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父亲精神的影响</b></p><p class="ql-block"> 王纪民 </p><p class="ql-block"> “奖给先进生产者/ 王风琦同志 /海军五0三厂”。</p><p class="ql-block"> 这是在父亲的一支“博士金笔”笔秆上留下的字迹。尽管这只“博士金笔”已有50多年的历史,字迹有些模糊,但是,仔细辨认,还是依稀可见的。这支“博士金笔”呈玛瑙色,历经50余年的沧桑,跟随我已经30余年,期间我虽然淘汰过数不清的钢笔,但是这支“博士金笔”一直陪伴着我。虽然我一般不再用它了,然而,出于我对它的留恋,我一直将其视为珍藏,留在身边,以铭记父亲的谆谆教诲。</p><p class="ql-block"> 这支“博士金笔”是父亲作为先进生产者的奖品。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看到父亲用这支“博士金笔”写字的时候,我就眼馋的不行。那个年代,钢笔是很稀有宝贵的东西,父亲的这支“博士金笔”在我眼里算是一件很时髦的宝物。即是现在看来,这支“博士金笔”依然是风采依旧,仍然可以写出最新最美的文章来。记得是在我上山下乡的岁月里,父亲知道我喜欢写东西,便郑重地把他心爱的“博士金笔”奖励给了我并让我好好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不怕吃苦,刻苦锻炼,有空学习,多写点东西,别忘了要经常给家里写信。</p><p class="ql-block"> 每次看到父亲的这支“博士金笔”,我的内心里就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感。记得1984年《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编辑部举办“怎样当好党委书记”征文。我和父亲商议,我根据父亲平时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以父亲的名义给他写了稿件,参加了征文。征文结束后,父亲收到了《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编辑部的纪念奖----一本笔记本和一纸盖着编辑部印章的来信:</p><p class="ql-block"><b>“王凤琦同志:</b></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15px;">您好!本刊举办的“怎样当好党委书记”征文活动,得到很多企业党委书记的支持,寄来不少很好的文章,本刊已陆续选登一部分。您的文章虽未能采取,但对我们的宣传报道很有参考价值,拟留作参考。随信寄上笔记本一本,以示谢意。盼今后继续支持我们,经常惠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致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敬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编辑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一九八五年一月”</b></p><p class="ql-block"> 父亲一生虽然没有发表过文章,但是他的文章我读过,父亲不仅字写的漂亮,文章也拿得出手。我在读书期间写的作文,还经常得到父亲的圈改和评点呢。小时候印象最深的是父亲有一套毛泽东选集,在每本书的扉页上父亲都签着自己的大名 “王风琦”。不过“王风琦”三个字是父亲在扉页的背后连笔反写的。小时候,我经常手捧着毛泽东选集,打开扉页举过头顶,津津有味地欣赏父亲的这一“杰作”。就是现在看来,父亲当时的签名也很别具一格,别人轻易是模仿不了的。因为我经常欣赏父亲这别具一格的签名,有意无意的也便经常翻翻毛泽东选集,其中经常看到一些文章段落被父亲用红笔圈着。作为工厂的主要领导,父亲的读书精神在我很小的时候就一直潜移默化着我,使我从小就有读书爱好并且一直喜欢写些东西。</p><p class="ql-block"> 正是父亲送我的这支“博士金笔”使我“多写点东西”的念头一直挥之不去。我用父亲给我的这支“博士金笔”30余年来究竟写下了多少文字,已经是个天文数字了。仅仅已经公开见报的文章200万字也已不再话下了,那些草稿,日记,书信等等怎么数得清呢?</p><p class="ql-block"> 父亲的“博士金笔”和父亲的“多写点东西”的嘱托,使我在操作文字的业余爱好中提升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并且因此而走上了专职的文字工作岗位。</p><p class="ql-block"> 如今,我已经是60多岁的人了,处在这个年龄,似乎很容易对自己的过去陷入回忆。