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编前话】上个世纪80年代留给人们的符号是宽松、理想、希望和热气腾腾的向上与进取。人们怀念那个年代,很大程度上是怀念那个年代存在过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它不只是一代人的记忆,它更应该是共和国的记忆。它开启了中国新的时代征程,改革开放,发展经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这篇《寻找罕中激情燃烧的岁月》的作者年跃刚是罕中第一批考入清华大学的校友,他以自己的切身体会记述了罕中那段艰苦而充满希望的生活、那批优秀而倾情奉献的老师、那一代聪明而努力拼搏的学子。其文字不仅以一个八十年代当事人的切身经历和亲眼目睹挖掘了罕中精神的硬核,更以 一个学者的理性思维,脉络清晰地分享了一所乡村中学在那个年代创造的令人振奋的高考传奇,文章记载的事件将是学校历史资料的重要补充。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回忆,回到那个活力迸发、春意盎然的年代吧。 </b></p> <p class="ql-block"><b>一、高中以前的岁月</b></p><p class="ql-block"><b>1963年</b></p><p class="ql-block">我出生在甸子公社甸子大队,是一个比较封闭的农村。</p><p class="ql-block"><b>1975年</b></p><p class="ql-block">我小学五年级,在这之前村里好像一直没有发生什么变化。</p><p class="ql-block"><b>1976年</b></p><p class="ql-block">7月28日,唐山发生里氏7.8级大地震,我家有强烈震感。</p><p class="ql-block">9月1日,我升入初一,开始在小学“戴帽”的初中读书,也就是小学加戴一顶初中的帽子。</p><p class="ql-block">9月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小村沉浸在无比悲痛之中。</p><p class="ql-block">10月6日,中共中央一举粉碎王、张、江、姚“四人帮”。</p><p class="ql-block"><b>1977年</b></p><p class="ql-block">7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召开。一致通过了《关于恢复邓小平同志职务的决议》。</p><p class="ql-block">8月4日至8日,邓小平同志在北京主持召开了“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与会代表主张立即恢复高考,这些意见得到支持。</p><p class="ql-block"> 9月1日,我升入初二,仍然在小学“戴帽”的初中学习。</p><p class="ql-block">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p><p class="ql-block">10月21日,《人民日报》正式宣布当年立即恢复高考,中断十一年的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p><p class="ql-block">11月-12月,有570万人参加高考,录取27.3万人,录取率为4.8%。</p><p class="ql-block"><b>1978年</b></p><p class="ql-block">7月,有610万人参加高考,录取40.2万人,录取率为6.6%。</p><p class="ql-block">8月,我以49分的平均成绩考入马架子中学初三年级,列甸子小学“戴帽”初中第一名,当年初三升学录取线为平均15分,从此小学不再“戴帽”办初中。</p><p class="ql-block">高考,让农村孩子有了走出去的机会,我抓紧时间补习所有初中知识,准备拥抱知识改变命运的美好未来。</p><p class="ql-block"><b>二、考进八里罕中学</b></p><p class="ql-block">1979年我以马架子中学第1名的成绩考入八里罕中学,那年的一些事现在仍记忆犹新。我被分在重点班9年6班,这个班的学号就是全县的中考成绩排名,刘宗耀1号、马东起2号,我是10号。这些学号时刻提醒你、鞭策你,我们努力着、追赶着,内心盼望着高考时发生奇迹。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为刘宗耀(左)和马东起(右)同学</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入学之初,有一件事在八里罕中学产生了很大影响,那就是学校小门口贴出的1979届高考大红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喜 报</b></p><p class="ql-block">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热烈祝贺我校五名学生被以下高校录取。