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的苏轼意义和苏轼的杭州意义

cai嘉木文波

<p class="ql-block">  辛丑年(2021年)十月中旬,寻觅了杭州西湖南屏山一处民宿,清净几天。</p><p class="ql-block">  漫步在西湖南山路,看到了一尊雕塑,衣袂飘逸,风骨峻峭,昂首向天。这就是苏轼,苏轼两次出任杭州通判(熙宁四年1071-1074)和知州(元祐四年1089-1092),造福百姓,功莫大矣!为记住和想念苏东坡之莫大功德和高风亮节,杭州百姓为其建馆塑像,点香拜祭。并以其“苏”姓命名长堤“苏堤”,以其号“东坡”,命名美食“东坡肉”。 又把灵隐冷泉亭附近的两座亭子,取苏东坡的“西湖春淙一灵鹫”,“跳波赴壑如奔雷”的诗意而命名为“春淙亭”和“壑雷亭”。还有两条马路“东坡路”、“学士路”,也是为了纪念苏东坡而命名。</p><p class="ql-block"> 有诗为证:“欲共水仙荐秋菊,长留学士住西湖”。</p> <p class="ql-block">  苏东坡第一次到杭州任通判期间,协助太守陈襄,修复疏浚城内六井、沈公井,解决了全城百姓的吃水问题。苏轼在《钱塘六井记》中写到:“余以为水者,人之所以甚急,而旱至于井竭,非岁之所常有也,以其不常有也,而忽其所甚急,此天下之通患也,岂独水哉?”三年通判任内,常常外出巡视,杭州府的各个属县如新城、富阳、临安、于潜等地,处处都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时而防涝,时而抗旱,时而赈济灾民。他比任何时候都更深地接触到百姓的生活,更深地了解百姓的疾苦,从而更深地同情他们的不幸。“今年粳稻熟苦迟,庶见霜风来几时。霜风来时雨如泻,把头出菌镰生衣。眼枯泪尽雨不尽,忍见黄穗卧青泥!”“卖牛纳税拆屋炊,虑浅不及明年饥。官今要钱不要米,西北万里召羌儿。”宋朝熙宁、元祐年间,戴着中国历史上比较兴盛繁荣的假象帽子。看了苏诗,百姓实际上是非常苦巴巴的,苦于青苗贷款法等近十项、实际上是搜刮民财商财断绝百姓生路的王安石改革政策。正如元朝张养浩的曲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看来,不管朝代如何兴替盛衰,百姓的受苦受难都是一样的,好日子轮不到百姓。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是朝代和皇帝的更替历史,朝代是专制专权的皇帝的,朝代是否兴盛,与百姓何干?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只不过是皇帝和朝代的历史,不是中华大地百姓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苏东坡第二次以龙图阁大学士知杭州时,坚持常平仓制度的正常运转,丰年丰季由官府按市价购入稻米,饥馑时节,开仓平价按人口出售给百姓,并由官府赈济特困家庭灾民。</p><p class="ql-block"> 他深深感受到,旱涝洪蝗四大天灾和赋税沉重是百姓贫苦的根源,任何加重百姓负担欺压奴役百姓的政策措施,都是逆天违道的。可以这样说,苏东坡把最底层的百姓幸福疾苦牵挂在心上,慈悲为怀,苍生为上,是第一位把百姓和民生作为任职根本、当官第一目标的民本思想家。所以,他极度反对以改革为名义的新派王安石加重百姓负担的”富国强兵“改革政策。</p> <p class="ql-block">  由于西湖长期没有疏浚,淤塞过半,“葑合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湖水逐渐干涸,湖中长满野草,严重影响了杭州城生产生活用水和农业生产。苏轼知杭州的第二年,废除湖中私自围垦的葑田,率众清淤疏浚西湖,用工20余万,恢复西湖功能。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为废除葑田和禁种菱藕的标志,防止西湖淤积。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南北的长堤,两侧遍植桃柳,堤筑6桥相接,以便湖水交换和行船交通,后人名为“苏公堤”,简称“苏堤”。苏堤在春天的清晨,烟柳笼纱,波光树影,鸟鸣莺啼,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苏堤春晓”。</p><p class="ql-block">  他又疏浚了杭州城的茆山(现东河、贴沙河)和盐桥(现中河)两条运河,并在盐桥运河与钱塘江之间做了闸门,隔绝了海潮咸水倒灌入城,杭州百姓饮用水从此告别咸水。还新挖了一条西湖到中河再到余杭的运河,方便交通和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p><p class="ql-block">  他在处理一起卖扇者借钱不还打人案时,他在被告的二十多把发霉的白折扇上画上书画,让原被告各自去买,很快销售一空,还了债,原被告和解了,也断了案。从此,流传了一段“画扇判案”的佳话。</p><p class="ql-block">  苏东坡任职湖州不久,就因“乌台诗案”押解进京,杭州百姓记、念苏东坡功德,连续数月,沿街设置香案,做解厄道场。并在每年四月初八,放生鸽子,为苏东坡祈寿。从此,“放鸽祈寿”这一民间习俗,就在杭州流传下来了。</p> <p class="ql-block"> 浣花</p><p class="ql-block"> 风流二老归灵鹫,</p><p class="ql-block"> 笔墨千年续楚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苏东坡一到杭州,就去孤山寺拜访惠勤、惠思二位高僧。宾主相见,十分欢愉,扺掌而谈,滔滔不绝,大有相见恨晚、知音难遇之感。