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山体内的搏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i>——抗美援朝战争志愿军坑道攻防作战</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窦 超</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b> ★ 在20世纪50年代初发生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武器装备水平世界第一、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以下简称敌军)进行了历时三年的浴血厮杀。其中阵地战阶段就长达两年又一个月,这在我军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如何在敌我装备悬殊的情况下进行阵地战,成为了摆在志愿军面前的严峻问题。阵地战初期,我军主要依靠野战工事抗拒敌军进攻。在敌军绝对优势的空炮火轰击下,我军即使付出巨大代价也不易守住阵地。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坑道工事应运而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坑道工事的产生与完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五次战役结束后,敌我双方都转入了战略防御。但是敌军依靠其兵员补充快速和装备物资充足的优势,在1951年下半年对我方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战役进攻(即1951年夏季攻势和1951年秋季攻势)。此时,我军刚刚转入阵地防御,工事基本上都是野战防御工事。野战防御工事是在临战或作战过程中构筑的临时性工事,多采用就便器材构筑(现在也可用预制构件构筑)。这类工事对爆炸的抗力比较小,设备也较简单。野战防御工事在敌军极猛烈的空炮火力打击下(一些阵地短时间内即落弹几千发甚至几万发),对作战人员起不到较好的防护作用。敌军火炮数量多,尤其是大口径火炮多,弹药充足,炮手技术熟练,射击准确。加上敌空军对固定目标轰炸的准确性也很高,使得我军野战工事极易被摧毁,部队伤亡惨重。曾有顶厚4米多、被复直径20厘米以上木料6层的土质掩蔽部被敌两发203毫米炮弹击毁,掩蔽部内的12人全部牺牲的例子发生。尽管采取了兵力前轻后重,火力前重后轻、加大纵深的作法,但取得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因此,我军在依托野战工事的防御作战中损失相当大,到最后往往是工事全部被毁,人员大部甚至全部伤亡而人地两失。例如第二次战役中,我军一个团攻击一夜仅伤亡30余人,而在白天执行阻击任务时,一天就伤亡300多人,以至于部队对于阵地防御作战产生了一定的畏难情绪,普遍表现为愿打进攻战不愿打防御战。甚至在部队中流传着“宁愿攻几个山头,不愿守一个钟头”的说法。提高我军防御工事的坚固性就成了决定我军防御稳定性高低的关键。</p> <p class="ql-block"><b>志愿军准备从坑道出击</b></p> <p class="ql-block"> 在记述我军坑道工事的产生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坑道工事的定义。坑道工事简称坑道,是指利用自然岩土层作防护层的筑城工事,一般由口部和主体两部分组成。在我国,习惯上把构筑在山体内的这类工事称为坑道,而把构筑在平坦地形地面下的这类工事称为地道。后者就是大家熟悉的电影《地道战》中的那种地道。本文中的坑道特指构筑在山体内的坑道。</p> <p class="ql-block"><b>野战工事难以抗击空炮火力打击,所以坚固的坑道工事随之出现</b></p> <p class="ql-block"> 在抗击敌军1951年夏、秋季攻势过程中,我军饱尝了敌军火力猛烈和我军工事单薄的苦头,一时处于节节退守的被动局面。但我军是一支善于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的军队,一线各部队官兵在作战过程中采取各种措施逐渐改进自己的工事以提高有生力量的生存能力。早在1951年6月中旬,志愿军第47军140师接替第65军一线防务后,就在阵地上构筑了大量“猫耳洞”式的防炮洞。构筑方法是在交通壕内每人构筑2个宽0.8-1米、深1米多、顶厚2-3米的防炮洞。这样的一个连或一个营的阵地,可抗击敌军2000-3000发炮弹和10架飞机用轻型炸弹的轰击。7月3日,志愿军司令部将这一经验向各军进行了通报。这种“猫耳洞”式的防炮洞,可以认为是坑道工事的最早雏形。但是这种防炮洞对敌军大口径炮弹和重型炸弹的攻击仍然抗力有限。随着敌军攻势的持续进行,我军的防御工事也在不断进行完善。这时,马蹄形小坑道出现了。志愿军第67军200师598团一个班坚守在一个孤悬在敌后的阵地上。战士们将两个防炮洞挖深,为了防止爆炸冲击波的杀伤,防炮洞又向左右拐弯,最后两个防炮洞恰好挖通形成了一个马蹄形的小坑道。这样的坑道越往山体内深入顶部厚度就越大,对敌火力的抗力比“猫耳洞”式的防炮洞提高很多。坑道的两个洞口被炸塌后,战士们仍可通过洞口的缝隙向外观察,并以重机枪从背后向攻击友邻阵地的敌人射击,反击部队趁势夺回了阵地。这一经验很快被汇报到了志愿军司令部。坑道工事的雏形最终形成了。尽管当时还没有在全军推广坑道工事,但这些坑道工事的雏形还是在战斗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例如:在第64军191师坚守马良山和216.8高地的战斗中,英联邦师平均每天向两阵地发射炮弹1-2万发。191师坚守4昼夜,阵地屹立未动。坚守216.8高地的分队激战3昼夜,击退敌21次冲击,毙伤敌700余人,自身仅伤亡26人。坑道工事成功解决了我军有生力量在敌人火力下的生存问题。志愿军司令部立即在全线推广了这一经验,指示各部队,“主要工事最好是隧道式的,厚度要达5米以上”。此时敌秋季攻势已被我粉碎,战场相对平静,我军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进行了大规模的坑道构筑作业。</p> <p class="ql-block"><b>最初的掩蔽部防护效果比较有限,不利于防御作战</b></p> <p class="ql-block"> 当时正值严冬季节,天寒地冻,土石坚硬,加上各部队缺乏炸石头用的炸药和作业工具,构筑坑道困难很大。各部队缺乏工具就自建铁匠炉自造工具,没有炸药就从敌人未爆炸的炮弹和炸弹里掏取。仅12军就设铁匠炉42盘,打制工具1.06万把;15军1个师就拆卸敌未爆炮弹200余发、炸弹近百枚,掏取炸药近万公斤。这些措施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进行。</p> <p class="ql-block"><b>“猫儿洞”式的防炮洞</b></p> <p class="ql-block"> 敌军发现我普遍构筑坑道工事后,从1952年1月即开始有计划地以重炮使用延期引信和重磅炸弹进行破坏。