</p><p class="ql-block"> 金凤君 北京大学 地理系</p><p class="ql-block"> 张云昌 北方交通大学 材料系</p><p class="ql-block"> 王世明 吉林大学 物理系</p><p class="ql-block"> 吴继臣 天津大学 土木工程系</p><p class="ql-block"> 丛子荣 哈尔滨工业大学 金属材料系</p><p class="ql-block">这五位学子把我们想象的事情变成了真真切切的现实,让我们相信了八里罕中学的学生能够考进这些知名的高等学府,让我们坚定了一个信念:努力一定会有回报!</p><p class="ql-block">后来五位师兄回学校在大礼堂给我们作了一次励志报告,当时我听的热血沸腾。我一直没有忘记他们的名字。40多年以后我与金凤君、张云昌照了这张合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作者(左一)与金凤君(右)张云昌(中) </span></p><p class="ql-block">还有一件事我一直忘不了,刚考进罕中不久,我遇到一个平面几何题,思考了几天没解出来,就向数学老师张晓旭请教。两天后张老师给了我一张写满证明过程的纸,一句话也没说转身走回了办公室。张老师超强的数学能力令我佩服,张老师一句话没说更令我难忘,一个聪明、勤奋、默默耕耘的形象永远刻在了我的心里。1987年,张老师任八里罕中学校长,2000年1月8日张老师因病去世,再没有机会当面向他表达我内心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尊敬的张晓旭老师任八里罕中学校长时期</span></p><p class="ql-block"><b>三、 八十年代“拼”与 “扛”的生活</b></p><p class="ql-block">我与那时的大多数同学一样,在学习上突出一个“拼”字,拼时间、拼体力。有了追赶的目标,有了校友走通的高考路,有高水平的老师指导,那时我有使不完的劲。还有一个字“扛”,也是我们的生活写照。“扛”字有两种释义,一种是肩负重任,另一种是忍受磨难。一方面,我们要扛起父母的嘱托、扛起亲朋好友的期盼、扛起母校的希望、扛起自已的未来;另一方面,我们要扛过去难料的病痛、扛过去学习的挫折、扛过去低落的情绪、扛过去贫困的生活。我们有坚强的臂膀、钢铁般的意志,我们年龄虽小,我们必须“扛”得起重担、“扛”过去磨难。1979年10月学校开运动会,我与黄继东、高亚峰、卢士杰四人是班级100米接力队员。我们在大操场练习短跑,跑完就去喝办公室窗前那口老井的凉水,几天后我胸部疼痛,按老办法我坚持“扛”着,因为我相信有病都能“扛”过去。这次病得太重了,“扛”了一个月连路都走不动了,去医院检查确诊为胸膜炎。老师让我休学养病,我真得不舍,刚刚开始拼搏就不得不离开学校,我伤心地哭了。1980年再次入学时,我进入下一届三年制班级。我一如既往地还是“拼”时间和体力。1983年我如愿以偿地“拼”进了清华大学。回首往事,其实没必要这样“拼”也没必要这样“扛”,只要方法得当、劳逸结合就会取得更好的成绩。当时我们都不太注重学习方法、最大效率之类的事,我们相信只有拼搏才能成功,仿佛不拼搏就不能表达我们对考大学这件事的全力以赴。八十年代,为了心中的梦想,多少学子都曾“拼”过时间、“扛”过磨难。那时的生活是清苦的,但充满希望的日子是幸福的。</p><p class="ql-block"><b>四、 罕中老师帮我走出低谷</b></p><p class="ql-block">大学对每位学子来说是新的起点,从八里罕中学走出来,我们面临新的考验。在高中三年我是一个拼搏者,目标就是进入著名的高等学府。但如何在大学里学习和生活,如何面对新的困难和挑战,我没有任何思想准备。进入大学以后,班上像我这样农村出身的学生很少,学习成绩也不再有优势,并感觉自已有些孤陋寡闻,这让我陷入极大的自卑之中。我给高中化学老师李国庆写了一封信,诉说我的情况。李老师在病床上给我回了一封长信,说他遇到打击和挫折时读报告文学,主人公令人鼓舞的形象常常催人站起,心里就能燃起火。李老师还说他很喜欢马克思的一句话,伟人们只所以看起来伟大,是由于我们自己在跪着,站起来吧!我受李老师的启发,慢慢地从自卑的泥潭里爬了出来,在这里真诚地感谢李国庆老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李国庆老师在上化学课</span></p><p class="ql-block"><b>五、 大学毕业后我的发展</b></p><p class="ql-block">我大学毕业以后考取了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毕业分配到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我34岁获全国环保系统精神文明标兵,39岁承担当时全国环保领域最大的国家“863”科研课题。时任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局长、时任江苏省省长、时任科技部副部长等领导同志都曾到我承担的课题示范工程视察指导工作。目前,我从事农村环保研究工作。以前我对农村出身是自卑的,现在农村出身是我搞好农村环保研究的天然优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为作者向时任科技部副部长邓楠介绍课题示范工程情况(前排右二为作者)</span></p><p class="ql-block"><b> 六、回顾罕中的高考辉煌</b></p><p class="ql-block">我1979年进入八里罕中学,后来休学再复学,1983年高中毕业,这一阶段我是罕中的亲历者。1984年至1986年每年都有学弟、学妹考进清华,我也一直关注着母校的发展。下面记录了我所知道的1979年—1986年八里罕中学的高考情况。