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母亲在河北衡水县立两级女子学校就读。身着当时的学生装。手里拿的是竹箫。文革后听她吹过箫,呜呜咽咽,有些凄凉,想是当年的老调。 <p class="ql-block">1.2 送奶奶上望乡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1933年岁末,我十三岁。正在冀县城南的省立第六师范读书。在一天大雪纷飞的下午,我家的掌鞭师傅老张赶着三匹马拉的车来接我回家。他说:“你奶奶病了,老人家口口声声唤着小孙女硬睁着眼不闭。”听他这么一说,我奶奶的病不轻,我赶紧请假坐上车往家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雪一直在下。飘飘扬扬的雪花已把大地装扮成白银世界,车辙不见了,可张师傅甩着响鞭打着牲口飞跑。我放心不下,追问老张“奶奶到底害的什么病?眼下病成啥样了?”他充当耳聋,紧闭嘴不吱声。他越不说我越火,非刨根问底弄个明白。问急了他就说:“你回去不就看见了?”我直问得他瞒不住了,他才说:“你娘亲口交代我,可别吓着你了……”我打断他的话千下保证万下保证,他才吐露真情:“唉!唉!老人家正在倒气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听奶奶快死了,哇的一声就哭了起来。吓得老张师傅忙扭过身来劝我:“看看!我不敢说实话,强逼我说,少当家的你别哭,大雪天风又这么大,你哭个好歹,老当家的饶不了我呀!”他愣了一下,哄我又说:“哎,听我说,咱快往回赶,兴许你奶奶看到你了,那么一乐和还会好起来呢。你要哭得得罪了阎王爷,他会和你奶奶算账,不就哭出岔子来了,对不?快别哭了。”我抽涕着,雪下着,老张师傅把他身上的盖布解下替我穿上。马儿一路小跑,我们很快就到了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刚进胡同口,就听到一片哭声。这时奶奶已被抬到了灵床上。我匆匆跑在奶奶头边喊着:“奶奶,奶奶你再睁睁眼,看看我呀,我回来了!奶奶睁眼,睁眼呀……”跪在灵前的亲人们:我的娘、黑娘、大姑妈和二姑妈都哭成泪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爹爹身害半身不遂腿脚不便不能下跪,只见他满脸泪水坐在灵边椅子上。屋内黑压压跪着许多人低着头哭泣。爹爹见我回来,点了点头没说话。此时已是上半夜了,本村的同族闻讯赶来,吊丧的人仍不断前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村里人不管哪家办红白事都出来帮忙,特别是死了老人家。礼节又大,规矩也多。只见吊孝近亲等人一进门,我娘就得起身张罗着为吊孝人等一一送上一条白布,接过孝布的人马上拆带在头上,以示悲痛之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吊孝的人们,先是举哀,妈妈又跪下重新哭泣。人们又一一询问奶奶病情,并嘱咐:孝子要节哀。在丧事期间有何事就开口,以示关怀,然后才一一离去。农村人那种遇难事互助的精神,就是这样互帮互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直忙到快天亮了,才忙过拥挤吊丧者的人群。扶爹爹来到下房东屋,这里已摆好桌椅备好纸墨,请来了“礼相”刘老秀才,请他写报丧帖子。在写帖子时发生了争执,不为别个,就是为了爹爹让把孙女,重孙女的名字也写在帖子上。但老秀才认为女流之辈不能上帖。他说:“也从来没见过谁家的女流上过帖。”爹爹坚持,最后我和侄女名字都写了上去。这在我们那地方是开天荒第一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秀才写到侄女的名字时说:“女娃起石变政这怪名字。”爹爹称:“如今废了皇上,改为民国了,政府变对头了,故取其变政之名,这名不好吗?”那老秀才又点头又摇头。最后他还是提起笔一笔一划端端正正的把孙女,重孙女的名字正式写在贴上落笔。发到各村去了。算是破了家乡女流不能上帖的这一封建规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桌旁的亲人们忙着扎门幡。