我军由于刚开始构筑坑道,经验不足,以致造成一定的损失。从3月3日到4月9日,敌机就炸毁我坑道42条,我军伤亡236人。有些坑道遭敌毒气攻击,还有些坑道因土质松软,春季冰雪融化造成坍塌,也出现了一些伤亡。有鉴于此,志愿军司令部召开会议统一了坑道工事的规格标准。要求坑道顶部一般厚度应在30米以上,坑道口部厚度10-15米,每条坑道要有2个以上的出口,坑道幅员宽1.2米,高1.7米。同时,要求坑道必须做到“七防”,即防空、防炮、防毒(疫)、防雨、防潮、防火和防寒。会议还明确指出,坑道工事必须与野战工事相结合,以更有效地打击敌人,必须有作战和生活设施,成为能打、能防、能机动、能生活的完整体系。自此,各部队开始按统一标准构筑坑道。至1952年5月底,我军第一梯队师的坑道工事和配套的野战工事基本构筑完成。</p> <p class="ql-block"><b>坚守在马良山坑道内的志愿军战士</b></p> <p class="ql-block"> 坑道工事的构筑地点为基本阵地(第一梯队营阵地)、团预备阵地的每一个高地,师预备阵地和第二防御地带(第二梯队师阵地)的主要制高点上。构筑的坑道根据战斗的要求和地形情况,通常构筑成人字形、丁字形、马蹄形和放射形等。战斗坑道要求能抗敌500磅级(即227公斤级)炸弹轰炸,如山体石质为花岗岩,则顶厚要求为10-15米,如为土质或风化石,则顶厚应为20-25米。大屯兵坑道要求能抗敌2000磅级(即908公斤级)的炸弹破坏,花岗岩石质坑道顶厚要求25米以上,土质或风化石则应在30米以上。</p> <p class="ql-block"><b>自制小铁匠炉将钢钎打尖,提高作业效率</b></p> <p class="ql-block"> 坑道口要加木框提高抗弹能力并加以严密伪装。坑道位于山体之内经常渗水,雨季更为严重。因此,坑道构筑时应内高外低,在坑道的一侧或两侧挖排水沟,上盖木板或石板通向坑道外。坑道口要低于堑壕底,以利于积水排出。坑道内部须以木材作框加以被复,这样其抗弹能力会更高。坑道口设防毒密闭门或防毒帘以及沙土,以防敌毒气攻击。为防止敌冲击波杀伤,在坑道挖进3-5米后应转90度弯并构筑射击台以打击进入坑道之敌。</p> <p class="ql-block"><b>为了补充坑道所用炸药,战士们冒着生命危险,从未爆的炸弹中掏取炸药</b></p> <p class="ql-block"> 坑道长度根据地形条件和作战需要差异很大,大坑道往往长达100-200米,有的小坑道只有十几米长。主要制高点构筑双层式坑道,下层为屯兵坑道,上层为战斗坑道。上下层用倾斜坑道在内部贯通或以交通壕在外部连接。坑道口设置在阵地两侧或后方便于迅速占领野战工事的位置,严禁设在冲向敌方的位置以免被敌炮摧毁。同时有利于我退守坑道后,后方对坑道口进行观察和以炮火掩护我坑道口。</p> <p class="ql-block"><b>木工队为修筑坑道准备了大量木材</b></p> <p class="ql-block"> 坑道内构筑指挥室、休息室、救护室、粮弹储存室和蓄水池等。这些设施在初期的坑道中并不是都有,如蓄水池就是发现坑道建在半山腰取水困难后,由后方统一供应水泥构筑的。有些坑道内部空间有限,也不可能把上述设施全部建成。与坑道连接的堑壕应构筑在山体向敌的斜面及山体侧翼,构成环形堑壕以抗击敌四面围攻。此外,为发扬火力,还需构筑坑道式发射工事及露天或掩盖工事作为火力点。为保护坑道口,可在坑道口内两侧开支坑道,支坑道口构筑坑道式暗火力点以打击向坑道口接近之敌。这样的暗火力点如伪装良好,可发挥极大作用。如上甘岭战役第一天,我597.9高地3号阵地暗火力点内的一挺重机即发射15000余发子弹,毙伤敌300余人。按照这样的要求构筑的阵地就是以坑道为基础,以坑道式火力点为骨干并结合掘开式火力点与环形堑壕的完整的阵地体系。炮兵和坦克部队也可依托坑道作战。炮兵坑道开口一般应在山体后方,山体前方向敌一面开射击口。射击口应严密伪装,不使敌发现。有的部队制作比射击口大些的吊桥式木板来伪装射击口,发射时推开,平时则拉起来将射击口盖上,伪装效果很好。坦克坑道应专门构筑,坦克平时在坑道内待机,作战时进入发射阵地,打完后退入坑道防止敌人火力报复。</p> <p class="ql-block"><b>前边打炮眼,后边及时清理碎石</b></p> <p class="ql-block"><b>为使坑道更坚固,战士们在加固洞口</b></p> <p class="ql-block"> 坑道的坚固程度大大超过野战工事,在很大程度上减煞了敌火力优势。敌在1951年夏秋季攻势中,每40-60发炮弹即可杀伤我1人。到了我军正构筑坑道工事的1952年2月,敌发射264发炮弹才能杀伤我1人。在我坑道工事接近完成的4月,敌杀伤我1人则需要发射炮弹646发。坚固的坑道工事破坏了敌军(尤其是美军)战斗力中最重要的一环——火力优势,使得我军防御作战的稳定性极大提高。据志愿军司令部作战处统计,1952年1-2月敌军以小部队攻击273次(这种小部队攻击都是在极猛烈的炮火支援下进行的),仅成功11次;而3-5月敌小部队攻击90次,无一次成功。这方面最典型的战例当属上甘岭战役。敌军集中空前猛烈的火力猛攻43天,我军依托坑道顽强抗击,使敌攻势完全失败,伤亡2.5万余人,只占去我两个班的阵地。自此之后,敌军彻底丧失了向我坚固阵地实施战役进攻的勇气。甚至可以说,是上甘岭战役确定了军事分界线的大体位置,以后调整军事分界线的主动权已归于我军掌握。</p> <p class="ql-block"><b>在坑道内待战的T-34坦克</b></p> <p class="ql-block"><b>坑道内的澡堂</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坑道内的火炮工事</b></p> <p class="ql-block"><b>上甘岭阵地一角</b></p> <p class="ql-block"> 坑道工事虽然有很大优点,但同时也有很多缺点。首先是构筑极为费时费力,构筑过程中遭敌火力袭击和发生的事故造成了一些伤亡。志愿军第一线阵地的坑道经历了近半年的时间才基本构筑完成。各部队在紧张的战斗间隙抽出大量人力构筑坑道,有的部队出工率达99%,少的也在50%左右。在坚硬的石质山体中构筑坑道,对缺少现代作业工具的我军来说也十分困难。长时间的高强度劳动使志愿军战士体质下降,加之在坑道内很少见阳光,许多部队患上了维生素A缺乏症和夜盲症,影响了我军战斗力的发挥。坑道构筑过程中不断发生塌方和使用炸药时发生的事故,加上施工部队受敌空炮火力袭击,使参加作业的各部队都受到了一定的伤亡。例如,志愿军炮兵某师在筑城作业(主要是构筑坑道工事)中伤亡达213人。其次,坑道工事本身射界窄,火力死角大,对发扬火力不利。坑道工事除了坑道口可对敌进行观察外,对坑道外的情况很难了解。坑道位于山体内,对无线通讯的信号也有影响。坑道口被敌发现后,容易被敌火力摧毁,如不能及时抢修即陷入被动。一旦表面阵地失守,坚守坑道的作战将极为被动和艰苦。坑道内空间狭小,空气浑浊,加上伤员和烈士遗体也在坑道内,使坑道内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坑道本身的作战功能比较弱,退守坑道后如不采取积极的战斗行动则不能拖住敌人,形成消极防守。最后,坑道内虽能储存部分粮弹和饮水,但如果坚守时间较长就会发生困难,严重依赖后方的物资支持。此外,坑道口不易展开兵力、火力,后方和友邻阵地的火力支援对坚守坑道也是至关重要的。