:方城明楼<div><br></div><div>内红门甬道尽头,映入眼帘的是高大的明楼。这是古代帝王陵墓前的高大建筑,存放帝庙谥石碑。<div><br></div><div>原建筑的屋顶亦毁于太平天国兵火。重修的尺寸和式样均按史书记载营建。</div></div> 红墙、碧瓦、金顶、青石、蓝天,色彩的冲击与形态的华美,在清晨温柔的光线点缀下,焕发着夺人眼目的美。 基座称为“方城”,正中为一圆拱形隧道。 (十四)主体部分:宝城<div><br><div>拾阶而上,迎面便是宝城的南墙。由13层粗大的条石砌成,环绕陵寝一圈,防止泥土滑落。</div></div> 正中横刻“此山明太祖之墓”,定为后人所为。笔迹工整端正,警示人们勿惊扰太祖。 <p class="ql-block">三、孝陵春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朱元璋死后,明朝历16帝278年而亡。李自成率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吊死在景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很快,在吴三桂带领下,多尔衮占领北京,表明立场:“国家之抚定燕都,乃得之于闯贼,非取之于明朝。”为示正统,清军为崇祯帝发丧,薄葬于明十三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随着天下安定,清廷摘掉面具,开始压制臣服汉人。“剃头令”“文字狱”“扬州十日屠城”惨剧时有发生。康熙接位之时,民间反清复明此起彼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种背景下,康熙帝的六次南巡,五拜明孝陵,每次均“行三跪九叩头礼,诣宝城前行三献礼”。此举做给文武百官看,意在表示满汉一家,拉拢汉人,这也是康熙稳定统治的一个方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虽然清朝的疆域,已远超过了汉、唐、宋、明等中央王朝,但关于正统之争,却为历代之最。所以,清朝历任皇帝皆重视对孝陵的保护,就为了向世人证明,大清朝是正统王朝,并非侵略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理,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拜孝陵,开口第一句便是“不肖子孙洪秀全”,自我定位是汉家江山继承者。</p> 民国时期,清帝逊位,孙中山旋即拜孝陵,祭文的风格十分类同。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曾多次来孝陵扫墓,行政院院长蒋介石陪祭。<br> 明孝陵成为了个象征,尊重明陵有“奉天承业,延续正统”的意味。 漫步于明孝陵中,感受着秋日里明孝陵古朴、厚重、安详的模样。<div><br></div><div>秋风吹落小巧圆润的银杏叶,只需一片,便装下整个秋天,道出了历史轮回的沧桑。</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