这幡是有讲究的,外人要能看出故去者的年龄。奶奶寿终正寝八十八岁,幡上要有八个横图竖八折,人们一进门便知逝者去世的高寿了。幡要挂在大门口上,男挂门左女挂门右,一看便知新逝者是男还是女。这门幡只能挂到第二天晚上,接着礼节就是这天晚上应该举行“送幡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奶奶刚一断气,孝子们就得先向土地庙去上报她已过世的信息,称为“报庙”。此时此刻已是夜间,来不及请来吹鼓手相送,只得漏空,这种特殊情况,亲戚们也不能怪罪。报庙的意思是给奶奶向土地神申请上阴曹地府的户口册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报庙的队伍,首先由同族的两男抬一水桶,桶中装着泔水。孝子们跟着水桶一路从家门哭到土地庙前。哭声要惊天动地。一是表示老人离去的令人痛苦之情; 一是告知土地神逝者在阳间是大好人。在世人缘好,走了才引起如此怀念。到了阴间别给她罪受。抬去的泔水被淋在土地庙四周,是灌周围小鬼的迷汤。一旦奶奶灵魂到时,不让他们从旁乱说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根据故去时辰是单日还是双日,一般报庙均有两、三次。意思是如果遇上土地神公出,第一次报不上户口,再去两、三次。四更有把握些。就怕报不上户口,当了游魂,那就不能再托生人世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天早上再去报庙。已请来吹鼓手,我们全家均已穿上孝服。爹爹行走不便,由我娘代替。头戴白布孝带,还加上了棉花辫往下垂着,白孝袍外加佩一段白布斜披肩上到腰中用麻绳头捆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赶上了这趟报庙,紧随我妈,起些保护作用。她哭得死去活来,也防她发生意外。我见第三批人,只穿白孝上衣,斜披兰色绸,腰捆兰色带,由吹鼓手吹打着哭到土地庙。烧过香纸,祷告过土地神,然后又哭回家门。沿途有不少看热闹的,指指点点,说长询短。说:那个是假哭,不落泪。那个哭的很伤心。有人看着出事人家哭,他在一旁乐。也有的感叹:老太太不错,吹军报庙很像回事,自己死时不一定赶上有这派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接到报丧帖亲朋好友匆匆赶来了。第二天晚上举行“送幡礼”的仪式,将奶奶的魂送上“望乡台”。一旦上了望乡台,她想家时在望乡台上一站,活人看不见她,她就能望见家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活人为逝者想得很周全。礼仪开始,得先用事先储备的草灰在自家胡同口的大街上围一个小城,城不能留门,以保证灵魂不外出,或不愿离去。在城里摆上桌子及煮熟的四大碗饺子、酱汤、烧饼之类吃的东西。用白面捏成小人,为她起妥姓名,写在身上,就是奶奶的贴身使女。还要给女佣起名“随支”,就是随时支使,就是听话之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给奶奶吃饺子的筷子是一双,给“随支”使的筷子是一支。据说,让她晚饭慢些吃,别抢了奶奶那一份。这苛对女佣的思想,活人已强加给了奶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时到九点钟,却见村里夜已静。送幡正式开始。先将幡摆放在门口,第一个幡取下点火烧掉。在烧幡的同时,还烧纸钱 - 这是送给她的。此时参加送幡的人,沮丧痛哭,就此与奶奶的灵魂永诀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后由爹爹将幡高举送进火堆,由继承家业的人送第一程,然后依次顺序一一各送一程,每人都有固定的送词 - 爹爹说:“老母亲儿送你第一程,光明大道往前行,狗咬鸡叫别害怕,顺顺当当走消停。见了小道你别走,顺着大道往前行。渴了喝酱汤,饿了吃烧饼。别管得祭不得祭,儿送五里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后母亲姑妈祭人都送五里地。待轮到我时,已经送第十四程了。我忽然想起小时候跟奶奶到冀州城里赶庙会的事。