长期在阴暗潮湿的坑道内生活和战斗,对我军战士的健康也产生了不利影响。如坑道内照明用的油灯使坑道内空气质量下降、缺氧,长期呼吸这样的空气使许多官兵患上了慢性支气管炎。</p> <p class="ql-block"><b>向坑道内运送木料,把工事被覆起来</b></p> <p class="ql-block"><b>坑道内的弹药库</b></p> <p class="ql-block"><b>修筑坑道工事不但艰苦,而且还要冒着敌人空炮火力袭击,但志愿军战士们硬是在这种常人难以想象的条件下构筑起了坚固的坑道工事</b></p> <p class="ql-block"> 俗话说“一招先吃遍天”,尽管坑道工事有上述的缺点和不足,但是坑道凭着抗弹能力超过当时我军其他各种工事这一条,就绝对占据了志愿军防御工事中的骨干位置。截至1952年5月底,志愿军共构筑坑道7789条,长度达198.7公里,修筑的坑道式、掩盖式、露天式掩体工事达75.29万个,堑壕长度达3420公里。据不完全统计,志愿军在朝鲜构筑的坑道总长度约1250多公里(坑道仓库、坑道式汽车掩蔽部、机关坑道式掩蔽部、防空洞均未计算在内),堑壕、交通壕长度达6250公里。坑道结合野战工事成为了我军防御阵地的基本形式,并在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志愿军坑道防御作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坑道工事是我军为了对抗敌优势空炮火力而创造出来的,但是在防御作战中并不能单纯依靠坑道作战,必须与野战工事配合才能发挥威力。坑道更像是一个有战斗功能的大型防炮洞,是我军保存有生力量坚守阵地和反击部队进行反击准备的进攻出发阵地。按照坑道防御作战的过程,大体可分为:依托坑道坚守表面阵地、退守坑道和依托坑道反击三个阶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坚守表面阵地阶段,坑道最重要的作用是将我军有生力量在敌空炮火力下保存下来。这个阶段往往是战斗最激烈的阶段。敌军处于攻击者的主动地位,一般都集中占压倒优势的兵力、火力向我阵地攻击。攻击前一般都进行极为猛烈的空炮火力准备,有时长达数天之久,发射炮弹数十万发。在这样猛烈的火力下,只有坑道工事才能抗住如此巨大的破坏力。这一阶段志愿军的作战形式通常是利用坑道避开敌强大的火力,依托野战工事在后方炮火支援下以短兵火力打击进攻之敌。这里有一点需要明确,即坑道是保存自己的手段,依托野战工事打击进攻之敌才是有效歼灭敌人的手段。依靠野战工事作战是主要的,这样才符合“消灭敌人,保存自”的原则,否则就成了消极防守。敌人不经过大的消耗即占领我表面阵地,会增加以后我军反击的困难。</p> <p class="ql-block"><b>依托野战工事抗击敌人进攻</b></p> <p class="ql-block"> 这个阶段在兵力使用上,我防守部队一分为三部分——三分之一的兵力用于坑道外作战,三分之一的兵力机动,三分之一的兵力用于坚守坑道。同时应确定“量敌用兵”的原则,敌人大攻则增加兵力,小攻则使用较少兵力抗击。敌军火力强大,在阵地上少摆部队有利于保存力量持久作战。在敌火力准备时节,我防守分队除少数观察员外都进入坑道。同时,坑道式火力点内的轻重机枪做好射击准备。负责抗击敌人冲击的分队也要做好出击准备,按顺序在坑道口整好队形以保证迅速跃出坑道。防守分队指挥员也要在坑道口附近观察、指挥,并注意观察员发出的信号。敌炮火延伸步兵发起冲击后,观察员立即用事先规定好的信号向指挥员报告,要明确敌冲击兵力的大小、冲击路线等。指挥员收到信号后,立即指挥部队按预定方案冲出坑道占领野战工事抗击各路进攻之敌。与此同时,坑道式火力点内的轻重机枪开火压制敌人,与后方炮火一起争取将敌战斗队形打乱。出击分队占领野战工事后立即以各种火力向敌射击。如敌被击退,则进行火力追击。而后除留观察员监视敌人和少数人员抢修被炸毁的交通壕外,其余人员应迅速退入坑道防敌火力报复。在有后方炮火支援的情况下,我军投入一个组的兵力(3-4人)即可击退敌1-2个排的进攻,击退敌一个连的进攻使用一个班的兵力即可。例如:上甘岭战役中,第12军31师91团8连于11月2日坚守597.9高地主峰一天。其连长、副连长掌握的兵力以半个班为单位一波一波向前补充。前边的班、排长则掌握2-3人打敌1-2个排,3-5人打敌1个连的原则,采取伤亡一个补充一个的“添油战术”,坚守一整天敌1100余人,守住了阵地。如用兵过多,在敌猛烈火力下很快伤亡殆尽,阵地也就无法守住了。坚守表面阵地阶段是敌锋芒正锐的时段,我军必须利用野战工事顿挫敌锋芒,消耗其兵力。否则敌未经过大的损失就进占我表面阵地,会有更大的力量围攻我坑道,陷我于不利境地。</p> <p class="ql-block"><b>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某部钢铁8连战时在坑道内坚守作战</b></p> <p class="ql-block"><b>坚守坑道14昼夜的8连连长李保成用步话机同部队联系</b></p> <p class="ql-block"> 我军虽然有坑道在敌火力准备时保存住有生力量,但在敌猛烈火力下坚守表面阵地的过程中仍然会有较大的伤亡和物资消耗。一旦我防守分队伤亡过大并不能得到增援时,就应该考虑退守坑道。根据战争经验,退守坑道的时机为:A、敌增加兵力,几个方向同时攻击,我伤亡过大,守不过来,增援部队被阻无法到达,如不退守坑道即有可能被敌全部占领阵地时;B、我弹药消耗殆尽,供应不上,如动用一部分守坑道的弹药(守坑道的弹药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保留一定数量),也不可能击退敌之进攻时。但如果天色已近黄昏,攻击已成强弩之末或增援分队将要到达的情况下,则不能退守坑道,这时坚持坑道外作战是处于主动地位的。只要退入坑道,就会进入艰苦被动的坚守坑道阶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坚守坑道阶段是最为艰苦的阶段,如我军不能很快组织反击则也是时间较长的阶段。退守坑道都是在极为被动的情况下进行的,退入坑道后则更加被动。敌人占据了表面阵地,切断了与友邻阵地和后方的联系;退入坑道的分队战斗人员减少,很多都是伤员;退入坑道后,官兵思想容易发生波动;坑道内环境恶劣,粮弹、饮水缺乏等等。如不能很好地组织部队展开积极的作战行动,那么坑道是守不住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退入坑道后的首要问题是坚守坑道口,制止敌军跟踪突入和破坏。坚守坑道分队指挥员应立即组织能战斗的人员分组坚守各坑道口。通常每个坑道口以一个战斗小组(2-3人)坚守,其余负责坚守坑道口的人员配置于坑道口附近,按时进行换班以保证对敌昼夜监视。这时在坑道口监视敌人的战斗小组是整个坚守坑道分队的“眼睛”,发现敌之动向后应及时上报,使上级能够及时采取措施应对。如坑道口附近预设有射击工事,要派精干人员占领之,发现敌向我坑道接近即以火力阻击。坑道内人员打击向坑道口接近之敌时,首先投掷手榴弹,然后跃出坑道以自动武器向敌射击后迅速撤回。各友邻阵地发现敌向我坑道口接近应以炮火和机枪火力进行支援。如当天夜间我军即反击表面阵地,坑道口坚守到天黑即可与反击部队一起收复表面阵地。