</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1979年</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到罕中读高一,这年罕中有27人考上了大学,升学率为12.1%,全国录取率为6%。1979年是罕中高考辉煌元年,如我前面所列的大红榜情况,这年有金凤君、张云昌、王世明、吴继臣、丛子荣考上知名大学,这让后来者看到了希望。</span></p><p class="ql-block"><b>1980年 </b></p><p class="ql-block">罕中考取大专院校65人,升学率为29.1% ,全国录取率是8%。当年罕中理科第一名是袁绍国,考入北京科技大学(原北京钢铁学院),第二名是张兆田,考入内蒙古大学,第三名是卢云沛,考入北京林业大学(原北京林学院)。</p><p class="ql-block"><b>1981年 </b></p><p class="ql-block">这年高考我特别关心,因为参加高考的学生中有很多我熟悉的。当年罕中考取大专院校70人,升学率为32%,全国录取率是11%。刘宗耀同学取得罕中理科第一名,考入吉林大学数学系。高亚峰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原北京航空学院),洪海波考入北京交通大学(原北方交通大学),李相锋考入北京理工大学(原北京工学院),石海军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王志勉考入东北大学(原东北工学院),王景华考入北京师范大学,黄继东、翟清武考入内蒙古大学,文科班张学平考入中国人民大学。</p><p class="ql-block"><b>1982年</b></p><p class="ql-block"> 这是最后一年两年制高中参加高考,共考取大专院校80人,升学率为36.2%,全国录取率为17%。当年高凤树取得罕中理科第一名,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邱立新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部(原北京医学院),张晓志考入北京理工大学。这一年文科班的王雨锋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农业经济专业。 </p><p class="ql-block"><b>1983年 </b></p><p class="ql-block">全国第一次高中三年制考生参加高考,这年罕中第一次敲开了清华的大门。许国忠当年取得罕中理科第一名,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年跃刚第二名考入清华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李庆旭第五名考入清华大学热能系。张鹏岭第三名,因色盲限报专业,报考了清华大学数学系,没有被录取。李慧第四名,由于估分过低,报考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原南京气象学院)气象系。另外孙宝泉考入西安交通大学、陈定兴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施海良考入北京理工大学、王立民考入北京邮电大学(原北京邮电学院),吴凤军考入吉林大学、史玉杰考入西南交通大学、王永新考入大连理工大学(原大连工学院)等。吴华位列罕中文科第一名,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这年共有116人考上大专院校,升学率为61%,全国录取率为23%。</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83年考入清华大学的三人(左起:许国忠、年跃刚、李庆旭)在本科毕业30周年的校庆日合影 </span></p><p class="ql-block"><b>1984年 </b></p><p class="ql-block"> 是罕中历史上考入清华、北大最多的年份,有5人考入清华、1人考入北大。袁绍斌取得罕中理科第一名,考入清华大学土木系,李明义、胡忠海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白立舜考入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刘智敏考入清华大学汽车系。文科班的陈秀琴考入北京大学。当年有153人考入大专院校,升学率为51%,全国录取率为29%。</p><p class="ql-block"><b>1985年 </b></p><p class="ql-block"> 考入清华大学2人,闫百权就读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郭建政就读清华大学机械系。当年有219人考入大专院校,升学率为48.3%,全国录取率为35%。</p><p class="ql-block"><b>1986年 </b></p><p class="ql-block"> 只有毛玉君1人考取了清华大学,就读精密仪器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88年在清华大学就读的11位罕中学子中的8位在清华礼堂前合影(左起:年跃刚、许国忠、刘智敏、袁绍斌、郭建政、李明义、毛玉君、李庆旭)。