我说:“奶奶,奶奶您听清,小逊(母亲的小名叫明逊)送您这一程。咱俩进过冀州城,那回坐车今步行,见了小道别拐弯,顺着大道走太平。先过我村三里地,再过窖窝和梁家花,梁家花地势洼,走过十八洼地就到达。悠哉望乡台上往南瞅,我们学校就在那,随时想我随时看,看到小逊到长大。”我送过之后,还有一些人送,他们都说一样的老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亲人们一一送过奶奶,然后大伙回到家中吃饺子。饭后爹爹催三个老妹子休息。这时,我“黑娘”(后面会讲到名字的来历)开口就说:“咱娘没白疼小逊,你们听听,顶数她送奶奶时说的好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姑也说:“小逊的书没白念,送程时说的新鲜,不按老套子,亲戚们也不捣乱了,还是上学求个识文断字,有能耐好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娘这时脸上渐渐露出了几分喜色。想不到对死者的话影响到活人。现身宣传了女子也应该受教育,要做有知识的人。在那黑暗如磐的时代,说妇女们也应该上学读书的话,即难也有分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送走奶奶的灵魂,她的躯体还躺在灵床上。看过黄历第三天下午是“入阴吉日”。“入阴”就是将逝者的躯体装入棺木。当奶奶的柏木寿棺抬到灵前来时,棺木黑红锃亮。这棺木是和爷爷的一块儿早就准备好了。奶奶自己也看过。亲朋好友们有用手抹抹棺木顶的,有的鼓鼓腮帮,流露出称赞之情。尤其三位姑妈也没说出那样挑剔的话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很明显看得出我娘这才放下一颗心来。如果小姑子们挑这剔那,常有在入殡时发生难堪的情形。最难过关的是奶奶的娘家人,一般都会提出种种要求要挟。</p> 2009年陪母亲回老家时村旁石姓家的墓地还在(母亲右后方的棉田里可以看到几个坟头)。母亲说她爷爷奶奶都葬在这里。文革中我们的姥姥被疏散回到老家。去世后也葬在这里。2009年我们回到这里时棉花正在开花。母亲注视着墓地久久没有说话。 要将躯体装入棺木里被称为“入殓”。奶奶这副寿棺已准备多年了。每年上一遍油漆,保护良好。<br><br>先由爹爹取出五吊制钱为棺木垫底。我小时候就用这样的钱 - 外圆内方,方是空洞,钱上有字写着乾隆通宝。五吊钱有五百个。在棺木底层铺一层制钱,然后铺上黄色布褥子,放上凤枕头。先由我妈躺进去试试,又加以说明。直到姑妈们满意了才抬奶奶,把奶奶安卧其中。<br><br>在抬奶奶入棺时,先揭开身体的蒙布,称“蒙脸布”。由亲戚中的年长者为奶奶“开光”。先开眼光看四方,开嘴光吃八方,开心光想四方,开手光拿四方,开脚光走四方。这样奶奶到了阴间就可以光光亮亮吃走四方了。“蒙脸布”要由老者撕下一条挠幺,称为“留后”,把财产留给后人。<br><br>揭开“蒙脸布”我看到了这时奶奶的面孔,哎呀!一色惨白,再不是亲爱的奶奶,那红红胖胖的容颜,慈祥的笑容,哪里去了?<br><br>以前奶奶的头发亮的能照出人影,邻家都说“贵(爹爹的小名)他娘头上苍蝇落下都摔跤。抹着泡木花的水,代替沫油,又粘又光亮,发髻梳成扭麻花。儿子开首饰店,奶奶的头上有金钗,有银钗,后来头顶秃了,戴上了假发。<br><br>老年时常我娘为她梳头,奶奶坐着,我娘跪在炕上替她梳,要求一根碎发都看不到。她手拿两面镜子,前后对着照,什么时候梳合意了,才让我娘下炕。<br><br>我爷爷在世时说:“奶奶梳头赶上西太后了”。奶奶的规矩可大去了。每天两顿饭,不过是小米粥,热面条而已。做饭前,必须先问她:“做啥饭?”开饭时,爷爷奶奶坐大炕上,共一张小炕桌,两人坐对面,横头上是我们的位置,我爹爹在家时坐炕沿上,我娘站在炕边上。后来娶了嫂嫂,我娘才升格在炕沿上。<br><br>出门要向奶奶请假,奶奶把我娘管的服帖在地。那时候其实各家管媳妇的规矩都八九不离十差不多。待我记事,我娘就对我说:“留神着点儿,以后出了门子,当了人家媳妇,就得这么做!”<br><br>我对奶奶的印象深刻,她很宠着我。怕我活不长和爷爷的心情一样。像我二表姐常说:“俺姥爷和姥姥,把小逊含在嘴里怕化了,托在手里怕摔了,这个谁能跟小逊比?”<br><br>我奶奶对我可好去了。我家晚饭爱烧壶面汤。