</p> <p class="ql-block"><b>敌人向坑道内施放毒气,坚守洞口的战士们戴防毒面具冲到洞外向敌人射击</b></p> <p class="ql-block"> 如果我军反击准备时间拖长,那么坚守坑道分队就要做好长期坚守的准备。这时的情况将更加困难,因为敌人将有充足的时间对我坑道进行破坏和围攻。敌军对我坑道的破坏手段极其毒辣,可谓无所不用其极。根据部队反映,南朝鲜军队使用的手段比美军要凶恶得多。一般情况下,敌军会首先使用空炮火力企图炸毁坑道口。在敌大口径火炮和飞机的不断轰击下,平行伸出的坑道口往往被打塌进去几米,甚至十几米而变成朝天的井口。这样不仅出入不便,而且空气流通也不够顺畅,这时坚守坑道分队必须组织人员挖开坑道口。例如: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第15军45师134团8连坚守597.9高地1号坑道时,两个坑道口都被炸塌,只剩下碗口大的小孔。如不迅速挖开,全坑道的人员都会窒息。该连趁夜暗每次组织2-3人进行挖掘。因敌人炮火对坑道口进行固定封锁,3分钟左右即全部伤亡。经过多次轮换,终以37人伤亡的代价挖开了坑道口。以后不断反复,每次都要以10-20人伤亡的代价进行挖掘。敌军除了以空炮火力破坏坑道口外,还不断向坑道内投手榴弹和炸药包,对我坑道口附近人员威胁很大。志愿军先是在坑道口外修筑地堡打击投弹之敌,被敌发现后炸毁了地堡,堡内人员也受了些损失。志愿军随即改变方法,用弹药箱装土垒在坑道口上方,使从山顶滚下来的手榴弹和炸药包被挡住。在坑道口两侧垒两堵交错的短墙,中间留出人员进出的空隙。这样既可以挡住敌人投来的手榴弹,还可以作为射击的依托和掩体。后来又在坑道口内挖个一米左右的坑,使扔进来的手榴弹和炸药包滚入坑内爆炸以减小其破坏力。有的还在坑内挖沟通到坑道外,扔进来的手榴弹和炸药包会顺沟滚到坑道外爆炸。敌军从坑道口上方向下推土石、铁丝团封堵坑道口,还设铁丝网包围封锁坑道口。志愿军采取用防护墙挡住坑道口的办法使土石进不了坑道。对铁丝网和铁丝团则以爆破手段清除。敌军以上手段失败后,又修筑地堡围困坑道口并步步逼近。我坚守坑道分队除利用夜暗对其进行爆破外,还指挥后方炮火进行轰击。</p> <p class="ql-block"><b>战士们在坑道内向敌射击</b></p> <p class="ql-block"> 在坚守坑道分队的不断修正下,炮火命中率非常高。敌军修筑的地堡被摧毁后,就放弃了这一做法。我后方和友邻阵地上的各种火炮除了轰击表面阵地之敌使其不能修筑工事外,还负有阻止敌人接近坑道口的任务。为此,我军在附近阵地上开设观察所监视坑道口附近之敌,结合坑道内坚守分队的报告,炮兵随时都可以向敌射击,为坚守坑道口提供了有力保障。敌人接近不了坑道口,就用绳子系大炸药包从上方送至坑道口爆破和挖掘坑道顶部进行爆破。我坑道口观察员发现绳子和炸药包后,立即与炮兵联系,一阵炮火将绳子打断,炸药包掉到山沟爆炸。敌军最初对坑道顶部进行挖掘时,我军没有经验认为是敌人在构筑工事。随即敌即以大量炸药进行爆破,炸毁一段坑道并杀伤我人员。因为坑道越往里顶部厚度越大,所以敌军挖掘的位置一般都在坑道口附近。后来我军发现其挖掘行动后,就联系后方炮火杀伤挖掘之敌。如条件允许,派出人员对其进行袭击或以迫击炮向洞顶射击以破坏敌挖掘行动。同时,坑道内分队在敌挖掘位置内侧作防护墙封堵坑道并做好防毒准备。一旦敌挖开坑道顶部,应坚守防护墙阻止敌进入坑道。上甘岭战役中,第15军45师134团4连坚守的597.9高地2号坑道就被敌从顶部挖通。在敌挖通之前,4连人员用储存的米、面垒成防护墙,上架一挺机枪封锁敌挖掘位置。敌挖通后向内扔手榴弹并以机枪扫射,因防护墙阻挡没有什么效力。我军夜间利用敌挖开的口子袭击敌人,敌无奈只好把口子又堵上了。以上只是敌军破坏我坑道手段的一部分。除此之外,敌军还对我坑道进行过化学攻击并造成过一定伤亡。我坚守坑道分队就是在这种激烈的斗争中,将占领表面阵地之敌钉死在阵地上的。</p> <p class="ql-block"><b>炮兵为前沿坑道作战进行火力支援</b></p> <p class="ql-block"> 敌军攻占我表面阵地后,我方坑道最大的作用就是拖住并消耗占领表面阵地之敌,使其不能向我纵深阵地发展进攻。但是单靠坚守坑道,并不能给敌军以更多的打击并拖住它。这就需要我坚守坑道分队利用一切时机(主要是夜间),对占领表面阵地之敌进行袭击以消耗其兵力,把敌人拖住为我军反击创造条件。我军退守坑道的初期并没有积极开展对敌的袭扰活动。当时普遍认为守住坑道即可,打击表面阵地之敌是坑道外部队的事,甚至有从坑道出击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的顾虑。后来逐渐发现,只是消极防守坑道会使敌人气焰更嚣张,敌军会集中精力围攻我坑道。而且打掉围困我坑道的敌工事,也有利于增援分队和补给的物资进入坑道。有了这个认识后,志愿军坚守坑道分队小组活动才普遍开展起来。最初我军的小组出击主要是打击围攻破坏我坑道的敌人。出击时间很短,一般都是速打速撤,很多时候是白天出击。出击人数不超过2-3人。投掷手榴弹后趁烟雾冲出,以自动武器向敌扫射后迅速撤回。在我坑道抗住敌围攻后,才转入向敌军主动出击的阶段。</p> <p class="ql-block"><b>战士们从交通沟内扔出两颗反坦克雷,将爬到阵地前的敌人消灭了</b></p> <p class="ql-block"> 主动出击的第一种方式是以冷枪狙击杀伤敌军。坑道口或其附近如有射击工事依托,即由坑道内派1-2人以机枪或步枪进行狙击,寻找一切可以射击的目标予以消灭。必要时可在坑道口外筑地堡作射击工事,射手进入堡内寻机射击,由坑道口观察员提供目标位置。这样的工事比较暴露,一旦被敌人发现就会被摧毁。但在被敌发现之前,往往可以取得很大的战果。如上甘岭战役中,134团8连在坑道外的地堡被敌摧毁之前,3天之内以狙击形式毙伤敌115人。另外,如敌运动时经过我坑道口,只要在射程之内即应主动攻击敌人。例如:134团8连在597.9高地号坑道洞口发现敌经过坑道口向我主峰8号阵地运动,守洞口的战士趁敌不备以轻机枪向敌猛射。敌掉头向坑道口围攻,被我机枪火力击退,伤亡近百人。主动出击的另一种方式是以小组形式乘夜暗出坑道,对占领表面阵地之敌进行袭击。开始此种方式主要是为了清除敌封锁我坑道口的工事,后来逐渐发展为主动对敌各种工事进行袭击,极大地消耗了敌军。在发动袭击之前,对敌情及运动道路应侦察清楚并制订好行动方案。小组人员不能过多,一般3-4人。以1-2人带冲锋枪或轻机枪和手榴弹执行掩护任务,另2人带手榴弹或爆破筒对敌工事进行爆破。利用午夜到拂晓前敌疲惫、警戒疏忽时,秘密接近敌工事,投入爆破器材后迅速撤回坑道。</p> <p class="ql-block"><b>著名的志愿军冷枪手张桃芳,在33天的战斗中,以442发子弹毙伤敌人214名</b></p> <p class="ql-block"> 部队刚执行此类任务时缺乏经验有时在天黑后即开始行动。此时敌警惕性正高,往往能发现我方行动而迫使我出击小组放弃行动。如134团4连在上甘岭战役中,共组织小组出击11次,成功10次,歼敌70余人。失利的那一次就是在天黑后即行动而被敌人发觉,并且造成2人伤亡。其余10次在午夜后出击全部成功。看过电影《上甘岭》的朋友,一定记得那个从坑道内向外扔罐头盒诱敌射击的镜头,这在上甘岭战役中确有其事。134团8连就采用过这种方法麻痹敌军,掩护出击小组作战。这种袭击作战给敌人造成了巨大威胁,使其昼夜处于紧张状态,根本没有能力向我纵深继续进攻,从而将敌军死死钉在阵地上动弹不得。