又背着四岁不会走路的二儿子苏迨,去拜访五代十国时的名寺上天竺讲寺主持辩才法师,高僧摸了一下苏迨的头顶,苏迨就健步如飞了,有诗为证:</p><p class="ql-block">赠上天竺辩才师</p><p class="ql-block">宋 苏轼</p><p class="ql-block">南北一山门,上下两天竺。</p><p class="ql-block">中有老法师,瘦长如鹳鹄。</p><p class="ql-block">不知修何行,碧眼照山谷。</p><p class="ql-block">见之自清凉,洗尽烦恼毒。</p><p class="ql-block">坐令一都会,男女礼白足。</p><p class="ql-block">我有长头儿,角颊峙犀玉。</p><p class="ql-block">四岁不知行,抱负烦背腹。</p><p class="ql-block">师来为摩顶,起走趁奔鹿。</p><p class="ql-block">乃知戒律中,妙用谢羁束。</p><p class="ql-block">何必言《法华》,佯狂啖鱼肉。</p><p class="ql-block"> 苏东坡第二次到杭州时,辩才和尚已搬到龙井寿圣院,苏学士去拜访他,喝到了一杯香气飘渺的好茶,茶叶采自辩才和尚在龙井寿圣院旁栽的第一颗茶树。两人脾气相投,彻夜长谈,辩才和尚戏称自己与苏东坡是风流二老。原来,辩才和尚才是龙井茶的鼻主,苏东坡是龙井茶的推广大使。</p><p class="ql-block"> 唐人喜谈来生,宋人喜谈前世。苏东坡一生与佛有缘,传说前世是云门宗高僧五祖山的师戒禅师,他自己对此也深信不疑。因此,苏东坡一生与各地高僧交往密切,很多高僧都是他的密友。</p> <p class="ql-block">  与高僧深交和参悟佛性,不仅使苏东坡得到了精神苦闷的一种解脱,更是得到了一种了悟人生、超越是非、如何看待荣辱与得失的哲学修养。正如苏轼写的《腊月游孤山访惠勤惠思》:“玆游淡薄欢有余,到家如梦籧籧。”“法师住焦山,而实未尝住。我来辄问答,法师了无语。法师非无语,不知所答故,君看头与足,本自安冠履。”还有:“年来渐识幽居味,思与高人对榻论。”“清坐相对,时闻一言,则百忧冰解,形神俱泰。”</p><p class="ql-block"> 从此,这种参禅悟佛了悟人生的大智慧,促使他养成了乐观通达的鲜亮人格特点和度己度人度众生的悲悯之心,成了他坎坷一生的精神根基。</p> <p class="ql-block">  杭州还是苏轼诗词的滋养之地。他写了一首西湖的名诗,从此,西子成为西湖的别称:</p><p class="ql-block">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p><p class="ql-block">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p><p class="ql-block">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p><p class="ql-block"> 到杭州后,苏东坡开始了词的创作,唐诗李白,宋词苏轼,乃诗词的巅峰。</p><p class="ql-block"> 苏东坡的几首名词:</p><p class="ql-block"> 念奴娇·赤壁怀古</p><p class="ql-block">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p><p class="ql-block"> 水调歌头</p><p class="ql-block">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p><p class="ql-block">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p> <p class="ql-block">  国学大师、溥仪帝师王国维评苏词:“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故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苏辛,词中之狂。读东坡、稼轩词,须观其雅量高致,有伯夷、柳下惠之风。”</p><p class="ql-block"> 文化启蒙大师胡适评苏词:“苏轼的天才最高,文与诗词都好,是文学史上一个怪才”。他对词的断代是苏东坡为唯一界碑的,“苏东坡以前,是教坊乐工与娼家妓女歌唱的词;东坡到稼轩后村,是诗人的词;白石之后,直到宋末元初,是词匠的词”“到了十一世纪的晚年,苏东坡一班人以绝顶天才,采用这新起的词体,来作他们的“新诗”。苏东坡只是用一种新的诗体来作他的“新体诗”,词体到了他手里,可以咏古,可以悼亡,可以谈禅,可以说理,可以发议论。”</p><p class="ql-block"> 苏轼超越时空的现代人道情怀以及多才多艺,林语堂的评价最全面最中肯:”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者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p> <p class="ql-block">现在,苏堤也是市民晨练的绝佳之处。</p> 是白娘子穿越到现在在拍雷峰塔的照片吗? <p class="ql-block">  美学、哲学大家李泽厚《美的历程》一书中,从“远古图腾”写到“明清文艺思潮”的十章三十二节中,专门单独写了一节“苏轼的意义”,给予苏轼极致的评价。</p><p class="ql-block"> 他写道:“苏轼是中晚唐到北宋期间,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儒道互补、兼济与独善这一文艺思潮和美学趋向的典型代表。