爷爷过世后,我娘额外给奶奶做一个鸡蛋,奶奶每每只咬一小口,然后夹给我,眼瞅着我吃下去。为让奶奶吃一个鸡蛋,又给我也做一个,末了奶奶吃半个,那半个仍挑给我。我娘对村里人说:“真没法,她奶奶喜爱小逊,真没比的!”<br><br>我爹爹买点心给奶奶,奶奶没吃多少,多半给我下了肚。奶奶的零用钱攒多了,不是给我买花生,就是给我买块花布做衣裳。夏天天热奶奶买些甜瓜泡在水缸里,凉着给我吃,她在一边看着乐。冬天我从外边玩耍回来,奶奶等着我,把我的手暖热乎。我淘气了,爹娘要是骂我,他们可惹不起奶奶的数落。<br><br>为此,我的童年,全家人只得哄着,宠着。如今,奶奶要放进棺木,奶奶的情深,我越想越看越不愿离开奶奶。我当时已经十三岁了,就是想跟奶奶一起进棺木。<br><br>入殓之后,查过黄历,爹爹和姑妈们选择出殡的吉日。但还得停灵三期,就是二十一后。出殡是第五天,再又发出帖子通知亲朋好友,帖子要求绝对准确,万不可遗漏任何一户应通知的人,否则,死人都不过帖,劳下埋怨,那才难消。<br><br>出殡这天租来棺罩摆在大邸之上,只用了两套。爷爷去世时家境好得多,如今家境中落,无法相比了。奶奶已过八十算是喜丧,第一套选红黄花朵的兰罩;第二套黑花白罩以是至丧。棺罩必须置于奠木之上,万万不可让棺木接近地面。从灵柩抬出一直抬到目的地都不可跟地面接触,否则死者沾地就不走了。<br><br>我的家境已衰落。可我们发送奶奶,爹爹仍出了大力。特为奶奶陪送了糊的车,马和掌鞭人,使奶奶在阴曹地府出门时仍有车座。还有童男童女相伴,还糊了阴宅,屋大且宽敞,让奶奶居住安逸。<br><br>其实我爹爹说,他自己本来不信这一套。可办后事是为了给活人看的,得想周全,一是尽孝道,二则顺世俗。爹爹说:“比起对爷爷的陪送已差了不少了。”我看过红楼梦贾府办丧事,现在无法比了。但愿奶奶地下有知,能原谅他三分。我嘴上未说,可心里总感到对不起奶奶。<br><br>出殡起棺时应是午时十二点。可还只到十一点半时,外边的钹声就敲了起来。只听重复的敲着:“瞅,瞅、瞅叭!”这声音是有讲究的。为何只有三响?瞅叭?意思是说:“走走!走吧!”待人们开始坐席就餐时,钹声又起,此时只敲:“瞅、瞅叭!”人们一听这一钹声,是说:“走,走吧!”而且敲得很快。意思中加上催吃多者,快吃快走吧!一听到走!走吧的钹声,子女们饭不能吃,都跪在棺前痛哭。<br><br>起灵了,从此奶奶的躯体将永远离开家门一去不复返了。这时,爹爹坐在棺木左边哭成了泪人。爹爹病情加重,出殡时无法打幡,不能行走,只有让我代替他。钹声连了起来:“揪!揪叭!”告知起灵了。看着奶奶就要抬出去了,我急得哭岔了气,趴在地上起不来了,真是添乱。<br><br>几个穿男衣的抬棺木的大汉进到灵堂来。亲戚们见我哭岔了气,给我捶背、活动手腿、疏通胸膛。可把我的两个母亲(后面要说到)都吓坏了,认为这是奶奶舍不得我,想要带我一块走。全家人最怕就是要我这条小命。全体跪下祷告奶奶:“有何要求通过小逊说出来吧,石家只有这一枝小苗苗,留下她吧,可别伤害她呀!”<br><br>经过捶背,我已喘过气来,说:“这与奶奶无关。”挺身站了起来。大家见我平安无事,就继续哭灵直到把棺木抬出屋、出门、出胡同、摆上灵贡、罩上棺罩。钹声大起加速“瞅吧!瞅吧”的声音。这是催逐奶奶,走吧!走吧!走吧!<br><br>棺木上罩后,送灵亲人们,必须要围着棺木转三圈。口口声声说着:“请奶奶平安上路。”这是怕她留恋家乡不愿走。那也得走了。由我娘代替爹爹在起棺前碎瓦 - 碎瓦者有继承权。<br><br>碎瓦后,正式启灵。奶奶坐椅上放着奶奶的灵牌,由大姑、二姑扶椅,先于棺木几步走在前面。灵柩由十六人抬起,随着牌位走过各大胡同口。奶奶的人缘好,有路祭时,街坊邻居摆下香案,烧纸等。牌位停下来棺木只能换人换肩,不能接触地面地。<br><br>棺木抬出村后,还要举行辞灵祭。这是方便远方来的亲友和不再亲自去到墓地的祭奠者。棺木在此暂停,设奠木落摃,接着辞灵者祭奠。吹鼓手吹着哀乐,此时鼓声停下,边奏乐边祭奠。由老先生一一唤着祭灵者的姓名,被唤人等驱步灵前站在事先铺好的毯子上。按照老先生的司仪,听他喊出下跪:“一磕首,再磕首,三磕首”行礼如仪,然后退下。<br><br>在等一一祭奠时,娘和我们都一直跪在棺木前,有的远亲怕祭奠时露窃,唤到他的名下时,他回一声“上坟”就是说他要送到墓地,他就不再祭了。<br><br>辞祭礼毕,重新抬棺直至墓地。我家的坟莹地离村不远,抬摃人们事先酒足饭饱,其实走不几步。