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桃花源”

朱彦林

<p class="ql-block">  一个无计划的行程,一次无意料的遇见,一场无准备的拍摄,有了以下意外的图片。在新都桥,原计划沿318川藏公路,长驱千里去领略“蓝色星球上最后一片净土”稻城亚丁的魅力,但因高反而临时动意,穿过塔公草原,沿著名的中国熊猫大道到了并不著名的丹巴县城。第一次到这里,没有做任何功课,除了知道这里有个“甲居藏寨”比较有名外,其余一无所知。但“失之桑榆,收之东隅”,在这个高山峡谷中的小县城,我们意外地遇到了一个完全自然的,没有一点名气却让我们惊喜不已的藏民村寨——中路。</p><p class="ql-block"> 我把它叫做邂逅桃花源。</p> <p class="ql-block">  丹巴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县城群山环抱,一河贯穿,地形狭窄,是个只有5万居民的小县城。我站在楼上,隔着玻璃拍了一张图片,县城景象一览无余。吃晚饭时,正在商量要不要去看看甲居藏寨,老板娘说:甲居藏寨商业化很严重,要收门票,要坐景区班车,极不方便,建议我们去城边的中路村,是个没有开发的自然藏族村寨,并说其规模与环境比甲居藏寨一点不差,可以直接驱车入村。</p><p class="ql-block"> 果不其然,当我们沿着城边公路走了不足十公里,纵目远眺,高山如屏,白色藏寨点缀在半山腰,星罗棋布,宛如一副巨大的立体的山水画卷挂在前方。</p> <p class="ql-block">  两山对峙 ,沟底十分狭窄,藏寨都坐落在高山坡上,远看就像挂在悬崖峭壁上一般。上山的路蜿蜒曲折,但还算平坦,这得益于国家村村通工程。大概因其自然无雕琢,慕名而来的游客还是不少。山腰宽处有个观景平台,放眼前方,对面山上的村落漫坡而立,错落有致,白墙黛瓦,绿树掩映,犹如一条彩绘挂毯从山顶直铺沟底,绕村小路弯曲盘桓,真有点“跃上葱茏四百旋”的味道,十分壮观。本以为到此一观,就算不虚此行,然而真正的桃花源还在身后的村寨里。</p> <p class="ql-block">  用长焦拉近,对面山坡上的藏族民居建筑宏伟,层次错落,在农村,尤其是偏远山区显得特别突兀。</p> <p class="ql-block">  身后的山坡上有座碉楼吸引了我,我知道藏族村寨多建在荒山野岭,战乱时期,兵匪横行,藏人几乎家家建有碉楼,以避匪患。走近那条小路,有一简易栅栏门虚掩着,便推开走了进去。未经主人允许擅入院里,心存忐忑,但小院纵深很长是见不到主人的。院子顺山坡呈梯形坐落,梯田里的庄稼已经收获,玉米秸秆堆在地头,时近深秋,田垄地头依然绿草如茵,一头黄牛悠然地吃着青草。地边长着许多树木,或枝繁叶茂,或黄叶凋零,许多果树上挂着果实,无人采摘。曲径通幽,顺着飘带似的小路前行,情景更加诱人,一边是成片的碧绿蔬菜,一边是鲜红的辣椒西红柿从崖头上垂挂下来。路的两边野菊花,格桑花夹路开放,迎风摇曳,恍惚间,仿佛穿越回一千六百年前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p><p class="ql-block"> 田园诗境,妙不可言。</p> <p class="ql-block">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述了一个打鱼人缘水而上,因忘路而误入世外桃源的故事,“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里没有桃花,但山花烂漫,芳草茵茵与桃花源记的描述何其相似。小路尽头掩映着一座漂亮宅院,黄泥石墙,层次错落,雕梁画栋。你可能不敢想象在这高山峡谷中会有堪比富豪庄园般的藏族民居,其实它不是孤立的一座,整个村寨都是这样,家家户户如此,只是他们住的很分散,分布在错落的山坡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村里没有看到一条狗,这只猫咪算是守门者吧!小院无门,院内宽敞整洁,熟悉的农具摆满夏房,房檐走廊下晒着玉米,茄子片,辣椒,豆角等农作物。院中有一花池,各种花卉正竞相开放,将小院装点成童话世界般美丽。