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教学目标的基本原则

逍遥行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教师在备课、研讨教学目标的时候,应该从哪里切入?如何评估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得是否合适?以下三条原则不容忽视。</span></p> 整体性原则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育人。所以,制定教学目标时,既不能割裂知识 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彼此的关联,也不能割裂知识与技能的关系、过程与方法的联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制定教学目标从整体性出发,就是强调要定位于人的培养,立足核心素养来制定教学具标。整体性还体现在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是一个目标体系,彼此要有连贯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span></p> 主体性原则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教学目标是对学生要达到的学习结果的描述,目标是由学生来实现的,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首先,教学目标要描述清晰,学生能看得懂,看得明白。其次,教学目标应难度适中,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已有经验,又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最后,教学目标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要设计得有层次、有梯度,学生有选择的空间。</span></p> 可操作性原则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教学目标要描述具体,可观察,能实施,能测量,能评价。忌空话、套话,大而不当。要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通盘考虑,厘清关系,设计出能落实、可评价的教学目标,教师知道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学生知道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span></p>

教学

目标

学生

制定

原则

整体性

价值观

情感

描述

割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