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金秋十月,晴空万里,秋风徐徐送来清新的空气。三6班同学们在班主任王鑫老师和副班主任沈琳婉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了升入三年级的第一次家长课堂活动。课堂内容讲解我们现在美丽环境的由来,紧贴习主席提出的碳中和等环保话题。班主任王老师带领同学们开启了绿色梦之旅,美丽的高原珍珠---塞罕坝。</p> <p class="ql-block"> 同学们很新奇的向王老师提问,塞罕坝是什么,它在哪里呢?王老师跟随着视频给同学们带来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内蒙古高原的东南缘,地处内蒙古高原与河北北部山地的交接处。塞罕坝在蒙古语的意思是美丽的高岭,水源之地。</p> <p class="ql-block"> 同学们在了解了塞罕坝的地理位置后,对塞罕坝的美丽四季发出了赞叹之声。班主任王老师请同学们思考,这么美丽的四季是怎么来的呢?</p> <p class="ql-block"> 走过了塞罕坝的一年四季,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争相恐后的回答王老师刚才提出的终年美丽的塞罕坝的形成。王老师请同学们一起坐上时光机,回到59年前,去了解一下塞罕坝的过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世纪中,沙尘暴曾给华北地区带来极大的困扰,平均每年近60天的沙尘天气,让所有人都苦不堪言。塞罕坝所在的浑善达克沙地,距北京直线距离只有180公里。如果这里的风沙继续南侵,对北京来说,就如同站在屋顶上向自家的院子里倒沙子。 塞罕坝的高海拔,高严寒,干旱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决定了在那里不适宜树木生长。没有树木作为屏障,沙化面积越来越大。</p> <p class="ql-block"> 为了不让这片土地继续贫瘠,为了不让沙漠化继续东移,为了当地居民和广大周边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国家决定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塞罕坝就被列为了第一批重点项目,号召全国有志青年投入到环境改善的大潮中去。</p><p class="ql-block"> 1962年开始的第一代务林人,顶着巨大压力,在树苗成活率非常低的情况下,不断努力科研试验,终于实现了大规模种植。视频中陈奶奶的故事非常生动感人,陈奶奶和她的同学们在青春年华中投入到了祖国的环境保护建设中。同学们纷纷向陈奶奶等第一代务林人表达了自己由衷的佩服和赞美。</p> 造林难,守林更难。在上百万亩人工林海中挺立着9座望火楼。作为第二代的守林人,就像林场的眼睛,每隔15分钟,就要观察火情,他们的生活异常枯燥单调,但始终坚守着塞罕坝静谧安宁。第三代林场员工主要扮演扑火员,他们从小在林子里长大,明白守护好塞罕坝,就是守护好祖辈父辈的心愿,就是守护好自己的家,就是守护好我们的家。<br> <p class="ql-block"> 经过了59年的努力,超越了半个世纪三代人的坚持,将荒漠变成了112万亩林海。塞罕坝数十万公顷的森林已经是一道绿色长城,阻挡着浑善达克沙地南移,每年为京津地区输送净水2.74亿立方米,释放氧气57.06万吨,成为了首都地区的一道防沙屏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林场建设者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p> 在2021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察看林场自然风貌,听取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和林场管护情况,看望护林员。并强调要弘扬和传承塞罕坝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 <p class="ql-block"> 最后,王老师对同学们说:习主席对我们青年学生寄予厚望,那么同学们,大家来讨论讨论塞罕坝精神是什么呢?我们怎么传承和弘扬呢。塞罕坝人认为,树倒了,可以扶起来,人倒了,可以站起来。只要理想信念不倒,一定可以战胜重重困难。同学们也是这样认为的吗?</p><p class="ql-block"> 在王老师和沈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同学们个个精神饱满,认真思考发言,在思维图上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如何保护环境的方法,并在书签上写下了自己的环保宣言!</p> <p class="ql-block"> 第一期三6班家长课堂活动在两位班主任老师的带领和PTA家长协助下圆满完成。让孩子们懂得了美好环境来之不易,多多关注环境保护,养成绿色生活的好习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素材:赵梓彤妈妈</p><p class="ql-block">美篇:钟宛桦妈妈</p><p class="ql-block">校对:姜宇翔爸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