上甘岭战役期间,23个坚守坑道的分队在20余天内共以小组向敌袭击158次,歼敌2000余人,先后恢复班、排阵地7处,为我军进行大反击创造了良好条件。</p> <p class="ql-block"><b>坚守坑道的部队在夜间派出小分队袭击敌人</b></p> <p class="ql-block"> 在长时间的坑道坚守作战中,坑道内的物资和人员不断消耗,需要后方予以不断补充才能保持战斗力。对坑道内分队的补充,主要是粮弹、饮水的供给和作战人员的补充,有时也对坚守坑道时间较长的分队进行轮换。我军退守坑道后,坑道口往往被敌严密封锁,与后方联系十分困难(几乎所有的补给和增援只能在夜间进行)。坑道内虽储存有一定数量的物资,但时间一长就会发生困难,如无后方补充就无法生存。因此,后方的物资补充是成功坚守坑道的关键性因素之一。负责运送物资的后勤部队要通过敌重重火力封锁,才能将物资送入坑道。在这个过程中,后勤部队要遭受很大伤亡。有时一个运输排40-50人运送物资,只能回来2-3人。有时返回的运输人员还要把坑道内的仿员一起带回,这更增加了运输人员通过敌火力封锁区的困难。后勤部队在运送物资的过程中也要做好战斗准备,对妨碍我前进的火力点进行攻击。上甘岭战役中的一天夜间,134团8连炊事班奉命给1号坑道送弹药,因没有带枪只有几颗手榴弹,被敌火力点阻击后只得返回。带上一挺轻机枪和爆破器材后返回去将敌火力点炸毁,才进入坑道。</p> <p class="ql-block"><b>特等功臣丁洪钧带领一个战斗小组袭击敌人,炸毁敌火力点4个,消灭敌人10多名,缴获轻机枪3挺</b></p> <p class="ql-block"> 夜间运输部队应仔细辨别我坑道口位置,以免误入敌方阵地。曾有敌军用汉语伪装我军,引诱运输员前往加以捕捉的事例发生。对坑道的补给,饮水是很重要的内容。影片《上甘岭》用了很大的篇幅来描写我军缺水的艰苦和抢水的困难,可见水对于坚守坑道的重要。参战部队后来普遍反映坑道内缺水,认为只需储存足够的干粮和水即可,米和面根本没用,坑道内不能生火而且缺水根本没法做饭。缺水是最主要的方面(上甘岭战役以前还没有普遍在坑道内修水池),因为当时我军官兵都经历过艰苦生活,对饥饿的忍耐力是很强的,但没有水则无法坚持。坚守坑道的分队不得不派人在夜间到洞外抢水,为此付出了不小的代价。由于水壶容量有限,而且在夜间互相碰撞发声容易被发现,战士主要是使用大容器背水。运动中容器经常被敌弹洞穿,等进入坑道后水也漏光了。后来,战士们用薄铁皮和废汽车轮胎等材料,制作了一种特制的多格运水桶。桶内分成多个密封的格子,一个格子中弹漏水后,其他格子内的水则能保存下来不致漏光。有些部队还采用过挖冰窖储存冰块的方法提供饮水,采取密封保寒措施的冰窖可以将冰块保存到6、7月份不融化。</p> <p class="ql-block"><b>上甘岭战役中,为了解决坑道缺水问题,指挥员不断组织战士到坑道外低洼地带抢水</b></p> <p class="ql-block"> 在向坑道内补充人员时,主要需解决以尽量小的代价突破敌火力封锁和寻找坑道口井将部队顺利带入坑道两个问题。敌对坑道的封锁很严,如不能很好地组织部队就会在运动中付出重大代价而失去战斗力。上甘岭战役中,第15军警卫连80多人增援597.9高地1号坑道,运动中遭敌炮轰击,结果只有21人进入坑道。向坑道运动中,干部应分头掌握部队,以目视距离为限拉大距离,利用敌炮封锁间隙和照明弹熄灭的瞬间迅速通过敌火力封锁区。在先头行动的向导组应在岔路口、敌火力封锁区设路标和联络哨,保证后边部队不走错路。到达阵地后,最重要的问题是寻找坑道口。由于敌炮火的不断破坏,坑道口往往成了朝天的井口。坑道口周围都被打成松土,地形地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有时从坑道出来负责带路的向导在夜间也找不到坑道口。有些增援部队因找不到坑道口而在阵地上徘徊,遭敌射击造成伤亡。为解决这个问题,有的坑道就拉出一根电线,寻找坑道口时只要找到这根电线就可顺利找到坑道口。找到坑道口后,应迅速进入并派人员引领后续部队进入坑道。上甘岭战役中,134团8连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该连选择的运动路线在山的反斜面,因为走山梁暴露会遭敌机枪射击,走山沟有敌炮封锁。连干部分工每人带一个排,全连成一路纵队前进,班与班之间的距离为20米。为方便夜间目视联系,每人背包上放一块松明子(一种夜间发磷光的松脂)。先头班负责用白面和白布条做路标。部队利用照明弹熄灭时跑步前进。运动到阵地上后,带路的向导也找不到坑道口了。结果在敌人鼻子底下爬来爬去找了很长时间,最后连长在躲避敌投来的手榴弹时无意中发现了坑道口(守敌夜间基本不敢出来活动)。连长进入坑道后,发现只有8班长跟着进来。后由8班长往返20多次才把部队带入坑道。在此过程中,8班长在山沟边上找到指导员带的2排时,发现2排全部在地上一动不动。8班长爬过去问指导员为什么不动,指导员说前边也没动呀!仔细一看,原来前面有几具烈士遗体,被当成前边部队了。这样,8班长才把2排带进坑道。8连共138人参战,只伤亡5人即进入坑道与坚守分队会合。通过这种对坑道的不断补充和增援,保持了坚守坑道分队的战斗力,并在精神上鼓励了坑道内的部队,使其树立起坚守坑道和敌人血战到底并取得胜利的信心。</p> <p class="ql-block"><b>把空汽油桶送到前沿坑道,供战士们存水用</b></p> <p class="ql-block"> 在长时间坚守坑道作战中(有的分队长达14昼夜),对坑道内部队的组织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方面。我军退守坑道后,各种物资、战斗人员、伤员、烈士遗体塞满坑道。经过几次战斗后,原有人员伤亡后又有新部队增援进来,往往造成数个甚至十几个单位的人员在一条坑道内共同作战。如不能很好地组织,就会影响战斗力的发挥。进入坑道后,应首先对坑道内的物资、伤员和烈士遗体进行清理。对坑道内原有人员和增援进来的人员统一进行整编。人员进行分组,分别负责作战、救护、运输、通信等任务。这样,原有的被打乱建制的人员就会重新变成有战斗力的集体。例如:上甘岭战役中,134团8连坚守597.9高地1号坑道的14昼夜中,共有16个单位的人员在坑道内共同作战。全部人员统一整编为8连,并成立了相应的党团组织。由7名卫生员组成卫生救护组,将烈士遗体都抬到最里边不通风的地方放好,把伤员都集中到小岔洞内照料。轻伤员则靠近坑道口的战斗小组,随时准备加入战斗。军械员负责管理坑道内的武器弹药。炊事班则把食物和饮水统一管理起来,有计划的给大家食用。坑道内的部队由3名营级干部统一指挥,8连连长和指导员分工各负责坚守一个坑道口。战斗人员分组分别负责坚守坑道口和小组出击作战。战斗后期给8连补充的人员多为后勤人员,很多人不会使用武器,坚守坑道分队还要教会这些人员武器操作技能,使他们能及时参加战斗。</p> <p class="ql-block"><b>增援部队到达前沿坑道,对那里进行人员补充</b></p> <p class="ql-block"> 坚守坑道只能拖住并消耗敌人,要收复表面阵地还需要坚守坑道分队和反击部队共同努力才能完成。这就是依托坑道反击阶段。我纵深的反击部队的使用方式有2种:一种是直接从纵深接敌,在坚守坑道分队配合下收复表面阵地;另一种是将反击部队一部事先投入坑道,与坚守坑道分队一起配合正面反击部队进行反击。坚守坑道分队和增援到坑道内的反击分队应主要向表面阵地之敌侧翼冲击。反击前应制订协同计划,明确各自的任务、攻击目标和冲击路线。