</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七、探寻罕中学子的发展轨迹</b></p><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初,从罕中走出的学子有近千人,这些学子进入社会后的经历是罕中八十年代记忆的延伸。下面记录了部分我熟悉的学子情况,让我们了解那一代罕中人的奋斗经历。由于时间所限,我只能介绍1979-1986年每届中的1-2位。还有很多优秀学子,没来得及探寻他们的发展过程。</p><p class="ql-block"><b>1、79届金凤君—经济地理与区域经济学专家</b></p> <p class="ql-block">金凤君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地理学系,是罕中第一位考入北京大学的校友。1983年毕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工作, 1989年获中国科学院理学硕士学位,2006年获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96年、2002年和2012分别赴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学习。曾为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研究所区域发展与国情室主任、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研究室主任、 地理资源研究所党委委员、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现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2、80届张兆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者</b></p> <p class="ql-block">张兆田,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常务副主任、电子学会常务理事。1980年由八里罕中学考入内蒙古大学数学系,1987获硕士学位,毕业后分配到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从事逆问题、散射成像、计算机层析成像研究十余年。后来,作为主要成员,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年后调入国家自然基金委,从事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工作。2003年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访问,从事工业过程成像研究。</p><p class="ql-block"><b>3、81届洪海波—中国铁路哈尔滨局总会计师</b></p> <p class="ql-block">洪海波1979年由热水总校考到八里罕中学,我进入罕中时与海波在同一个班,他是当年接到中专入学通知书唯一没去报到的学生。1981年洪海波考入北京交通大学,1987年获硕士学位并参加工作。历任沈阳铁路局助理经济师、经济师、会计师、高级会计师、审计处处长、财务处处长、副总会计师兼财务处处长、武广铁路客运专线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兼总会计师、沈阳铁路局总会计师。后来任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会计师、党委委员。现任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总会计师、党委委员(副局级)。</p><p class="ql-block"><b>4、81届黄继东—体育强校的杰出代表</b></p> <p class="ql-block">八里罕中学非常重视体育教学,师生共同参加晨跑锻炼是多年的传统,并且每年都组织召开全校体育运动会。八里罕中学体育水平高是全市有名的,黄继东是体育方面的杰出代表。我与黄继东相识于全公社运动会,并在初三成为同学,他不仅体育好,数学、物理、化学三科能力也非常强。1981年黄继东考入内蒙古大学电子系,1982年在内蒙古大学校运会上打破了该校的200米纪录,此后这一纪录保持了20年之久。</p><p class="ql-block"><b>5、82届邱立新—医学世家的口腔种植专家</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右图为邱立新与儿子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我与邱立新是小学同学,也是同年同月同日生,他父亲是甸子卫生院院长。邱立新受家庭影响,1982年报考了北京大学医学部(原北京医学院),毕业后分配至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后来取得博士学位。1994年开始从事口腔种植临床工作,多次到德国、奥地利等欧洲国家学习进修,曾为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种植科副主任,现为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四门诊部主任。