闲来翻阅自己30余年来的见报文章,细细整理出来,竟然也一叠一叠的,于是萌发出书的念头。可是转念一想,非名人的我,出书是很费钱财的事情,虽说2004年7月我出版了《当代集报风采》一书,从此,我的出书梦醒了,花出去的钱财远远抵不上回来的经济效益。但是,令人欣慰的是;精神感觉有了;自我满足了;心理需求达到了;亲朋好友认可了,我也就心安理得了。</p><p class="ql-block"> 面对一叠一叠的见报剪报文稿不整理又感觉杂乱无章,于是我只好先采取复印再简单地分门别类,然后将其装订成册,如此而已我又出了好几部书。</p><p class="ql-block"> 写作是我一生中最痴情的爱好,见报文章也是我生命中最值得留念与存忆的东西。这几部书稿,如《小屋里的故事》和《收藏报纸的故事》等主要选取了我这些年来的公开见报的有关家事散文及其人生思考、新闻报道、集报与收藏等等的文章剪报。这些剪报文稿包含着原报头以及地址等内容。</p><p class="ql-block"> 透过这一篇篇见证着自己辛苦了30余年的见报剪报文稿,自己仿佛回到了最初收到见报样报时的喜悦以及今日对见报样报的留念心情。由于有些见报文稿版面超过16开我还将其单独进行合钉本处理。自己操作出书完全是出于对自己笔耕留痕的“刨根问底”,除了《小屋里的故事》和《收藏报纸的故事》等以外,我还分别整理了;《挺起青钢的脊梁》;《孟子故里纪事》等专著。这些书稿少则10万字,多则50万字,总计也有200多万字。</p><p class="ql-block"> 都说“文章千古事”,自己写的东西分门别类零零散散集中存放在自己不同的专著内,我认为对自己的行动也好有个思想照应,不断地拷问自己的人生;作文做人做事都要对得起自己人生价值和做人的良心。</p><p class="ql-block"> 另外,我还将自己这20多年来的见报文章分对内(单位报纸)对外(全国各地报刊)进行了目录整理,索引方便是其一,其二是自己可以清晰地看到这20多年来辛勤笔耕留痕的足印。我想,待时机成熟,这些文字随时都可以公开出版,以告慰我的父亲。</p><p class="ql-block"> 睹物思人。父亲的“博士金笔”像一位无言的老师,于无声处常常激励我“多写点东西”。</p><p class="ql-block"> 父亲走了,他的精神还在,他留给我的“博士金笔”还在。我想“多写点东西”也许就是对父亲最好的慰藉,愿父亲在天之灵保佑我“多写点东西”的文字少出废品,多出好作品,多出精品。</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3iicnklq?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清明祭父母</a></p> <p class="ql-block"><b>《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编辑部盖着编辑部印章的来信:</b></p><p class="ql-block">“王凤琦同志:</p><p class="ql-block"> 您好!本刊举办的“怎样当好党委书记”征文活动,得到很多企业党委书记的支持,寄来不少很好的文章,本刊已陆续选登一部分。您的文章虽未能采取,但对我们的宣传报道很有参考价值,拟留作参考。随信寄上笔记本一本,以示谢意。盼今后继续支持我们,经常惠稿! </p><p class="ql-block"> 致以</p><p class="ql-block"> 敬礼!</p><p class="ql-block">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编辑部</p><p class="ql-block"> 一九八五年一月”</p> <p class="ql-block">《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杂志社笔记本</p> <p class="ql-block">《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杂志社笔记本</p> <p class="ql-block">《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杂志社笔记本</p> <p class="ql-block">正是父亲送我的这支“博士金笔”使我“多写点东西”的念头一直挥之不去。我用父亲给我的这支“博士金笔”30余年来究竟写下了多少文字,已经是个天文数字了。仅仅已经公开见报的文章200万字也已不再话下了,那些草稿,日记,书信等等怎么数得清呢?</p><p class="ql-block"> 父亲的“博士金笔”和父亲的“多写点东西”的嘱托,使我在操作文字的业余爱好中提升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并且因此而走上了专职的文字工作岗位。</p> <p class="ql-block">当年父亲收到的有关我的“知青”喜报</p>