如果坚守坑道分队不知道我军将进行反击,在反击开始后应主动出坑道配合作战。在反击之前,坚守坑道分队要把坑道口妨碍行动的障碍物清除。在我进行火力准备时在坑道内排好次序,接到出击命令或信号后迅速跃出坑道发起冲击,坚决消灭对我反击部队威胁最大的火力点,截断敌人退路,与反击部队一起歼灭守敌。例如:1952年6月21日官岱里以西高地战斗中,坚守坑道的91团2连1、7班,主动从侧后消灭了对反击部队威胁最大的火力点并截断了敌人退路,因而全歼守敌收复了阵地。又如上甘岭战役反击阶段,我86团3连反击前秘密投入134团8连坚守的597.9高地1号坑道。3连、8连共同制订作战方案,确定8连从左边坑道口出击,3连从右边坑道口出击,攻占1号阵地后与正面反击部队会攻主峰。经激战,将597.9高地表面阵地一举收复。</p> <p class="ql-block"><b>模范卫生员、特等功臣陈振安,在坚守坑道的4昼夜里,冲出坑道抢救了100多名伤员。坑道内缺水,他便将石缝里流出来的水,一滴滴接下来给伤员喝</b></p> <p class="ql-block"><b>在激烈的战斗中,伤员不能直接参加战斗,就帮着压子弹</b></p> <p class="ql-block"> 志愿军通过艰苦卓绝的坑道防御作战,成功地稳定了己方战线,改变了阵地战初期防御作战十分被动的境况。空前激烈的上甘岭战役中,我军坑道抗住了每平方米落弹76发(含炸弹)的强大火力轰击,充分证明了坑道工事的价值。自此之后,敌军再没有发动过一次像样的战役进攻。战争主动权已经掌握在我军手中。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坑道工事——这种我军战士自己创造的坚固工事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利用坑道工事巩固了阵地后,我军就可集中更多的精力反击敌坚固筑城阵地,其中即包括对敌坑道工事的攻击。</p> <p class="ql-block"><b>上甘岭战役中,我军某部在强大炮火支援下攻上537.7高地北山</b></p> <p class="ql-block"><b>上甘岭战役中,敌军空炮火力异常猛烈,如537.7高地北山阵地的土石就被炸松了2米多</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志愿军对敌坑道工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的攻击作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阵地战初期敌军依靠其火力优势,掌握了较大主动,频频向我发动攻击。后来遭到我坑道工事的痛击后,发现此类工事有很大优点,同时我军装备逐步改善,炮火增强。敌军即如法炮制,也在阵地上修筑了大量坑道工事。但不知是敌军士兵太懒还是过于轻视我军炮火,其修筑的坑道又短又小,设施也不完善,和我军的坑道雏形相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敌军将坑道称为“待机壕”,无论是规模还是数量都远远赶不上我军坑道。敌军坑道一般只在第一线阵地构筑,但也不是所有的一线阵地上都有坑道工事。战争后期才比较普遍地构筑坑道。敌坑道一般构筑在阵地的侧后,高度在1.2-1.6米左右,宽0.8-1米,顶厚3-7米,长度一般7-30米不等。坑道口一般1-2个,也有少部分坑道有3-4个口。有的阵地上的2-3条坑道从内部加以贯通。与我军坑道相比,其顶部较薄,长度也较短,坑道口数量也偏少。这反映出敌军对坑道工事的需求并不十分急迫,敌军主要还是依靠其火力优势来和我军对抗。但随着我军炮火加强,敌军坑道坚固性差的缺点就暴露出来了。为此,敌军也开始加固其薄弱的坑道顶。有的坑道顶上以直径20厘米的木材被覆3-4米,在其上堆装土麻袋七八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最初,敌军坑道内都没有战斗设施,只做指挥所和屯兵用。敌军发现其坑道在我军突入坑道时生存力较低的情况后,才开始在坑道内设置战斗设施。但比较简单,只是用装土麻袋垒起来作为掩体,战斗功能还是偏弱。坑道口和盖沟(即加掩盖的堑壕)或交通壕连接,平时以麻袋堵塞只容1人出入,退守坑道后则全部堵死,构成临时火力点。敌坑道内除了平时食用的外基本不储备食物和水,弹药储备也不多,但无线电通讯器材却相当多。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敌军只把坑道看成是“防炮洞”,没有将其当成战斗工事对待。敌坑道的优点是比较隐蔽,挖坑道的出土都用麻袋盛装,坑道口在盖沟内不易被发现。坑道口外一般构筑地堡加以掩护。但缺点也很明显,首先是不够坚固,其次是坑道口过小,容易被我军封闭。敌退守坑道后很少积极战斗,从坑道进行反击则更少。有时从坑道口看到或交通壕内的我军人员也不射击,以求自保。守敌主要是依靠无线通讯器材召唤后方炮火,对占领阵地的我军进行轰击。敌通讯器材数量多,技术性能先进,步炮协同动作熟练,在退守坑道后能立即召唤炮火轰击表面阵地,使我军立足困难。在坑道被我攻占前,敌炮兵一般使用空炸方式杀伤我军,以避免破坏己方不坚固的坑道。如果我军撤出阵地,坑道内守敌即出来恢复表面阵地。这一点在韩国人金阳明所著的《韩国战争史》一书中也得到了反映。该书作者在谈到坑道作战失败的原因时总结了这样一条:士兵掩蔽在坑道里不想开枪打仗。</p> <p class="ql-block"><b>志愿军攻占轿岩山,将南朝鲜军5个营全部消灭</b></p> <p class="ql-block"> 我军对敌坑道的攻击是进攻敌山地坚固筑城阵地的组成部分。在攻敌表面阵地后,才能转入对敌坑道的攻击。打敌坑道的部署应和整个进攻计划一起制订,使其成为一个整体。战前侦察时,尽量把敌坑道口位置、大小、形状等情况搞清楚。在我攻击部队冲上敌阵地时,负责打坑道的分队应直奔敌坑道口将其封锁,使表面阵地之敌不能退入坑道,坑道内之敌也不能反扑出来,并争取将守敌大部歼灭于坑道之外。负责打坑道的分队应事先指定并做好器材准备,一般不担负打敌反扑的任务。主要是多带爆破器材,如不同重量的炸药包、手榴弹、爆破筒等。轻武器以冲锋枪和手枪为主,因坑道内狭窄尽量不用机枪或步枪。在打敌坑道时,应以3人左右的战斗小组为单位分散行动,以减少敌炮火的杀伤。对敌坑道的攻击要解决的首要题就是攻击分队暴露在坑道外时如何减少敌炮火造成的伤亡。当时各部队大都认为只要解决了这个问题,攻击敌坑道并不难。坑道守敌只要失去炮火支持,就剩不下多少战斗力了。在对敌坑道攻击作战的初期,出现过多次攻击部队受敌炮火杀伤过重而失去攻击能力的情况。对敌坑道的打法根据具体情况有所不同。对坑道口较大,内部空间也较大或我军急需利用的坑道,可采取以小兵群突入歼灭守敌后占领的方法;对敌封闭坑道口或坑道口较小,内部空间小不利于内部战斗的坑道采取爆破的办法加以摧毁。在我军采取“抓一把就走”的行动时,也可以采用第二种方式。不论哪种方式,应力求先摧毁敌通讯器材;切断其与后方的通讯联系。由于敌坑道口小易于封闭,我军小兵力即可对付据守坑道的较多敌军。</p> <p class="ql-block"><b>志愿军冲上十字架山后,敌人向我缴械投降</b></p> <p class="ql-block"> 采取突入敌坑道的打法时,一般以一个步兵班打一条坑道。每个班可分为2-3个战斗小组,每组2-4人。各组分工为:1个组进坑道战斗,1个组在坑道口支援,如还有1个组则在坑道外警戒。