他的典型意义在于,他是那个时代士大夫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鲜明人格化身的新质变点。而他通过诗、词、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祈求解脱与舍弃。正是“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个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喻叹,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充分流露出来的。无论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提问,或者是“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解答;无论是“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的排遣,或者是“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的的飘渺禅意,都与这种人生空漠、无所寄托之感深刻地联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终唐之世,陶诗并不显赫,甚至也未遭李杜重视。直到苏轼这里,才被抬高到独一无二的地步。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p><p class="ql-block">  “他的这种美学思想和审美情趣,对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p> 苏堤,是垂钓者的天堂。 <p class="ql-block">  游船划过雷峰塔,法海法师、白娘子、许仙能看到吗?他们也准备乘游船吗?而且还是挂红旗的。</p> <p class="ql-block">  苏轼与杭州之间,意义绵长。</p><p class="ql-block"> 杭州的苏轼意义。没有苏轼,就没有现在的西湖,现在的杭州,苏轼成就了杭州江南水乡人间天堂的旖旎写意浪漫风格,拓展了杭州的历史格局。</p><p class="ql-block"> 苏轼规划建设了杭州的城市格局,赋予了杭州特有的人文特质,为南宋定都杭州奠定了基础。疏浚城市动脉盐桥、茆山运河和新建余杭运河,在运河与钱塘江之间建闸门,让杭州城永远告别海潮咸水倒灌侵袭;引西湖水,修复、疏浚和新建水井,彻底解决百姓饮水、农田灌溉和酿酒(当时全国最大酿酒基地)等生产生活用水,功在千秋;以民为本,坚持了常平仓制度的规范运转,体现了民本思想,坚持常平仓制度是具有现代经济学烙印的“苏轼经济学”;画扇判案,体现了以和为贵、是非明晰、原被告权利平等的现代法的精神的隐约体现;借苏轼之手,杭州的酒都、美食(东坡肉、西湖醋鱼、西湖莼菜汤),提升了杭州的生活品质;疏浚西湖、筑起六桥苏堤、留少量葑田为小瀛洲、立湖中塔为三潭映月,进一步深化丰富了杭州的人文风格和精神内涵,真是“江南忆,最忆是杭州”、“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苏堤是“西湖印”,西湖是“杭州印”。</p><p class="ql-block"> 世界记得杭州,记得西湖,大半的源头在于苏轼的文化意义。这就是“杭州的苏轼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苏轼的杭州意义。没有杭州,就没有苏轼这么丰满的人格、豪放的性格、浪漫主义的诗词,就没有苏轼在杭州各式各样的历史流传,杭州也成就了苏轼。</p><p class="ql-block"> 苏轼在杭州两次任官职,是他一生经历中唯一的两度在同一个地方为官经历,在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中也是唯一的,这是北宋朝廷或苏轼自己的有意为之呢?还是无意巧遇呢?这是一个谜啊!杭州的任职,让他深深体验到人间的疾苦和做百姓的不易,形成苏轼独特的以解决办理民生实事、减轻百姓疾苦、尊重每一个百姓的人的权利和尊严的民本思想为核心的从政风格;苏轼在杭州五年,与佛教高僧(孤山惠勤惠思和尚、上天竺龙井辩才和尚、来杭州探访苏轼的诗僧参廖和尚等)的深度交流,使苏轼参悟了人生真谛,形成了入世与出世、进取与退隐、兼济与独善、释儒道互补的矛盾统一体的苏轼人格特性,是那个时代浪漫主义的先驱与代表,产生了做人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和精神归宿在哪里的人生空漠之感;在杭州,苏轼写了大量诗、词、文,美文如《钱塘六井记》,美诗如“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开始了浪漫主义“苏轼印”的美词创作,如有据可查的第一首苏词:《浪淘沙》 </p><p class="ql-block"> 昨日出东城。</p><p class="ql-block"> 试探春情。</p><p class="ql-block"> 墙头红杏暗如倾。</p><p class="ql-block"> 槛内群芳芽未吐,早已回春。</p><p class="ql-block"> 绮陌敛香尘。</p><p class="ql-block"> 雪霁前村。</p><p class="ql-block"> 东君用意不辞辛。</p><p class="ql-block"> 料想春光先到处,吹绽梅英。</p><p class="ql-block"> 苏轼一半勾留是杭州,杭州一半勾留是苏轼。这就是“苏轼的杭州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