一位老者正坐在夏房下捡着豌豆,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宁静,这样的淡泊自然,不就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世外桃源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老者很和善,也很健谈,今年76岁,但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小很多。老人说他家曾经住在碉楼里,现在的房子是十多年前盖的,这样的房子他们家有四座,三个儿子各自独立,现在大儿子退休了,为照顾父母跟老两口住在一起。我问老人,树上的梨都坏了,为什么不卖掉。老人说,这里的人不做买卖,满山的水果随便摘了吃,吃不了就烂在树上。西红柿,红枣,柿子,辣椒想吃就自己摘。</p><p class="ql-block"> 老人说,他身体健康就没得过什么病,这里环境好,空气好。现在世道好,国家政策好,吃粮,吃菜,吃水果都是自己种的,生活方式完全自给自足,没有花钱的地方,家家户户都很富裕,村里没有穷人。年轻人有些外出工作或务工,但总归还是要回来的,生活在这里的人都过的自在安逸。</p>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一个家庭最大的财富就是房子了,内地如此,山区亦是如此。我问老人,盖这样大的房子价值不菲吧!老人回答说:藏族民居结构特殊,墙是石头黄泥垒的,木头一部分自己种的一部分村里批的,都是就地取材,花不了几个钱,就是出点力气而已。低成本的房子自给自足的粮油蔬菜使这里的人家都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后来我们还就村寨靠什么这么富裕询问了几个村民,回答如出一辙。这又让我们想起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p><p class="ql-block"> 这里就是现代版的世外桃源。</p> <p class="ql-block">  这红杏出墙般的小西红柿随手摘来,真是好吃极了,有一种回归童年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这是老人的老伴,我们出来后,在路边碰到她,她74岁,也很健谈。我问她怎么从这么陡峭的山坡下爬了上来,她轻松地说,到坡下去赶牛,她家有四头牛,山里人爬坡上坎不算什么。我神头向深深的沟坡下看了一眼,近乎陡直,灌木丛生,并没有路,反正我是不敢下去的。</p> <p class="ql-block">  房前的梨树都高大古老,大部分梨子都自然坏掉了,无人采摘。</p> <p class="ql-block">  居住比较密集的村寨,房屋错落有致。座座宏伟宽敞。</p> <p class="ql-block">  参天大树随处可见,房前屋后,古树掩映,犹如花卷。</p> <p class="ql-block">  藏民服饰都很讲究,特色鲜明。</p> <p class="ql-block">  近来游客渐多,这里已有人开设农家乐客栈,这几位就是从成都来的度假客。深山古村,远离喧嚣。</p> <p class="ql-block">  老树老鸦窝,很熟悉吧!</p> <p class="ql-block">  白云山庄</p> <p class="ql-block">  装饰华丽的大门。不过很少见,村里大多数人家没有大门。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民风淳朴是桃花源的本色。</p> <p class="ql-block">  这高高的植物是高粱,多年不见,我就是吃这种食物长大的,不过那时高粱没有这么高,三尺三是最好的品种。</p> <p class="ql-block">  藏式楼房四角均有装饰,询问村里青年,藏语解释听不懂,汉语又不会说,后来还是一个看起来挺有文化的中年人给我解释,藏人多有宗教信仰,四角装饰就是四方神灵。</p> <p class="ql-block">  参加婚礼的村民,正装出席,讲究礼仪。</p> <p class="ql-block">  我出生在农村,但这样高大的梨树也没有见过,但在这里房前屋后到处都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