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任务”到“学习”再到“享受” ——评阅教师教育随笔有感

黄官寨实验学校分校 廉秀芳

<p class="ql-block">  按照齐校长的要求,每个班子成员要审阅十多名教师的教育随笔,并写上评语。齐校长叮嘱,要认真阅读,抱着欣赏的态度,评语应以鼓励和期待为主,真诚地给予老师一些建议。</p> <p class="ql-block">  其实,老师们的随笔本本(2021年春季学期写的)早在上学期放暑假时就已经分派到我们手里了,从7月下旬算起,到今天三月有余。暑假里,齐校长建议我们利用值班的时间阅批,我压根儿没翻过,一是假期实在太忙,难有闲暇,二是心存畏难情绪,幻想着能“拖”过去。那一摞黑色的厚厚的随笔本本一直放在三楼办公室的小茶几上,落了一层灰。</p><p class="ql-block"> 一直到这学期开学前,杨主任在行政会上说是要评选优秀随笔,给我们每人又发了两张评价记录表。会后,我粗略地浏览了分派给我的10本随笔,数了篇数和页数,选读了几位老师的部分作品,并结合作者平时在读书、教研活动中的积极程度和能力水平,打了个分,排了个名次。大约用了3个小时,自我感觉效率很高,评价也算准,也认为此事就此了结。</p><p class="ql-block"> 不曾想在上周星期五(10月22日)的行政例会上,齐校长又重申了关于阅批的要求,并下了硬任务:最迟赶下周一阅完,把优秀随笔及阅批分析表交到杨亚平主任处,由教研室牵头进行优秀随笔的奖励和展评。</p><p class="ql-block"> 面向全体教师的公开展评,被展的、被评的就不只是教师写的随笔,还包括我们写的评语。这确实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份不小的压力。十多年前,教语文课时在学生的作文本上写过评语,现在回想起来,当时也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半天挤不出一句,就算扭捏一句出来,也不能很准确地表达我心里想要表达的东西。就因为评改作文带给我的巨大压力,后来我索性考了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读本科,毕业后改教数学,也算是“弃文从理”吧!如今,不但要写评语,而且这评语还要写好,因为不是评学生作文,而是评教师作品。</p><p class="ql-block"> 其实,齐校长要求我们这样做,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最近几次进他办公室,都能看到办公桌上两摞笔记本,那是所有班子成员的。我记得早先是左边的一摞高些,现在已是右边的一摞变高了,而且齐校长在会上当着所有人面说,他要把我们的随笔本本装到他的文件包里,随身带着,一有空暇就看,一有时间就评,加班加点保证按时完成任务。我看过齐校长给我们的随笔写的评语,少则三五百字,多则六七百字,语重心长地与我们进行学习、工作、生活的对话和交流,给我们提出的关于分管工作和专业写作的建议也十分真诚和中肯。读来不像是评语,倒像是一封信,让人觉得很温暖,也很受教,但并不是十分意外。因为早在去年(2020年)年底,齐校长让每个班子成员写一份个人述职报告(或工作总结)交给他,我万万没想到的是他不仅把每个人写的都看了,而且给每个人都写了评语,关于工作方法的,关于写作技巧的,都有。当时感觉特别震撼,也万分钦佩。</p><p class="ql-block"> 会后,我私下问了几位领导,他们已经阅完了,评语也写了。我顿觉羞愧不已,暗下决心:这个周末啥也不干,专门读随笔、写评语。</p><p class="ql-block"> 我一共评阅10本随笔,比其他各位领导都少几本,这里面还有个小插曲。上学期放暑假前,杨主任叮嘱每个人到教务处办公室拿14本随笔去评阅。我抱上去放在三楼办公室的小茶几上,就没再管过。假期,李主任值班时以为那些本本是分派给他的任务,就做了登记和查阅。这学期开学前,杨主任把剩下的随笔给我重新分派了10本。所以说,与这10本随笔的邂逅,也算是“等来的缘分”吧!</p><p class="ql-block"> 星期六和星期日,整整两天,我认真拜读了10位老师的随笔,读完很感动,很受启发,也有很多思考。无论是年长的、还是年轻的,无论是优秀的骨干教师、还是刚刚走上讲台的新同志,老师们的随笔内容丰富充实,有教学反思,有教导案例,有教研启迪,有学习收获,有读书心得,也有育儿经验和人生感悟,字里行间都浸润着老师们对教育的热爱和对教学的思考。</p><p class="ql-block"> 给老师们的随笔写评语,我很用心。读的过程中就酝酿腹稿,读完之后书写草稿,最后才敢誊写定稿。想的时候反复斟酌,多次翻字典,生怕用词不当或言语不妥。写的时候小心翼翼,一笔一划,一字一句,唯恐出半点儿差错。</p><p class="ql-block"> 10张草稿我都保留,10篇定稿我也都拍了照,想以此纪念“我的第一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评阅老师们的随笔这件事,“起因”是“任务”,“经过”是“学习”,“结果”是“享受”。通过拜读老师们的随笔,我更加全面地了解了我的10位同事,也受到了很多启发。通过给老师们的随笔写评语,我多了一条与同事深入交流的途径,也多了一些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和思考。总而言之,受益匪浅!</p><p class="ql-block"> 每位教师都是一座宝藏,一经开挖都有无穷的智慧和能量。</p><p class="ql-block"> 每篇随笔都像一颗珍珠,虽有微瑕但难掩熠熠光芒!</p><p class="ql-block"> 真心期待能有机会读到更多老师们的教育随笔,也恳请与我“有缘”的10位老师原谅我学识浅薄、文字粗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