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本来想着,我的美篇不是剧评,三天写三篇就算是心满意足了,哪知道提笔容易搁笔难,外因是群众呼声较高,内因是文思如潮。</p><p class="ql-block"> 西栅大街是戏剧节活动场所的一条主干道,从酒店到会展中心、大剧院都要由此走过,亮点和我的新知识也在这里找到了。22日在丝业会馆吃完午饭漫步走回我们的客栈,途径西栅大街上的“昭明书院”门前时停了下来。先是被古建筑吸引住了。入石牌坊、过小桥是一片石板场地,原本应该是讲学的地方,现在变成了演出舞台了。由武汉理工学院袁怡团队表演的肢体剧《同》正在进行中。尽管观众不少,但是鸦雀无声,说明吸引力不差,有看头。我们也凑上前去,屏息凝目。演出好像开始不久,台上的三位演员完全用表情、肢体和动作来表达,没有道具,只有颜色:半边不同的面妆,地面以及白色短装上沾满的血红色液体。表情中全是渴求。后来才知道,这是一种新兴的,尤其是在我国出现不久的“肢体剧”。这种艺术形式有别于哑剧和默剧,又汲取了它们的精华。关于表演形式,网上有许多介绍,我只想说说对这部剧的实质性表现内容的理解。我看了朋友们的评述,也翻阅了戏剧节组委会发行的专刊,我想有点标新立异。剧名取为《同》,是要说明什么“同”了呢?同台同妆?情同意和?我斗胆揣摩,《同》剧的天花板之作无外乎同志剧。演出结束后,在现场看到电视剧、话剧创作、编剧、策划人史航老师和自由撰稿人止庵老师对剧组的评价,我觉得我的猜想可能是对的。不可否认,演员们的表演是认真的、投入的,也是够水准的。</p> <p class="ql-block"> "青年竞演"也是这次刚刚学到的知识,形式多样的街头艺术表演让我联想到苏格兰爱丁堡艺术节。明年再去,一定要去看看北栅的“戏剧集市”,从字面上阅读,就是在大排档上吃米其林大餐......尽管如此,我们所看到的仅是凤毛麟角的表皮,而且还是以外行的眼光</p> <p class="ql-block"> 说到外行,我还有段鲜为人知的故事。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有人推荐我去报考原成都军区战旗文工团话剧团,这个文艺团体不是非常出名,但是那里出了位大明星—刘晓庆。刘晓庆与我同年报考战旗文工团,但彼此并不认识。那年头,演员职业不像现在这样热门,我愿意去的主要理由是曾是巴金故居的战旗话剧团所在地离我家太近了,而且那时我们连队的伙食太差啦!考试过程分为两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朗诵,我声情并茂地背诵了大型历史史诗《东方红》第一节的朗诵词,顺利过关;第二环节是唱歌。担任钢琴伴奏的是话剧团的团长,他问我会不会唱《我爱祖国的蓝天》?我毫不迟疑地回答:当然会!音乐响起,不知是什么原因,我开口唱出来的竟然是《我为祖国献石油》。洋相出大了!结果不言而喻,我被淘汰了。</p><p class="ql-block"> 最近在抖音上看到亮姐手势舞也有《我爱祖国的蓝天》,难以置信!如果当年将其作为强化提示……</p> <p class="ql-block"> 此马若遂千里志,追风犹可到天涯。如果当年成功,是不是现实版的《曾经若是》?</p><p class="ql-block"> 三天两夜的乌镇看戏之行结束了,三言两语做个小结吧:戏看过了,更加感觉自己的文艺知识和悟性差距太大;学会"慢生活"不仅仅是一种节奏,更是一种领悟,一种心态。只有把心放宽了,脚步才有可能缓下来。</p><p class="ql-block"> "兴之所至,乐甚至哉",我这样归纳"娱乐"不算牵强吧?</p><p class="ql-block"> 今天你娱乐了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