邱立新儿子受父亲影响,取得北京大学医学部口腔专业八年制本、硕、博连读博士学位,目前也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工作。 </p><p class="ql-block"><b>6、82届王雨锋—内蒙古农牧厅新闻发言人</b></p> <p class="ql-block">王雨锋是罕中1982届文科毕业生,当年考取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农业经济专业。1995年任内蒙古自治区农业厅办公室党组秘书,1997年任内蒙古自治区农业厅办公室副主任,2003年任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办公室主任,2011年任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副巡视员,2015年任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党组成员、总农艺师。现为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党委农牧办和农牧厅新闻发言人,二级巡视员。</p><p class="ql-block"><b>7、83届马志永—不断进取的兽医学专家</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右图为作者(左)大学去南京时与马志永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我高一就与马志永同班,他是班级体育委员,高中时他没有我刻苦,一直处于比较轻松的学习状态。马志永1983年考入南京农业大学(原南京农学院)兽医系,并于1991年获硕士学位。2003年在日本山口大学取得博士学位,他精通日语和英语,之后前往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做博士后研究。现为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党委副书记、博士生导师,入选2019年上海市领军人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8、83届孙宝泉—设计者、建设者和管理者 </b></p> <p class="ql-block">孙宝泉与我同届,当年他以八里罕中学第6名考入西安交通大学。他大学四年一直保持班级学习第一名,本科毕业保送本校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山西省电力勘测设计院,几年后调入北京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分管电厂建设项目。其后担任京能秦皇岛热电有限公司总经理 ,主持完成了整体项目建设,并继续负责企业管理。现任京能高安屯燃气热电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p><p class="ql-block"><b>9、84届袁绍斌—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的组织者</b></p> <p class="ql-block">我与袁绍斌的哥哥是同学,他父亲是我在初三时的校长。他1984年以罕中理科成绩第一名考入清华大学土木系,毕业后在中建一局工作12年。2003年加盟中信国华公司,被聘为总经理助理,组织了国家体育场(鸟巢)项目投标、谈判工作,中信国华公司竞标成为国家体育场建设的总负责单位,2006年袁绍斌任中信国华总经理,获得中信集团奥运工程建设一等功。鸟巢项目完成后,袁绍斌任中信建设公司总经理,承接非洲及南美的建设项目。2014年后,任中信缅甸(香港)控股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组织 “一带一路”最重要节点“缅甸皎漂深水港和工业园项目”的投标和谈判工作。2020年1月18日国家领导人访缅期间,在两国领导人见证下,签署了该项目合同,完成了法律文件交换,目前项目进入建设实施阶段。</p><p class="ql-block"><b>10、85届郭建政—学成回国工作的材料学专家</b></p> <p class="ql-block">郭建政,1985年罕中毕业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1992年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1996年赴美国爱荷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0毕业后任美国GEGRC主任工程师、美国ESI US R&D 高级科学家。2012年回国任中国一重能源装备材料研究所副所长。2015年以后任深圳市万泽中南研究院副院长、中南大学特聘教授、南方科技大学兼职产业教授、博士生导师。郭建政是国家特聘专家、广东省“珠江团队”核心成员和深圳市“孔雀团队”核心成员。</p><p class="ql-block"><b>11、86届于池—从团委书记成长为国资委局长</b></p> <p class="ql-block">于池,1986年考入中央民族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建一局。