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金秋十月,玉溪聂耳小学新兴、玉湖两校区的全体数学教师和部分行政领导在第七、八、九周以“移植研讨课”的形式开展了三次教研活动。</p> <p class="ql-block"> 本学期,我校继续深化“移植研讨课”教学研究活动,充分利用和学习名师先进的教育理念进一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和人文素养,积极构建聂耳小学学习型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 </p> <p class="ql-block"> 第七周魏副校长移植了特级教师俞正强老师的《比的意义》。比的概念实际上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对比关系,任何相关的两个数量都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既有同类量的比,又有不同类量的比。魏副校长的这堂课,教学素材取之于学生课堂生成的生活中的比:篮球、足球比赛中的比、面和水的比、国旗长和宽的比,始终让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说一说,想一想,体现了导—扶—放—收的教学方法,点拨得当。魏副校长较高的语言艺术和课堂驾驭能力在这堂课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使听课者如沐春风。</p> <p class="ql-block"> 第八周新兴校区的陈莹老师移植了全国特级教师刘松的《倍的认识》。陈老师选择恰当的问题作为生成的动态“课眼”,在轻松自主、尊重孩子的氛围中,重视孩子对“倍”意义的理解,通过对不同颜色不同数量的花的“变换”,不断改变两个比较量的数量,多角度,多纬度,循序渐进的让孩子建立倍的概念,感受标准量的重要性;同时让孩子在不断的观察——思考——比较中,感受标准量变了——倍数变了,标准量变了——倍数不变的内蕴。</p> <p class="ql-block"> 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说:“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几何代数统一体,永远联系莫分离”。在小学阶段,数形结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p><p class="ql-block"> 第九周新兴校区的方丽萍老师移植了国家特级教师徐长青老师在昆明执教的《数与形》。方老师在教学中落脚点始终在学生上,活用数形结合思想,采用<span style="font-size:18px;">“数”的准确性和“形”的直观性,让</span>学生学会“以形助数”,“以数解形”,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span style="font-size:18px;">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疑难问题得以化解,引导学生更深入地认识数学本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触发高效的数学学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实现了有形在数简单,有数在形丰韵。</span></p> <p class="ql-block"> 一位哲学家说: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以后,每个人就是两个思想。评课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评课的过程是对课堂教学透彻地分析和总结的过程,它可以促进和推动教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是研究课堂教学最直接、最具体、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和手段。</p><p class="ql-block"> 每堂课后,由两校区各年级组的老师代表对课堂的呈现亮出本组老师们的观点和招数,达成对课堂的深度理解,老师们不同的见解得以摩擦,不同的思想碰撞、汇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陈斌副校长、魏超副校长、教务处王老师三位学校行政领导,在每次移植课后不仅对执教老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诚恳的建议,同时对全体数学老师提出厚望。希望老师们深入研究教材,对不同版本的教材设计,领悟设计意图,再结合自身和学生情况教学;并请全体数学老师思考: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老师?并为之而不懈努力;同时勉励老师们:不要总是折射别人的光芒,执着追梦一定会让自己成为那道最亮的光!</p> <p class="ql-block"> 最慢的步伐不是硅步,而是徘徊;最快的脚步不是冲刺,而是坚持。让我们在笃定与坚守中历练成长。“移名师之魂、植自我之魄、强前进之路”,相信在“移植研讨课”活动的扎实推进下,每一位聂小老师都将成为风格独特的“大”老师。</p> <p class="ql-block">编辑:刘海燕 柴美芳</p><p class="ql-block">图片:柴美芳</p><p class="ql-block">审核:王树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