小组成员每人带冲锋枪或手枪一支(多带弹药)、手榴弹5-10枚、3-4包小包炸药、手电筒1个(也可使用信号枪,起照明、燃烧作用)、口罩等器材。还有部队用罐头盒和炸药自制滚雷(有些敌人坑道口高内部低),杀伤坑道深处之敌。攻上敌表面阵地后,如发现敌正退入坑道,应立即跟踪突入敌坑道。这时,敌坑道防御尚未就绪,攻击更容易成功。如敌已退入坑道据守,在向敌坑道口攻击时首先以火箭筒或爆破器材炸毁敌坑道口附近的地堡或火力点。然后以火力封锁坑道口,掩护各战斗小组从侧面接近坑道口。如敌坑道有2个以上的坑道口,应先把其他坑道口炸塌或封锁,从一个坑道口进入歼敌以防在坑道内发生误会。</p> <p class="ql-block"><b>美、李军吹嘘的“京畿堡垒”(十字架山)被志愿军攻克,勇士们将胜利红旗插上了主峰</b></p> <p class="ql-block"> 接近坑道口后,先向坑道口内投弹以杀伤敌守坑道口的人员(有时敌甚至会用火焰喷射来守坑道口)。但不要使用大威力爆破器材,否则有可能将坑道口炸塌。趁坑道口守敌被炸和爆炸烟雾,迅速冲入坑道。例如:在反击梅岘里东山和马踏里西山的战斗中,我358团8连3排向坑道口内投掷了手榴弹6枚、爆破筒1根、炸药包1个,坑道内守敌被炸伤亡过半。我军随即突入坑道,仅10分钟即全歼守敌。战斗小组进入坑道后,作战姿势一般为跪姿。1人沿坑道左侧前进以冲锋枪向敌射击,另1人沿右侧前进负责打手电筒照明。如有第3人则跟在第1人身后负责换弹匣,以保持第1人冲锋枪的火力持续性。有的部队采取将手电筒绑在冲锋枪的右侧或下方,边照明边射击。这样可以省去负责照明的人员,或也让其持冲锋枪作战,同时也有利于射击时瞄准。但这种做法也有缺点,冲锋枪手不能随时控制手电开关,持续照明容易暴露射手位置。专人负责照明则可在照明后迅速关掉手电筒,有利于隐蔽。按照部队经验使用手电筒照明时,不要使用两节新电池,电力过足很容易把灯泡摧掉,1节新电池加1节旧电池较好(这可能与当时的灯泡质量有关系)。如敌坑道是直坑道,尽量使用冲锋枪,要用布或毛巾保护枪支,以免因坑道内烟尘大造成机件故障而影响射击。对坑道内的休息室或拐弯处,以手榴弹清除守敌。但手榴弹不宜使用过多,炸药包和爆破筒尽量不用,避免坑道内充满大量爆炸烟雾影响作战。我军在攻击马踏里西山敌15米长的小坑道时,共使用了10枚手榴弹,结果坑道内烟雾很大无法进行观察了。此外,人员在坑道内作战时应戴口罩,否则因烟熏不易坚持到底。向坑道内部发展时,小组成员应相互掩护交替前进,充分利用敌坑道内的休息室和拐弯处作为掩体。在发展过程中如遇到岔道或贯通的坑道,负责支援的小组向岔道攻击,与先进入坑道的小组分头歼灭守敌。在对敌坑道的攻击中,政治攻势可起到很大作用。因敌退守坑道后士气低落,经我打击和喊话争取后很多时候即放下武器投降。如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中,我军攻击科湖里南高地和直木洞南山时,有3条坑道的守敌在我攻击后喊话争取下投降。突入敌坑道歼灭守敌耗时较长,占用我精力也较大,在情况紧急或不能进入坑道时应采取爆破敌坑道的办法歼敌。</p> <p class="ql-block"><b>栗洞南山战斗中,志愿军利用改修后的敌野战工事和碉堡,打退敌人反扑</b></p> <p class="ql-block"> 采用爆破办法攻击敌坑道,有两种具体方式。一种是对敌坑道进行逐段爆破,分段打的方法,爆破一段,搜索肃清一段,直到将敌全歼。另一种方式是先将敌坑道口爆破堵塞,派少数兵力看守,过一段时间后再挖掘。两种方式实施爆破的过程基本一致。第二种方式是在主力急速前推进,抽不出更多兵力歼灭坑道之敌或进入敌坑道作战困难的情况下采用。爆破敌坑道口时,由持自动武器的战士在坑道口一侧警戒,以防止敌人突然冲出进行反扑。爆破人员从一侧接近后,将爆破器材投入坑道口内1-2米即可。根据部队实战经验,7.5公斤炸药包即可将敌坑道口炸塌。由于敌坑道口顶薄,从其顶部爆破也容易奏效。但需要在坑道顶部进行挖掘。一个战斗小组一人掩护,两人挖掘,一般5-10分钟即可挖好爆破用的坑。顶厚3-4米的土质坑道,以4个3-5公斤炸药包进行集团爆破即可炸开。炸开后,可趁敌被震晕之际进入坑道歼灭守敌。如敌利用战斗设施阻止我进入坑道或对坑道进行堵塞,则应进行逐段爆破,将敌全歼。采用此种方法时,要注意对残敌的搜索。有时敌会利用某些藏身之处坚持很长时间。例如:1953年2月28日,志愿军第200师598团攻击敌官垡里西高地之坑道。攻占敌表面阵地后,将敌盖沟出入口、盖沟射孔、地堡全部炸毁后撤出战斗。我军为查明战果,3月1日1时派1个班打扫战场,俘敌2名后才知道敌仍在地下据守。于是再次进行爆破,拂晓后由营参谋长亲自检查,毫无声音,判断敌已被全部炸死。但坑道守敌当日又扒开了坑道口。1日夜,我军第3次进行爆破仍未奏效。此时,敌开始猛烈反扑,阵地一天最多落弹达1.7万余发。为避免被动,我军只得主动撤出战斗。又如:第60军在攻占“方形山”后未进行仔细搜索,少数残敌藏匿于坑道内,3天后才被肃清。如采用先爆破后挖掘的方式,在炸塌坑道口后应以小包炸药将敌坑道的射孔、通气孔炸毁封闭,否则敌可在坑道内坚持很长时间。挖掘要等坑道内守敌窒息或丧失战斗力后再进行。例如:志愿军第68军609团在金城战役直木洞进攻战斗中,1连3排和8连分别负责打012号和916号阵地上的坑道。1连3排在歼灭盖沟之敌后,3次冲入敌坑道内,均因敌依托战斗设施顽抗而被迫撤出。3排即在敌坑道顶部挖了一个80厘米深的坑,内置5根爆破将坑道炸塌,炸死了一部分敌人,俘虏了50余人。8连首先摧毁了坑道口的火力点,在对坑道进行爆破后,副指导员率2名战士趁爆炸烟雾跳进坑道,但遭敌手榴弹还击而全部伤亡。8连随即以7.5公斤炸药包和26根爆破筒将敌坑道口炸塌堵死。1小时20分钟后进行挖掘,俘敌1人,闷死敌70人,全歼守敌。</p> <p class="ql-block"><b>志愿军攻占查亭西山,南朝鲜军首都师26团士兵缴枪投降</b></p> <p class="ql-block"><b>志愿军攻占注字洞南山阵地</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敌我双方坑道</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攻防作战之比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抗美援朝战争的阵地战阶段,敌我双方都曾广泛进行了围绕坑道工事的攻防作战。双方的坑道攻防作战取得了不同的成果。我军进行的坑道防御作战取得了极大成功,敌军对坑道的攻击作战彻底失败。上甘岭之役后,敌彻底失去了组织战役进攻的勇气。我军对敌坑道的攻击作战战术经过不断改进,具有很高的成功率,敌坑道防御作战初期取得了一些成功,后期则完全失败。金城战役即是明证。既然敌我双方进行坑道作战的成果不同,那么双方在实施作战过程中定有很多不同之处。下面就来分析一下双方坑道攻防作战的差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敌我双方的攻防战术不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以美军为代表的西方军队从历史上直到今天的战术特点就是以“力”取胜,具体表现为拼装备、拼技术、拼火力密度。虽然装备先进、火力强大、各军兵种协同动作熟练,但战术表现上则相当一般。在攻击时往往是一线平推,很少进行穿插迂回。