娘和我们都要下跪。这时司仪高唤:“孝子,卸摃了!”就是不断让随摃的人磕头跪谢!请求他们顺利把棺木抬到墓地别出岔子。<br><br>过去发生过有的人家办丧事时,对抬摃人不好遭报复。棺木抬到半路就给他出幺蛾子,专门治孝子。幸好奶奶的灵躯平安抵达墓地。<br><br>到了墓地,还有礼节讲究。奶奶的坟要和爷爷的合葬一起。头一两天已经开坟将墓穴挖妥当了。人们见到爷爷的棺木已经在地下埋了七、八个年头了,油染的红色未退。挖墓的人们都称赞说:“石老鋪真太好命,生了个好儿子给他置上柏木棺材,原封不变。”我村若是谁家的老人棺材不好,可留下话把,提起来时就得遭挖苦。<br><br>奶奶的棺木在离摃下到坟穴之前,送葬人等分成男、女两队,要围绕棺木走三圈。男人们从左转,女人们从右转,不能有空隙。用意是把奶奶团团包围在中间出不来,让她可别留在坟外当游魂,老老实实到阴曹地府同爷爷去过日子。<br><br>按礼节一一完成后,这才把棺木落到墓穴里。然后,由大姑抱着饭罐子,亲自送到奶奶棺木旁放定,为了奶奶饿了有吃的。此时此刻送葬的人举哀,在哭别声中,起摃埋坟。用土把坟铺平并起高,成一顶尖下圆的坟头。最后娘把送葬的幡插在新坟顶上。到这时送葬的人才可分散回家。<br> 老宅的外墙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娘在完成一切礼仪后,还有一件事必须由她去完成,那就是在礼相的引导下伴随着吹鼓手们吹奏的乐曲,回村谢孝。进了村要遇见人了,礼相高喊“谢孝了!”娘就得赶紧下跪磕头,以示感谢对奶奶去世后给予的帮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村里的任何人都怕碰上孝子谢孝,远远看到就赶快躲开。据说,若孝子受此一拜,自己会倒霉。万一遇不上人,就由礼相每到一条胡同口就高声喊道:“谢孝了!”如我娘不见人可下跪亦可不下跪。人家都帮了忙,只要礼相喊:“谢孝!”我娘对人心很好,她都下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我陪我娘在全村“谢孝”停当转回家来,早已坐在奶奶睡觉炕上等她的三位姑妈中的大姑妈开腔催她落座,说有话要说。大姑开言道:“这不!俺爹俺娘都下世走了,往后俺姐妹再进这大门口就是哥嫂的了。丑话搁到前头,该不能看你们的脸子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娘忙说:“别说这话,是老哥老嫂了,哪能那样对待你们。小逊是她三姑喂大的,一辈子无人撵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姑接着又说:“宅子、地我们不要,可娘的首饰、衣裳应该分给我们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刚刚办完奶奶的丧事,只十几天,我娘就憔悴了不少,今又见小姑们给出难题,一向温顺大方的娘,竟没和爹爹商量,自己做主,回了话:“咱娘的东西她在世时候,都放在她的橱柜和箱子里,不出这个屋,还没人动过嘿!妹子们想要啥就拿啥。老嫂子不说个‘不’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位小姑子一听这话,感到难为老嫂子了,心里的火气消了一大半。大姑对二姑点了点头说:“云(二姑的小名)你先挑吧。”二姑为人老实巴交,她日子其实过得挺舒心。两个儿子一个在北平,一个在西安都有事做,能挣钱。她忙说:“嫂子和大姐三妹,咱娘的东西,我不拿,我只要咱娘常抽烟的那个小烟袋,留个心念。”她说着说着就哭了起来。三姑把我搂在怀里,也跟着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姑妈没等我娘擦干眼泪,接着说:“嫂子我再问你?咱娘的那佛桌你想怎么办呢?”娘揉搓着自己的双手,没有立即回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奶奶是个虔诚的佛教崇拜者,别看她没入过什么教会,可是个自觉自愿绝对是个教佛的积极分子。我家可有多种神位名称也新鲜。大门口正对着的墙里有个凹进去的小洞,供奉着门神;大门洞里高高悬挂着一块横版,上面摆着小香炉,这是宅神之位。后院供财神爷,牛棚里供牛神,各个牌位无一都有神仙在位。