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很小的时候,父亲给我讲过一个故事:鲁迅去理发,剃头伙计看他蓬头垢面、穿着补丁衣服,只当是个下等顾客,拿着剃头推子胡乱推了几下就把他请下了理发椅子,他站起身掏出一大把钱数也没数放在桌子上便匆匆离去,鲁迅再次来理发时,伙计知道他是个有钱人,便围着鲁迅的脑袋精雕细琢,足足用了半个多时辰,理完后鲁迅慢慢照了照镜子,按照墙上标注的价格付了钱,伙计诧异,问为什么这次理的这么细致才给这么点钱,鲁迅回答说上次你给我节约了时间,这次浪费了时间。</p><p class="ql-block"> 我从来没有考究过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到了上学的年龄后,课本中学到鲁迅的文章时,心中总是勾画出一个蓬头垢面、补丁衣服、不拘小节却有很大学问的鲁迅形象,于是故事中的鲁迅成为了我的偶像,他不拘小节的形象的深深地烙在我的心底并伴随着我成长,此后的几十年,我没有学到鲁迅那么大的学问,却将蓬头垢面、补丁衣服、不拘小节融入了自己的性格中。</p><p class="ql-block"> 参加工作以后,我更是将这一性格特点发挥到了化境,自以为欲为苍鹰不与雀争,为了远大目标不拘小节,母亲常常责怪我邋遢、形象不够体面,说在机关单位工作必须注意形象,然后还会列举一些自己认识的、衣冠楚楚的机关干部为例教育我,我一度很不耐烦,心里反驳:同样是机关干部差别大了去啦,别人是领导,办公桌子有人擦,出入坐汽车有司机,而我上班骑摩托车,碰一下就沾一裤子灰,工作还常常干一些体力活,那个能比么?</p><p class="ql-block"> 人到中年后,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失败突然间醒悟,那个远大目标才是最华丽、最虚幻、最该放弃的东西,进而开始懊悔几十年来自己将全部的注意力放在了鲁迅第一次理发的故事中,却不知第二次理发的故事才是我们该学的鲁迅先生的革命精神。</p><p class="ql-block"> 呜呼!悔也!醒悟者,醒误也,觉醒了就失误过去了,不能怪鲁迅,只怪自己这倒霉的悟性对不住他老人家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