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河南禹州市北面有个无梁镇。无梁镇西北高,东南低。地域环境高山、丘陵、平地各占三分之一。</p><p class="ql-block"> 之所以叫无梁镇,是因为镇内有座无梁庙而得名。据说,修庙时竟没有用一根木材梁。其原因是,明代时期,禹州大灾,粮食欠收,老百姓到处讨荒要饭,饥不裹腹。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还得缴税赋,交皇粮,人民群众苦不堪言。当时,有一地方官员叫马文升。他让禹州先修起一座无梁庙来,便又劝说皇上来此地参观。皇帝看后便问:此地无梁?马文升回答:无粮。这时马文升便把禹州遇灾的事说给皇上,请求皇帝免征皇粮,以度饥民。“无梁”与“无粮”为谐音,皇帝体恤民情,只好答应。</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无梁镇西北面大约3公里,就是闻名禹州的大木厂村。大木厂村本是一个贫困山区乡村,这几年村里领导通过带领村民发展红、黄、绿经济产业,(既绿色:绿水青山;黄色:油菜花+小米;红色:红色传统革命文化。)硬是把小村打造成了禹州乡村旅游特色网红村,描绘出了一幅新时代的“富春山居图”。</p><p class="ql-block"> 大木厂村北面有一座大山叫明山,明山上有一道土梁,叫老山坪,在老山坪的半山腰,有一座陵墓,这就是有名的“小十三陵”明周定王墓地。</p> <p class="ql-block">周定王名朱橚,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明成祖朱棣的弟弟。洪武十四年,朱橚就蕃于开封,王府就设在北宋故宫。因其封国为周,谥号为定,故称周定王。周定王在世时,河南连年遭灾,他把河南可食野草的根、茎、叶分门别类绘图撰文,编成一部图文并茂的《救荒本草》,流传于世。是对古代科学的一种贡献。这部书后译成多种版本,流传于世界。</p><p class="ql-block"> “周定王陵”的三门四柱石牌坊,简朴大方,为现代所修。</p> <p class="ql-block">“周定王陵”座西朝东,没有漫长大气的神道,没有棂星门,只有陵碑和地宫,是一座砖石结构,砌筑式券墓。地宫内建筑宏伟,规模庞大,不失帝王家族气派,专家称为“小十三陵”。</p><p class="ql-block"> 在“周定王陵”右前方不足一里地,有一座“妃子墓”,人称“娘娘坟”,是周定王朱橚的王妃陪葬墓。此墓建筑更是别具一格。其地宫建筑双曲拱券覆盆状,十八券洞同穴分室,门朝向高大,宽敞,能容大客車环绕的环形甬道。拱券青砖拱面曲率预先烧成,浑然一体。是中国已发现的地宫形制建筑中所独有的。</p><p class="ql-block"> 此墓的发现与挖掘在显示着皇室的富贵和尊贵,更揭示了封建社会皇权制度的血腥和残酷。此墓一位王爷有二十四位青春妙龄,嫔妃侍女,陪着殉葬,是多么的残不忍睹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 在禹州无梁镇方圆数十里,有流传着“鸡打鸣”和“枉打坟”的说法,说的就是周定王朱橚建墓的故事。(图片为网络截图)</p> <p class="ql-block">传说,周定王就番开封后,心想自己生前在世做不成皇帝,在死后一定要有个好的归宿,建个和皇陵一样的陵墓。于是便请了风水名师,从开封向西南出发,一路勘穴采墓。一日来到了禹州的具茨山脉老山坪的半山腰,只見一道山梁从远处高山顶上逶迤而下,来到一块平地。在观察周围,环山叠翠,主峰座北向南面对广袤无垠的豫中平原,两侧则是左边是“青龙岭”,右边是“卧虎山”,形成龙虎之势。山梁蜿蜒绵亘环抱,就像一把龙椅,平地恰好在椅子的正中央。在仔细观看山的两侧全是石头,就连山底部也是砂石块,偏偏就是这道山梁是一道松软的黄土岭。风水先生看后,称赞此地风水极佳,背有靠山,前有御案,左右龙虎,洪福无边,藏风聚气,龙脉广渊。</p><p class="ql-block"> “ 周定王陵 ”墓道两边的地质构造。</p> <p class="ql-block">周定王给自己看好墓地后,又着手给他宠爱庞多的嫔妃们选墓地。他听说老山坪传说着一个叫“鸡打鸣地”的异奇地方,便自己亲带风水师实地考察。只见山上有方方正正的一块石头,很象明朝官帽,石头两边各有一岭,又像官帽两边的官翅,心中甚喜。便立即叫人把鸡蛋拿来埋在正中间。果然,不足半个时辰,就孵出了小鸡。所以他更加笃定这是一块风水宝地,且又离自己的墓地不远。于是,便把嫔妃墓选在了这里。</p><p class="ql-block"> “嫔妃墓”宽敞高大的地宫。这是我国唯一的一座环形墓冢。(图片为网络截图)</p> <p class="ql-block">墓址选定。