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新",宋苏东坡对香芋情有独钟,曾赋诗这样赞美芋艿。</p><p class="ql-block"> 秋天,是芋艿收获的季节。芋艿又称芋头,种类繁多。我们长江中下游地区盛产白芽芋和红芽芋,形如鸭蛋大小。白芋与红芋之分既有外观的差别也有内在的不同,外观主要看芋芽,长白色芽的叫白芽芋(南通话:白胡子芋头),长红色芽的叫红芽芋(南通话:红胡子芋头)。内在主要是口感的区别,白芽芋有点柴,甚至不容易煮烂,吃起来还有点麻嘴;红芽芋煮熟以后既松酥又香糯,市场上讨人青睐,所以农家种红芽芋偏多。在云贵、广西等地区盛产荔浦芋,也称大芋、芋魁,单个就有几斤重,形状犹如蹲伏的鸱(猫头鹰),故文人墨客把荔浦芋称之为“蹲鸱”。</p><p class="ql-block"> 红芽芋艿可以说是芋中上品,软糯清香,粘滑爽口。芋头红烧肉,芋头煮扁豆,芋头煮青菜,既是农家时蔬,也是美味佳肴,更是祖辈遗留给我们的传统菜谱。芋艿煮青菜是我最喜欢的一道菜。小时候我们家很少买肉,中秋之日,吃一碗母亲掌勺的红芽芋艿煮青菜就算过节;每每家中煮这道菜,即使我不在家,母亲还是要预留一碗等我回来。现在,虽然母亲已经驾鹤西去,但是这道美食我辈依然沿袭传承,每当新芋上市,总要买点回来煮之食之,百吃不厌,既可解馋,也是怀旧,更会思念天堂的母亲。一碗芋艿香,觅得思母情。</p><p class="ql-block"> 童年时光,每当新芋成熟收挖以后,我与邻家的几个屁颠小孩,总要提个竹蓝,拿个耙子,去寻找田间遗落的芋艿,其实农田主人遗落在地里的芋艿是很少的,即使有也是很细小的毛毛芋。我们不管多小的毛毛芋,只要见到,就尽数拾来,尽管收获甚微,还是兴高采烈,我们拿个小耙子,东找西翻,坚持不懈,总有收获。回到家来,挑几个大一点的,焖在柴火灶的锅爣灰里,焖熟以后,撕开芋皮,一股馋人的香味扑鼻而来,袅袅热气霎时间弥散腾空,蘸一点预备好的青蒜酱油,入得口中,来不及咀嚼,马上就滑进肚里,堪比山珍。怪不得郑板桥感叹:“人间宰相君莫问,灰中蹲鸱香可拈”,当宰相还不如吃烤芋艿快活呢!</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去大师兄家闲逛,并邀请好友包主任一同相聚。本想到附近饭店去小酌,大师兄说道:今天不去饭店,他在家中做东,并且吩咐大嫂做我最喜欢吃的芋艿煮青菜。一提起芋艿煮青菜,我的两条腿就不愿意走路了,高兴之至欣然答应,包主任与我同样心情,异口允诺。</p><p class="ql-block"> 大师兄家前后两栋房子,中间有一块几百平米的大院子,院中有橘树、栆树,还有香樟,除了场地以外的地方,大嫂精心耕耘分成若干小块,种上各种四时蔬菜,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地方种了红芽芋艿,自家食用足足有余,还常常送些给亲朋好友。今天大师兄留我们在家中吃饭,大嫂很是开心,亲自去田间采挖红芽芋艿,选挑上好青菜,大家一起动手,刮芋艿,拣青菜,不一会儿清洗完毕。大嫂亲自下厨掌勺,烹饪菜肴,在芋艿青菜里还撒了些自种的青蒜叶末,更加醇香袭人。大师兄更是手脚麻利地张罗了几道冷盘荤素,加上包主任专门去卤菜店买来的香酥鸡,很快,一桌家常美味铺就而开。未食其菜,先闻其香,一种久违的农家菜香扑鼻而来,味蕾未开,味觉先至,垂涎若食之感顿而生之。</p><p class="ql-block"> 席间,已经多年不饮酒的我,经不住芋艿香味的诱惑,与包主任分享了些许久违的老黄酒。吃着大嫂辛勤种植的农家红芽芋艿,饮着大师兄珍藏的陈酿美酒,聊着种菜的辛苦与欢乐,热腾腾的菜肴,香喷喷的菜味绕鼻钻腮、溢满餐桌,曾经的农家菜味又呈现眼前。厨房内菜肴香气四溢,餐厅外菜畦碧翠油绿,时蔬入帘青,葱蒜呈翠绿,一副田园人家生活画卷跃入眼底。不禁想起了唐代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中的诗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这场景,这画面是多么的温馨,可望而不可求,难怪陶渊明要隐居田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家未拆迁之前也有农家小院,也种四时蔬菜,由于响应政府号召,积极拆迁,虽然住进了宽敞的高楼小区,还是羡慕大师家的农家小院。</p><p class="ql-block"> 大师兄不断地劝我多吃些心爱的芋艿煮青菜,一股童年时母亲煮岀的菜香味儿回荡口鼻,这道菜为什么这样鲜?味道为什么这醇?大嫂自豪且得意地说:她种的蔬菜不喷有害农药,不施化肥,全部使用农家肥料,播下的种子也是在专卖店精选的上等好种。这就充分诠释了菜香本味的奥秘所在。</p><p class="ql-block"> 其实,种蔬菜既是一桩辛苦活,也是一件技术活,特别是种芋艿,从三月份栽种到十月份成熟,要田间管理八个多月的时间,历经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时空轮替,无论是干旱还是水涝,都要精心培管,逢旱浇灌,遇涝排水,如遇极端天气,再遭虫害袭扰,稍有不慎,长不岀芋艿也是常有的事儿。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因此,我觉得菜肴美味已经不是首要的了,大师兄把我们留在家里招待,我们吃的不仅仅是农家菜香,更是大师兄的一片浓情厚谊。把我们留在家中吃饭,分享农家的时蔬美味,已经把我当成是家中的一份子,每每我去,总觉得亲近有加,我一有时间,首选要去的地方,就是大师兄的家。吃的菜根香,难得兄弟情。</p><p class="ql-block"> 曾有人云:“煨得芋头香,天子不如我”。我们饮酒品菜,吃芋下饭,甚是开怀,天下美味,唯此仅有,快活似神仙。不知不觉,满满的芋艿煮青菜将要碗空,似乎意犹未尽,我与包主任舍不得碗余,索性把碗里的芋艿青菜汤也一就而空。菜足饭饱,不亦乐乎,唇齿留香,心旷神怡。</p><p class="ql-block"> 一顿中午饭,百般情思浓;曾沐慈母恩,今忆泪眼红;多谢大师兄,款待宴家中;又食芋艿香,圃取釜里烹。</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