西下屋里的外间除了一群神仙之位,正堂有一十分考究的佛盒,精木细雕,神位盒里安放着许多小銅佛爷,盒里放着一把宝剑。墙上还有各种卦像。按奶奶说法,供奉上的八仙,竟有上八仙,中八仙,下八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曾问过奶奶:“这八仙都是哪路神佛?”一听来真格的,她也论不明白。可她还是照样烧香磕头,祈求保佑全家平安。反正这些神仙无形无踪对家人,也无防害。家里人难找出信佛的,由着奶奶就是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村里人们也找不出这么多神佛,也常来此求安磕头。我家凡是有好事都是这些神佛所为。出点岔子奶奶总烧香烧纸跪求神仙保佑平安。碰巧化险为夷了,奶奶为神仙歌灵,如遇困难事未能解决,奶奶也有说词:神仙也有为难办不了的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奶奶每天都要诵经,别看她不识字,经卷上的字一个一个的学,是死记硬背的,竟能一连颂出不少段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奶奶有一本《金刚经》是爷爷从北平为她买来的。我说过是爷爷买的,奶奶立变笑容为冷面。念叨阿弥陀佛,认真的纠正我:“不能说买,是请来的‘经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是用黄布封面,前后页都是板板整整的硬壳,有一尺来长,四、五寸宽,合起来是一本大书。伸拉开是一长条,那一页一页是折连起来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时候我很喜欢这本大书嘿!奶奶学读经书,最初是爷爷回家教她,后来是爹爹有空时教。当我进了县城的学校,放假回家就由我继任了。经书的字很难认,有些我也不认得。问过老师,才又教会奶奶。我念起来都不顺口,第一句话就是:“女子是我闻。”当时我就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奶奶平素每天三柱香,初一、十五必亲自烧香、磕头。她说:“今世不祈修来世。”我家又没挂日历,偶尔也会忘记或记错正日子。凡忘了烧香的日子,必须赔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一任务都派我来完成,这时奶奶让我修行死后不下地狱,诚心诚意,自觉自愿的烧香磕头并向神佛请罪认错。跪在神位前祷告,请求神位千万莫怪罪奶奶。都是我记性不好,申明下次不敢。说真的神佛的确宽宏大量,从不曾怪罪过我和奶奶。可不像几十年后“伟大”的文化大革命时候,揪住我不饶不依,写不完的检讨,挨不完的批斗,遭不完的折磨,请不完的罪。“造反派”要比神仙邪乎多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奶奶在中年时突然耳聋了。这都是她封建迷信造成的。冀州城是每年五月十八都有庙会,奶奶有时带上我坐车去上香。有一次碰上庙会刚要开幕。神棚口子上有十几位火炮手正在朝天开炮,奶奶没有同同去的人一起进庙,而是站在炮手跟前,想等炮放过再进。结果一阵排炮放过,她就什么也听不见了。从此耳聋了。她吃了这么大的亏,可坚信神佛毫不动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得有一次,奶奶带我到离我村25里地的旧城去赶庙会。这旧城是衡水县的老城。是一年发大水后,衡水县城搬到了距旧城十里路的现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水淹那年,只有旧城的塔和寺院因在高处而未遭水淹。从此旧城的塔就出了名。那些年办庙会,奶奶曾带我同去赶庙会时,奶奶信神佛都心癫了。她要去塔顶,向最高一层的什么神仙磕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塔很高,有十几层,上去的路很窄,是从塔外面往上走。奶奶的脚很小,如何上得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奶奶拽着我一层一层往上爬,我年幼不懂事,奶奶要上我也很想上去看看,就一层一层攀高。