早期任中建一局五公司党委委员、团委副书记,后调任建设部直属机关团委书记,期间当选为共青团中央十四届中央委员。在建设部工作期间由团委书记调任办公厅综合处处长、建设部办公厅副巡视员。之后调往贵州任共青团贵州省委副书记、党组成员。从贵州调回北京后任国务院国资委建材机关服务局党委书记、副局长,在此期间取得中央民族大学经济系博士学位。之后调任国务院国资委商业机关服务局局长、党委副书记。现为国务院国资委机械机关服务局局长,党委副书记。</p><p class="ql-block"><b>八、向罕中老师道一声感谢</b></p><p class="ql-block">母校的辉煌离不开辛勤付出的老师,在这里我代表毕业生向八里罕中学的老师们道一声感谢!</p><p class="ql-block">感谢在罕中工作过的非宁城籍老师们!是你们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非凡的才能帮助八里罕中学攀登上新的高度。非宁城籍的老师,是你们把外面世界的信息带到了这片偏远闭塞的山村,如春风般给宁城大地带来了生机,是你们把所学的知识和积累的智慧传给了求知若渴的学子,如火炬般给八里罕中学照亮了方向。宁城人民永远感谢你们,八里罕中学会永远记住你们。</p><p class="ql-block">在这里我要记录下远离自已家乡到艰苦的宁城农村八里罕中学工作的非宁城籍老师。下表中的老师我只认识一部分,表中完整信息由朱彤升老师提供。</p> <p class="ql-block">感谢宁城籍的老师们!你们把对家乡的爱传递给罕中学子,你们是回馈家乡的无私奉献者。 宁城县民风淳朴、人杰地灵,许多宁城优秀学子毕业后又回到八里罕中学。我认识的宁城籍老师有:数学老师张晓旭、李德刚,化学老师周枫榕、李国庆,语文老师罗振义、李文献、付玉明、徐景文、刘允同,物理老师张玉涵,英语老师班玉峙,历史老师赵向东。另外,还有我叫不出名字的许多老师。</p><p class="ql-block">八里罕中学宁城籍的老师们,你们是家乡学子的领路人,我们永远记得你们的谆谆教诲和如父母般的体贴关怀。 </p><p class="ql-block">在这里我要特别介绍朱彤升老师,朱老师在罕中工作15年,是罕中精神的传承者、开拓者和践行者。朱老师是长春人,曾经是长春市中学生数学竞赛冠军,1965年考入吉林大学计算机系。1970年毕业与爱人陈亚秋老师来到八里罕中学,1980年任教导主任,1982年任副校长,1983年任校长。1985年底调往宁城县委,先后任宁城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县委副书记。1993年任赤峰市委党校校长、党委书记,1995年任赤峰市教育局局长、党组书记、赤峰市人民政府总督学。</p> <p class="ql-block">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朱老师指导了罕中1980年至1985年的高考志愿填报。朱老师填报每个考生的志愿都如同自已的大事一样仔细沟通、反复推敲,多年以后,学生考到哪所学校他都记得非常清楚。记得1983年,距离高考前的一个月,朱老师把学习排名靠前的十几名同学叫到办公室鼓劲、打气,北大有我们的学生了,这届要有进清华的。不负众望,这届学子有3人考入清华大学,历史性地敲开了清华的大门。</p><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八里罕中学在宁城大地上是神话般的存在,考进八里罕中学是宁城学子的最大心愿。八十年代,老师们倾情奉献、忘我投入,学生们摩拳擦掌、激情澎湃。八十年代的罕中校园,燃烧着火一样的热情,一批批罕中学子书写出令人振奋的高考传奇。</p><p class="ql-block">我们曾经回到罕中校园找寻过去的记忆,穿过古朴的四合院,再看一眼办公室窗前那口老井,感怀那个时代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为1983届同学回母校在教室门口留影,左起为刘春禹、张志珍、于树娥</span></p><p class="ql-block">我们伫立在教室旁久久不愿离去,怀念坐过三年的外墙斑驳的教室,怀念老师在课堂上的音容笑貌,怀念那个年代在这间教室的点点滴滴。八十年代的生活是艰苦的,当 “扛”过了磨难,“拼”搏出希望,重新回味那段岁月时,我们感到格外甘甜。</p><p class="ql-block"> 感谢八里罕中学!我们从这里启航,走出宁城,去体验更加多彩的人生。感谢八里罕中学的老师们!在你们的呵护下我们羽翼渐丰,飞向远方,去搏击更加广阔的天空。</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作者简介】 年跃刚,罕中83届毕业生,同年考入清华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1995年取得同济大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委员,环境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 </b></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编辑:赵云飞 项晓晖】</b></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平台作者:项晓晖: 高级编辑、记者</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