当然,这也与美军在朝鲜战争中被我军穿插渗透战术搞怕了有关。美军(当然也包括“联合国军”中其他国家的军队,他们的作战指挥由美军负责)在进攻中唯恐出现暴露的侧翼而遭我军突击,重蹈第二次战役的覆辙。因此美军在进攻目标的选择上,一都选取对方态势突出的阵地。在攻击时也是正面“硬啃”,而不去从侧后包抄。这样做虽然兵力、火力集中,但同时也使对方能集中兵力、火力于被攻击点上,以致形成“顶牛”。比如在上甘岭战役中,敌军攻击目标为我第15军45师两个连据守的态势突出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阵地。除了在战役开始时,对我15军防御正面其他阵地进行了一下佯攻,除下的时间全部的兵力、火力都集中在我两个高地上打消耗战,直到筋疲力尽。这使得我15军抽调了除防守西方山要地的44师以外的大部分兵力、火力(战役进行过程中,第12军也加入作战),在两高地反复争夺。反倒是防守西方山的44师向敌主动攻击,牵制了敌军不少兵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反观我军方面,在作战中历来强调迂回穿插,非到万不得已时不进行正面对抗。这也是我军装备落后、火力弱,不能打火力消耗战的原因决定的。对敌坑道阵地的迂回穿插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即可切断敌向坑道内增援、补给的通道。这一点在金城战役中表现十分明显。我穿插迂回部队插入敌纵深后,即将敌指挥系统和炮兵阵地打烂(如著名的奇袭“白虎团”)。指挥系统和炮兵一完蛋,前沿敌坑道就失去了获得增援部队、物资补给和火力支援的可能。守坑道的敌军再能打,时间一长也坚持不住。我军长时间坚守上甘岭阵地的坑道,正是由于能源源不断获得后方的增援、补给和火力支援。只要后方通道不断,我军守坑道的分队就可以长时间保持战斗力。此外,我军夜间作战能力强,夜间也可获得相当的自由。而敌军攻占我表面阵地后,白天受我军后方炮火和友邻阵地火力威胁,夜晚不敢出工事,作战能力的发挥受到很大制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二、作战意志的不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极其艰苦的坚守坑道作战中,坚强的作战意志是获得胜利的重要保证。敌军这一点上显然与我军有相当的差距。敌军中的美军更差。上甘岭战役刚打了四分之一,一看伤亡大还打不下来,立马把美军第7师撤下来换上了南朝鲜第2师。怪不得南朝鲜军队大骂美国人让他们来当“替死鬼”。敌军在坑道内一旦发现形势不利且无法改变时,在我方政治攻势下很多时候都选择投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坚守坑道的我军则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坚持了下来。在空间狭窄、空气浑浊、缺水少粮的坑道中坚持作战,是对部队作战意志的重大考验。坑道外是零下20度的严冬,坑道内由于空气不流通,穿单衣还热得难受。135团7连开始时每人可分一包饼干作一天的干粮,后来由于敌严密封锁后方物资送不上来,只能每人每天分2块饼干。最严重的是缺水,有时两三天喝不上水。战士只能把舌头贴在石板上润润,用雨布接坑道顶上渗下的水喝。没有水吃饼干咽不下去,就把饼干放在地上待其吸收些水分后再吃。就是生活在这种环境中,我军仍可以坚持作战,把坑道工事的威力发挥到了极致。战后,南朝鲜军队在其战史中称:当面之敌中共军第15军防御意志坚定,因而“三角高地”(指597.9高地)战况始终没有进展,反而足以使敌人认为打成漂亮仗而自豪。事实上不光是上甘岭战役,敌方一直对我军坚强的作战意志既佩服又头痛,将其称为“神秘的东方精神”。拿破仑说过,士气是一切作战计划的基础,那么作战意志就是坑道作战胜利不可缺少的重要保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三、坚守坑道方式的不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敌军在坚守坑道时的作战行动都很消极。敌对坑道口的防守比较薄弱,经我以手榴弹、小包炸药投入爆炸后,一般即放弃坑道口退入坑道深处依托简单战斗设施节节抵抗。甚至以沙袋将坑道口完全堵死回避作战,企图仅仅依靠后方炮火对我军进行杀伤,待我军撤出战斗后恢复表面阵地。只有在我威胁其坑道安全和进入坑道时才被迫迎战。其作战主动性太差,更不用说对表面阵地的我军进行反击了。这样的坑道只是一个大型“防炮洞”,根本起不到牵制我军向其纵深发展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b>战士们在坑道地上挖个小坑存水,解决吃水问题</b></p> <p class="ql-block"> 我军在坚守坑道时,极为重视坑道口的防守。这就保留了向外出击和获得增援、补给的通道。敌军对我坑道围攻失败后,防守表面阵地的敌人知道自己脚下就有我军存在,那感觉就像坐在随时可能喷发的火山口上一样惶惶不可终日。白天敌人要提防我军坑道内的冷枪射击,声音一大还可能招来我坑道内人员召唤的炮火轰击。一到夜间情况更糟糕,我军以小组出击活跃在敌阵地上,搞不清什么时候就从射孔丢进一颗手榴弹坐上“土飞机”。在这种情况下,敌军根本没有能力也没有精力向我纵深发展进攻。而这正是我坑道工事在表面阵地失守后发挥的最大作用。我军的小组出击又消耗了敌军大量有生力量,为我军反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四、攻击坑道方式的不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敌军在对我据守的坑道进行攻击时,开始时也试图攻入我坑道,但我军对坑道口的防守十分严密,攻击失败后即单纯依靠爆破来对付我坑道。即使把我坑道顶挖穿,也不以步兵进入坑道。例如:敌军曾将我134团4连据守的597.9高地2号坑道顶部挖通,也只是向下扔手榴弹以机枪向坑道内扫射,步兵却从未试图从挖通的地方进入我坑道作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军对敌坑道进行攻击时,首先强调进入坑道歼灭守敌,情况不允许时才以爆破方式破坏敌坑道。而且一般采取先爆破后以兵力突入肃清敌人或先爆破后挖掘的方式进行。这样做可以将敌坑道稍加整理后为我所用,有利于抗击敌人随后发动的反扑。我军步兵的作战能力和作战主动性远远高于敌军,使我军对敌坑道攻击的灵活性很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敌我双方普遍构筑坑道工事的阵地战阶段中后期,坑道攻防作战的结果实际上决定着双方战线的位置。我军先是利用坑道进行防御作战,粉碎了敌将战线继续北移的企图。随后又成功地进行了对敌坑道的攻击作战,使敌保持原有战线(主要是金城突出部地区)的计划破产。这样一来,敌军陷入了攻不能取,守也守不住的尴尬境地。上文提到的《韩国战争史》一书也承认:“在坑道作战上,中共军比国军(本文作者注:即南朝鲜军)强。”我军完全掌握了地面战场的主动权,敌方不得不在停战协定上签字。可以这样说,志愿军坑道攻防作战的结果对战争在我军掌握主动权的情况下实现停战,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