我觉得好玩儿,开心的很。但奶奶可费劲了。上到了最高处,远看四方可真开心啊!回头再看我奶奶,她是顺着路往上爬,竟一层一层爬了上来。磕过头她又一层一层爬了下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塔下周围黑压压的那么多人,看着我和奶奶。见奶奶爬上爬下,都替她提心吊胆,直到她平安落地。有很多人围着奶奶,七嘴八舌的问她:“害怕不害怕。”奶奶只说:“总算尽到心了。”哪些人口口声声说奶奶“心诚得到神灵的保佑啦!”</p> 2009年9月,母亲背后就是那座她和奶奶一起爬过的衡水老城宝塔。 <p class="ql-block">几十年后我才理解奶奶信奉神佛的主要原因:她婚姻的不幸,是靠佛家求解脱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奶奶的佛桌我娘一直保存到抗日战争的1938年。这年发大水,天津失手。日兵乘着小火轮杀到我的家乡。佛桌上的利剑差一点引起人命。我们一家白天躲着,爹爹不能出门。一日军闯进门来抢我家的鸡鸭,看到剑举起剑就向爹爹砍来。爹爹拐棍一档,剑已年久生锈,棍却未断。日军哈哈大笑,才丢剑出去。1950年家乡解放此剑才丢弃。再到1958年大炼钢铁,我家那些钢铁佛爷都进了熔炉。后来人们对神佛有些新的说法,这是后话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戏弄过奶奶,偷藏过她给神仙的供菜。我十一岁时已在衡水县读高小的学生了。时间已经是三十年代。已经参加“9.18”的上街游行,对破除迷信有了新的认识。可奶奶和妈妈一直信神佛,我要做做开导她们的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过年初一,要上大供。在除夕妈妈彻夜不眠,守岁时炸了一夜蜜花(一种面食),准备第二天供在佛像前。我悄悄拿了一半藏起来。</p><p class="ql-block"><br></p> 2009年的老宅厨房。亲戚们说基本保持了老样子。 <p class="ql-block">奶奶首先发现贡菜少了。追查全家是哪个在大年初一干了坏事?可把嫂嫂回娘家来的姐姐吓的大气不敢喘了。我忙对奶奶说:“是菩萨肚子饿了,吃了一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奶奶颇为反对的回说:“混说,菩萨是张神像,怎么能吃贡菜?”她这一说,我可有理了:“奶奶呀,既然菩萨不会吃,可你供他干啥?再别迷信了,根本没有神仙!”奶奶急忙念:“阿弥陀佛。”我想要动摇奶奶的迷信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呀!废除更多人的迷信就更不容易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奶奶的娘家后来不认她这个女儿,出嫁后就不让她再进家门。说是奶奶名声不好,坏了她家的门风。奶奶没有名字。她家住在离我村很远的谢家庄,是大户人家的女儿。奶奶年轻时曾许配一家大家子弟。据说人品不好,奶奶抗拒这门婚姻。她和一个长工感情不错。可在那种令人窒息的社会里,包办婚姻是定规。奶奶一人追求婚姻自由,难比上青天,她有什么力量和世俗抗争?结果,被下嫁出门许配给了中等人家的我爷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时我爷爷在外因谋事,不了解家乡情况。我们地方的婚姻都是门当户对,这门亲事是大户人家女子下嫁我家,全家也欢喜。婚后我爷爷对我奶奶很好。当我进入师范学校,得知奶奶这件事,我很同情。于是越来越欣赏有理想敢于追求自由,只是觉得她的斗争性还差了些。</p> <p class="ql-block">2009年9月,经过多次翻修的老宅还保持着良好状态。里面依然延续着老石家的血脉。</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5.cn/3v3j4bda?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亦苏石铭》- 母亲的回忆录4</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