择日,便把浩浩蕩蕩的挖墓人马开拔上山,开始开挖造墓。但是,天有不测,墓坑挖好后,准备砌筑,原本晴朗朗的天,霎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飞沙走石,大雨倾盆,雨水灌满了墓坑。随着一声炸雷,半山腰两间房大一块巨石滾落下来,不偏不倚正好压在墓坑上,使筑墓工程无法在进行。</p><p class="ql-block"> 监理官员把建墓实情上奏了周定王,周定王暗想,既是天意,不可违也。看来好墓地也不能让自己占完呀。于是,改其另择,重勘墓地,选在了离此一里以外的凤凰岭下,也就是现在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嫔妃墓”。</p> <p class="ql-block">“周定王陵”和“嫔妃墓建筑群”工程宏伟,耗资巨大,建时十四年之久,堪比北京十三陵。</p><p class="ql-block"> 一段“枉打墓”留下了传奇,弃下了一个大坑。虽然,皇妃们没有埋入龙穴,但是,在当地却成了街头巷议的话题。人们都知道那块大石下是个风水宝地,人们都听说过朱元璋街头乞讨,占别人弃墓当皇帝的故事,人们也都想让自己的祖脉去那里为自己的家族沾点福气,带来昌运。于是,就有人偷偷把家里祖宗的骨头埋下去二三根。也有人把自己死去的家人埋在龙穴周边,日积月累大石头下没有地方了,更有甚者把别人埋下去的尸体刨出来扔了,在把自己家里死去的人埋进去,直到后来也不知道埋了多少人。</p><p class="ql-block"> 后来传说有个“南蛮子”身背自己祖先的骨头,赶风水赶到了这里,看到大石头下是个风水佳地,就把自己祖先的骨头挖了个坑埋下去,并做了记号,等日后查验。可是等他日后再来时,已经发现祖先的骨头被人挖出来扔了。“南蛮子”气急败坏,使用法术,断了山上的官翅。从此,“枉打墓”的风水彻底被破坏了。</p><p class="ql-block"> “周定王陵”地宫大门。</p> <p class="ql-block"> 关于明太祖朱元璋乞讨葬父占别人墓的故事是这样讲的。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从小就同父亲朱狗儿四方乞讨为生。这年冬天,数九寒天,天寒地冻。在大雪纷飞的一个夜晚,父子俩来在了一座破庙里。本身身体就不好的朱狗儿把勉强讨来的饭菜给儿子吃了,自己却没有熬过那个寒冷的夜晚,丢下儿子,洒手黄泉了。</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早上,朱元璋醒来发现父亲死了,悲痛欲绝。为了打发父亲他束手无策,还得去讨饭,维持自己的生活。他打开门,走出庙外,大雪已停。他走到山旁发现一个新挖的大土坑。为了自己去讨饭,父亲的尸体在庙里不被野狗动物撕咬,他也管不了那么多了,便把父亲的尸体用破蓆卷起来,埋进了土坑里。</p><p class="ql-block"> 可是他哪里知道这个方方正正的土坑,是当地一位财主富户为自己的父亲打的墓,墓坑打好,正要着手券砌,这时走来一位鹤发童颜老先生。先生看见垒墓的人,便说道:一个猪狗窝,你垒他做甚?财主听后,一肚晦气。便向老先生讨教,让给他再采个穴地,便把这块阴地放弃了。谁知这个土坑正是一个龙脉正穴,皇冢宝地。老先生说的“猪狗窝”,却正是朱元璋老父“猪狗儿”。这正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懵懵懂懂洪福至。</p><p class="ql-block"> 后来,朱元璋葬父以后,通过后边的一系列机遇和努力奋斗。使自己终于由一个乞讨汉成为了大明朝的开国皇帝。</p><p class="ql-block"> 这是“周定王陵”面对的广袤无垠的黄淮平原。</p> <p class="ql-block"> 可惜的是,我们去“周定王陵”游览时,正是今年河南洪灾后没多长时间,景区地宫渗水严重,没有开放。所以,只能听人讲讲传奇故事。</p><p class="ql-block"> “周定王陵”陵区周围,背靠有五公里险峻山峰,山峰中间有一突峰,名叫“太白崖”。被称为“中天一柱”,往南200米,有一石峰,名叫“龙拉磨”,被称为“南天一柱”,往北300米有一块奇石,因其呈三角形,名叫“金字石”,称为“北天一柱”,三柱鼎立,形成擎天之势。</p><p class="ql-block"> 可是,在好的墓地,就算修的固若金汤,但还是躲不了盗墓贼的多次盗掘。到国家考古挖掘前,“周定王陵”和“娘娘坟”两座大墓已被洗劫一空,连尸骨都被扔的遍地都是。</p><p class="ql-block"> 时光变迁,斗转星移。当年藏风聚气的风水宝地,现在已经成了人们参观旅游,了解历史,解读封建社会的旅游胜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